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菠蘿不吃肉


打仗消耗和平時吃飯消耗是不一樣的,他不僅要牽扯到直接參戰人員,還有後勤運輸和徵集,佔用大量人員,政府就需要招募,那麼種糧人就會相對應減少,同時,打仗的時候還有不確定的消耗,比如你不能不讓他們吃飽吧。以前可是全靠體力,做飯又不肯能做的正好,浪費也肯定多。平時一個人比如平均半斤足夠,戰時恐怕加上浪費就得一斤。同時還有兵器的損耗,戰馬的損耗,戰死的,受傷的。就是現在如果打上幾年仗,糧食恐怕也會緊張


農機配件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每天在家裡也是吃飯住宿走路,你出門在外旅遊也是吃飯住宿走路,為什麼你旅遊時花的錢要遠遠多於在家呢?

古代軍隊不打仗的時候,當然也要吃飯。但是打仗時期的吃飯和不打仗時期的吃飯,完全是兩個概念。


古代政府是怎麼解決軍隊的吃飯問題呢?

在大多數時期,古代軍隊的吃飯問題基本靠自己解決。

與現代軍隊不同,古代軍隊的職業化水平並沒有那麼高。古代軍隊多是臨時徵召的。有戰事的時候入伍打仗,和平時期就參與生產,這種行為被稱作“屯田”。

國家會把軍隊駐紮在一些邊境地區或者無主的區域之中(一般經過戰亂之後,會有大批的無主之地)。軍隊在該地區類似於“生產建設兵團”,士兵們每年劃出固定的時期操練,其他時期都用來種田。在糧食上儘量實現自給自足,減輕國家壓力。比如三國時期姜維在漢中屯田,就是典型的自給自足型軍隊。

唐朝以前,古代軍隊大多數實行這種制度,這種制度稱之為“府兵制”。唐朝中期以後府兵制解體,開始出現了大批專業化的職業軍隊,這也讓國家可以負擔的軍隊數量大大減少,因為軍隊全靠國家養著。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清朝的疆域遠大於唐朝,人口數量是唐朝的五倍都不止,可是清朝的軍隊只有六十到八十萬,遠遠沒有唐朝多,多了實在養不起。

不過總體來說,唐朝以前,政府在和平時期養兵的成本是不大的,因為軍隊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政府可以攢下錢用來主動進攻,也成就了漢唐的赫赫功勳。



說了這麼多,古代打仗為什麼費糧食呢?

打仗消耗的糧食不是消耗在士兵身上,而是消耗在了運輸上面!

軍隊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門打仗吧?發生戰爭的戰場可能在千里之外,軍隊要機動到那裡。

這一路上,軍隊要吃飯,到了戰場之後,軍隊要吃飯,如果長期駐紮在戰場,軍隊也一樣要吃飯。

士兵們的確可以帶上幾天的乾糧,可是古代士兵不是鋼鐵俠,負重是有限的,一個士兵能帶上十天的乾糧就是極限了。直到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士兵每人也只能帶七天的乾糧。

那麼士兵的糧食吃完,就要有人運。

古代沒有鐵路,沒有大卡車,無論糧食有多少,運輸的方式都是人拉肩扛,牛牽馬拽。

(木牛流馬的便捷,只存在於古人的想象之中)

人的有效負重是很低的,走遠路更是如此。有道是遠道無輕載,一個人能帶個三五十公斤的東西已經是極限了。

牛馬雖然力量大一點,但是耐力不好(牛馬的耐力不如人,負重更是如此),所以速度會很慢,古代的輜重隊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經是奇蹟了,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很正常。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比如一支輜重隊,每天走三十里,戰場在三百里外,政府要補給三百里以外的軍隊,會發生什麼?

三百里的路程,這支隊伍要走十天,但是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在這十天裡,這支輜重隊裡的人和馬,也是要吃飯的。

人不是機器,相信我,他們在吃光自己所運輸的糧食之前,是絕對不會餓死的。

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給三百里外的部隊要準備什麼呢?

要準備輜重隊十天的糧食+前線士兵的糧食。

對嗎?

