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否有提到过他对学习的态度呢,如何评价?

YERO


绝学无忧。复归道德自然。

大道至简,简单至极。《伤寒论》,治病之法几种,方剂百余,常用药物数十,主旨八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无建立道德,有无调动人性的欲望,污染人性的自然本性。

有无做到功成身退,与民不争。

有无树立道德信仰。唯经济论忽视道德信仰的后果,会越来越严重。无论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法恢复环境污染之万一。

曲突徙薪,反思老子祖先之言:道法自然,尊道贵德!

“其事好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别再本末倒置了,南辕北辙、劳而无获而已。

一切人之有为的历史艺术、法律礼制、仁义礼智、善恶美丑等等文化学说都必须以道德为根本!我们可以不尊重有为的文化,但必须尊道贵德,尊重一草一木,敬畏万物生灵,因为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据。


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其本人对学习的态度,这里归纳为12个字:自强 、积累 、静心 、顺势 、初心 、无为。

总结了《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学习态度经典名句,如下:

1、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2、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3、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下面我们逐条进行解释和评价:

1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四十一章》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评价: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对于学习,对于别人的建议,我们是否能接受,还是只沉迷于自己内心的“道”,这是每个人提升的关键。可以说,每个人对知识的态度,决定着学习的境界;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道并非深不可测,道在自己心中。

2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道德经:十二章》

译文:你能从小的地方看出整体、看出端倪来,那您是真正高明的。你如果能守住柔弱的状态,这是真正的强大。

评价:老子的话就是这么简单又有哲理,让人叹服!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你会更快的到达彼岸。“守柔曰强”,守住柔弱不是示弱吗?怎么能使自己强大呢?这便是老子的高明之处,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取舍,懂得变通和学习,你会变得更加强大。

3、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道德经:十七章》

译文: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

评价:善良的人以身作则,可以教导不善之人积极向上;不善之人又是善人的镜子,可以正衣冠,提醒自己。但在现实中,不善之人不尊重善人,善人又不爱惜不善之人,都需要改进和更好的提升啊。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译文: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生长万物必须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评价:人与自然要和谐,顺应四时,尊重自然法则,融入自然。对自然多一些热爱,才能复归宁静,返璞归真。

5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

译文: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评价:道是什么?每个人认识不同,理解着不同的道。道在心中,遵循心中的原则,去生活,去工作,自然达到了道的境界。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评价: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我们要了解别人,要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别人如果批评我们,我们会接受吗?别人如果否定我们,我们会接受吗?每个人都想听到赞美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自己、评价自己,我们要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如何去突破,这才是真正了解这段话的含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很重要,改变自己的缺点更重要,多一些虚心,多一些自省,多一些慎独,我们会提升的更快。

“学不可以已”,《道德经》中关于学习的好句子还有很多,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最重要是我们如何学习,运用,从而提升自己。如果困惑时,就看看总结的12字:自强、积累、静心、顺势 、初心、无为,希望对您有启发。

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大志读书


请恕我愚昧,实在看不出来《道德经》是主要讲学习的著作。

你如果非要说,有没有对学习的态度,我觉得你问错人了。

老子其人是什么样的人?

但凡了解点历史的,读过道德经译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老子是充满大智慧的人。他的大智慧又来自哪里?除了他常识渊博,阅历丰富之外,老子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超高的智商。

他讲的很多哲理,不用心体会,不设身处地去实践,都是很难体会的。

试想,这样一个学究天人的思想巨人,你在他最深奥、精深的《道德经》中,竟然想找寻他对学习的态度?

我估计,他大概会说:每天睡睡觉,看看书,找朋友聊聊天,没事做几年图书管理员,仅此而已。

你说,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题主的问题出在:找学霸要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方法再好,你的CPU带不动啊,兄弟!


