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1921年,是中國大變動時代的開始,而商務印書館也正走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是沿著原來的舊學路子繼續走下去,還是轉向新學,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東方圖書館,為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圖書館。


在張元濟的銳意改革下,商務印書館實現了第一次飛躍。而1921年,王雲五的加入則讓商務印書館迎來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又一鼎盛時期。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編譯所時期的王雲五


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王雲五,在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和以此編寫的字詞工具書成為暢銷書之後,聲名漸隆,而其通過自身努力成為文化名人的故事廣泛傳佈,王雲五逐漸成為“偶像”


草根青年的逆襲

王雲五又是如何從一位沒有顏值、沒有學歷、沒有人脈的草根青年,成長為著名的出版業經營家?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初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王雲五



這當中的付出絕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的,不過這樣一個草根青年的逆襲故事卻是媒體和大眾所喜聞樂見的。

1888年7月9日,王雲五出生於上海租界,然而他在履歷表上填寫的籍貫卻是廣東省香山縣永寧鄉泮沙村(今屬中山市南朗鎮泮沙村)。王雲五似乎更認同自己廣東人身份,他自認“有十足的廣東人的神氣”。

而在王雲五屢遭挫折時始終勇猛向前的精神,也可以概括為廣東人的剛強、不屈不饒。而廣式的經商風度在其對商務印書館的管理中也有體現。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在當時,教育尚未普及,大多數人的學校生活比較短暫,許多人甚至沒有上學機會。

王雲五的一生,讀書、教書、編書,寫書、出書、藏書,終生與書結緣,可他與書有緣,卻無進學校讀書的份。無份到什麼程度?王雲五先生曾這樣說:“可憐得很,我的學生生活一共不滿五年。”

王雲五之所以能夠成為偶像,是因為他的成功並非來自學校教育,而是來自於他的自修。當時的成功人士很多,但像王雲五這樣幾乎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而成為文化名人的,卻是罕見的。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正是如此,王雲五的成功才更具故事性,公眾需要這樣的人物作為奮鬥目標,媒體需要這樣的典型進行報道。王雲五成為偶像彷彿是冥冥中的安排。

網絡上有一句評論偶像的話叫:“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然而“短短的身材、胖胖的軀體”的王雲五似乎沒有使人陷於“顏值”的可能,但他卻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圈粉”,而更“拉好感”的則是王雲五的人生態度。


(1)積極的精神

據王雲五的學生徐有守回憶,每當王雲五遇到困難,總會揮舞手臂, 大聲說:“決不後退,決不屈服,永遠向前!”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王雲五主持影印《四庫全書》(左8為王雲五)


在王雲五看來,“任何人做事,首先要有一種精神。精神是什麼,就是個人已經養成了的一種習慣。”精神是一種態度,有精神就是有態度。人的精神與人的身體及頭腦一樣,不怕多用,就怕不用。“精神是越用越好的,刀是越磨越快的。”

遭遇困難和挫折時,王雲五總會以“積極的精神”面對。挫折在他看來,是命運的安排、人生的考驗,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則是上天對自己的獎賞。

有了“積極的精神”,就算天份差點,能力不足,這些都不是問題。“無論怎樣沒能力的人,只要肯把全付精神應付一件事,多少總有一點成就。”


(2)“吃苦主義”

少年苦學,中年苦鬥,是王雲五一生的寫照。

品味過人生的五味雜陳,王雲五認為苦最能刺激人的鬥志。“我常常認為苦具有刺激性,所謂苦其心,便是對於心志的不斷刺激,使之奮發,我生平遭遇不少的挫折,在他人或不免灰心:我卻視同苦其心志的一種機會,輒處以積極的態度。”

王雲五的“吃苦主義”是古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的現代版,所不同的是,他特別強調苦與樂的辯證關係:“凡是一個人,在少年時越苦越好。要養成吃苦的習慣,因為快樂和痛苦是相對的,沒有苦就表現不出真的快樂。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王雲五晚年以草書抄錄古語為一大樂趣


讀書與工作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生平沒有任何嗜好,社會上的應酬也極少。他生平視為最快樂的,只有讀書和做工兩件事。平素生活,除了每日睡覺六七小時外,其他的時間都完全給這兩件事支配。”也就是說, 當你帶著興趣去學習、去讀書或去做事的時候,他人眼中的苦差事,在你心中卻是快樂的事。


(3)“人力車伕”

王雲五在商務印書館配有專車。抗戰時期在重慶,條件變苦了,他安步當車,逐漸從山城拉黃包車的車伕身上悟出了“做人做事的成功之道”:好像在重慶拉黃包車,走上坡路的時候, 拼命用足氣力向上拉:走下坡路的時候,儘量求其慢,把穩車槓, 一步一步,不慌不忙。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王雲五晚年大部分著作都在這個小書房完成


王雲五還形象地用人力車伕比喻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個人力車伕,不過坐在我的車子上的是‘文化’,我拉著‘文化’向前跑。在上坡的時候,我用盡全身的氣力,拼命向上拉,因為上坡是不能停頓、猶豫,稍一鬆勁,車子便會向後倒退:而且坐在車上的,如果你一步一步,他會感到迂緩,氣悶。在下坡的時候,正是相反,我就拼命的慢,一步一步穩住走:如果不穩,很容易翻車,而且下坡路,即使你腳步放重,它還是保持著相當的速度的。”