肯定不對啊,因為輜重隊不會留在那裡,你要給他們回來的糧食啊!

所以,政府需要準備的是:輜重隊二十天的糧食+給軍隊的糧食。

隨著戰線的拉長,你會發現大部分的糧食不是給了軍隊,而是給了運輸糧食的輜重隊。戰線越長,消耗在路上的糧食越多。

在秦始皇時期,有人做過統計,秦朝要供給長城前線的士兵,從中原地區運出三十石糧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長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

而漢武帝徵西域的時候則更可怕,由於道路艱難,路途遙遠。從長安出發的軍糧,居然只有兩百分之一到達敦煌前線,浪費比例極其驚人。

所以,古代軍隊打仗,有條件的話儘量選擇就地取糧(搶老百姓或者搶敵人),或者挖運河運糧(船運的效率高很多)。你可以發現,古代的大規模戰爭,比如長平之戰,淝水之戰等,基本都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1.補給線非常短。2.有水運。

淝水之戰時,前秦軍隊有長江和淮河作為運輸通道,通過水運運輸糧食。而長平之戰的戰場離秦、趙兩國的本土和農業區都非常近,補給線只有一二百里,這才讓長平之戰雙方各自擁有幾十萬軍隊。

而只要戰場稍遠,沒有水運,古代的戰爭規模就會斷崖式下跌,比如薩爾滸之戰。明朝作為一個人口上億的封建大帝國,居然只能出動十二萬人進攻後金,這已經是明朝的極限了,可見古代打仗的補給有多麼艱難。


小約翰


古代打仗出現頻率最多的莫過於糧草消耗殆盡了,在古戰場上,因為糧草不足導致的戰局扭轉比比皆是,特別見於兩軍對峙期間,糧草的充沛與否就決定對峙雙方的成敗。那麼非戰期間的糧食問題並不嚴重,為何到了打仗時就成了如此突出的問題呢?這主要是因為戰爭狀態下的糧草運輸調配和消耗與非戰時期是完全不同的。

非戰時糧草消耗

古代軍隊所用的糧草儲備主要由朝廷統一徵收並調派,當然這是針對職業軍人來說,因為還有兵農合一的募兵制度,糧食供給又是另一種模式。一個軍區或者戰區的軍隊在非戰時期除了日常訓練、偵查、預警等工作外,基本上屬於穩定的狀態,軍營的糧倉也會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食補給,這樣的軍事狀態下,糧草的供應相對穩定,消耗也並不大。因為穩定狀態下的後勤保障人員並沒有戰時的多,這一部分人口的糧食其實是很大的。



“下令有願留者,即以所開田為永業,不過數番,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既而願耕者什五六。”——《治資通鑑.卷一三二》

很多朝代的常備兵力並沒有戰爭時那麼多,也就是說國家日常狀態下不會養太多士兵,如果有戰事再招募士兵,這也就減輕了非戰時期的糧食負擔。特別是推行兵農合一的朝代,國家給予農田開墾種植,並給予“無他賦役”的優待政策,這些人非戰時期自給自足,戰爭時期再回歸軍隊,這樣更加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最著名的兵農合一制度如唐朝的“府兵制”,非戰狀態下與一般農民沒什麼區別,還能享受稅收優待,戰時參戰,不僅自帶口糧,還得自己購買裝備;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有效的解決了非戰時的糧食問題。



糧草中不僅有“糧”還有“草”,這個草指的就是戰馬所用飼料。有人會說草在古代到處都是,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其實不然,軍事戰馬所需的草料包括料草和料豆。並不是所有的草都能餵馬,那些草廠上的青草當然是上好的天然草料,但秋冬季節是沒有鮮草的,軍營裡的草料都是春夏季節種植或者採摘回去後打成草垛統一保存的。餵馬的時候還要除塵、除根,料豆還要用清水煮熟,這樣才能保證馬匹的健康和強壯。因此草料的消耗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朝廷為騎兵配備的戰馬稱為官馬,是統一發放草料飼養,而非戰時期更多的是以私馬的形式出現,這些私馬是由馬主人飼養的,國家在戰爭時再統一徵用,比如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徵用私馬四萬匹。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糧草負擔。