所以,你如果真想从国学典籍中寻找方法,还不如在《论语》中找。甚至,我建议你重点复习一下,初、高中课本中涉及《论语》的篇章,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用反向思维这样想:我们的教科书谁编的,尤其是涉及国学的部分,肯定都是当代我国最牛的国学大师进行筛选。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些大师的见识、知识量都是我辈无法企及的。与其自己闭门造车,不如直接发扬一下“拿来主义”,在课本上找答案。


骑驴走汉唐


我是红尘梦劫,我来回答。

天地无情、无为而治、多言数穷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圣贤之一,是百位世界历史名人之一,传世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道德经》主要阐述了人应该敬畏自然,圣人管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为人处事则应该压制贪欲。

  • 敬畏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没有人格化的理性或感情,不会对某人或某事有所偏爱,也不会对某人某事有所嫌弃,天地依照自然法则运转,如果人对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会导致天地发怒,世界万物都会遭殃,当然也包括人类自己。

  • 圣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圣明的君主不任用嫉贤妒能的人,使人民不争权夺利;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进行偷盗等坏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使人民不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君主治理国家也要像天地运行一般,对百姓也要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不以自己的”好恶“来施行政策。
  • 为人处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高明的人处事从不多言,少说话多办事。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说话啰哩啰嗦、絮絮叨叨的人将来一定会吃大亏。

为学日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学习的态度,其中写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日积月累,越来越深厚;追求修身养性的人欲念和私妄每一天都在减少,渐渐达到无为的境地。粗大的树木,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起初也只是一个小土堆;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迈出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总结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阐述的是为政之道,处世哲学和自然大道。对于劝学的篇幅不多,但是几句话已经完全表达清楚了,爱学习的人掌握的知识只会越积越多,不爱学习的人看到书就开始头疼了;大学教授童年的时候也只是小学生,各行业的专家们刚满周岁的时候也才开始牙牙学语。


红辰梦劫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学习的方式及其态度,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有三句: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可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损是减少,这个没有异议。问题是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首先,这句话说明老子并不反对学习,他年轻时也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学习先辈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老子也同时发现了学习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机诈之智,增长我漫,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清净,不再纯粹。所以后面提出“为道日损”,要损去那些知见下的伪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损掉错误的生活态度,观念,净化自我心灵,才能让道心显现。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也决对不是反对学习,而是不要让学习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长愚痴的知见束缚自己的心灵。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句话是我们学习实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人的一生会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有良师益友,肯定也有所谓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我们珍惜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进步的因缘,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谓不善的因缘,他们一方面是我们引以为戒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共同进步的家人。“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第三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老子的学习目的。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兴起国学热,这应该是好事情,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国学学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灵成长,道心及伦理观的培养,只是从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礼,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反古,复古,而是在学习圣贤的智慧,让当心下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心灵净化,这才是老子提倡的学习道的终极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关老子学习态度方面的体会。




边缘隐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学习认知事物,从中收获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和素养也就越来越高。

按大道修行的人,他们每日每时都在认识事物规律变化,让自身的言行和意识顺应大道的运行规律,因此,在和合大道的过程中,自身有很多的特性特点是逆道而行的,必须时时进行修正,修正就是减损自己不符合大道的思维和行为,减损并改正那些的错误言行,剔除自身的错误意识等等。就这样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自己无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无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世间可以学的东西无边无尽,而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东西,是学不来的。因此,老子在对待学习方面,归根结底是要顺道而为,一切背道而驰的行为都是不长久的。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过程,学习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修行提升才是人生终极目标,学习越多,为了损之又损,达到融入大道的至高境界。


行云流水7878787878


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范畴的书籍,讲的是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世界的起源,本质,正像道德经所讲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可能具体的讲到学习的态度。

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见解还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当中的,包括对学习的态度是有指导意义的。本人最感兴趣的一句话是,道德经52章中的一个观点: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对上面这句话很多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理解为:小,就是细微细小。有的人理解为小,就是无,就是世界的本质。我基本认同以上对小的理解;但是理解了小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态度。本人认为,见小曰明,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就是一个人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算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事情的本质往往是隐藏在细微表象之后的东西。

再说说守柔曰强。柔是什么意思?有很多人理解,柔是柔弱的意思。就是守住柔弱就会强大。当然,每个人理解原文,是从不同角度理解的。不能说是错的。本人对柔的理解就是本心,初心,顺势而为。因此守柔曰强,本人的解读是,不管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守着自己的本心初心,一切都从本心初心出发,你就会事业成功,走向强大。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





