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口的蓝色风景线——26名医护人员“把关”宿迁收费站

宿迁网讯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宿迁市民捏一把汗,为了加强源头防控,宿迁市在全市设置了11个防控点,宁宿徐高速宿迁收费站就是其中一个,由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等部门“把关”。

交通防控主要是对入宿人员进行检查、消毒、体温检测和现场处置,负责疑似人员的隔离、移送工作。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共派出26名医护人员,每天按照白班4人、夜班2人的值班方式,在该防控点进行24小时轮守。

2月1日下午5时,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威、骨科副主任医师孔祥如打头阵,率先来到宿迁收费站。戴上口罩、护目镜、帽子,穿上一次性隔离衣,他们就开始工作起来。

刚来了不到1小时,天就已经黑了。为了确保车辆、人员应检尽检,李威、孔祥如几乎整个晚上都站在没有遮拦的寒风中。当晚最低气温是-2℃,习惯了温暖的室内,李威、孔祥如觉得夜里的宿迁尤其的冷,风一吹过来整个人都得打个寒颤,双脚早已冻得失去知觉。虽然夜晚的车辆相较白天少了很多,但是李威、孔祥如仍然没有松懈——不能让一例有症状的病例入宿,是他们对所有宿迁市民的承诺。

谈到当晚的值守情况,孔祥如说道:“这一晚上的车辆基本没有断过,我们大约检测了40-50辆来宿车辆,还要注意对情况比较严重的疫源地车辆进行管控,哪里还顾得上冷。”受低温影响,额温仪上结了一层薄冰,经常测不出体温,李威、孔祥如就隔着手套,把额温仪放在手里捂着,反复揉搓,直到体温仪可以正常使用。

天终于渐渐亮了,临时搭建的桌子上已经布满了一层白色的霜,李威和孔祥如护目镜上的雾就没散过。第二天早上8时,看到来接他们班的薛琼、陈露等四位同事早已装备完毕等候在旁,他们才放心把手中的“接力棒”传递过去。

相对晚上,白天的车辆要多很多,平均每天来宿的外地车辆就有200-300辆,再加上宿迁本地车辆,防控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非常大。因此,该防控点的医务人员也从夜间的2人增至白天的4人。

白天虽然比晚上稍微暖和了点,但无遮无拦的高速路口风总是很大。口腔科的付芳芳对此最有发言权,她说:“按照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一级应急响应要求,我们医院的口腔科、耳鼻喉科等普通门诊已经停诊了。我正着急没法为一线的战友们分担工作时,卫健委就下发了通知。”接到通知,付芳芳主动报名,从2月3日到2月8日,她和耳鼻喉科的陈丽连续6天坚守在高速路口,为每一名来宿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身为医务人员,同事们都在一线战斗,我非得做点事心里才踏实。”付芳芳说。

因为隔离衣透气性差,他们都捂出一身汗,早晚时分风一吹,全身冷冰,到了中午出太阳时,他们又热得“蒸起了桑拿”。付芳芳笑称穿上防护服,每个人都体验了一回“冰火两重天”。每天工作结束,他们的口罩里都是水。中午吃饭,大家也只能匆匆扒拉几口,更没有人敢喝水,不仅是因为穿着防护服上厕所实在不方便,更是为了节约时间。

在防控点,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的防控人员分工明确、工作井然有序,是高速路上一道蓝色的风景线。这蓝里透着医者的纯真和无畏,护佑着宿迁人民的健康底线。(徐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