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段子:“一場疫情,全民成了廚子,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機關幹部成了門衛。。。”非常發人深省。本文主要和大家一起聊聊線上教育:“老師成了主播”。
線上教育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和接受,不難想到的幾個簡明原因是,網絡無處不在(即將全面鋪開的5G,更是會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數字設備使用越來越廣泛,智能手機、傳統電腦、平板電腦、互聯網電視等,基本大家都會用,也容易獲得可使用的設備;大家也逐漸接受和適應數字化的生活方式,網上購物,外賣,網絡約車,網上辦事越來越便捷。。。人們的思路很容易就切換到線上教育(辦公室老師的孩子通過VIPKID學習英語、考研考生通過上網課進行考研複習、平時做飯也是通過網絡去查詢相關經驗、電腦碰到故障,一般也是通過網絡搜索解決)。而且,線上教育有一些線下教育難以滿足的優勢,線上教育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學習者可以反覆學習;可以獲得因為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的優質教育資源;線上教育促進個性化學習,線上教學更能評估到學習者個人的學習需求(當然互動不足是制約線上教育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目前正在改善)。因此,線上教育具備了天然要爆發的條件,一場疫情更是讓我們看到了線上教育突然成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實過去幾年重汙染天氣的時候,在線教學已經逐漸開始應用)
那麼,怎麼做好線上教育呢?我們可以從線上教育心理開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些開展線上教育的一些心理知識,希望我們在設計線上教學時候能充分考慮到。
當然,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線上教學設計能力。在線上教育活動中,需要負責參與一系列策劃、編輯、錄製、製作、學習互動等工作;要充分考慮到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討論、實踐和教授他人所佔的比例,以提升在線學習的效益。
心理理論一:雙重編碼理論
心理學家佩維奧(Allan Paivio)提出,信息的貯存、加工與提取中,語言與非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同樣重要。同時以視覺形式和語言形式呈現信息能夠增強記憶和識別。
心理理論二:環境負荷理論
環境負荷理論認為,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尤其一些環境易引發不良行為和情感(情緒),多數都是刺激過多所導致的結果。過多的環境刺激對行為和情緒有負面影響,過少的刺激也會產生令人不滿意的影響。線上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境,避免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這種心理效應被稱為“超限效應”。據傳,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線上教育的時間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反饋,依據教學計劃及時調整,建議一個節次教學介於8-35分鐘。
心理理論三:反饋效應
反饋來源於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瞭解,而這種對結果的瞭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為“反饋效應”。下面是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羅西與亨利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後就測驗。主試對第一組學習的結果每天都告訴學生,對第二組學生只是每週告訴他們一次,而對第三組,則一次也不告訴。如此進行了8周教學。然後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8周教學。結果除第二組穩步地前進,繼續有常態的進度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即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說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這一點線上教學具有天然的優勢,教學反饋比線下教學要及時。
心理理論四:參與帶來高評價
參與帶來高評價被稱為宜家效應,是指人會對自己參與的東西給予較高的評價,而不是是這個東西真實的品質。比如,很多父母會喜歡在朋友圈曬孩兒,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天賦異稟,就是來源於對自己子女的高評價。消費者在購買宜家的產品,進行組裝之後會給予傢俱更高的評價,就是因為自己參與進去。這一點在線上教學中,最明顯的就是彈幕互動了。線上教學中如何高效、有價值地利用彈幕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理論五: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會對那些他認為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這一類心理現象來源於,人需要定位與認同,需要用確定性的定義去對抗不確定的危險的外部世界。在線教學中,學習者會給予對自己量身打造的教學給予高度評價並深切參與。
閱讀更多 道法自然的旁觀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