戰時糧草消耗

戰爭時期的糧草消耗之大主要是由於人員馬匹的動用規模大、戰爭時期人員馬匹的體力消耗大,補給線也同樣是消耗的關鍵因素。

戰爭狀態下,朝廷會提高募兵量,或者就是兵農合一模式下的農民就回歸軍隊參戰了,這種人員的增長與非戰時期是截然不同的,人多了就意味著糧食供給要更多,同樣參與作戰的馬匹和後勤運輸的牲畜也更多了,草料供給同樣會隨之增長。與此同時,古有“三人餉一卒”的說法,這也只是保守了說,歷史界諸多激進的觀點是十人後勤才能服務一名士兵,因此戰場上的糧食消耗就不單單是作戰人員了,相對應後勤保障人員的口糧也得一併供給。



冷兵器戰爭中,真刀真槍的肉搏是少不了的,鏖戰個幾個鐘頭也是常見的事,厚重的盔甲和沉甸甸的刀盾對於士兵和戰馬的體力消耗是巨大的,餓著肚子或者吃不飽就上戰場是不現實的,巨大的體力消耗下就是更大的糧食消耗。

“率三十鍾而致一石”——《漢書·主父偃傳》

戰場上常出現主帥感嘆“糧草不繼”,也就是糧草接不上了,面對前線巨大的消耗,補給線顯得格外重要。但古代的運輸條件畢竟受限,補給線短了還好,補給線如果長的話,糧食運輸的慢,而且在運糧途中的消耗也就大。因為運送糧草的人員和牲畜也是靠著這些糧草生存的,史料記載的衛青伐漠北時,漢朝的補給線從長安綿延至敦煌,敦煌的糧隊剛到,長安還有糧隊接著出發,這麼長的補給線,糧食損耗於途中的都已經不少了,更何況運至前線。



《漢書》就曾記載了押運糧草的損耗,漢朝時期的一鍾為六十四鬥,十鬥為一石,三十鍾就是一千九百二十鬥,運送至前線時也就剩十鬥之糧,也就二百分之一的運至率,可見損耗之大!如果補給太長,可以視補給線為古戰爭中糧草損耗最大的一部分。這裡更不說“糧道”的危險係數了,自古打戰能斷糧者皆斷糧道,三國時期的名將徐晃就是斷糧專家。而同時期的烏巢糧倉也是扭轉戰局的關鍵,因此糧食補給的安全性也是糧草不足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戰時糧草的消耗與非戰時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戰爭拼的是國力,拋開名將強兵和諸多謀略指揮,戰爭的基礎就是糧草,至此也想起了長平之戰,白起這一戰也並非十足的把握,歸根結底是“糧草”的現實狀況把兩國逼到了不打不行的狀態。


棍哥觀史


古代打仗,尤其是打秦趙長平之戰那樣的陣地戰、持久戰,後勤糧草供應往往會成為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動輒十萬、幾十萬的士兵每天消耗的糧草,可不是個小數目。

受古時候農業生產力限制,日常雞蛋、豬肉等富含蛋白質與脂肪的副食品供應較為缺乏,士兵們基本是就著鹹菜湯吃白飯。這樣的吃法一個青壯年每天可以幹掉2斤米,1萬士兵每天就是2萬斤米,10萬呢?20萬斤!

如此巨大數目的日消耗量,對國家的糧食供應能力可是巨大的挑戰!而且,這裡算的僅僅只是人吃的糧食,還沒加上軍中馬匹嚼的呢。漢武帝為打敗匈奴,不惜好馬喂精糧,軍馬吃的可都是黃燦燦的粟米,馬吃的可比人多,又增添一筆不小的糧食供應。

海量的糧食,完全由內地產糧區運往前線邊區,再強的國力也吃不消啊!於是,從漢朝初年開始,朝廷就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商人、平民等民間力量參與去往邊境的運糧活動。

