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不止是用來當偶像 他可是全真教師祖

  小時候,老師問大家都喜歡什麼偶像?最見不得追著港臺明星亂跑的,當即朗朗上口搶先說我有偶像三人:

  雷鋒敢為人所難為,堅持利他,不做私念,可為偶像;

  周恩來胸懷大志,為中華崛起,鞠躬盡瘁,古代良相所不能比擬,可為偶像...

  老師心花怒放,示意繼續說。

  我緩緩念道:第三個偶像是橫跨千年,經歷非凡,嬉笑人間,不拘禮俗,不重名祿,灑脫自在的——呂洞賓!

  課堂當場鬨笑成團。


呂洞賓不止是用來當偶像 他可是全真教師祖

文中為呂洞賓像,是我所見過的最為飄逸的一幅。作者據說為元代畫家,但姓名不可考證

  其實呂洞賓的灑脫形象一直是凡俗之人自行塑造出來的。拋去《東遊記》之類的小說和民間故事,仔細看相關資料,可以知道呂洞賓其實最初就是按部就班求取功名的人,直到三四十歲後,才在諸多挫折後,看破世情,走上修仙之道。

  所以他留下來的修行法門寫的和他的詩歌風格不太相似,比如流傳的詩寫到:

  朝辭百越暮三吳,袖有青蛇膽氣麄。

  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看著就氣派靈動,仙人範兒十足,但他的修行書,如被德國心理學大佬榮格力推的《太乙金華宗旨》,還有各類《百字碑》《呂祖心經》《呂祖本草經》都是正兒八經的話語,甚至板著面孔的勸善歌。

  實際上也有傳說呂洞賓被漢鍾離點化後,就放棄官職,拉著老妻住在山裡洞中修行,以「呂」字指代老口子,「洞」指修行處,「賓」指修行相近如賓,彼此為仙侶只是互為照應罷了。

  無論如何,呂洞賓修成之後,倒一下成了人間最有名的神仙,公認的好人,連歇後語都要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佛教也過來搶神仙,說呂洞賓雖然修為高,始終欠了徹悟的機會,後來與佛門黃龍法師槓上,才猛然領悟,自此所修的法門通融佛道正理,所以他傳的隔世弟子王重陽建立了現在道教最大的門派全真派,就是佛道共參的。

  當然,凡俗的人不管這個,就愛傳說他的浪漫故事,基本上影視小說裡扮演呂洞賓的要麼就是這個鄭少秋、馬景濤類的俊俏小生,要麼就是長髯仙姿的老生。

  民間喜歡他,不僅是他形象、神通、才華,其實也喜歡他的不拘一格,嬉笑怒罵,後來的演繹甚至還專愛說他的缺點,比如古代小說《四遊記》裡鋪張寫他三戲白牡丹之後才傳出金丹術的故事,後來甚至負氣跑到金邦幫助外敵人擺出天門陣,害得楊門女將累個半死不活才搞定。

  當然,演繹歸演繹,全唐詩還是有收錄呂洞賓的詩歌,雖然有的大搖其頭,以為是假借的,而修行的書籍包括《靈寶畢法》之類也不信是他的作品,這是中國曆來的糊塗賬,都愛把自己的或者名不見經傳的人的作品假借古人大名,就像今天的人動不動就魯迅說、王朔說,甚至柏拉圖也來為表達自由鼓與呼。

  無論如何,呂洞賓成了我的偶像,至今是不變的,雖然他的《百字碑》至今沒背誦下來,把老師氣個半死。後來有個師兄說,人們對呂祖的誤會大約是因《敲爻歌》來的,裡面已經呈現了嬉笑的風格,雖然內容極其嚴謹。師兄勸我推廣推廣,老師卻認為,當今的人已經夠不正經了,只怕傳了反而遺害,倒不如把呂祖的心經百字碑多多推廣。

  鑑於百字碑已經在本號發過,這次就推薦《呂祖心經》吧,與當前紛亂局面正好有益。《呂祖心經》很多宗教自媒體也在傳,但短句有誤,把四字一句合併成了,八字一句,比如:“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明明好解易懂,偏偏斷成了“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徒增麻煩,而傳播者自己不細作研究學習,隨意散播,正正悲哀。


《純陽呂祖心經》


呂祖曰:

天生萬物,惟人最靈。非人能靈,實心是靈。心為主宰,一身之君。役使百骸,區處群情。物無其物,形無其形。稟受於天,良知良能。氣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即失,此身亦傾。


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長長心;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誠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無禮心;以循理心,治無義心;

以清介心,治無廉心;以自愛心,治無恥心;以積德心,治為噁心;以利濟心,治殘賊心;

以匡扶心,治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以謙遜心,治傲慢心;以損抑心,治盈滿心;

以儉約心,治驕奢心;以勤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險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寬洪心,治偏窄心;以傷身心,治沉湎心;以妻女心,治姦淫心;

以果報心,治謀奪心;以禍患心,治鬥狠心;以正教心,治異端心;已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無恆心;以始終心,治反覆心;以施與心,治慳吝心;以自然心,治勉強心;

以安分心,治非妄心;以順受心,治怨尤心;以推誠心,治猜忌心;以鎮定心,治搖惑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以大體心,治細務心。


嗟乎人心,不治不純。如比亂絲,不理不清。如彼古鏡,不磨不明。如彼劣馬,不勒不馴。我故說經,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寧。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範天圍地發光輝。

天心即在人心見,人合天心天弗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