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什么也不用作为,就能而治吗?

春台96245986


那当然不是,老子的书不是老百姓看的,是勿须为生机操老而追求长生久视或长治久安的领导者或贵族看的!老百姓见不到老子的东西,不是针对老百姓的。没一定的学养和素质也不太可能对老子感兴趣,老子的无为是无欲无妄之意。

老子时代是动荡不安之时代,老子道德经是给统治者并贵族精英治国安邦用的,所以无为就是不干涉,任运自然,他觉察到人性被私性物欲操控,伪道德后天命运将粉墨登场。


阳光明正


老孑最后的结论是: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推论一下:

天这么厉害了,人能与之争功么?

想争功则必有为矣!

所以老子(其实所有传统思想家皆是)主张法天,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能法何为?

法天则无为而无不为,

为而不以为,

依天而为,为不过是辅助(参赞)而已。

老子的无为是针对当时霸道而言,

互相以权谋智巧纵横夭下,

似乎大有作为,

其实无非害国殃民,

以满足自己的奢侈逸乐而已,

为而无为,

何如无为而为,

以道取夭下!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其实我们普通人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存在误解的,认为没有作为的治理就是“无为而治”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偏见和误解。

下面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里所说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从以上的文字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通俗点说就是应该无为的时候要做到“无所为”;而不该无为的时候要做到“无所不为”。

那“无为”和“无不为”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算是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就得从老子的思想观点方面入手。可能一些朋友只知道有老子这么个人写了一部叫做《道德经》的书籍,而不知道老子的道德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道德经》书籍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多字,但是内容是极其深奥的,深奥到什么程度呢?要说《道德经》有多深奥,其深奥程度不亚于百经之首的《易经》。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从上面可以看出,《道德经》谈论的不是现代人口中的”道德“问题,而是”天道“和”天德“的问题,往笼统里说就是”宇宙万物“和”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我在这里不是要讨论《道德经》是怎么的一本书,而是通过上面的引例要让大家明白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究竟是怎么回事。

个人认为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是指在万事万物都遵循“道”(自然界和宇宙间的规律)的情况下我们统治者或者管理者就不要去横加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会破坏“道”的自然运转,破坏这一“天道”会产生不良的结果,这是逆势而为了。而“无不为”恰恰是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朝着违背“道”的方向发展时,作为统治者或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出来解决和处理这个问题,引导它往遵循“道”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无为而治”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无所不为。

《道德经》的书法作品剪影

那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呢?总结一下:就是在事物朝着“道”道方向发展时,我们就要“无为”;事物如果朝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要“无所不为”了。

此外,老子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治大国如同烹小鲜”。意思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应当如同烹饪小鱼一样,调味料、火候、技巧和方法应该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都是做不好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难度那简直是相当大的,所以道家的治国理念在中华历史上被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所代替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值得肯定的是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等太平盛世可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取得。这不得不说是道家思想的伟大之处。


往事如雲煙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样理解就错了。“无为而治”指的是作为统治者,能够行大道,不肆意妄为,顺应自然,万事万物不受人为干扰,就会自己生长变化,统治者就可以实现大治。

老子从不不同层面和角度指出了天下大道的永恒性、玄妙性、普遍的适用性,深广的功能性。“无为而治”是贯穿于老天下大道思想体系始终的主线,充分反映老子追求的不造作妄为、顺任自然而不加干预,让百姓自我化育、自我体现的理想的治国理世境界。

关于“无为而治”,现举例四位皇帝对它的注解,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体悟:

1、唐玄宗注: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2、宋徽宗注: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而忍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万事之变,在形而下。圣人体道,立乎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3、明太祖注:诸事先有勤劳,而合理尽为之矣。既已措安,乃无为矣。

4、清世祖注:夫为治而于无为,则天下无不治矣。



劲节清风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最重要的是厘清“为”字的涵义。而实际上老子为了阐述清楚“无为”思想,在全篇很多地方都做了各种层面和角度的论述,要厘清老子为什么认为不要“为”,不能简单地就“无为而治”四个字进行辩解,而是要看他通篇很多地方所阐发的思路。


最先体现“无为”的地方出现在第二章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提出圣人治理的特点是“无为”、“不言”,而后面又进一步阐释了这种“无为”、“不言”的思路内涵,是“不辞”、“不有”、“不恃”、“弗居”。

不辞,易鼎顺释义为“不为始”——这个和老子后来的“不为先”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说万事万物在创制生长,你别老想着我是你们的老大,我来教你们怎么活。

不有,就是舍弃占有欲。不恃,就是不仗着自己厉害。弗居,就是不居功。(最后,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劳和身份,反而不会失去。)


后面还有许多地方补充阐述了这种“无为”思想,都显示所谓“无为”涵义并不是简单的不作为。比如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这里就阐述了一套圣人作为的思路,要能“致虚守静”,要能“观复”,要知常不妄作,然后要“容”、“公”、“全”等等。

还有诸如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这里,慈、俭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做法,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由“慈”来达到勇,由“俭”来达到“广”的思路。

等等。


只要把全文仔细读一读,都能感受到老子通篇对“无为”思想的补充阐述。故简而言之,无为并非什么都不作为——人哪能真的不作为,就算是睡觉也是一种作为啊——而是指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去做好辅助功能,而不是老想着设定一套东西,你们都按我的设定来走。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上回答难免愚陋,想入门的朋友推荐可以读一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高亨《老子注译》这两本。


