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內向的人和外向人差別就是會說話”,你怎麼理解?為什麼?

合肥寶迅


我覺得不是會不會說話,而是"願不願意分享"。5-6年前一個同事說過:口才這東西不是天生的,只要是熟悉的事情,人人都會說,並且能說好。

但願不願意說,就跟個人過去的經歷以及目前所處的環境有關。


明月芳菲


近日在追馬東團隊打造的《好好說話——康永來了》專輯,其中第一期內容是蔡康永老師解答的一個關於“性格內斂的人怎樣跟人交談不冷場”的問題,康永老師在聽到這個問題後,提出了兩個疑問:你真的內向嗎?內向是缺點嗎?

◆ 01 ◆

性格內向的人,往往被冠以“不善言談,不喜交際”的名號,而我就是一個自小被打上這個烙印的人,小時候這種性格常是家長眼中的”乖乖女“,沒什麼不好,但是等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這種性格就成為了劣勢。因為在職場上性格外向的人更易與人交往。

我曾經試圖使自己變得外向一些,但是結果可想而知,沒有用。所以乾脆老老實實的當一個默默無聞在背後耕作的老黃牛了。

如此這般在職場上混跡了十幾年,我已經被牢牢釘上了“不善交際、不愛說話”的標籤,也乾脆不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了,而是儘量少去那些需要說很多話的場合。真要有一些必須交際的場合,也事先向同伴先交待一聲:“我這人不善言辭啊!”意思是你得有心理準備,我可能會冷場哦。

在聽到康永老師問:你真的內向嗎?內向是缺點嗎?我突然想到幾年前和一個剛畢業的法律系大學生聊天,聊著聊著,我依然順口交待:“我這人性格不怎麼愛說話哦。”誰知他竟然說了一句:“你不是不愛說話,是你不想說話!”

現在把這句話和康永老師的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我突然發現,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會說話,不善於說話嗎?性格內向的人就一定不能友好的交際嗎?

◆ 02 ◆

記得大學時期,宿舍裡我總是最健談的那個,也許因為看書多的緣故,什麼話題我都能聊上,而且總是不經意得的說出段子來,宿舍的姐妹們常常一邊用手撐著眼角,一邊笑得肚子疼,然後揚言不要再和我同室了,否則魚尾紋都笑出來了。

參加工作以後,我有機會和一些媒體人打交道,不知道是因為喜歡媒體工作還是別的什麼,跟那些記者、主持人總能聊得很嗨,幫他們整理稿件,學習製作,真的交了好幾個朋友。

但是出了宿舍,我在其他同學眼裡,還是那個很少說話的人。和同事領導在一起,仍然少言寡語。

現在想來,不是我不善言辭,是我不善在不喜歡的場合裡說話,是我不想和談不來的人說話。

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的生活》中的一段話:“一個性情嚴肅的人,像我,要完成那些一次又一次沒頭沒腦的討論,交涉,談判,扯皮,討價還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每有人稱讚我善於和人打交道,我都懶得申辯。誰也不知道,我在進門之前,在我對人笑臉相迎,伶牙俐齒之前,我要對自己說:‘一、二、三,演出開始了’。誰讓我答應了自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看來真不能從一個人是否伶牙俐齒來判斷性格取向,性格內向人只是不願意表演罷了,何必給自己烙上一個“不會說話,不善交際”的名號呢。

正如蔡康永老師所說的,性格內向並不是缺點,我們過多的把內向做為一個心理負擔,也因為現在社會對內向性格有太多負面的說辭,造成很多內向的人揹負著一個包袱,活在一個陰影裡,在與人交往和說話中,被這個陰影籠罩著,囚禁著,所以不敢輕易的說話和表達。

所以,我想,只要把這個包袱放下,內向性格的人其實也一樣能夠很好的表達。要明白的是,不喜歡社交不代表不會社交,不喜歡說話,不代表不會說話,當你想通這個問題的時候,話語權也就主動起來,你也會釋然的演出外向的一面。

你如果不想說話,那不要勉強自己,但你如果想說話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不會說話,說不好話,放下心裡的包袱,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更加優秀,因為我們內心真實的東西更多。看看那麼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內斂低調的人嗎?


