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臉絡腮鬍的小怪獸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次戰役都是當時重要的戰役。這三次戰役的意義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下面來一一的進行分析一下!
▲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的一次戰略性的決戰。公元200年(東漢漢獻帝建安五年),本來袁紹想南下攻打許都,曹操的軍隊與袁紹的軍隊相持於官渡。本來袁紹在軍隊數量上有壓倒曹軍的優勢,當時袁紹的軍隊數量是十萬人左右,而曹操只有八千人。但曹操最終夜襲袁紹所在的烏巢糧倉,袁軍軍心大亂,曹操出奇制勝。
官渡之戰是一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他的意義在於從此扭轉的曹操在袁紹對比下的劣勢地位,為曹操後期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客觀上是當時北方地區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型的戰役。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東漢漢獻帝1建安3年),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後率領水陸大軍南下,先發動了荊州戰役隨後又討伐孫權。孫權勢力不及曹操,後迅速進行孫劉聯軍,由周瑜做總指揮,依據長江天塹在赤壁火燒曹軍戰船,最終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也是以少勝多的一場大戰。不過相比官渡之戰,曹操這次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江河作戰。他標誌著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將不再僅僅限制於黃河流域。這次戰役中孫劉聯軍的勝利奠定了後期三國鼎立的基礎。
▲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因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在公元221年親摔大軍攻打東吳。東吳陸遜抓住劉備求戰心切,急於速戰速決的形勢後。誘敵深入後堅守不出,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最終劉備近乎全軍覆沒,東吳大獲全勝。
夷陵之戰最終導致劉備實力大大受損,使蜀國淪為三國時期實力最弱的一方,最後也是第一個亡國!
▲ 對比分析
這三場戰役都是當時三國時期最大的戰役,官渡之戰的勝利成功的推進了後期赤壁之戰的爆發。不管這三場戰役的發動者是誰,都是無法避免的。都屬於地方勢力割據的兼併戰,每一次戰役都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馨晨復語
三國三大戰役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而夷陵之戰則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此戰重創蜀國,使劉備集團元氣大傷搖搖欲墜,諸葛亮耗時五年才基本將國力恢復。
若論意義最重大,當然首推赤壁之戰。此戰役是《三國演義》全書中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小說從第四十二回至第五十回,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此戰役。
一、故事經過。
曹操敗袁紹、破烏恆之後實力大增,已基本統一和穩固了北方。因此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征,欲順江而下直逼東吳消滅孫權從而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會見並說服孫權結盟,共同抗曹。因此東吳以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與兩萬蜀軍聯合,沿長江西進於赤壁與曹軍對峙。吳蜀聯軍施計使得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周瑜及黃蓋上演苦肉計,詐降曹操,曹操中計後被吳蜀聯軍縱火,火勢由船及寨,使曹軍死傷過半,倉皇逃回北方。荊州要地盡被吳蜀兩國佔領。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拉開了帷幕。
二、赤壁之戰前,三國實力及局勢。
1、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基本統一了北方,為順利南征做足了充分準備。首先是挾天子對西北諸侯馬騰父子進行分封,並將馬騰家屬遷至鄴城為人質,以此解除西北地區的威脅,以便集中精力統一南方。在攻取荊州時因劉表病逝,荊州新主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慫恿下主動投降了曹操。如此一來,首戰告捷的曹操立即將兵鋒指向了劉備,並順利佔領宛城,在長坂坡大敗蜀軍。曹軍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此時的曹操當然是志得意滿,東吳孫權已近於嘴邊的肥肉。
2、劉備
由於劉備對劉琮主動投降曹操一事並不知情,因此當曹軍兵臨宛城時才開始倉促逃跑。逃跑時又帶著老百姓,導致行軍速度非常慢。在長坂坡被追上來的曹軍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兩位夫人均落入曹操之手,幸而逃至夏口與關羽匯合,方才得以喘氣。此時的劉備依附於荊州還沒有自己的地盤。
3、孫權
東吳孫權靠父兄攢下的祖業,應該說實力不差劉璋劉表等。如果單單從水軍實力來說,估計並不比曹操差,畢竟曹軍慣於馬戰而不熟水戰。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吳國內部也出現了戰與降的兩派之爭。經過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孫權才下定決心與劉備聯盟共拒曹操。
三、赤壁之戰最關鍵的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
1、在當時的意義
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雖然曹操的整體實力還在,但短時間內卻無力發動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再加上曹軍敗逃之時,吳蜀兩軍乘勢佔領了荊州各地,實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劉備獲取了此戰最多的戰果,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基業。所以此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固態勢。如果孫劉聯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會加速曹魏集團統一全國的進程。那樣或許中華大地上又會減少許多戰火的侵擾,百姓也會早些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所以赤壁之戰的重大正反意義也正在於此。
2、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赤壁之戰是以弱勝強的典範,其故事被人們所喜聞樂見、廣為流傳。宋代蘇軾以此背景為題材,寫出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佳作。近現代,也出現了不少關於此題材的電影電視及文藝作品。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諸葛亮舌戰群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等故事甚至深入人心,在人們口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之談。
所以三國的三大戰役中,我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當然,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諸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謝謝!
