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編者按:社會在進步,生活的節奏也在加快,人們從最初的“討生活”演變成了今日的忙碌。為工作而忙,為子女而忙,為家而忙。有人說忙點好,忙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有人卻說,忙多了就迷失了自我,忘記了為誰而忙的本性。為了釋放繁忙帶來的壓力,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放空自我:聚餐、唱歌,運動,或者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亦或者關掉手機窩在家裡,一杯紅茶一部電影,有時候,放鬆僅僅是下班進家前窩在車裡的一支香菸。和現代人相比,古人是怎樣緩解內心的壓力,淨心提神的呢,今天就由小影帶著大家,去了解古人最主要的減壓之法——焚香。

焚香對於我們並不陌生,人們印象中的焚香常常和祭祀祖先或者宗教信仰有關,虔誠叩首,敬香以示恭敬,但古人一開始的焚香,和敬香拜首不同,所用之物也並非線香,而是將藥草加工後壓制或者碾碎的藥香,古人所用之香,沒有那麼多的化學添加成分,於人體有益。

焚香——古代十大雅事之首

說起焚香,就一定要了解一下古人眼裡的十件大雅之事,即焚香、對弈、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讀此十雅,再將人們所認知的相關畫面從腦海深處一一翻出,這十雅,每一件都是取靜之意。十雅之事,放諸現在似乎仍不過時,但對於當今的人們,卻很難有時間去體味和嘗試古人的雅興,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心不古”的另一版解釋。而焚香作為十雅之首,仔細琢磨就會發現,這十件雅事,除卻尋覓幽靜之處與其關係不大之外,焚香似乎都能和其他八件雅事相得益彰,提升雅趣。或下棋,思忖再三,落子如定;或品茶,觀茶葉之迴旋,品茶湯之甘苦;或聽窗外雨聲時遠時靜;或看屋外銀裝素裹、萬籟俱寂;或月圓之夜,對影自斟;或靜待花開,配琴一曲,撥弄心絃。但做這些淨心雅事,古人都不會忘記在香爐內壓一爐香料來焚,伴隨著一絲不經意的煙火盤旋,而將自己置身於屋內淡雅的香氣之中,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呢。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撫琴聞香

焚香歷史悠久,為古人所熱愛

焚香在古代不能不說是有儀式感的,在製作和準備香料的手法,燃燒香料,或者焚香的場合上,都有講究和學問。不過古人最早對於香的熱愛,要追溯到香草,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香草的記載。香草以文字形式走進人們的視野,其功勞首推屈原和他的曠世《離騷》。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茞!“

屈原的離騷,前後引用了十四種香草、香木來寄託自己的高雅志趣。而另一位寵愛香草的聖人,是儒家孟子。

”香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長壽。“

從中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對香炙烈的慾望和熱衷之情。

那麼香草是因何為古人如此痴迷呢?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香道

焚香有益於身心健康。

迴歸到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古人一方面從感情和精神上紀念屈原,佩戴五色彩線,賽龍舟,另一方面以許多實實跡跡的做法來寄託安康,從《離騷》中屈原佩戴香草,到古人的採艾懸門,鬥草遊戲,都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香草的一種特有的風俗和感情。而古人這種將艾草做成人形,懸於門梁之上,以驅散濁氣的做法,在古代有許多文字記載。其中有南北朝梁宗懍所彙集記錄的《荊楚歲時記》,在記載江漢地區過不同節的不同風俗習慣中,就明確敘述了荊楚之地在端午節時的一項風俗。

”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除此之外,南宋作家吳自牧在其《夢粱錄》中也極其詳細的記錄了當時的南宋都城臨安的一些城市風貌和風土人情,在重午也就是五月端午的時候

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此日採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闢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焚燒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其日正是葵榴鬥豔,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那麼不論是香草還是焚香,對於古人而言是怎樣起到提神養性的作用的呢,從本草綱目中就能找到答案,古人所焚之香,所戴之草,皆是一些具有安心提神的醫學功效的香材和草木,比如為人們所熟知的沉香、檀香、龍腦、麝香等等。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香乘sheng》——記錄焚香的集大成者

說起焚香的古籍,就不能不提及記載焚香的集大成者——《香乘》。《香乘》一書由明朝崇禎年間的周嘉胄所著,由李維楨作序,全書從儒家思想,從佛學等角度,系統全面的將香草的選取,功效,製作香料的工藝,香料的形狀特性和焚香手法囊括其中,作者不僅旁徵博引,借前人之語抒愛香之情,而且將古人對香的感悟昇華到儒家傳統思想的高度,文種所著的和合香是中國傳統香藝的根本,它所承載的聖人賢達,文人雅志,蘊藏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根本,並將坦呈、和美等思想參悟其中。香文化從戰國到秦漢,從南北朝到唐宋,最後到明清,其歷史悠久,和佛學、道教不斷交融並濟,融合發展。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打香篆——與茶道媲美的香道工藝

喜歡喝茶的朋友對茶道應該熟悉,茶道是從剛開始的洗茶、到泡茶、再到觀茶、聞茶、最後品茶的一套品茗工藝,從茶色、茶香、茶味不同角度來賞茶之美,茶道精神和茶文化被譽為道家思想的化身。而打香篆這種複雜的制香工藝考驗制香人的耐性,需淨心寡慾,方為上乘。概況的講,打香篆有七個大的步驟,分別為:入灰、壓灰、置篆、填香、起篆、燃香、合爐品香。從形式上來看和茶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小影著重介紹一下燃香和合爐品香的學問。先前已經說過,古人焚香並非線香,而是香料,而燃香的最高境界是不漏煙,即闇火焚香,只聞香氣不見香菸。這就要求在埋香和燃香上有一套複雜的步驟,一般是先將燒紅但無明火的炭塊置於香爐底部,再用香灰鋪於其上,打孔不使碳塊熄滅,再將瓷片等不易燃的細片至於香灰上,按其作用名為“隔火”,最後將香料置於隔火之上,這樣所焚之香因燃燒之慢,其香氣久久縈繞卻未見煙氣升騰。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文人墨客筆下的焚香

說起描寫焚香的詩句,最出名的當屬李清照的《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其中的瑞腦消金獸描寫的正是一種香料在獸形香爐中燃盡的景象。當然還有許多專為描寫焚香而作的詩,例如宋代詩人除去非作《焚香》詩一首,其中的“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正是焚香的生動寫照。而由焚香引申出的紅袖添香,將古人讀書有美人陪伴的願景寓意其中,這種場景多出自志怪之書,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聊齋志異》中的花妖狐仙,這些古代小說中都可以找到紅袖添香的場景,雖然這些景象全都出自古代讀書之人的臆想,但在讀書人那種孤燈苦讀的背景和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雙重影響下,紅袖添香正是大多寒窗學子發奮讀書考取功名的精神動力。

焚香:淺談古人如何緩解壓力,淨心雅韻

紅袖添香


結語

焚香,以香氣瀰漫於無形,卻可以使人調息、開鼻、提神醒腦、心曠神怡。焚香為古人十件雅事之首,它的兼容和柔和,成為古人靜心養性、廟堂議政,薰衣打扮,緩解壓力的首選,焚香深受古人喜愛,香料和香爐也就成為尋常百姓家中必備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