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金鎖"未必是"金錢"——解讀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

《詩經》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之歡愛是從古到今的不變存在,只是它的形式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有所不同,總在被影響著。那它都以什麼形式存在過呢?它的不同形式對女性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金鎖記》給了我們解釋。

文豪傅雷曾經說過《金鎖記》是"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僅憑張愛玲女士所有創造出的文集中來說這篇文章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一、《金鎖記》內容簡述

《金鎖記》整篇文章按整體來分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曹七巧嫁入姜家之後的悲慘生活,丈夫身體殘疾,與其說她嫁給了她丈夫本身倒不如說七巧是嫁給了姜家。後半部分是曹七巧因為一生青春壓抑而對性慾的釋放,多年之後叔嫂終於可以坦誠相見,他還是那個他,他們又已經不是原來的他們了。

1、曹七巧嫁入姜家原因

曹七巧是個普通人家的女孩,她之所以能嫁進高門貴胄的姜家不是因為兩情相悅也不是因為媒妁之言只不過因為各方利益的碰撞使她成了其中身不由己的工具。本想讓平民之女死心塌地卻真的成了死了心的開始,曹七巧的家庭對錢權十分渴望,而姜家要的是香火傳遞,於是乎這樣的一個平民女子就進入了一個滿是套路的'幸福'大家庭。

《金鎖記》:

話劇《金鎖記》

論家族上的配對她絕對是高攀了沒錯,可若從郎才女貌來說,一個病的難成人樣的患者又怎能配得上麻油西施呢?一個用財富換取青春,一個用青春換取財富。

可人不是貨物,姜家的生活對七巧來說實數折磨。折磨著,折磨著,熬過了所有痛楚到了後半部分,原來的麻油西施被這份心靈的折磨,肉體的孤寂壓迫得變了形狀,變了內容,將這份痛苦用自身當媒介傳給了兒女,身邊一切的人。自己不成人樣,何其可悲,何其可嘆!

後來,曹七巧終於死了心,她認為小叔只是為了獲得她出賣一生青春所換來的財富,她認為別人對兒女的愛情是出於對她出賣一生財產的貪婪,對身邊的人百般折磨,可憐可悲。前部分是曹七巧對性惡處的吸收,後部分就是她對自己的折磨。

二、原始追逐,母系社會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母系社會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在母系氏族制後期,也就是新石器早期,這一階段的打製工具有較大改進,併發明瞭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便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金鎖記》:

在早期的人類活動中,由於火被使用的時間較短所以人類的大腦並沒有充分被開發出來,人類也只是茫茫生物鏈中平凡且弱小的一環。當生存的需求還未能被滿足之前,就很難再談什麼愛與自由,美好愛情了。人類需求金字塔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需求有層次之分,也是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的,這也是著名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應用之一。實行族外婚制,子女跟隨母親,因此是無父無夫的國度。

若是主人公七巧在這個規則之下根本不會打算故事中的悲劇,一個是沒有勞動力的殘疾男子,一個是擁有穩定採集能力的女子,用後文的話來說真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怎麼可能呢?七巧在這裡會遇到一份更好的選擇,或者是好幾份。她在書中丈夫身上看不到的生氣、活力在她這裡會找到的,因為這裡的規則的施暴者特性她擁有的更多,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金鎖記》:

2、父系氏族,不知其母

母系社會公社經歷了全盛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日漸加速,男性在農業等主要的生產部門中逐漸佔據主導的地位,於是母權制自然過渡為父權制這便是對父系氏族的解釋。

若是《金鎖記》的主人公七巧生如這個時代,那她的命運可能就不會那麼悲慘。在後邊那個時代規則硬是把她從一位美麗的麻油西施變成了一位眼中只有金錢連自己兒女幸福都不顧的規則維護者

。在這個時代的規則中還涉及不到什麼幸福的存在,或許是由於人腦進化的時間尚短,或許是因為這個規則對這個安利殺傷性不大,這個時代的七巧只會無感的度過一生,決然不會變成一個施暴者

看到這想想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七巧個人不會經歷內心變質的悲哀,可就這時期的女性來看,豈不是更悲哀,這個時期社會的施暴者根本輪不到她們來做,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坦然面對。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三、一夫多妻,媒妁之言

1、皇帝和平民不同的一生愛情

暫且只回看我們國家,在歷史長河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不過它的本質卻不恰如其名。

《金鎖記》:

它的本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我們細想確實是這個道理。我們回望帝制時期,單看滿朝文武百官多半都是妻妾成群,再回看龍首,後宮佳麗三千人,最多隻有三千寵愛集一身,根本沒有身心只為一個人。這是為什麼呢?時代不允許,全世界的人都告訴你這是一個一夫多妻的國家,你怎麼與之為敵呢?