小天品歷史
我來回答:
這三大戰役基本上就是覆蓋了三國版圖正式確立前的所有事情經過了,其中官渡之戰標誌著曹操佔據了戰略主動權不久後便統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國主要的版圖;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破曹導致了曹操統一天下願望的破裂,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成為現實;夷陵之戰後正式三國的基本版圖確定下來了。
從現在歷史的角度來看,赤壁之戰肯定是最重要的,接下去是官渡之戰,然後是夷陵之戰。具體的原因不去照搬歷史學家那些複雜的理論,我就以反的例子來說。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首先看官渡之戰,對陣雙方是曹操與袁紹,歷史是曹操獲勝,統一了北方,假如反過來是袁紹獲勝,按照當時曹操與袁紹的實力看,那很有可能就是袁紹統一了北方,這跟曹操的路子一樣,但是統一北方後的袁紹在統一全國時的情況並不會比曹操做的更好(鑑於袁紹與曹操個人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官渡之戰最後影響深遠的其實是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話說回來不管是誰贏,北方都能被統一,但是這兩個人都沒有能力統一天下,所以影響只是在曹操與袁紹兩個集團之間而已。
再看赤壁之戰,對陣雙方是曹操與孫劉聯軍,如果是曹操獲勝,那基本不用多說了,拿著中國地圖看看就知道,基本南北就統一了,剩下的劉璋張魯這些花不了多久也會被曹操給收拾了,中國又會出現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這場戰役影響的不是某個集團實力增強的問題,而是中國能不能統一的問題,曹操贏了中國就統一,曹操敗了中國至少也是南北分裂。
最後看夷陵之戰,對陣雙方是劉備與孫權,鑑於當時雙方軍事力量差不多,而曹魏在北邊虎視眈眈,所以雙方都沒有吞下對方的實力與戰略,爭奪的重心只是荊州而已。如果劉備贏了,那荊州地區還會被劉備拿回去,所以這場戰爭影響的其實是孫劉兩個集團的實力或者說是吳蜀兩國的版圖,本來應該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但是鑑於當時北方是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在那個年代統一天下者基本都是由北向南而來,所以其實不管夷陵之戰結果如何,影響的只是吳蜀兩個小國的格局,對於曹魏沒有大的影響,對於最後由北方魏(或者是代替的晉)來一統天下也沒有實質影響。當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說諸葛亮憑藉個人才華兩路出兵順利北伐成功我也無話可說(可能性很低,事實證明諸葛亮帶兵不善於,而曹魏不是軟柿子)
所以從對於歷史格局的影響來看,赤壁之戰最重要(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統一),官渡之戰其次(北方統一後統一全國勢在必行,只是時間上花的長與短而已。間接影響了中國的統一),夷陵之戰最後(影響了吳蜀這兩個二流國家的版圖與實力)。
當然,如果是對於某個集團或者某個個人的影響,那勝與敗都是致命的,這個就不評論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前言: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分天下的戰役,而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向沒落的開始!
相比較起來,赤壁之戰的意義最重,其次是官渡之戰,最後是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袁紹在打敗公孫瓚後,統一了青幽並冀四州,便率軍十萬攻打曹操,曹操率領兩至三萬人迎戰袁紹!
