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歷史的災難: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以及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醫療條件低下的古代社會,人類的繁衍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飽受疫病災難困擾的悲慘歷史。不少國家和地區,正當安居樂業之際,卻遭受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疫病襲擊而束手無策,甚至出現不少強大的帝國正要大展宏圖時,卻遭遇飛來橫禍,不僅恢復羅馬帝國版圖的霸業頓時化為泡影,還損失了大量人口和疆土,國勢就此走向了下坡路。爆發於公元6世紀中葉的稱雄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大瘟疫”就是這樣的例證,其產生的危害和影響堪與中世紀橫行歐洲的黑死病不相伯仲。本文打算分析“查士丁尼大瘟疫”爆發前拜占庭帝國面臨的形勢,分析大瘟疫的由來和危害,以及這場大瘟疫對拜占庭帝國乃至歐洲形勢帶來的深遠影響。

大瘟疫爆發前拜占庭帝國中興的時機已經成熟

羅馬從亞平寧半島一個普通的奴隸制城邦逐步強大,最終在屋大維的手中形成了羅馬帝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羅馬帝國逐漸陷入困境,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此時的羅馬帝國只剩下位於地中海東部的拜占庭帝國。面對故土淪喪的悲劇,拜占庭帝國皇帝們並沒有忘記恢復羅馬的光榮,只是苦於應付東部邊疆老對手波斯人的進攻,暫時無暇顧及西征。公元527年,查士丁一世去世,他的養子查士丁尼一世即位,鑑於之前查士丁一世和阿納塔修斯兩位皇帝的休養生息,帝國的財政狀況良好,於是開始了恢復帝國西部版圖的努力。為了消除東部邊疆的威脅,查士丁尼決定與波斯人言和,於公元532年,與波斯國王霍斯勞一世簽訂了一份永久性的和平協定,並支付給對方11000磅黃金的補償。

在解除了後顧之憂之後,查士丁尼一世把目光投向了被蠻族佔領的原西羅馬領地,佔據北非阿非利加行省的汪達爾王國成為拜占庭帝國在西地中海首個攻擊目標。汪達爾人在狄奧多里克國王率領下於439年就佔據了北非迦太基以及周邊地區,還曾經洗劫過羅馬城,國王蓋利摩還是基督教正教的異教徒,查士丁尼一世當然要視其為眼中釘。公元533年9月,拜占庭名將貝利撒留率軍在迦太基城以南的阿德底斯姆大敗汪達爾軍隊,汪達爾國王蓋利摩投降,北非地區時隔百年重新回到羅馬人手中。


改變歷史的災難: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以及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查士丁尼一世


改變歷史的災難: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以及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拜占庭帝國巔峰期版圖


隨後,查士丁尼一世把目光投向羅馬帝國的發源地意大利和羅馬城,這才是他恢復羅馬帝國輝煌的終極目標。為了收復意大利,公元535年,拜占庭軍隊兩路並進,一路從陸路進攻意大利東部的達爾馬提亞,但是進展不利;另一路則由佔領北非地區的貝利撒留從海路在西西里登陸,於次年佔領羅馬城,然後繼續向北進發,於公元538年收復米蘭,經過一番反覆爭奪,公元540年,佔據意大利的東哥特國王維提格斯終於投降。此時,除了高盧地區、西班牙和不列顛地區之外,拜占庭帝國已經收復了其餘的西羅馬帝國領土,眼看著拜占庭帝國徹底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越來越大。此時,一場橫掃拜占庭帝國的彌天大災難不期而至,打破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美夢。

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與危害

在公元541年,查士丁尼大瘟疫興起之前,拜占庭帝國多次發生洪水、地震和災荒,流離失所的人群、混亂的局勢和惡劣的衛生條件為大瘟疫的流行提供了很好的溫床。關於這場大瘟疫的由來,向來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三種觀點:非洲中部發源地、中亞草原發源地和中印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丘陵發源地。古往今來,以上地區經常是傳染病的發源地,因此被高度懷疑。當時拜占庭史學家普羅柯比著有《戰記》一書,書中認為這場大瘟疫來自於非洲中部,具體來說,這場大瘟疫首先發生於埃及的培琉喜阿姆附近,沿著兩條路線向外傳播:一條是沿著尼羅河傳播到亞歷山大和埃及其他地區,另一條是沿著埃及邊緣傳播到巴勒斯坦,然後再傳播至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由軍隊和商隊傳播至全世界。