曲江家学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只躺在那儿睡大觉,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这里面包含着大智慧。譬如一个木桶,有人认为所谓的木桶就是实的木质结构,这是根本性的理解错误。一个完整的木桶是由实的桶壁和桶中的虚无部分共同组成的,木桶中的虚无部分和实的桶壁一样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看来,这虚无部分远比实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说实是虚有用的条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虚无的部分。正是这种虚无结合,而以虚无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  当然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属于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一点,然后你才可以躺在那儿睡大觉。你若是少做了一点,桶就会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点,你就是用实的部分把虚无部分填满,此时,这个木桶还盛得了水吗?完全填满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可以看出,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字,但要想达到“治”的目的,对“无为”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张扬个性的社会,但过分的竞争,夸大的张扬,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社会不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们自己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灵保持平和冥昧状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现在看来,老子倡导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日益涌动着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我们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宁静的、虚明的心,谦下礼让,宽厚待人,守柔处弱,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化解人际的紧张关系。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化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开心一刻影音娱乐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叫人不作为,而是叫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叫人不要乱作为,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懒政”和“惰政”有着质的区别。老子无为而治的另一层意思是要以人为本,任何施政措施都要切实关怀关照老百姓的福祉,不要无端扰民,要让老百姓得到充分的休生养息,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两汉的“文景之治”和大唐的“贞观之治”都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历览前贤家国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反观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凡是那些不爱惜民力,喜欢好大喜功,动辄倾尽国力搞一些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王朝,无一例外都成了历史的过眼烟云。


黔达石业倪应


是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治!

无为和不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为,是压根就不去做。

而无为是无需主观作为,这需要教导智慧给大众,使人民上下皆顺应天道而行。这样天下自然太平。无需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去谋略管理治理就能让国泰民安。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治意思是虽然没有做什么,但是结果跟做了所有可能做的努力一样。无为而治是最高境界。

当需要有为了,那就说明有人开始不遵循天道了,世间出现了失衡,这就需要人来辅助天道而行,于是就需要人来管理了,也就是有为了。

无为就好比一个国家无需警察也能上下无怨人民和乐,天下太平,没有犯罪。当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警察的时候就是有为了,说明有人开始不听话开始造反了开始不遵循天道了。需要的警察越多说明君王的管理能力越差。离无为越远。


卍香光莊嚴卍


无为而治,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张发现而来。

汉朝初年,随着项羽自刎垓下,刘邦得以统一全国,但此时的统一早已不是秦始皇时候的统一了,中华大地在经历了陈胜吴广起义、掀翻暴秦、楚汉战争之后,无论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已经陷入了低谷(这也是汉初打匈奴无力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因此痛定思痛的汉初统治者才不得已实行无为而治,旨在回复国力,与民休息。当然此时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相反,在中央,统治阶级是积极的采取措施。在政治上,宽刑简政;在经济上,减轻税赋;在识人用人方面,能放权则放权。这使得汉初经济、人口能够快速增长。有力地稳定了政权,恢复了国力。





青了了


先秦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对礼崩乐坏,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圣人”为楷模,用圣人的德行作为示范作用,去教化民众,规范社会,治理国家。如果“圣人不仁”又该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于是,老子就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希望万物坚守自己的“道”。并指出,“道”是“德”的升华,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过来,“德”又是“道”的基础,若没有“德”作为支撑,是修不好“道”的。

在实际推行中,老子以朴素的辩证法作为阐述依据,遵循万事万物的本源,不主张用外力去改变自然万物的属性,万物皆有自己的“道”,“道”是客观规律,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人生的准则。

天地万物被“道”催生,并非有意为之,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完全出于自然而然的无意作为。因此,就演化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法自然”是一种无为思想,又演化成“无为而为”思想,即,做任何事不用刻意为之,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达到自我平衡,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境界自然而然会不断提升,这样的人生状态才是一种大境。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理念,实际上是通过“无为而为”思想形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同时也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它是道家思想在治国安邦之道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是针对君王而言的。

并不是说明君王什么也不用做就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而是要求君王“不与民争”,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自己的角色,不去过多地干涉民众的精神思想,要善于激发和调动民众的创造力,充分信任民众的能力,让民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在实践中磨练,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同时,要爱民如子,创造条件让民众劳逸结合,并得到充分的修生养息,最终享受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共同走向辉煌,真正实现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实际上,在数千年历史中,开明的帝王对“无为而治”思想推崇备至,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盛唐时期。

唐太宗、唐玄宗时期,非常重视道教,唐太宗甚至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并把道教确定为国教,不惜财力在老子故里扩建高大上的太上老君庙,大大提高了老子的历史地位。

随后,唐太宗广泛采纳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任人唯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充分尊重各地民风民俗,最终开启了“贞观之治”,让唐朝迅速走向繁荣昌盛的局面。

唐玄宗对道家思想的推崇,比起唐太宗有过之而不及。他亲自提笔,两次注解《道德经》,下令把《道德经》列为唐朝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全国广泛招贤纳士,组织起一批人才专门研究道家思想,同时,他自己不断学习和研究《道德经》,提升自己的治国之道,最终,他给唐朝带来了伟大的“开元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