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祕就在此文中

前言:王莽,說起來是歷史上一位比較有爭議的人,說他改制改革內容超前,不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其實呢他也只能算是一個被古儒經濟理想整到教條主義的人,不過是個迂腐的人,算不上什麼穿越者。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政治家、改革家,說起來呢其實他也算是一代儒學大師,新顯王王曼第二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奪漢朝皇位,是“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在“真皇帝”位。

說出這種問題的人,結合其它作者的觀點看來也是十有八九是看點他平均地權、禁止人口買賣、物品定價之類的改革改制的措施了。

其實呢這些不過都是當時古老儒家思想的不切實際的理想,並非當時那個時代的人獨有!

知道王莽那些歷史學識的人都明白,王莽其實也是位儒學大師,而且深得一個當時那個時代大儒的正宗傳承。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他雖是生長在西漢王朝中後期最大的豪門,但是呢他老爸死的早啊,在大家族裡並不受待見。王莽早先那是個努力勤奮啊,師從名師,熟讀經史古典,淋漓盡致展現出君子的一切品質,品德,而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榮光。這些榮光讓他成為“闖進屋子裡的大象”,文人之士有口皆碑,誰也無法小看了他身上的光芒。

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逸)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

莽兄永為諸曹,蚤(早)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

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饗)士,愈為儉約。

這給他一個幻覺:只要依照當時儒家思想走下去,他一定能把王朝治理成天下大同社會

後來他在奪取政權的路途上,一直採取作秀般的政策,不管怎麼說反正都是花的老劉家的錢財,分的老劉家的權勢,掙得是自己的名聲,如果說是你那你幹不幹呢!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另外還有一個孔光替他搖旗吶喊,最終使他這個“德之賊”竊取了劉漢皇室成果。

實在是一個大奇葩的形勢:一個大一統的劉漢皇朝,即無內憂,也無外患,百姓無餓肚子之苦,怎麼就被輿論帶跑偏了,民主發表決定替換了呢!

一位“道德楷模、儒家大能”的上位,給他們帶來安居樂業了嗎?

能讓人笑死的是,王莽拿到政權後呢,還是迷信當時儒家思想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畫大餅,望梅止渴似的異想天開設想,真是一位開歷史先河的絕世人物啊!

但問題就在於王莽作為一個儒家原教旨主義者,從思維到行為都是儒家文本,行不出聖人之言。

王莽幹了什麼?收山林水澤鹽鐵歸國有,復井田,釋奴婢,平抑物價,控商人,這些夠叫社會主義嗎?

就像資本主義,本質上也是商品經濟、交換經濟嘛,但奴隸社會也有發達商業,不能叫資本主義吧。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鹽鐵酒收稅專營,這本在武帝時就有的政策,上溯乃可至管仲。

文學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緻牢而不偽。故君子耕稼田魚,其實一也。商則長詐,工則飾罵,內懷窺窬而心不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故伊尹高逝遊薄,而女樂終廢其國。今騾驢之用,不中牛馬之功,鼲貂旃罽,不益錦綈之實。美玉珊瑚出於崑山,珠璣犀象出於桂林,此距漢萬有餘里。計耕桑之功,資財之費,是一物而售百倍其價也,一揖而中萬鍾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則淫服下流,貴遠方之物,則貨財外充。是以王者不珍無用以節其民,不愛奇貨以富其國。故理民之道,在於節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鹽鐵論》

恭儉節慾,節用尚本,分土井田。這些思想早已有之。這不是什麼社會主義,這只是三代舊制。當然也未有所謂的穿越者之說了。

而且觸動到了豪門大家族的利益,那些以前從他身上撈油水的豪門子弟

,理所當然的第一個衝上去跟他玩命啊!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結果是什麼當然是不言而喻了!

更始帝、銅馬帝、綠林軍、隗囂、公孫述……輪流上陣,人口減半……關中、中原,千里赤地……

王朝瞬間崩塌

九星連珠疑穿越 叛臣忠臣一時間顱中臆想似天書 揭秘就在此文中

值得一說的是,王莽的頭蓋骨,是歷代君王的珍藏,最後到300年後的晉朝才被大火焚燬!

被收藏我感覺不外有三。

  • 其一,歷代君王個人愛好!
  • 其二,歷代皇室收藏顯然則是當成一個 警示物,畢竟王莽搞的那些改革太過於激進,而且變動頻繁。
  • 其三,在當時那個時代,思想那麼超綱,是精神病犯了還是其有異於常人所未有的東西,以備研究。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