公元542年春,這場大瘟疫終於降臨至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頓時成為人間煉獄。據普羅柯比記載, 健康人受到感染之後, 首先會突發低燒, 出現看到魔鬼、幽靈一類的幻覺, 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 也沒有出現炎症, 但長時間的低燒使人軟弱無力, 精神不振。在發病當天或第二天, 患者的腹股溝、鼠蹊、腋窩、耳朵側面以及大腿處的淋巴結開始腫脹。此後的病情發展則因人而異, 一些人出現嗜睡症狀, 另一些人則精神錯亂。昏睡的患者難以進食。在缺乏照料的情況下, 就會併發營養缺乏症導致死亡;相反, 精神錯亂的患者根本無法入睡, 他們在幻覺中認為末日將至, 出現狂躁反應, 或在地板、床上翻滾, 或當街狂呼, 自殘肢體進而自殺或絕食而死, 這是疫病的第二期症狀。在疫病三期, 病患腫脹的淋巴結開始腐爛化膿, 一些患者疼痛難忍, 另一些人因為精神失常而忘記了肉體的痛苦。淋巴結腐爛僅是三期症狀的表現之一, 還存在著其他症狀:一種是在淋巴腫塊中長著一種疔, 另一些病人的身上則出現小扁豆狀黑色膿皰, 後者會在短時間內導致患者死亡。除此之外其他症狀的患者都有幸存的幾率。值得一提的是,連深居簡出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都不幸感染瘟疫,但是他經過一段時間休養奇蹟般的康復,並繼續執政至公元565年去世為止。


改變歷史的災難: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以及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查士丁尼大瘟疫


從普羅柯比對這場大瘟疫的描述看,現代學者認為,查士丁尼大瘟疫應當跟中世紀的黑死病一樣,屬於鼠疫,是以野鼠為傳染源,以鼠蚤為病菌攜帶者傳染給人,很有可能屬於腺鼠疫、膿毒血癥型血癥鼠疫和肺鼠疫。

拜占庭帝國應對大瘟疫的對策

據普羅柯比記載:“拜佔廷城的瘟疫流行了4個月時間, 其傳染最強烈的階段持續了大約3個月。起初死亡人數略低於正常狀態, 而後死亡率持續上升, 後來, 死亡總人數高達每天5000人, 最多時甚至達到每天10000人或更多”,在君士坦丁堡城中,貧民區的衛生條件相對最差,鼠疫帶來的死亡人數也最多,但是富人區也未能倖免,許多屍體無人處理,成為鼠疫進一步傳播的合適溫床。面對這一困境,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命令大臣塞奧佐羅斯負責處理屍體和救治患者。他首先是組織人力在城裡挖坑掩埋屍體,又把屍體堆積到塔樓,再將塔樓封閉起來,隨著城內已經沒有潛力可挖,他不得不命令從金角灣的錫卡要塞向城外的荒野拋棄屍體,但隨著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很快在城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屍堆,日久天長再加上天氣轉暖,屍體腐臭的氣味傳入城中,令倖存的城內居民苦不堪言。不得已之下,查士丁尼一世命人在金角灣挖巨大的深坑用於埋葬屍體,據稱每個大坑都能埋葬多達7萬具屍體。

查士丁尼大瘟疫對拜占庭帝國帶來的深遠影響

一是大瘟疫造成拜占庭帝國乃至地中海世界人口急劇下降。

關於這場大瘟疫究竟死了多少人,並沒有明確的史料予以記載。按照拜占庭官方的說法,在公元542年的大瘟疫中,君士坦丁堡損失了至少23萬人,由於這一數據是官方在城門口按照標籤統計運到城外埋葬的屍體數量,再加上當時官方在這一數據達到23萬以後就沒有再統計,實際數量還要比這更高。外國學者艾倫推測,在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有常住人口40萬,還有約10萬的流動人口,他推算的死亡人口在24.4萬以上,死亡率達57%以上,考慮到鼠疫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更高,在鄉村和遊牧地區則大大降低,綜合來看,艾倫推測,整個瘟疫中死亡率在33%左右,再加上孕婦一旦患上鼠疫死亡率極高,這就使得拜占庭帝國人口難以在短期內恢復。有資料顯示,由於查士丁尼大瘟疫並不是一次性爆發,在公元6世紀剩餘的時間內,拜占庭帝國多次遭受大瘟疫的襲擊,直到公元599年才基本上消失。公元7世紀初地中海地區人口總數可能僅相當於6世紀初的60%。這就是使得拜占庭帝國出現了嚴重的農業勞動力短缺現象。