1.官渡之戰曹操沒有太大的勝算,自己也有點不想打了
官渡之戰曹操缺兵少糧,打的事異常艱辛;在第一階段的交鋒中,曹操雖然利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在白馬和延津附近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但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曹操率軍撤回官渡,袁紹也率兵進到了官渡,兩路進入相持階段!
此時的曹操認識到了一個問題:他打不過袁紹,兵力上的懸殊和糧草上的短缺,讓曹操這個戰略軍事家對打贏這場戰役幾乎不看好。曹操便詢問留守許都的荀彧商議退兵,荀彧立主曹操與袁紹決戰,賈詡也向曹操進言建議曹操堅持打下去,這樣曹操便堅定了和袁紹決戰的決心。
2.結果是袁紹太無能了,曹操反而贏得了這場決戰
恰巧許攸叛逃投靠曹操,曹操利用許攸的建議燒燬了袁紹的烏巢屯糧,張郃、高覽等將領也投降了曹操,袁紹的軍隊軍心渙散,一潰千里!由此曹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而官渡之戰袁紹集團的失敗原因主要是袁紹這個人太無能,許攸的叛逃和張郃的叛逃和他都脫不了干係!袁紹剛愎自用又喜歡奉承,做事單憑個人喜好,對的都沒聽進去,讒言倒是都信了!
這場戰爭的失敗也讓袁紹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如果是劉備的話,可能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劉備是三國裡最打不死的小強;杖雖然打輸了,但地盤還在,軍隊也還在,可袁紹這個人經不起打擊,一蹶不振了,自己兒子又忙著內鬥,是徹底的沒機會了。
3.官渡之戰讓曹操統一了北方
- 曹操以少勝多打出了氣勢軍心,曹操的軍隊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而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更是打出了名聲,從此天下諸侯莫不對曹操心生懼意!
- 曹操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兵員。官渡之戰後曹操獲得了袁紹的部分軍隊,又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實力一下子增強,他開始一步步的實現了統一北方。
- 從此北方再沒有威脅到曹操的諸侯。官渡之戰後,袁氏兄弟內鬥,北方再也沒有了威脅到曹操的存在,之後曹操分別滅了袁氏兄弟,又北征烏丸,統一了整個北方區域!
官渡之戰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曹操和袁紹誰贏了,誰就能統一北方,也是當時的中原核心區域,進而以絕對的勢力問鼎天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號稱七十萬大軍南下逼近江東,實際上沒那麼多人;孫劉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雙方在赤壁發生大戰,最後曹操失敗退走。
1.赤壁之戰時是曹操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時候
赤壁之戰的時候,天下諸侯基本上沒有多少了,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韓遂,這些單個的都不是曹操的對手,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這些人墳上的草都枯了幾茬了,此時的劉備寄住在江夏劉琦那,兵馬也就幾萬人!
這個時候的曹操攜帶著統一北方的氣勢,軍強馬壯,兵多將廣,曹操估計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和老對手袁紹一樣被以少勝多的擊敗。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主要原因是
- 曹操志得意滿,認為天下再沒有威脅到自己的諸侯,也沒看的起孫劉,有些飄了;導致指揮失當。
- 曹軍士兵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且水土不服,還爆發了瘟疫。
- 曹操的補給線太長,軍隊數量又龐大,糧草不足,很多士兵是忍飢挨餓,這樣軍隊雖然數量龐大,戰鬥力卻降低了很多。
- 東吳善水戰,劉備兵雖然不多,但戰鬥力不弱,善於陸戰,雙方聯合,實力不弱,又有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頂級智囊。
赤壁之戰的失敗看似短時間內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實際上是曹操一生的最後一次機會,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垂暮之年了。
2.赤壁之戰最大的獲利者成了劉備
赤壁之戰,東吳水軍打主力,劉備輔助,結果戰爭結束後,撈到便宜最多的是反而是劉備!