但即便如此,邊境糧食依然吃緊,為啥?因為遠距離運輸的成本實在太高,效率又實在太低。

古代有句話,叫“千里不運糧”。後勤輜重部隊裡的人和馬,來來回回在路上的日子,也要吃糧食吧。運個幾十上百里地還好說,運去100斤糧食,除去沿途押解人馬吃喝,也還能剩下個七八成,可要是走上千把裡,估計糧食運到軍營的時候也就沒留下多少了。

因此在大多數時期,古代軍隊的吃飯問題,基本還是要靠自己解決,怎麼解決呢?彆著急,咱中國人到哪裡都能想辦法種地。

早在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出祁山討伐魏國,就組織過士兵和無地流民,在漢中地區開墾土地種田打糧食。那時候的士兵,沒有現代這麼高的職業化水平,平常不打仗的日子,就挽起褲腿下田種地。

這樣的糧食生產模式,叫“屯田”,有些類似於今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由軍隊士兵種地的叫“軍屯”,換成無地流民或遷移百姓又叫“民屯”,說起來相同的意思就是這塊地已經被我們佔下種地、蓋房子了,是我們的地盤。

既能防守邊疆,又不需要從內地費心費力運糧食過去,這樣的軍隊實在是是太好了!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政府,大多實行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的“府兵制”,不僅節省了糧食,甚至就連作戰馬匹也由士兵自行準備。比如,花木蘭去往軍營報到前,就四處張羅“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室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

朱元璋更是對這種自給自足型軍隊喜歡得不得了,因而在全國各地以衛和所為單位設置“軍戶”,並且配備相應的土地、水塘、山林等生產資源,基本做到了明朝版的南泥灣開荒。

小時候餓過肚皮的朱元璋看到這幅情景,樂呵呵地說:“我養兵百萬,卻不用消耗民間一粒糧食。”

然而,明朝的這套制度運行到後面逐漸面臨解體,以軍戶為主體組成的軍隊越來越缺乏戰鬥力。這也難怪,你朱元璋就能保證軍戶家的孩子代代都是打仗的材料?要是連兒子都生不出,生的都是女孩呢?

於是,以當兵領工資的職業化軍隊成為了主流,如此一來國家又得花錢給糧食養著幾十、上百萬的軍隊,以及這幾十、上百萬軍隊背後上千萬數量級的軍屬,財政負擔也就響應地日益加重。

國家豢養職業化軍隊,一旦打起仗來,兵馬開赴邊疆,那麼後勤輜重運輸就又回到了老問題上,運輸成本太高、運輸效率太低。

參與軍需運輸的民夫、牛馬脫離農業,就不再向外生產、輸出糧食了,轉而反過來要國家拿出糧食來供應他們。這一來一去國家三年的存糧,可能也就只能支撐戰時一年的消耗,所以打戰耗費糧草,就是這麼來的。


劇透歷史


為什麼說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士兵不打仗就不用吃飯了嗎?

首先打仗確實對糧草的消耗很大

原因有以下三點:

戰爭所需軍力甚巨,用時也長


古代戰爭不比今天的現代化戰爭,那時候玩的就是人海戰術,誰人多誰就是老大,因此一打起來動輒就是上萬人。

我們熟悉的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都在十萬以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本紀雲“紹觽十餘萬,囤營東西數十里。”—《三國志·武帝紀》

而且真正的大戰雙方都比較謹慎,因此兩軍對壘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很少有能夠做到速戰速決的。

人多又吃的久,這樣一來糧食的消耗自然很大。


古代士兵真的很能吃

一方面古代軍營伙食油水少,食量自然就大,另一方面以前打仗經常要長途奔襲、近身肉搏,體力消耗巨大,因此吃的很多,人均一天在三斤米以上(諸葛亮因為一天只能吃一斤多米而被司馬懿看作是將死之兆)。


心理作用的結果

“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在詩中極言古代戰爭軍人的傷亡率之高。士兵上了戰場就相當於是把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掉了。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把每頓飯當作是最後一頓,不吃個酒足飯飽絕不會罷休,我想這也是犯人被砍頭前那頓斷頭飯比較豐盛的原因吧,都不想做個餓死鬼啊!