二是大瘟疫的橫行使得帝國財政困難,出現社會動盪。由於拜占庭帝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大瘟疫造成大量人口和牲畜死亡,使得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導致饑荒出現,大瘟疫也使得其他行業遭受重創,百業蕭條,出現通貨膨脹,這使得帝國稅收急劇下降,財政困難,不得不縮減醫生和其他公職人員的薪水,君士坦丁堡的一切娛樂場所停止使用,進一步加劇了市民困境。

在土地稅收方面,由於拜占庭帝國實現聯保徵稅制度,即如果一塊土地的所有人無法繳稅,那麼,就由這塊土地周邊的土地所有者負責繳納。由於許多土地的所有人在大瘟疫中死亡,但是他們的稅收依舊由周邊其他倖存的土地所有者繳納,這就大大加重了倖存農民的財政負擔,造成社會動盪,為此,公元545年,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頒佈法令規定倖存的土地所有者不必未繳納土地稅的臨近土地繳納拖欠的土地稅,這就使得帝國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

三是大瘟疫使得拜占庭軍隊戰鬥力銳減,帝國中興的希望就此破滅。在大瘟疫爆發前,拜占庭帝國軍隊已經在北非和意大利取得勝利,在東線與波斯人形成對峙,大瘟疫的爆發使得群居在兵營中的士兵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國無力再向西地中海地區進軍,甚至連意大利都難以有效掌握。在東線與波斯人的對峙中,雙方都因大量士兵死亡無力再戰。總的來看,國內大量青壯年的死亡,使得軍隊兵源枯竭,拜占庭帝國邊防空虛,據統計,在大瘟疫爆發之前,查士丁尼一世擁有65萬的軍隊,到了公元565年去世時,拜占庭帝國東部邊境的軍隊已不足15萬人,不得不加快補充大量蠻族僱傭兵來解決問題。於是,大量來自色雷斯、哥特、伊利里亞、汪達爾等民族的士兵進入拜占庭軍隊,這就為拜占庭帝國後期蠻族將領擁兵自重埋下了隱患。


改變歷史的災難: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來以及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拜占庭軍隊


四是“查士丁尼大瘟疫”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價值取向。人們流露出對無法徹底瞭解瘟疫而產生的無奈和絕望,將瘟疫的降臨歸結於“上帝的懲罰”,大瘟疫的橫行促使拜占庭政府和民眾更加依賴教會,以至於倖存者的道德意識有所提升。一方面,由於財政困難,拜占庭官方有意與教會聯合,促進了拜占庭帝國政教合一的進程。另一方面,大瘟疫也使得不同階層、不同政治觀念的人群暫時拋下成見,暫時提升了他們的道德意識水準。正如普羅柯比所說的那樣,在瘟疫流行期間,“不同黨派的成員之間都把仇恨放在一邊,共同參加死者的葬禮, 人們經常將那些陌生人的屍體拖走並埋葬。不僅如此, 那些過去的卑鄙小人也擺脫了不仁不義的生活, 勤奮地擔負起了教會中的一些職務, … …他們只是因為害怕自己會死, 所以才很自然地學會尊敬別人。”

結 語

羅馬帝國曾經強盛一時,將地中海納入版圖,使其成為帝國的內湖,但隨著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特別是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所滅,僅存的東羅馬帝國經過休養生息,在雄才偉略的查士丁一世任內,積極西征,先後征服了北非和意大利,按照這個勢頭下去,實現帝國中興並非沒有可能。但是,公元541年,一場席捲環地中海地區的大瘟疫突如其來,給拜占庭帝國帶來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損失,不僅使得拜占庭帝國中興的希望破滅,還對拜占庭帝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拜占庭帝國之後的政教聯合和蠻族勢力做大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普羅柯比《戰記》、《拜占庭帝國史》、崔豔紅《查士丁尼大瘟疫述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