段白雨新


【老子《道德经》怎么讲述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学习的方式及其态度,我认为以下几句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鉴:

1、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48章)。

“为学”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个尽头。“为道”是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老子年轻时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学习先辈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老子也同时发现了学习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机诈之智,增长知识的同时,让人们的心灵不再清净,不再纯粹。所以后面提出“为道日损”,要损去那些知见下的伪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傲慢:损掉错误的生活态度,观念,净化自我心灵,才能让道心显现。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也绝对不是反对学习,而是不要让学习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长愚痴的知见束缚自己的心灵。

2、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14章)

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反古、复古,而是在学习圣贤的智慧,让当心下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心灵净化。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含义类似于老子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说:“从浩瀚青史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培养坚定不移的浩然正气,效法道德高尚的圣贤。”以史为鉴,总结历史规律,效法古今圣贤。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读史书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懂得“利用历史规律,而不拘泥于历史规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道德经》第27章)

老子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衬托。不尊重他们的老师,不珍爱他们的衬托,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聪明的人这样做也是糊涂到家了。这是人们学习实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人的一生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有良师益友,也有损人利己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人们要以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4、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道德经》第54章)

这是老子认为能知晓天下万事万物的学习方法。同类事物,通过此一物观照彼一物,通过此一处观照彼一处,通过此一时观照彼一时,这些都是观照的一般方式,即彼与此对比观照。同样,也可以观照天下所有事物的内在真性与外在表象的关联与不同,进而了解所有事物的实质。如此这般的观照,是将天下万物视作一体的观照。以天下论,万物一体两面,外在形式千姿百态,内在实质却归一于道。因此,要知尽天下事,不必阅尽天下事,因为生命有限而知无涯,阅尽天下事而知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令天下事阅尽,没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内在本质的阅尽,也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天下。真正的知天下,是善于依据道的法则去观照万物,透过事物纷杂的外表去深人了解事物简单的实质,这种观照方式才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谢谢收看!我是一位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酷爱老子《道德经》,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重拾《道德经》也有一段时日了,全书八十二章,内容丰富、语言极简,这部经典之作实在博大精深,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深度阅读。那么,学习《道德经》,我们首先应该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老子的智慧之学了。那么老子的学习态度是什么呢?学习力是一个人重要能力,身处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唯有会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所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一学老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道德经》含蓄蕴藉,老子的学习态度、方法也不是开门见山地摆出来的,而是浑然天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以下是我从《道德经》中读懂的几个,我把它提取出来,分享给和我一样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好书一起阅读,智慧一起分享。

1.向大自然学习。原文可见此句: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向大自然学习。学习什么呢?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无我利他……

2.懂得取舍。原文句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懂得取舍,动力要增强,私欲要减少。也不是学得越多越好,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一点可以给现在很多焦虑的家长以启发,真的有必要让学生又学奥数又学作文,又学书法又学钢琴,十八般才艺通通武装全身么?

3.有目标,有的放矢。原文:执大象,天往下。

有目标,抓住大的方面,分清矛盾主次。学习要树立正确目标,你为何而读书?这点很重要。

4.专一的态度。原文:昔之一得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专注得一。深度学习。专注、专一。想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一些成就就不要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一万小时定律还是有道理的,前提是方法正确。

5.刚柔相济。原文: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刚柔相济。能看出细小的差别才叫明,坚守住才能强。学习有韧性,会变通。

6.持之以恒。原文: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

天天增强生长就是这样,用心使气就是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主张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

综上所述,可见《道德经》中老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即便到了互连网时代也没有过时。学无止境,终身学习,虚心求教,向老子学习,向《道德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向国学经典学习,这就是我的学习态度。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首先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谓知?为学日益谓之知,所谓行呢?为道日损谓之行,其次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是谓:闻道有先后,而士(人)有三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者,信者不疑,疑者不信者,不知不信,不信不知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不足,有不信,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曰:塞其兑(无视),闭其门(无听),挫其锐(必静),解其纷(必清),和其光(同天),同其尘(合道),是谓玄同,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此致虚极,守静笃之妙徼也,常无致虚极,无以观其妙,常有守静笃,有以观其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