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店鋪的“人情味”

北京人當中流傳一句老話兒,即“有人緣才有財源”。這句話,既凝結著多少代人的感受,大概也源於老北京一些店鋪的生意經——人情味。我想,過去年代的北京生意人可能根本不懂什麼經營之道的高深理論;更不會經常召開什麼“研討會”、“培訓班”之類的活動。他們憑著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想盡辦法使自己的買賣經營下去,贏利餬口。因此,在經營辦法上可謂“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兒”。我童年時期正值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已基本懂事兒了。而那時,北京城裡的一些與人們吃穿等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店鋪,還以個體形式經營著,也就是說他們以此掙錢維持生活。多掙錢,生活條件就好,所以他們在經營方法和理念上必須抓住顧客之心。抓住了人心也就抓住了顧客,即抓住了“衣食父母”,這既容易也不容易。那時,我常和衚衕內及周圍的一些小鋪打交道,憑著兒時的經歷和較強的記憶力及分析能力,現在分析起來也可以把他們的經營招數上升到“經營之道”的高度吧。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即老北京一些小店鋪經營的“人情味”,因此憑記憶試舉幾個小例子,供大家茶餘飯後的一點兒消遣吧,但願能對經營同類生意的單位老闆能有點兒啟發為盼。

老北京店铺的“人情味”

其一:“老爺子(此處讀zei),我給您送去!”

我家所住的衚衕東口左拐路西有一家小飯館,每天早晨經營早點,午、晚飯經營麵條兒、米飯炒菜等家常飯菜。別看這一家門臉兒的小飯鋪面積不大(屋內只有五六張飯桌),但每天生意非常火,總是食客不斷。究其原因,當然和氣和服務周到是一方面,但仔細觀察,我發現這家掌櫃的老兩口經營的人情味特濃,他們的一些做法使人深受感動。例如,那時的夏末秋初之際,我們衚衕內總有一兩個賣蟋蟀的老人。老人每天上午九點多鐘,便揹著裝著蟋蟀罐兒的包袱和裝著蟋蟀的竹簍兒來到衚衕內較寬的位置(一般靠牆部位),然後在地上鋪開一塊粗布,把一隻只蟋蟀從簍裡用罩子取出放在一個個瓦罐兒裡賣。當時很受孩子們和一些喜歡鬥、養蟋蟀的大人的歡迎。賣蟋蟀的幾個錢在當時那個年代足夠老人維持生活。老人每天中午要吃飯,於是便來到了距老人賣蟋蟀的地方只有五十米的這家小飯館。偏巧,老人買飯的第一天(老人自己說的),我正在那兒吃飯。老人一進門兒,我就看見飯鋪的女老闆(因常打交道,所以我們附近這些小孩子都叫她“大媽”)迎上前說:“喲,老爺子您吃點兒什麼?”老人說:“我從今兒起就在這衚衕裡賣蛐蛐兒(一般人對蟋蟀的稱呼),您給來碗麵就成了,您快點兒,我這託付別人幫我看攤兒吶!”這時只見大媽高聲說:“老爺子!好說,以後咱們就是鄰居了,您到我這兒吃飯就只當在家吃,您這麼大歲數了天天自己來也不方便,不就在衚衕裡嗎,老爺子我每天到點兒給您送去,您就踏踏實實賣您的蛐蛐兒吧,別的您什麼都甭管了!”說著,大媽就叫老人回去了。不一會兒,我看見大媽用一個大海碗(一種能裝很多飯的粗瓷大碗,當時不少飯量大的男人都用這種碗)盛了滿滿一碗炸醬麵,裡面放了很多面碼兒,上面還放著一根洗淨的新鮮黃瓜。大媽一手端碗麵,一手還端碗麵湯,親自送到老人面前,感動得老人連聲說“謝謝”!以後,每天到中午,大媽或親自或託人(很多人是自願幫助送,大概是受了感動而為吧)把飯送到老人那裡,一般都是炸醬麵、打滷麵、芝麻醬麵等,大概是大媽考慮到老人的牙口不好,吃麵更合適,所以儘量每天變換面的澆料,而且把麵條兒煮得很軟,總之替老人想的十分周到。如果老人想吃米飯炒菜,大媽就問好老人想吃什麼,如沒有老人想吃的那種菜則不厭去買。一碗麵,在當時也就一角錢左右,可謂小本生意;老人與大媽又非親非故,而正是大媽兩口子對老人像子女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的孝順行為和出自真心的關切,深深感動了每天來此吃飯的其他顧客,包括我們這些小孩子回家跟大人學舌,更使小鋪周圍的住戶感到這家飯館的主人的善良和熱情,所以每天吃早點或午飯、晚飯需在外邊吃的,都來這家小飯鋪。而且以後,老人擺攤旁邊的院子裡的人也主動幫老人到飯鋪裡取飯,在這裡形成了老人的“一個家”和周圍助人為樂的人越來越多的小小局面。人心換人心,八兩對半斤,舉一反三,您說有這樣濃的人情味的小飯館能沒人緣嗎!人緣好,用餐的客人多,自然就有財源了!