龍瑜社中二藝術部


性格外向的人也分兩種,第一種人喜歡結交社會上的各類朋友,為人很仗義,麼有心眼,愛說話並不是會說話,對人真誠,大部分朋友喜歡這樣的人。二種人同樣也喜歡結交各類朋友,會說話,但他們多數時候只是結交對自己有用的人,或者對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人,目的性特別強,雖然他很聰明,但是總是顯得不夠真誠和這樣的人相處會很累。大家怎麼看


一切隨緣123


就舉一個和外國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外國人很感興趣,進而模仿吸收,嚴重時甚至失去自我。內向型的人則是藉著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檢討國人的優缺點,如果有什麼改變,一定是讓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對環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應積極關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響,也能影響外界。對生的或新的環境也不畏縮,和大家維持良好的關係。

內向型的人對環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應消極。憑內心的主觀因素做決定,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不關心外界,不喜歡受外界影響,也不願意影響外界,因此變得團鎖而缺乏社交活動,多半傾向自我反省。

一般對外向型的評論是“經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萬物之中”,對內向型的評論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晝不為客體耗費能源,反為自己建立強力安全護圍”。這兩個根本態度,是對環境的典型“適應方法”。

但是,榮格並非把個人歸屬於這兩類,甚至認為一個人的人格中並存著兩類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類佔優勢,成為有意識的態度。居於劣勢的不被意識,列入“個人的無意識”。外向型人,“自我”為外向,“個人的無意識”為內向。內向型的人,“自我”為內向,“個人的無意識”為外向。

對周圍的人設防線,態度冷漠,這種人一看就知道是內向型的人,本人也這麼認為。但是,在內心深處也可能隱藏著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熱情。平日沉默不愛多活、出風頭的人,有一天可能會突然尖銳的提出質問,侃侃發表自己的信念。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兩面性。

外向型的人,無意識態度屬於內向性格,會補償缺失感,以免外向態度露出破綻。但是,當無意識的壓抑過度時,便會打出反抗旗幟,以自我為中心,出現利己的、原始的、幼兒的傾向。極端下產生的神經症,多半為歇斯底里。

內向型的人,無意識態度屬於外向性格,有補償作用,當壓抑過度時,意識和無意識交戰,直到疲勞困憊為止。內向型最容易罹患的神經症是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經衰弱、神經質、各種強迫症狀、恐懼症、疑病症等)。


小粒子VLOG


首先肯定,不論內向還是外向,都各有利弊。

內向的人不善於表達,一般不發表自己的觀點,顯得沉著老練,讓人琢磨不透。俗話說:身處江湖,智者寡言。不過有時難免被人誤解。

外向的人大多善於言談,不論何種場合,能在恰當的時間,面對恰當的人,說出恰當的話,從而去達到自己恰當的目的。

內向人適合參政,外向人適合執政。內向人是智庫高參,外向人是外交高手。內向人智者千慮,外向人言多必失。只有內外向適度結合而又恰到好處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濟南老侯


在生活中,你是否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自己很內向,所以總是被當做“異類”看待?在工作和社交場合,人們似乎都更偏愛那些外向的人。外向者給他人的印象一般都是樂觀開朗,能夠輕易地跟他人侃侃而談,能夠有效地活躍氣氛,喜歡展現自己,更具領導才能,也更富激情和力量。而那些看起來很內向的人,會被認為沒有社交能力、不愛說話、不善言辭、膽小害羞、不合群、缺乏自信。正因為處在這樣的文化當中,很多內向的人都會為自己的個性感到煩惱。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中,作者蘇珊·凱恩這樣講到:“我們的性格如同性別一樣,是自我認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對內向者微妙的偏見,導致了他們對天賦、能量和歡樂的浪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向者和外向者並沒有好壞或者高低之分,他們只是擁有不同的性格。只不過在常人眼中,人們太過重視外向者的優勢,而忽略了內向者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其實很多社會精英都是內向型人格,比如在商界裡的巴菲特、比爾·蓋茨、李嘉誠、扎克伯格、喬布斯,再比如藝術界的貝多芬、達芬奇、梵高,科學界的諾貝爾、愛因斯坦等等,他們都不像外向者那樣能說會道,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站在社會舞臺的中心。


哎呦大叔


我很不理解這種解釋: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不能只看誰更會說話去區分,有可能內向的人,在講話時會更有分寸更成熟更有把握,也有可能外向的人,說話更加滔滔不絕善於表達,但這並不是內向和外向的主要區別。


個人認為,內向和外向的最大區別,主要在於想不想去表達,而不是善不善於表達!您說呢?


雨夜聊科技


內向和外向各自又分為內向神經質和外向神經質

內向的人往往不擅長或者不喜歡錶露自己的心裡話,給人有點陰冷的感覺。

內向神經質的人,表面冰冷,內心卻火熱,做事情有時保守有時瘋狂。

外向的人則相反,是比較熱情活潑,人緣往往很好的人。

外向神經質的人應該就是以外向為主的做事情時保守時瘋狂。


記得看電影


人的性格大多數是與生俱來的,外向型性格的人會興致勃勃地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內向型性格的人卻更願意與他們熟悉的人在一起,而不願意和太多人交往。雖然所有人都可能會表現出兩種性格特徵,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會更多的表現出其中之一。


商業務服


內向的人與別人交流時神情多少會有一點不自然,表情侷促,緊張,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想說的東西。而外向的人則沒有這種表現,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有時候說話可能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但他們說的話卻都是內心所想的,不會矯情的欲言又止。兩者的區別表現在很多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