再向下看,看看尋常布衣百姓,好些的一直努力上學堂爭取一起高中,有所功名,再榮歸故里,取了從小相識的青梅竹馬成為結髮夫妻。若是時期不順,戰亂不斷的話,就只能感嘆時不我待,無人識得千里馬,寫些哀怨文章來留取身後之名了,在若干年後有後人看到文章能說到在很久之前有位不得伯樂的千里馬,卻不曾想千里馬難得婚配,留下後人。

還有些人家是尋找媒人為兩人牽紅線,父母聽說誰家有個好姑娘,想想兩家門當戶對,真應喜結連理,共成喜事。倆人被這上天的"緣分"連在了一起,也不能有什麼埋怨的,只能是相互磨合,相隨一生。

2、七巧的悲慘命運

《金鎖記》中的七巧其實就是這個時代規則的犧牲品,由於社會的默認,七巧哥哥不可避免對名門望族有了仰慕,當有一個大家族想提親去自己的妹妹時,他根本不在乎未來的妹夫是個殘廢,他也想不到妹妹過門之後的悲慘生活。他的雙眼只有兩字那就是規則,順應了規則自己的妹妹就算了嫁入豪門了,他也是為了她好啊,她以後會理解哥哥的苦心的。

《金鎖記》:

倘若暫且不論七巧哥哥是否是因為錢權關係而讓妹妹嫁入姜家,七巧真的就會獲得幸福嗎?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最有活力的那幾年身邊的丈夫整天病臥床上,身邊人勾心鬥角,這樣的環境可真是比皇帝的後宮更令人頭暈,若為後宮一妃子也有榮得帝王寵幸的一天,可七巧呢?將有限的活力扔進了黝黑的深淵之中,怎麼不瘋狂,怎麼不癲狂?她青春之光面臨的是無盡的黑暗,當重見光明之時她卻變成了黑光。

四、一夫一妻,自由戀愛

1、現代愛情關係

到了現在的婚戀,我們也好想象,只要看看我們的身邊就好。現在的時代自由進步,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後就開始將更多的注意放到更好的內心需求上了,一男一女只有相互吸引才能在一起,不論是美貌,才華或是物質的吸引力,吸引力讓我們的內心可以不受之前時代的"規則"而行事,將世俗的目光變得更為合理,告訴全部人你的選擇將會被尊重,你就不會思考你是否做錯了什麼。

2、七巧在現代

若是將七巧的故事放到現在來看,我想不出意外的話兩個人是根本沒有在一起的可能的。若是兩人是年幼時候認識的話,七巧可能只會因相識之情可憐他送他幾瓶不錯的麻油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了。想想兩人相親的畫面就更不搭了,即使不能郎才女貌也要相差不大吧,堂堂的一個麻油西施怎會愛上軟骨病患者?

3、時代的不幸

我們一一看來確實在多種形式存在下,將這個一夫多妻的七巧的故事放到別的七巧的身上就顯得不再悽慘了,悲傷也少了幾分,甚至變成了歡笑。這也正是張愛玲女士的厲害之處,她寫的是時代的悲劇,是規則的殘害,是一份不可複製的傷害。只有那年那月,那時那景,那地方才會發生的悲劇,不可複製,寓意深刻。那為什麼七巧會變成那樣呢?是因為婚姻的不幸福,可是什麼導致的不幸福呢?是她哥哥,還是她身體殘疾的丈夫,或是未理會他的小舅子呢?

《金鎖記》:

罪魁禍首其實是那個時代的規則,它讓所有人都如此行事,不告訴你是對是錯,只是讓你前行,再回首發現一生都變成了悲劇,變成了無奈,自己也會病態。原文中七巧的嫂嫂和大哥來看七巧時嫂嫂曾說,我們這位姑奶奶怎麼換了個人?沒出嫁的時候不過要強些,嘴頭子上瑣碎些,就連後來我們去瞧她,雖是比前暴躁些,也還有個分寸,不似如今瘋瘋傻傻,說話有一句沒一句,

就沒一點兒得人心的地方。原來美麗可人的麻油西施為何會變成後來瘋瘋癲癲的樣子呢?

因為那個時代,真的是一個吃人同化的過程,將原本穩固的統治變得更加不可摧毀,而七巧就是其中活生生,血淋淋的代表。

五、總結

姜家為了香火,曹家為了錢權。殊不知他們交換而來的物品不過只是凡物罷了,而不知多少人前仆後繼,爭先恐後的創造機會,尋求契機就是為了這所謂的交換,我們身處現在可以很清楚很確定的看出當時的可笑,可那時的規則沒法告訴我們這場景的對錯,這又何其可悲?

曹七巧最後變成了眼中只有金錢的行屍走肉,將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全部棄之不要,因為她的一生青春就是這麼告訴她的,她便秉此信仰,她一生的活法就是順從規則的結果,便是如此。


參考文獻:

1、《金鎖記》

2、《詩經》

3、《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