其次士兵不打仗肯定也要吃飯

人是鐵 飯是鋼,誰能把飯給戒了呢?我想“打仗費糧草”這句話一者是在說糧草的用量比平時囤練兵馬的時候要多;

二者則突出了糧草在行軍打仗過程中的重要性,“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永遠是古代兵法的至理名言。這話在暗示著打仗耗費糧草再多也得想辦法籌足,畢竟古代很多的戰役都是靠斷人糧草才得以翻盤的(曹操突襲烏巢一把火燒了糧草,導致袁紹軍心大亂,才以弱勝強贏得了官渡之戰)。



總的來說不論是否發生戰爭,士兵吃飯都是必須的,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之見,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下方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戰時更耗費糧草,主要是因為運輸路上消耗的的糧草多了。

士兵平時在駐地的時候,並不是不用吃飯,但是和平時期軍隊大多是分散駐紮在各地,往往可以就地解決吃飯問題,直接在駐地附近購買即可。而軍隊駐紮比較多的地方,譬如首都、邊關等地,其實平時糧食耗費也很大。

以明朝為例,為了供應北京和邊關的駐軍,每年需要運糧400萬石,所以設立了專門的漕府和漕運總督管理此事,漕府有12.76萬人,運船11700艘,還有海船350艘和水手7000人,其日常開銷也是非常巨大,不過因為可以有水路可以利用,因此還不算太嚇人。

而打仗時士兵從分散的駐地調到一起,那麼只靠地方供應就不行了,需要從後方轉運,而且戰場未必有水路可以利用,那就只能人力或者牲畜搬運糧食,這個耗費就大了。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就專門談過這個事:

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出動10萬大軍,輜重兵佔1/3,戰兵只有7萬,即使這樣也需要30萬民夫來運糧。民夫消耗的糧草,也需要計算進去,所以看看只有10萬大軍,需要供養的確實40萬人,這糧食消耗立刻就變成平時的4倍。用牲畜的話可以較少人手,但是用牲畜也會面對新的問題:

比之人遠,雖負多而費寡,然芻牧不時,畜多瘦死。一畜死,則並所負棄之。較之人負,利害相半。

路上轉運辛苦,牲畜又得不到周全的照顧,一旦死了,那麼所揹負的糧食因為沒法攜帶,就要被一起拋棄,消耗也會上升,和人力運輸各有利弊。

所以沈括才會強調“因糧於敵,最為急務”,也就是儘量從敵人地盤上獲得糧食,減少自己運糧的麻煩,是最重要的。而兩軍對壘,也經常攻擊對方糧道,就是因為糧食運輸太麻煩,而又太重要。


不沉的經遠


在古代,打仗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是因為涉及到國家的青壯勞力、糧食儲備的高度集中損耗。

在春秋以前的時期,打仗和祭祀是一個諸侯國最大的兩件事情。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很“文明”,禮節很繁瑣。但這實際上是比關於糧食的經濟賬。


要先下戰帖,然後約定在哪裡打?怎麼打?“疆場”還是“野戰”?戰車要準備多少乘?打敗了允不允許追擊?允許追的話,是50步還是100步?哪些人允許被俘虜?哪些人必須放歸?這些都要事先談好,才能準備去打仗。最最關鍵的是春秋兩季“國際公約”是不允許打仗的。

這些在後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古人連打仗都這麼“文明”,真的是“仁義禮智信”啊。

但是細究發現,因為當時去打仗的兵士通常本來就是在家種地的農民。春種秋收,打仗的人出去沒回來,地沒人種,糧食沒人收。而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這可持續的有生力量也就意味著會出現斷層。


所以國君準備決定打仗之前,通常先看看糧倉裡的糧食夠不夠消耗到下一年新糧下來。所以大家就先打一下口水仗,那時候國力表現是靠看這個國家有多少乘戰車。所謂“萬乘之國”,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大國威脅下小國,小國出點錢,這仗最終可能也不打了,最終大家都滿意。

但是後來到了戰國以後,鐵器廣泛運用,生產力上去了。動不動就能打下足夠軍隊吃幾年的糧食。所以戰爭也就開始變得頻繁了,也不再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戰爭禮儀”了。更別提後來有了“軍屯”,糧食供應有了保障。