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了荊州,劉備獲得了荊州的四個郡,荊州總共七個郡,劉備自己打下了三個,又從東吳那借了個南郡,這樣劉備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地盤,雖然這個地盤被三方都垂涎,但曹操短期內不會再南下,東吳又是聯盟,這樣劉備就有了發展的機會。
這時的劉備就像開了掛一樣,徹底的屌絲逆襲,在荊州收了黃忠、魏延、馬良、龐統等高端人才,之後奪取益州,漢中打敗了曹操,蜀國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
3.赤壁之戰決定了國家是統一還是地方政權割據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獲得了勝利,那麼江東將會納入曹魏的版圖之中,曹操也就能完成自己一統天下的報負!統一江東後,北邊的馬超和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基本沒啥大麻煩,劉備也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短期內再無南下的機會,畢竟幾十萬軍隊的出征耗費不是一個小數目,以曹魏的實力也要修養好幾年;另外孫劉結成聯盟,攻打哪一個雙方都會擰成一股繩,唇亡齒寒。
曹操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能夠統一全國的機會,後來劉備奪取益州依託荊州和孫權結成聯盟,曹操不敢輕易南下。
夷陵之戰
1.實際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不是很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夷陵之戰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消耗戰,劉備即使僥倖勝利了,也會陷入和東吳的對持消耗中,這時曹魏樂於看到的。
而荊州的丟失對於蜀漢來說才是最致命的,蜀漢丟失了荊州以後,就等於把自己鎖在了西川,別人打不進來,他也很難打出去,註定了蜀漢只能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霸權。
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夷陵之戰還不如蜀漢失去荊州的意義大。
2.發動徵吳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的孤注一擲
荊州丟失後,劉備看到了蜀國的困局,諸葛亮應該也明白。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在這個時候已經幾乎實現不了了,可以說魏國的防禦重點也都在這。
劉備正因為看清了,所以不顧一切的發動了征討東吳的戰爭,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孤注一擲,贏了有希望爭霸天下,輸了和不作為都是沒有希望的。
結語
所以相對來說赤壁之戰是三大戰役中,意義最大的一場戰役,勝負也決定著曹操統一全國還是持續地方政權割據的局勢。
小任淺談史
三國鼎立是古代歷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現象,三國三大戰役是其中最精彩部分。三國三大戰役使得曹操統一了北方、曹操大敗三國鼎立、劉備病死,這三大戰役最終都是火攻取勝、相持時間長、對後世影響大。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一、官渡之戰(公元220年—221年)
戰爭經過:官渡之戰是北方的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決,袁紹兵力10萬,曹操兵力2萬。開始,曹操用荀攸之計,在白馬、延津兩地斬殺袁紹顏良、文丑兩員大將,重挫袁紹的銳氣。不過,袁紹的整體實力還是超過了曹操,兩軍在官渡相持數月,難分高下。可是,袁紹集團的謀士許攸投靠了曹操,並獻計奇襲烏巢。烏巢乃是袁紹的屯糧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燒了,袁軍大亂,張郃、高覽等將領向曹操投降。最後,袁紹只帶著八百餘騎倉皇逃回河北。
結果:官渡之戰,袁紹元氣大傷,不久病死,袁譚、袁尚更難以抵擋曹操兵鋒,冀州平定。曹操又北征烏桓,基本統一了北方,成為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軍閥。
評價: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二、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戰爭經過:劉表病死,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望風而降。曹操追擊劉備,佔領江陵後,率軍東下,欲降服孫權。在諸葛亮、魯肅的建議下,孫劉聯合,與曹操隔江對峙。由於北兵不善水戰,曹操以鐵索將戰船連接,以圖克服。不料,孫權集團中黃蓋獻計,以投降之名火燒曹軍戰船,使得曹操大敗,敗逃之中士卒損傷大半。之後,曹操率領大軍回許昌,荊州等地的守軍被孫權、劉備打敗。
結果: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雛形。
評價: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的剛愎自用、戰略戰術的失當,孫吳的團結對對手的客觀分析促成了這次戰爭的勝利。赤壁之戰使孫劉在江南穩定下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阻礙了中國的統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三、夷陵之戰(公元221年—222年)
戰爭經過: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以報仇之名率軍東征孫權。開始,劉備銳不可當,攻佔峽口、秭歸等地。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抵擋劉備。陸遜堅守不戰,兩軍相持半年,蜀兵銳氣喪盡。陸遜看準時機,水陸並進,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大破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陸遜為防魏兵襲擊,並未窮追猛擊。
