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的企业,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部门的事?

职场一路行


我个人的理解,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不等于没有规矩!所以:

1、逐步建立规矩

制度化是管理的重要工具,工具的使用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创业初期,或者规模小的企业来说,制度化的弊端在于

(1)条框限制人和事的同时,也就是限制了思维和可能;

(2)没有形成体系的制度,不断有超出制度之外的事情出现,就需要特殊的处理,特殊处理的增加,就是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难度,甚至疲于奔命;

(3)特殊处理多了,容易引起与已有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制度流于形式,甚至让制度的威严荡然无存;

(4)制度与考核、责任、奖惩密切联系,没有考核、责任和奖惩的制度没有约束力,有了这些,制度的执行也需要人,就产生了额外成本支出,造成经营的压力;

(5)不完善、不规范的制度,往往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可操作空间,有人钻空子,有人扯皮,最后结果是大家不做事。

2、赏罚分明,引导大家守规矩

这个赏罚分明和上面的建立规矩而不是制度一样,分明指的不是绝对的数字,而是要清晰的界定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提倡、鼓励的,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杜绝、禁止的。

比如,某个下属提了条建议,采纳对于公司有利,就要大胆表扬、甚至奖励,或者就让他负责建议的实施推进,算是在职能上的一种升职;同样,某个人总是迟到、不注意个人卫生,就要从提醒上升到批评,升职处罚。

无论制度还是规矩,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令行禁止的局面,这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3、目标明确,合理激励,让大家看到奔头

管理,管好目标,胜过管人和管事。就像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

明确目标的好处:

(1)目标肯定要超过现在,这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完成目标就代表了参与者的成就感,为所有人提供了大的方向;

(2)从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就是他应该为目标的完成需要做的工作,有明确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客观上有助于管理;

(3)目标相对于事情更能够量化,量化才方便激励,多劳多得与赏罚分明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氛围和文化雏形;

(4)激励,包括奖励、表扬、升职、压担子、给机会等,都是对目标完成的肯定,提供一种导向,结果导向,完成是有好处的,这种导向会引导和倒逼过程,要完成、要做好、要激励。(很多人把处罚、批评等称为负激励,这是另外一种说法而已,此处的激励单指正向的肯定)

当每个人因为这些目标、激励而努力的事情,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就少了,管理就相对容易,因为只需要解决与目标完成相关的事情了,这也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4、雷霆手段,让不守规矩的人付出代价

守规矩的人很难感受到规矩的力量,惩罚更能够体现规矩的权威。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更能体现权威一样,对于不遵守的人给予打击和惩处,既是立威,也是对守规矩的人的一种保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出现。

规矩的意义就在于按要求做,否则必有代价。

5、从规矩向制度的过度是必然

制度化的弊端是针对小规模和初创企业来说,发展和成长中,企业必须走向制度化,因为:

(1)规模化组织,靠制度的驱动更为安全,因为管理人员已经顾及不到全部的方面,制度做为一把统一、确定的标尺,会让各个层面统一到一个话语体系;

(2)规矩只是粗陋的框架,剩余的靠管理人员,以及团队人员的激情和责任来弥补,所谓不忘初心,制度是对规矩的持续打磨、不断细化的结果,是规矩的归宿;

(3)规矩往往不成文,靠理想、靠理念、靠认同、靠激情,因为野蛮生长,不需要细枝末节的牵绊,长到一定程度和规模,规模和团队会持续扩大。

这些新的人,没有之前激情燃烧的携手、野蛮生长的沉淀、并肩作战的感情、充分磨合的认同,有的只是对生长后的现状的艳羡,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来分一杯羹的,必须通过制度规范,才可能保护整体的利益,防止恶性的偷盗和掠夺(这两个词有点重,但确实有这样来摘桃子和分桃子的情况存在),才可能鼓励更多的人按照要求为持续成长贡献力量,才可能为最终目标的达成设计、执行正确、稳定、低风险的路径。

写在最后

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就是用规矩发展的典范,因为不具备制度的土壤和基础,只能靠规矩,规矩的执行靠信任和维系,所以早期的民营企业的开端,要么始自家族,要么来自江湖,靠血缘和义气凝聚力量,实现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生长。

很多家族和江湖的民营企业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向制度化过度是原因之一,包括一些事实上已经成长的不错的民营企业,也因为股权、继承等问题受到影响甚至重创。

所以,没有制度,也要逐步走向制度化。


镜头iread我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先立规矩,再定制度,监督执行,查阅结果,合理奖惩。



致亲爱的你


遵守基本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敬业精神


法途使者


你老大,不违背公司利益为前提,你立规矩管理好团队也不是不可以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