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那部電影的導演是多年來最偉大的少年天才。”

——比利·懷爾德,1974年《橫衝直撞大逃亡》試映會後

------------

《橫衝直撞大逃亡》,是世界級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生涯第一部影院長片。在被簽約公司環球影業磨鍊之後強制拍攝了多部精彩的電視作品之後,年輕的天才導演終於有機會為大影院拍攝第一部真正的電影。

這是一部緊張刺激的公路電影。在此之前,斯皮爾伯格已經拍了一部技驚四座的電視公路電影《飛輪喋血》,從好萊塢電視圈脫穎而出,成為備受矚目的新星。

好萊塢評論人讚歎:“斯皮爾伯格絕對是電影界的神童,24歲的年紀,看起來卻像14歲的孩子,而談論電影時的老成熟稔又彷彿跟約翰·福特同齡,好像拍了一輩子電影。”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飛輪喋血》標誌著斯皮爾伯格一夜成名,可以與一些世界級大導演比肩,也為他打開了好萊塢電影導演之門。

也許是影像表達情緒過於急切又被抑制太久,斯皮爾伯格將少年時代父母的離異對他造成的傷害,通過一場發生在破敗蒼涼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土地上的公路追逐,滑稽又傷感地呈現出來。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一對年少輕狂的夫妻,瘋癲、幼稚、不負責任,他們各自入獄,又為了被福利院奪走的孩子而一起越獄,途中挾持了一個善良的警察,踏上別開生面又危機四伏的逃亡之旅。最後,歇斯底里的妻子與身負重傷的丈夫,沒能見到自己的孩子。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斯皮爾伯格認為“女主人公盧·珍的行為像個被寵壞的小孩,用性別優勢操縱丈夫克洛維斯順從她的突發奇想,並最終用小孩般的鬧脾氣,迫使丈夫走入了警察設下的陷阱,她對孩子的需要與其說是母愛的偉大,不如說是她對自己孩子不負責任的延續。”

某種程度上,斯皮爾伯格在心底一直認為自己家庭破裂的主要責任人是母親,一個永遠長不大的任性小女孩。而這種永恆的童年破碎陰影,以及父母動盪緊張的關係一直瀰漫在斯皮爾伯格從《橫衝直撞大逃亡》直到《辛德勒的名單》等多部作品中。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這對亡命鴛鴦在警察的追捕中瘋狂逃向最終的目的地:Sugarland。這也象徵著這對長不大的夫妻對世界的認知是那麼的幼稚與孩童化,這似乎也代表美國70年代文化的稚嫩化。

那時的美國民眾仍處於越南戰鬥的失敗與尼克松水門事件醜聞造成的信任坍塌危機中,他們渴望安全感,期待真實的抵抗,並謳歌平民英雄。

盧·珍和克洛維斯被新聞大肆報道,被所到小鎮上的人們視為英雄,他們在街上對他們夾道熱烈歡迎,不斷往他們的車上塞入各種禮物,將這兩個孩子當做反對獨裁政權的代表。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媒體的煽動,一路追逐不捨的記者,讓這次瘋狂逃亡變得有些荒誕與諷刺。盧·珍甚至擔心新聞記者拍到她的照片不上鏡,而要求在逃亡之車上梳妝打扮,為這一輩子都未曾有過的關注而心花怒放。這便是典型的“幼兒全能自戀”的潛意識呈現。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導演在解釋自己的創作意圖時說:我拍攝《橫衝直撞大逃亡》是因為它道出了美國造夢機器很重要的一點,影片想指出的是人類生存的現狀,不容樂觀的現狀。”

這毋庸置疑是一出沸騰的慘劇,活在夢幻中的巨嬰們嚮往著美國夢的童真與甜蜜,卻對即將到來的生存危機毫無警戒心。

這輛逃亡之車上,唯有正直善良的警察對這個社會存在真實的感知。面對警察佈下的陷阱,他本能地識別出來,並提醒克洛維斯不要下車,那是個圈套。可是最終,克洛維斯還是經受不住盧·珍歇斯底里的逼迫,打開車門,走向了死亡之路。

《橫衝直撞大逃亡》: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初體驗

幼年父母離異對斯皮爾伯格的影響,使他有意識地將女主人公盧·珍在母性驅使下做出的歇斯底里的命令與強求看作是無知的、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而對在她的控制下表面兇悍實則軟弱的男性角色表示了更多的同情。

《橫衝直撞大逃亡》作為導演的第一部影院長片,叫好不叫座,也許是其中展現的過多的負面暗示讓只願意享受美夢的觀眾難以接受。

沉浸在美國夢中的觀眾依舊閉著眼睛嚮往著沿街可見的麥當勞、廉價汽車旅館、塑料玩具樂園以及輕鬆一笑的爆米花娛樂。

孩子,是時候長大了。


------------------

影識集:一切只關於電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眾號:yingshiji-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