結果: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劉備病死於白帝城,為吳、蜀兩國再度聯合創造了條件。
評價: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四、三大戰役相同點
1、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
2、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資治通鑑》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
3、三戰在進行過程中都使用了“相持”這一戰術,戰爭拖延的時間都比較長。尤其夷陵之戰,戰爭的雙方在山川綜谷間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謂曠日持久。
4、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而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 軍閥。赤壁之戰確立天下三分的歷史格局,使三國的走向日趨明朗。夷陵之戰則最終確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國成為事實。
梅姑姑318
毫無疑問,對於歷史進程重要性和決定性最大的就是曹操與袁紹之間展開的“官渡之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集團以弱勝強完勝中國北方實力最為強大“四世三公”的袁紹集團。從此北方在沒有可以抗衡曹操集團的諸侯勢力。曹魏擁有了最多的人口、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同時採納“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之牛耳策略,無人敢於正視。
“赤壁之戰”雖然也重要,也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歷史進程,使得曹操在有生之年揮師南下統一中國的理想化為了泡影。但是,“赤壁之戰”的結果並沒有改變北強南弱的戰略格局(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北方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數和生產力水平是南方不能相比的)。後來竊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集團也是利用了曹魏政權的整體戰略優勢逐步蠶食、擊敗了蜀漢和東吳,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蜀漢政權與東吳政權之間的“夷陵之戰”使得蜀漢蒸蒸日上的國運戛然而止。然而其對於中國歷史的重要性就更低一些。“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和孫權迫於形勢也很快恢復了吳蜀同盟共拒曹魏。蜀漢雖然損失了大量軍隊且丟掉了(部分)荊州,但憑藉三峽地區和秦嶺地區的天險,依然可以偏安一隅。東吳雖然拿到了(部分)荊州的地盤。但其對於擁有的揚州、(部分)荊州、交州的資源整合能力還是不夠,無法支持其對北方曹魏政權發起大規模的主動進攻。歷史記載東吳對曹魏的幾次有限規模的進攻也以失敗告終。
子夜羌笛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三把大火起了決定性作用。。。同為官宦子弟西園校尉出身的曹操和袁紹,倆人決戰官渡,最終以曹操獲勝統一北方,成了中原霸主。曹操與袁紹的人生際遇不同,倆人的素質成就不同。袁紹以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才,不幾年統一河北,據有冀、青、並、幽四州,兵糧將廣,糧草豐足,謀臣如雨,戰將如雲,是當時威望最高,勢力最大的諸侯。但袁紹才智平庸,多謀不斷,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以家族力量起家,唯才是舉,廣納人才,足智多謀,傲視天下。使手下文武各盡其才,在官渡與強大的袁紹終極對決,沉著應戰,挖掘人才,善用奇謀,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糧草重地烏巢,使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勢反擊,大敗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損失大批謀臣武將,士氣不振,袁紹從此衰落,不幾年袁紹勢力徹底被曹操擊敗,曹操統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赤壁之戰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曹操意欲統一天下,舉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加緊訓練水軍,想順江而下奪取東吳,南掃劉備勢力。曹操檄文江東,想不戰屈人之兵,東吳或戰或和,人心不穩。情況緊急,劉備軍師諸葛亮過江聯絡孫權,舌戰群儒,以堅孫權抗曹之心。孫劉聯盟,周瑜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對曹軍實行火攻。曹操南下,孫劉聯軍迎戰於赤壁,黃蓋以詐降計接近曹軍連環大船,用油料火箭向曹軍大船攻擊,致使曹軍被大火吞噬,曹軍軍馬糧草器械損失殆盡。曹操敗回北方,從此不敢覬覦江南,劉備孫權得到各自發展。。。夷陵之戰以劉備被百里火燒連營慘敗告終,因關羽在荊州被東吳所害,荊州也被東吳佔領。劉備為報殺弟奪地之仇,發起大規模討伐東吳戰役,前期勢如破竹,在夷陵地區遭到東吳大都督陸遜的阻擊,因天氣炎熱蜀軍連營避署待戰,被陸遜捕機火燒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敗歸白帝城。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人才和財力,戰前尚有生機的蜀國從此國力衰弱,自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後,蜀國已失去了統一三國的資本。。。以上三大戰役赤壁之戰意義更重大,若戰前東吳歸順了曹操,劉備也就沒有發展和稱帝的可能。是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後曹魏在北,孫權在東,劉備進取益州在西,為三國時期指引了方向。
