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燈塔工廠”為何能不停工

■寶鋼數萬平方米廠區裡,為數不多的工人戴著口罩堅守一線。為他們帶來保障的,還有遍佈各道工序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智能裝備

復工日,對於一直保持正常運營的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來說,沒有意義。
春節假期以來,寶山基地沒停過一分鐘工。數萬平方米廠區裡,為數不多的工人戴著口罩堅守一線。為他們帶來保障的,除了口罩和各種防疫措施,還有遍佈各道工序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智能裝備。

今年1月,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工廠首次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燈塔工廠”名單。面對疫情,新上榜的“燈塔工廠”展現出獨特優勢:覆蓋全廠的智能製造,不僅提升生產效率,更在特殊時期,實現了疫情防控和穩產高產的有效平衡。
車間裡“不碰面生產”

春節裡寶鋼工廠不停工,是基於鋼鐵行業的特殊性:高爐一開起來,哪怕停一秒,都會造成巨大損失。但此次疫情影響下,經濟損失並不是寶鋼不停工的決定因素。
記者在寶鋼股份上海基地冷軋車間看到,兩條200米長的生產線上,每條只有2至3名工人流動查看,基本互相打不上照面。在生產線的一側,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六合一”操作室,分散坐著幾名工人,通過電子幕牆,觀察著生產線上的一切。整個車間裡不到十人,嚴格防護、相互遠離,這是工廠不停工的底氣。


“如今生產線上真要遇到什麼技術問題,我坐在家裡就能解決。”寶鋼股份區域工程師付順鳴拿出手機,示意說,“這裡面裝著智能遠程操控軟件。”通過付順鳴的手機,不光上海基地,就連遠在三千公里外的寶鋼湛江基地的情況,軟件中也能清晰顯示。

付順鳴告訴記者,智能化改造前,冷軋生產線上工人眾多:進料關口要站兩名工人,把控鋼卷質量;鋅鍋旁站兩名,時刻準備撈渣;成品出口站一名,檢查成品質量;倉庫裡站兩名,打捆貼標;還要至少一名流動工人,隨時應付突發情況。最辛苦的是撈渣工人,除夕夜也要守在鋅鍋旁,一會兒就渾身溼透,要是戴上口罩就透不過氣了。
“過去產線上工人多,不見面不行,還得互相幫助,就達不到疫情防控要求了。”付順鳴介紹,如今冷軋車間內的12臺機器人已經把最危險、最髒、最難的活給包辦了,進料、撈渣、出料、打包一氣呵成。工人們和工程師在同一個車間內,可以實現“不碰面生產”,既能實現高效產出,又能確保防控到位。

智慧鋼廠正在走向全國
冷軋車間,其實只是這座“燈塔工廠”智慧製造成果的代表之一。寶山基地中,今年共有五個智慧製造項目獲評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的最佳實踐案例。當下,智能製造已經在寶鋼股份生產製造的全流程、各工序、各環節普遍推開。


對於世界經濟論壇的這次評選經過,寶鋼股份智慧製造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鄒玉賢記憶猶新。去年10月底,鄒玉賢全程接待了由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位多年前曾參觀過寶山基地的國外專家組成員感嘆,這裡的變化和智能化程度讓他非常吃驚。”
去年開始,寶山基地的智慧製造進入新階段。寶鋼股份開始對上海基地所有工廠和生產項目進行系統規劃、頂層設計,從整體上大規模採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加強穩定性,降低成本。比如,經過人工智能分析後,寶山基地數百輛運輸車一年能少行駛1億公里。
目前,除了寶山基地,寶鋼股份還擁有武漢青山、湛江東山、南京梅山等主要製造基地,以及正在建造中的鹽城基地。企業負責人表示,鹽城基地正在建設的“未來鋼廠”,正是基於寶山基地的前期探索實踐。
智能化是抗風險利器
本週企業陸續復工,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上海受衝擊小、率先恢復運作的企業,不少都具有技術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除了不停產的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一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企業也在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持續運作,年前剛剛投產的特斯拉上海工廠也正在生產。

“此次疫情,對製造業中的高技術企業影響相對較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鄭世林表示。
鄭世林基於2003年非典疫情對各產業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他發現,疫情對低技術企業衝擊更大,而對高技術企業的影響不是很明顯。特別在外貿領域,在疫情提升成本的情況下,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更有出口動力。因為,高新技術產品擁有更高附加值。
統計數據也表明,無論什麼產業,只要擁有了高和新的技術,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會明顯提高。上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2019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依然比上年增長3.3%,明顯好於全市工業平均水平;其產值占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2.4%,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
“通過這次疫情的考驗,傳統工廠的智慧化改造,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鄭世林建議,上海作為產業升級轉型較早的城市,抗擊疫情期間,在全力支持服務業穩定的同時,也應加大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投入,支持上海製造加快智慧改造,捕捉正在顯露的行業新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