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三卷│言毒篇第六十六(2)


《论衡》第二十三卷│言毒篇第六十六(2)

【原文之二】

天地之间,毒气流行,人当其冲,则面肿疾,世人谓之火流所刺也。人见鬼者言其色赤,太阳妖气,自如其色也。鬼为烈毒,犯人辄死,故杜伯射周宣立崩。鬼所赍物,阳火之类,杜伯弓矢,其色皆赤。南道名毒曰短狐,杜伯之象,执弓而射,阳气因而激,激而射,故其中人像弓矢之形。火困而气热,血毒盛,故食走马之肝杀人,气困为热也;盛夏暴行,暑暍而死,热极为毒也。人疾行汗出,对炉汗出,向日亦汗出,疾温病者亦汗出。四者异事而皆汗出,困同热等,火日之变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虿,在草则为巴豆冶葛,在鱼则为鲑与多①叔②,故人食鲑肝而死,为多①叔②螫有毒。鱼与鸟同类,故鸟蜚鱼亦蜚,鸟卵鱼亦卵,蝮蛇蜂虿皆卵,同性类也。

其在人也为小人。故小人之口,为祸天下。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则效。谚曰:“众口烁金。”口者,火也。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与火直,故云烁金。道口舌之烁,不言拔木焰火,必云烁金,金制于火,火口同类也。

《论衡》第二十三卷│言毒篇第六十六(2)


《论衡》第二十三卷│言毒篇第六十六(2)


《论衡》第二十三卷│言毒篇第六十六(2)

【字词】

1、暍:(yē)中暑;热

2、虿:(chài)古书中传说类似蝎子的毒虫

3、多①:原文字为“鱼”+“多”,读音不详,一种毒鱼

4、叔②:原文字为“鱼”+“叔”,读音为(shū),一种毒鱼

【拙解】

天地之间,有毒气流行,人遭毒气所冲,则会面患肿疾,世人认为受了火流刺激。人们看见鬼并说鬼是红色的,鬼是太阳妖气所成,自然会如太阳之气的颜色。鬼属烈毒,触碰到人则人立即会死,故而杜伯射箭周宣王立刻死去了。鬼所携带之物,属阳火之类,所以杜伯的弓矢,其颜色皆为红色。南方将毒虫蜮称为短狐,杜伯的妖象,执弓射箭,阳气因而被激发,激发而喷射,故而阳气击中人便如弓矢射中人的样子。火受困而使气生热,此类动物的血毒性极强,故而吃了刚刚奔跑过的马的肝会使人中毒而死,这是因气困生热之故;盛夏时暴走,人会因中暑而死,是因热极而生毒。人快走会出汗,对着炉火会出汗,向着太阳亦会出汗,患温病者亦会出汗。四种情况不相同却都会出汗,这是因为阳气受困同样都会生热,是火与太阳所引起的变化。天下万物,凡是含极盛阳气而能生存者,皆有毒汁。毒汁多的,动物里则是蝮蛇、蜂、虿,草木当中则为巴豆、冶葛,鱼类里则为鲑与多①叔②,故而人吃了鲑肝会死,被多①叔②螫到会中毒。鱼与鸟属同类,故而鸟会飞鱼亦能飞,鸟产卵鱼亦产卵,蝮蛇、蜂、虿皆产卵,它们是同性同类之物。

人若有极盛的阳气则是小人。所以小人之口,祸乱天下。小人皆身怀毒气,身处阳地的小人其毒尤为厉害,故而南越之人,发诅咒会有灵验。谚语称:“众口烁金。”口,属火。五行中第二位是火,五事中第二位是言,言与火相应,故而称“烁金”。论及口舌的熔化之能,不言其拔木焰火,必会说它能烁金,是因金被火克,火与口属于同类之故。

【小议】

很多原本是生物自然本能的东西,到了鬼神论者口中,便成了神驱鬼使,即使颇有些唯物主义思想的王充,竟也是尽展其丰富的想像力,将虚妄的鬼神传说重新装入了他的“虚象”理论当中,其实是形成了另一种虚妄言论。所谓的杜伯用箭射杀周宣王的传说,不过是权力之争过程中假借神鬼之力的一种托辞,蒙人的东西,这是古代传说故事得以流传的一个典型例子:有人欲夺王权,则必须弑杀君王,却又唯恐落下弑君罪名的难堪,便编造出了鬼杀人的故事;经后人不断演绎,愈发神奇,再由史上名家作书记载,得到背书,于是,原本是无中生有的东西,竟然也能变成了“确有其实”的事。人出汗,是在散热,应属于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机制,动物也是一样。但凡生物,都有其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却也有无法适应的东西,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毒”。文中的论述也有些怪异,竟然将阳气之毒引申到了“小人之口”,似有些跳跃思维的意思。若说“小人之口,为祸天下”,此言不虚,但断言“阳地小人毒尤酷烈”,却是过于唐突。或许是王充的观点与当时很多人相悖,自然就会招致非议,于是他便借书文讽之。此段文字,显露出王充的论说中的糟粕。由此可见,读古人的作品,需抱有欣赏的态度,更需知其言虚实,毕竟古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