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傳奇

宅在家中,在滿城寧靜中體驗兵荒馬亂,雖比不上敘利亞的“滅國之災”,卻能讓全世界的華夏兒女為此奮戰。早晨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刷新一下新冠病毒疫情實時報告已成了習慣。希望一切早點結束,恢復昔日的繁榮熱鬧,車水馬龍。


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傳奇


打開書也看不進去,若有所思,我是學中醫的,現在算是中醫的修行者吧。想想不如每天給大家分享一點中醫藥小知識。於是打開電腦就寫了這篇文章‘’

先從中藥開始吧,中藥的產地、炮製、配伍、用法、禁忌等就不在這裡細講,後面介紹每一味中藥和方劑時會備註。先了解一下中藥的性能。

1. 四氣

四氣,指的是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寒與涼、溫與熱之間則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涼次於寒” “溫次於熱"。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


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傳奇


2. 五味

所謂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結合臨床實踐,將五味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證分述如下。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

甘: “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

酸: “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苦: “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

鹹: “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

淡: “能滲、能利”,即具有滲溼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滲溼的藥物具有淡味。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之症。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虛汗、洩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海螺蛻收澀上血等。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傳奇


3. 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歸經指明瞭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是指導臨床用藥的藥性理論基本內容之一。

中藥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證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


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傳奇


此外,還有依據藥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氣味、稟賦等的不同,進行歸經的方法。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腸經;味苦、色赤入心、小腸經等都是以藥物的色與味作歸經依據的。

中醫、中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達到治癒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這篇文字比較枯燥,大家不一定有耐心看完,但接下來會詳細介紹每一味中藥的“前世今生”。

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