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順境,有如拉車下坡,要的是穩住,絕不要得意忘形,因為一路下衝是很容易翻車的:逆境,有如拉車上坡,要的是咬牙堅持,絕不鬆懈,慢一些沒關係,一旦氣餒,則會前功盡棄。


(4)時間的“吝嗇”者

王雲五自小算盤打得精,做人做事處處精打細算。他將這種作風帶到商務印書館,也帶到政壇。人們稱他是“走紅的算盤”。他最擅長“小數長算”。

現在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沒時間讀書,王雲五就會回答這都不是問題。“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之外,還剩下八小時,這是很好的讀書時間。就是打一個對摺,也還有四小時,打一個七五折,也有六小時。學生一天要上幾點鐘的課呢?有時一天上六小時的課,最多的時候八小時……但人家可以四年畢業,我不妨八年畢業。如果我每天能有六小時的讀書時間,我的畢業期限也就可以減少一些。所以時間是不成問題的。不怕沒有時間,只怕沒有讀書的志氣

。”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王雲五


這時候要是有人跳出來以“我是沒有讀書的志氣嗎?我是沒有錢!”的理由反駁的話, 王雲五也已經做好了回答的準備了。

至於買書的錢,可以想辦法從衣服飯食和坐車三方面每月各省一塊錢,“(當時)一塊錢可以買三百面的一本書,這樣一個月就可以讀四十八萬字的書。……每個月可以省下三元錢買書,這樣一年便可以讀六百萬字的書。”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王雲五


王雲五的精打細算,聽起來頗為奇葩,細細去想,確實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怎麼合理利用。一個人能夠做多少事,可以做成多少事,如何管理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王雲五一生做成了這麼多的事,與此密切相關:商務印書館的企業文化,與這樣的精打細算,同樣密切相關。

今天是一個偶像橫出的時代,一檔綜藝可以帶紅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下歌手,一個爆點可以讓普通人成為焦點,偶像的定義在今天越來越模糊了,但在這喧囂中,一直存在著一種不太合群的聲音:偶像不僅僅只是一種在臺上的成功、舞臺上的光環,還應給人一種精神鼓勵和學習的力量。這才是偶像和崇拜偶像的積極意義。

而作為胡適英文老師、四角號碼檢字法發明者、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的文化奇人王雲五,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資深出版人、編審金炳亮先生在《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一書中以“苦鬥”與“壯遊”,概括了王雲五90多年逆襲人生的關鍵詞


《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一書結合歷史講述了王雲五從少年到老年的經歷,以及如何與書結緣並最終從事了教書、譯書、著書、編書等工作,使得“書”貫穿其一生。作者金炳亮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王雲五經歷的歷史事件和他自己的朋友圈,將一個更加立體的出版家王雲五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作者金炳亮走訪王雲五故鄉泮沙村,與王雲五家族後人交談。王雲五祖屋現已不存,這是其後人在原址蓋的房子,編號為王屋正街一巷6號。


這才是一個“偶像”該有的人生態度

圖/金炳亮


作者金炳亮,198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2000-200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訪問學者。資深出版人,編審,2016年獲“廣東省出版名家”榮譽稱號。業餘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在《中山大學學報》《史學月刊》《出版史研究》《中國出版》《中國編輯》《出版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相關評論

在這本書中,我們還可以詳細有趣地讀到,王雲五怎麼超越張元濟,在出版策略上的選擇;投身政治,在名利和報國之間的選擇……作為出版家,張元濟錯過了《孫文學說》,王雲五同樣錯過了《魯迅全集》和陳獨秀《文字學註釋》。這都是生命中的風景,遠近高低,各有不同,沒有什麼遺憾。性格即選擇,我們常在童年和少年經歷中追朔性格的原點。原來王雲五在11歲返鄉,跟著族中的堂伯父學習心算和珠算,“利用這時期的餘暇,把珠算的歸除訣念得很熟,由此一生養成計算的習慣,無論做任何事,須要計算其利害得失,究竟利與害孰多,借為判斷的標準。”

這些微妙的細節,都被金炳亮先生敏銳捕捉到。(中山市南朗鎮鎮長丁凱)

金炳亮兄是一位資深的出版人和出版經營者,深諳編輯出版的門道和出版經營的要領,是出版業的局中人、內行人。所以在闡述傳主和商務的出版思想和經營理念,尤見鞭闢入理。從這個角度,此書的面世,書內不少篇章,可供主管和從事出版業者、甚至是文化企業經營者參考和借鏡,有助於打破糾纏在文化與市場取捨中的迷惑。出版業和出版工作,尤其像商務印書館這樣性質的出版社和圖書經營者,兼具文化教育的強烈理想與努力不懈的企業經營的追求,如不諳其特有的企業性質,實無法彰顯其歷史的地位和貢獻。在這方面,著者書中著墨甚多,是同類研究著作中的一大特色。(香港出版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歷史學博士陳萬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