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把握“三量”,下好防禦防護棋

【編者按】疫情數字不斷更新,形勢不斷出現新的變化,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認識也在不斷“刷新”。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呢?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王立祥教授表示,面對變化,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新型冠狀病毒造成人類危害的認識還在路上,尚有很多難題需要我們探索、集智攻關,如何抓準質量、算準數量、盯準變量,對於下好防疫防護新型冠狀病毒這盤棋至關重要。

1、抓準質量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早期識別與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落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是抓準質量的重要方針。2020年1月21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存在人傳人,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成為主要的傳染源,儘早發現明確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可謂是重中之重。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確診病例的診斷標準為疑似病例,具備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者:①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實時熒光P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嚴格執行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斷標準,是我們保質保量抓準質量的重要保障。

2、算準數量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透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動態數據,將諸多因素運用大數據綜合考量,是算準數量的重要方法。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病例數據統計的基礎上,尚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時間維度觀“過去昨天之數量、現在今天之數量、將來明天之數量”,從空間維度觀“人生長度之數量、社會寬度之數量、天地高度之數量”,從世間維度觀“物質文明之數量、精神文明之數量、身心文明之數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厚量”,對於我們準確分析與把握疫情發展態勢,為相關決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3、盯準變量

如何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從“變是永遠不變的”認知觀出發,明辨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動態變化,是盯準變量的重要方略。①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源之變:我國學者已經發現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穿山甲毒株與目前感染人毒株序列高度相似,而人類新發傳染病與其他野生動物關聯問題尚待研究;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之變:我們已經明確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和接觸傳播,但對氣溶膠和糞口途徑等傳播尚未確定;③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治療之變:我國學者已成功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為即將開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不同種族人群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疫苗接種的差異……這一切之變量需要我們實時緊盯,並及時做出反應。

在當前疫情仍然十分嚴峻的形勢下,抓準質量、算準數量、盯準變量,從根本上認識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本質規律,才能真正下好防禦防護新型冠狀病毒這盤大棋。

王立祥:把握“三量”,下好防御防护棋

作者王立祥,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委、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委、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委等。中國心肺復甦與中華精準健康傳播指南制定者、腹部心肺復甦學創建者、525+CPR工程與百千萬億平安精準健康工程發起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