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王承恩是明末宦官,深得崇禎信任。甲申之變李自成攻入北京時,與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雖然王承恩只是一個宦官,並且於國於民並沒有做出值得稱頌的功績,但他在家破亡之際卻能捨身追隨崇禎帝,做到殺身成仁,其忠義氣節卻值得世人尊敬。

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王承恩,出身貧寒,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成為孤兒的他被遠房親戚送入皇宮,當了一名小太監。從此開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明史》中為王承恩立傳,這樣評價他:“王承恩,太監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禮秉筆太監。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征。夜分,內城陷。天將曙,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福王時,諡忠愍。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王承恩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以太監身份葬在皇陵的人,對所有人來說,王承恩已經超越了士子太監的分野,而是與一個王朝生死追隨的忠臣。提到他,人們想到的是亡國之痛,是忠烈之行。

大明亡國前夕,文臣拋棄了崇禎,武將背叛了崇禎,只有王承恩對崇禎不離不棄。在李自成攻城時,是王承恩帶兵抵抗,拼死一搏,在城破後,也是王承恩扶著崇禎帝走上了煤山,眼看著崇禎自縊殉國,然後在旁邊的海棠樹上自縊殉主,做到了生死相隨。

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明朝滅亡後的中國

王承恩死後,南明弘光帝賜諡“忠愍”,自古以來,這都是忠臣良將最光榮的諡號,而王承恩是唯一獲此殊榮的太監。清兵入關後,順治帝按照帝王規格厚葬了崇禎帝,王承恩則隨葬思陵,成為崇禎帝永遠的守墓人,他也是歷史上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監。

大清朝的不少帝王也對王承恩多次旌表。據記載,清朝入關後,具有詩人氣質、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順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蹟深深感動,下旨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一個明朝太監的死後殊榮:葬入明皇陵,順治寫碑文,康熙親祭拜

順治皇帝

據傳說,順治皇帝是噙著眼淚親筆為王承恩題寫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製旌忠”四字,這塊敕建御製石碑至今仍矗立在思陵不遠處的荒丘之上。青山處處埋忠骨。康熙皇帝也對王承恩稱頌不已,曾為王承恩豎碑立傳,還每年為他祭祀。

的確,與那些世受皇恩,或者得到皇帝知遇之恩的王公大臣相比,王承恩的骨氣膽色遠勝他們。當時的首輔魏藻德等人降敵之後,還冀望李自成重用他們,李自成對這些賣主求榮的明朝官員根本看不上,這位魏大人被刑訊拷掠至死,死之前在獄中慟哭沒有盡忠報國悔之晚矣。歷史沒有假設,人生也如是。面臨生死抉擇的剎那,才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底色。所以,後人記住了王承恩,忘記了那些高官名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