但是有一點,打仗是純消耗,不但糧食還是有生的勞動力。所以國土面積也越大越大,出境戰爭也越走越遠。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前人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那就是要押運糧草到前線。古代中原王朝,在糧草的押運供給上的消耗,其實是要遠遠大於戰場上的消耗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抵禦遊牧民族的時候,戰場機動性又大,糧食要跟得上保障前線供應的同時,也出現了巨大的損耗。誇張的是,曾經出現送1斤糧食到前線,路上要損耗3斤。

所以在《雍正王朝》裡,全國供應西北,各省糧食直接解往西北。高負荷運行,所以年羹堯不盡快決戰,整個國家都會被拖垮。

而戰爭一結束之後,西北就用不了那麼多兵馬。兵馬可以撤回各自駐地,減少了糧食集中供應,運糧到前線的環節,糧食消耗自然就下來了。





炒米視角


古代打仗糧草問題十分緊急,主要是因為供給的減少和消耗的異常增加。

如題主所問,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不打仗也要吃飯是對的,但是不打仗有人種地,而一旦打起來仗,就沒人種地了,而且一打仗就會產生無業流民!


首先是戰爭必然徵兵,徵兵必然導致務農人口的減少!在真正的大仗面前,常備部隊根本經不起戰爭的消耗,要知道前線的人都是幾萬幾萬的死的,這些人死之後,兵員怎麼補充?我們拿大家熟知的長平之戰舉例,按史書的說法,秦趙雙方投入的有生兵力達到80萬以上,而這80萬是什麼人呢?精壯年男性,這些人是打仗的主力部隊,更是務農的主力部隊,這些人有多少是戰時徵發過來的呢?長平之戰將80萬精壯年束縛在戰爭前線,試問誰來種田啊?沒人種田誰來提供吃的啊?


其次是古代農業生產力低下,國家的存糧在戰爭初期很快就會消耗殆盡。戰國時期孟子有這麼一句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可見農業生產的脆弱和低下,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大量的饑民。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戰國時期每畝田的產量只有不到一百斤斤左右的糧食,這還是好收成的情況。那時候畝相當於現在三分之一畝,一石相當於現在五分之一石。根據李悝的說法歲收畝一石半,也就是三鬥糧約和40斤。所以李悝要盡地利之教,使每畝地多產三斗六升,也就是82斤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數年來積蓄的糧草,會因為長平之戰這樣的規模的一次戰鬥消耗殆盡。戰爭抽調走大批勞動力後,必然造成後方糧食產量不足,這些留下的老弱病孺,生產出來的糧食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已經非常困難,要知道當時的生產工具及其粗糙,如果你見過用牛耕田的地方,你就會了解古代人民種田的難度之大!


然後是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大兵所到之地,往往伴隨著人民的逃串。大批民眾的逃串導致糧食生產再次下一個臺階,這逃串的饑民還要受到國家的照顧為其供給糧食,不然饑民就會演變成盜賊,在國內沒有開戰的地方進行破壞,再次威脅農業生產。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上黨郡數十萬人民投靠趙國,這些人如何解決,留著就要養。這就造成,趙國在其後方缺缺少勞動力的情況下,再為難民提供救濟!消耗異常增加。


消耗為之增加,供給為之減少,那裡來的糧草?所以題主的問題就變成了,打仗的時候“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最後糧食匱乏之後,國家打仗必定要徵收糧食,怎麼徵?強徵,人民都快餓死了強徵必然導致國內混亂,向大戶買,就會造成大戶坐地起價,從而導致國家財政枯竭。就是孫子兵法說的“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公家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為了解決梁草問題,兵家有兩種做法:一是擴大生產,就是屯田制,在部隊所到之處進行屯田,增加糧食供給。二是取糧於敵,就是攻入敵國,掠奪敵國的糧食。這也是為什麼孫子兵法說,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所以戰爭講究的是兵貴神速,在存糧和常備軍經得起消耗的情況下解決戰鬥,一旦成了拉鋸戰兵源和糧源就會成為問題!