劉坤忠120
從意義來說應該是官渡之戰最大。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從此全天下再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能和他相比。自從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其他諸侯都以各種方法來聲討他,政治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袁紹的背景比他更強大,四世三公,關係網遍佈天下,並且非常正統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是很好聽,說話的力度比不了袁紹。何況地盤也只有袁紹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總之從什麼角度考慮都沒有可比性。
官渡之戰後,曹操協勝利之勢,一舉拿下了袁紹的四州,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實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厲害的,令天下人才紛紛來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漢朝廷首腦,掌握蓋章的權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職。逐漸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當做了正統。這才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最大收穫,也為曹氏家族最終篡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意義還是比較大的,首先他延緩了曹氏家族統一天下的進程,孫權也鞏固了孫氏家族在江東幾十年的統治,令曹操知道長江天塹不是那麼好打過去的,不敢輕易集中力量再來一次渡江之戰。劉備呢,也尋找到了絕佳戰機,終於有了立足之地,並且經過赤壁之戰,曹孫兩家暫時沒有力量來對付他了,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過了幾十年戰亂,又多受了幾十年的苦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赤壁之戰帶來了很負面的影響。
夷陵之戰比赤壁之戰的意義要大一些。因為它加速了曹魏統一天下的進程,令老百姓提前過上了天下沒有紛爭的日子。這個意義站在我們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積極的。劉備經此一戰,隕落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說令人傷感。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吳孫和蜀國從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後那點爭奪天下的希望,長遠考慮,陸遜其人不是吳國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軍哥話歷史
既然是三國那最關鍵的當然是赤壁之戰了。因為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才出現三國的局面。其實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中三次重大的戰役,每一次戰役三國的整個局勢都發生了變化。
赤壁之戰的起因:曹操率領十五萬北方士兵欲征討劉表,曹操還沒到達荊州劉表卻去世了。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年幼,聽從手下大臣蠱惑率眾投降曹操。因此曹操輕而易舉的接收了荊州,還得了七八萬的荊州軍,這讓曹操感到志得意滿想要順勢踏平東吳。曹操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發動了赤壁之戰。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主戰場上鐵索連舟被周瑜用火攻打敗、其次是帶來的北方士兵遭受瘟疫死傷過半,無奈只能燒燬全部戰船撤回北方。
赤壁一戰的重要性在於曹操實力大損,劉備稱曹操無力攻伐的時候佔據了西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然這段歷史就變成魏吳相爭了。而且赤壁之戰是存在兩個發展方向的,第一個就是歷史記載的,而第二個就是曹操聽取賈詡的建議那麼曹操在活著的時候就能統一天下。因此赤壁之戰相對於其他兩場戰役顯得更關鍵些。
官渡之戰只是成全了曹操,讓曹操一下穩坐東漢末年各路諸侯之首,同時也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官渡一戰曹操以少勝多堪稱經典戰役。官渡之戰期間也體現了曹操的謀略、膽識,曹操的畢生戰績可以將曹操稱之為一代名將了。
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入低谷期的一戰。漢中之戰、大意失荊州這兩戰已經讓蜀漢損失了大量的兵力進入了疲勞期。如果劉備不一意孤行發起夷陵之戰,在孫權歸還荊州求和時罷兵,蜀漢經過幾年的休養必然能夠回到巔峰,也不至於又損失一批武將及士兵讓蜀漢徹底的進入低谷無法翻身。
若是論三國,還是赤壁之戰更重要。曹操的一次失利才有了現在的三國曆史。讓更多的名將、名士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這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論影響力自然是赤壁之戰,它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