其二:饅頭鋪的“邊角料兒”

老北京店铺的“人情味”

過去,老北京城裡有不少經營普通的饅頭、豆餡蒸餅、棗兒饅頭等主食的小店鋪,人稱“饅頭鋪”。用現在的眼光看,您大概問道“賣這能賺錢嗎?”我個人的童年經歷可以回答您:“能,而且我看買賣還很紅火!”究其因,有諸多方面,但就我親身感受來看,試舉一例您就明白了。

那時的這類鋪子裡所賣的食品中,有一種直徑約40多釐米的紅小豆餡兒的發麵大蒸餅。每當蒸熟後,打開籠屜就聞到一股豆香味兒。而那摻有白糖、桂花等料的豆餡兒,孩子們都愛吃。蒸餅熟後,店家用刀將蒸餅切成大小形狀不同,但分量幾乎一點兒不差的小塊兒來賣(一般人們都買不了一整個蒸餅)。這樣,就難免剩下一些零星小塊兒,我們就用“邊角料兒”這個詞兒來定位吧。大概有人會想到“八成這些邊角料兒要論斤賣吧?”這您就錯了。那麼這種邊角料兒究竟幹什麼用,我一說您就明白了:

一次,我母親帶我去買蒸餅和棗兒饅頭。到了這家小鋪,正好蒸餅等還沒熟(一般是三四層籠屜落在一起蒸,每層蒸的食品不同),而嘴饞的我卻耐不住饞癮,非喊著“我要吃蒸餅!”這時,掌櫃的過來,拿起一塊邊角料兒(豆餡蒸餅)說:“來,孩子,先吃一塊,正好還是熱乎兒的!”我伸手就要接,母親卻不讓要,說:“小孩子,別隨便要人家東西!”這下子掌櫃的“不愛聽了”,似乎有點兒埋怨說:“大嫂子,您這就見外了!咱們街里街坊的,又不是外人,還不過這塊兒蒸餅嗎!您這可就有點兒瞧不起我了。小孩子,不懂事兒,就是他每天找我要蒸餅吃,也是應該的,誰叫我是大爺輩兒呢!”說著,就把這塊蒸餅硬放在我手裡。母親也不好再說什麼了,只得說:“快謝謝大爺!”自此,我還真一見面就管這家小鋪的男主人叫“大爺”了,自然管女主人叫“大媽”了。待蒸餅熟了,母親自然要還人家的人情,於是說:“得,既然孩子愛吃,大爺多給我們來點兒吧!”結果,那天母親買的蒸餅幾乎比欲買的一倍還多,開了這個例以後自然也不能少買了,否則怕人家看不起。您看,掌櫃的緊緊抓住大人疼愛自己孩子的心理,用關心孩子的人情味,增加了銷量,對我家如此,大概對別的人家也如此吧?看來這些邊角料兒,簡直就是“人情彈”,掌櫃的用它們“打”起人來,幾乎是百發百中,既贏得了人心,又增加了銷售額。您說,這不是有了“人緣”就有了“財源”嗎!

老北京店铺的“人情味”

其三:“快,給這孩子換身兒衣服!”

在距我家不遠的一條街上,有一家在當時看來規模較大的飯館。所謂“較大”,也就是兩間門臉兒、十張飯桌而已。來這兒吃飯的人,不僅有附近居民,也有不少過往的客人。

一次,我們家和親戚在這兒吃午飯,正好鄰桌是四位據說是剛從“豁子外”(城外,那時還有城牆)來城裡玩兒的一家人。吃飯時,大概是這家人中的最小的孩子(看來只有五六歲)因嘴急,端起湯就喝,不想湯太燙,一燙嘴,孩子失手將碗掉在地上,湯也有些灑在孩子的衣服上。那家大人大概是看孩子把碗摔得粉碎,就大聲喝罵孩子。這時反而是掌櫃的跑過來說:“快看看,燙著孩子沒有!”說完,他就用一塊很乾淨的布給孩子擦灑在身上的湯菜。孩子的家長立刻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而且有點兒感動,連聲說:“多少錢?我們賠,我們賠!”只聽掌櫃的說:“哎呀!賠什麼呀,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得,沒燙著孩子比什麼都好!嗨,一個孩子,您別往心裡去,我再給您盛一碗晾涼點兒再給您端上來,您慢慢吃著!”不一會兒,掌櫃的又端上一碗同樣的湯,並問這家客人打哪兒來,幹什麼去,聊起家常來。當他聽說這家人家是從城外來城裡玩兒的,便說:“您等等!”說完便掀開布簾兒進了裡面的屋子。一會兒,掌櫃的出來時,手裡託著一身乾淨的舊衣服,說:“大哥,您看來在城裡還得轉個半天的,可不能讓孩子溼著衣服玩兒,不舒服。正好這有身兒您侄子(指掌櫃自己的孩子,您看掌櫃的多會說話)穿過的舊衣服(其實還有七八成新),反正他穿著也小了,您別嫌舊,先給孩子換上吧!”那孩子一換上衣服,正好合身。孩子家長還說了句:“正好,嗨,這衣服還新著呢!”掌櫃的這一舉動,感動得這家人家連聲道謝,說句過火的話,“就差磕頭了”。而周圍的客人,包括我家人,有不少衝掌櫃的伸出了“大拇指”!掌櫃的仁義待人,富有人情味的舉動,不僅給當時在場人的留下好印象,而且一傳十,十傳百……從此,這家飯館的客人越來越多了,這大概是一個主要因素吧!

這類例子還有不少,無法一一列舉。我想從建立和諧社會和拓寬經營之路等各方面看,這些例子應該都有借鑑意義吧!現在的一些商家,特別是那些個體經營者,似乎更應該拿這些例子當面鏡子。我想,這肯定是有益無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