目西


歷來打仗打的就是銀子,打的就是糧草。不過打仗的軍人總是存在,即使不打仗他們也要吃飯,為什麼只有打仗才會消耗糧草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代士兵不打仗的時候還會種田,減少糧餉支出又增加了糧食來源。

中國大多數王朝採用的是徵兵制,即寓兵於農,士兵的主要身份是自耕農。他們按一定期限給國家服兵役,有的甚至還自帶衣糧,好處是免除自身徭役,服役期之外就是普通百姓,日常所需口糧自然不需要朝廷來操心。兩漢的徵兵制、唐前期的府兵制就類似於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作戰任務,軍隊在一個地方長期屯駐,則需要開荒種地、自給自足,即所謂軍屯制度。明朝的衛所制也類似於這種情況,正如朱元璋所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古代戰爭戰線長遠,糧食運輸消耗量大,增加了糧食的支出。

古代運送糧食的非常不方面,漢武帝時期的漠北大戰,漢武前線的軍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五萬,而漢武帝還徵集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 ,步兵數十萬,負責轉運輜重,保障後勤供應。後勤的人員比前方的人員都多,根據記載當時能有五分之一的軍糧到前線已經很厲害。《史記》記載,漢軍在西南糧食運輸損失的情況是“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也就是說只有1%的糧食能到前線。

戰爭打的就是銀子,現在的戰爭更加可怕,一架殲-20造價7億人民幣,軍艦上面的近防炮一分鐘打出的子彈價值幾千萬,一艘航空母艦幾百億,一旦戰爭爆發,這些都是要經濟作為基礎。

雖然打仗耗費錢糧,影響經濟,但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帝國烽火


不打仗也要吃飯,但打起仗來,糧食必定會更加緊張。

我們先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假如一個王國擁有一百萬人口,其中三十萬是壯勞力,三十萬是婦女,四十萬是老幼。在作戰的時候,五萬壯勞力被徵召為士兵,被派到前線拼刺刀去了。十五萬壯勞力服了徭役,負責給士兵運輸糧食。

這一下子,壯勞力銳減二十萬,但需要吃飯的人仍然是一百萬。老弱婦孺成了後方生產的主力。古代的生產力極為低下,如果勞動力出現了這樣的減員,糧食產量必定會出現極大的損失。從這個層面來看,糧食的生產量減少,意味著糧食的淨增量減少,也相當於糧食的消耗量增加了。

問題不僅僅限於此,在古代,並沒有汽車之類的高效運輸工具,多半需要騾馬、人力車等,甚至靠人用肩膀來扛,在這樣的情況下,運輸糧食往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抵達到前線,而如果現在中國西北、巴蜀這樣的地方,道路極為難走,想要運輸糧食就變得更加麻煩了。

在運輸糧食的途中,負責運輸糧食的人肯定也是要吃飯的,否則他們如果中途餓死了,糧食就要擱淺到半路上了。運輸糧食的騾馬也要消耗草料,除此之外,他們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極端的天氣,這會導致糧食在途中發黴變質,可能又會損耗一部分糧食。再加上迷路、盜匪等極端情況,又會導致糧食出現進一步的損耗。

上世紀90年代,大車司機在運輸農產品的時候,都有一個考核指標,叫做自然損耗率。連使用機械的汽車時代,都會出現損耗,而使用人力和畜力的時代,這種情況只會更重,而不會更輕。

為了緩解這種現象,古代執政者也曾經想出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比如說秦朝為了北征匈奴,便修建出了工藝精湛的秦直道,這使得運糧的道路變得直而平坦。這種相對好一些的道路,可以降低糧食的損耗。

有些執政者則從工藝上入手,從而緩解運糧的困難,譬如諸葛亮便研發出了木牛流馬,實際上,這就是靈活的人力車。不得不說,比起用肩膀來扛,這種帶有輪子的人力車確實方便了很多。

綜上所述,軍人在農民的時候每天固然也要吃飯,但這種糧食的意外損耗情況,會減少很多,當戰爭發生的時候,因為運輸中的消耗,以及壯勞力的減損,會導致糧草出現非常緊張的情況。這便是戰爭對糧食消耗所帶來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