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中的飞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434687


好!一字点晴全诗活。七绝二十八字,唯有该字让读者清晰想象到花开柳絮飞舞之场景,点出了清明时节长安城的气象地貌,让表现的主题在简单的一个字间得以铺垫。


天高云淡17


题主指的应是唐代诗人韩翃所写的七绝《寒食》,描述在寒食日长安城中白昼与夜晚的风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的“飞”字用得极其精妙,春天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先是双重否定,加重了肯定的语气,漫天飞舞的不单单是树上的繁花,还有随风轻舞的柳絮。

如果只是繁花,可以如同陶渊明所写的“落英缤纷”足以形容,落花相比“飞花”欠缺了灵气,剪除了春风的存在感,而“飞”字勾勒出了风的影子轮廓,才有柳絮繁花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运用“飞”字自然而然地带入了春天东风的气息,承上启下。引出了下文寒食日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里的柳树,柳枝摇曳,如同美人的身姿,这一句诗让读者眼前的风景从空中的灵动,转移到了陶醉地面上的美景,由动入静。

后两句由白昼转入夜晚,从自然景色过渡到人间烟火。蜡烛本是平常之物,轻烟何以稀奇,其实是因为寒食日天下禁烟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并向外传送赐给重臣“五侯”,因此这一天的轻烟才如此引人注意。

“飞”字与诗中的“斜”、“传”、“散”皆为动词,隐藏诗中前后呼应,移情换景,巧妙至极!

延伸:“飞”字的类似运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的是头戴纶巾风度翩翩的周公瑾,轻摇羽扇,潇洒谈笑之间,数十万曹军灰飞烟灭。这里的“飞”形容曹军兵败如山倒,也指代了在风中湮灭之意,换作其他字无法有此破灭的霸气豪迈。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庐山瀑布的气势,“飞”字形容瀑布水流气势浩大,飞出山体,悬空而下的壮阔,而站在瀑布下的诗人怀疑那是九天之上的银河掉落了。“飞”字与“落”遥相辉映,勾勒出了恢弘庞大的气场。

我的这个回答你们还满意吗?@晴空莽莽 诗词文化分享,欢迎留墨~


晴空莽莽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候家

唐·韩翃

先看首句,诗人立意之高令人叹服,“春城”一词是起笔,居高临下所望何景——无处不飞花,“无处”,到处,处处,全部,“无”字一下子把就人带进了那绚烂无比的春光里,而这一“飞”字更是充满了动态之美,一个字就把百花的灵动妖娆都表现了出来

第二句,“寒食”更是交代了是春天里特殊的时令,东风拂过市井阡陌之柳,也拂过皇家御园之柳。

前两句皆用白描手法,表现出白天之景

第三句,夜晚了,皇宫里遍传蜡烛,百姓寒食禁止烟火,可皇宫乃京畿重地,不在其例

尾句,流荡的烟暮,慢慢散入五侯之家。“散入”是落笔。

后两句是写夜晚之色

这样歌颂皇家气派的诗作,不仅李唐一朝喜爱有加,历朝的皇帝都是推崇备至,极利于此诗的传播。政治高层都把它当做标杆,民间自然也就传唱不衰!当然诗作本身也是极好,说此诗是寒食诗第一也无可厚非,这里的寒食是富贵美景,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描绘的是贬谪惨况,就排第二吧。想必老苏泉下有知,也是不会怪罪的?以东坡之量,一定会“仰天大笑出门去……”吧?呵呵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还请诸友不吝赐教!不喜就喷!



楚襄蛮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候家。

飞,扑天益地,妙妙漫漫。万紫千红,五彩滨份。好一派深春景象。飞,且巧又妙,没有死角。

这是一首带讥讽味的诗。但他非常含蓄,内敛,所有的锋芒都隐臧于一付付画面之中。

`平民百姓,寒食,何来烟火。只有汉宫,五候家,蜡烛,轻烟。


龚彦生


你的问题是指韩翃的《寒食》这诗吧?

诗中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其中的〝飞〞用得极妙,极好。为何呢!此詩展现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它为〝春城”富于美感。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确切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表达效果更強烈。

题主有同感吗?請回复交流。


黄宇芬


寒食是唐代韩诗人写的七绝。前二句写白昼风光,描写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迷人春景,这个飞字用了好,有动态感,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明写花暗写风,一个飞是最耀眼,也有画面感强,让读者无限想象




纵浪大化不喜也不俱


好。也说不出哪里好,就是别的字替代不了。


周新词


诗词的用字很重要,有时一个字可牵动整个画面。之所以叫"推敲"是了…


小虎几


春城无处不飞花。飞字用的好,飞在这里、飘逸灵动,活泼有致的衬托出了,寒食的静与哀,又说明了春的和煦与景色


雍州张三


飞花,动态的形态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