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一行是如何發現恆星位置移動現象的?

東坡肉和西湖燉三羹


我們先看看一行法師是誰?

一行法師,原名姓張名遂。是生活在唐朝時候的一位天文學大師,換在現代叫天文學家。根據歷史記錄,他是唐初開國功臣剡國公張公謹的後人,父親叫張檀,最高職位做到武功縣的縣令。唐高宗弘道元年出生,圓寂於唐開元十五年。年僅四十五歲

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在比西方要早推算,子午線經緯度數據,並且推出了《大衍曆》。同時他在佛教裡面,也是一位大師級人物,著作一本《大日經疏》。

傳說一行的記憶力非常的好,故事記載,當年唐玄宗故意給一本冊子讓他看,他只是翻閱一下,就合上本子,順著次序說出名字,一字不差。玄宗佩服至極,讚歎道:“法師確實是一位聖人啊!”

他的老師普寂禪師為了他學業有成,讓他去遊方吃苦。他就去了跟真纂律師學《易》京,把陰陽學說學得非常透。之後,他就對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求教了不少當時的數學名家。當其時,在社會上很有名氣的道長邢和璞,問一行法師。問:“漢時,落下閎的造歷,言八百年內,有一日之差,屆時,會有聖人修正。我算算日期,今年剛滿,就有一行的《大衍曆》出來。由此而論,一行不正是洛下閎預言的聖人嗎?後來北宋的歐陽修,在修唐史,刪除了很多有關佛教的好事。但對一行法師的《大衍曆》,尊重保留下來,還讚歎說:

“自太初至麟德歷,凡二十三家,與天雖近而未詳,至一行則詳且密矣。其倚數立法,固無以易也,後世雖有作者,皆依仿而已。

什麼是恆星位移呢?

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星星,現在大家都知道在運動著。但是在唐初以前,大家都是認為恆星是不動的。其實由於恆星太遠了,一般在地球上,人們用眼是覺察不出來;不過如果利用儀器,長時間地跟蹤恆星,並背景恆星的參考座標,相對於背景恆星的變化,長時間會發現,恆星的座標會出現變化。這也是恆星的位置現象。

那麼農曆和恆星位移有什麼關係?

因為,恆星位移是需要更正曆法而得出的其中一個結果。為了讓農業穩定的發展,當時唐玄宗請一行法師主持修正新的歷法。由於在修訂曆法的需要準確的測量太陽、月亮、星辰們在天上的移動方位和同時知道軌跡規律,就和工匠們研究出觀測天象的“ 渾天儀”和”黃道遊儀”等儀器。

渾天儀是在漢時的天文地理學家張衡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儀器上面刻畫著星宿,儀器用水力驅動,每一天轉一週,對應天上的星星。同時還設計了兩個木人,一個打鼓,一個敲鐘。

那麼黃道遊儀是什麼?其實就是觀天時可以直接去測算太陽、月亮、星辰在自己軌道的準確座標。

一行法師運用這兩個儀器工具,進行了多年定位的觀測,對照唐朝以前的天文資料,重新定位150多顆恆星的方位,並針對性的測定古代二十八宿,距離中心天體北極星的度數距離。這樣的大數據下,對應發現,原來張衡說恆星不運動是錯的,恆星原來在運動。

後來根據數據的實際情況,推翻了前人的恆星不運動的結論,一行法師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提出恆星在運動的人。比後來的英國人哈雷早了一千多年。

一行法師能夠首先發現恆星位移,除了在前人天文學的基礎上,還有的是自己的對數學的愛好,和知識的不斷積累,同時對天文學不斷堅持觀測的恆心,敢於創新,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才是最後發現恆星位置的最大因素。


靜心匠道


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號名。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有重大貢獻。

開元年間,一行被唐玄宗召人長安,從事天文學研究。他刻苦鑽研大膽創新,致力於天文觀測和曆法改革,與著名機械師梁令瓚一起研製成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渾天銅儀是在漢代張衡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其精密度與靈活度大大增強了。它利用水力運轉,每晝夜自轉一週,上列星宿,與天相吻合。另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個每辰敲鐘,均能按時自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裝置。

一行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發現了恆星移動的現象,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恆星運動的人。在對日月和二十八宿等星辰的觀測中,一行制定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日影測量的方案。為使各個測量點能測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整個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差,一行親手創制一種測量天體長度和深度的天文儀器--"夏矩"。經過大規模實地測算,驗證了南北各地晝夜長短不同的情況。

據此,一行向朝廷提議推行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一行從各地測得日影的長短,求得北極高度相差1度,地上南北就差351裡又80步的數據。這個距離正好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相當於現在的132.03公里。數據雖然不夠精確,但這在當時卻是天文學史上的一大創舉,比世界上第一次有目的的測量子午線一度弧長的活動還早90年。

一行在總結歷代天文曆法的基礎上修訂完成新的歷法--《開元大衍曆》,共1卷7章。

這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歷法。在《大衍曆》中,一行提出月行白道一週並不回到原處,比原處退回一度稍多的科學論斷。《大衍曆》較為準確地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提出了正確劃分節氣的方法,對科學解釋天文現象,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宋代科學家沈括說:"《開元大衍曆》最為精密,歷代用其朔法。"一行還著有《長執歷》1卷,《古今曆書》24卷,《略例奏章》1卷。其他著作有《攝調伏藏》、《釋氏系錄》、《大日經疏》等。

727年,一行因勞累過度,身染重病,不幸與世長辭,唐玄宗令為其樹碑,追贈一行為"大慧禪師"。

1982年,國際天文組織將月球劃分幾個區域,命名其中一個為"一行"區域,以紀念一行對世界天文學的貢獻。


時光隧道2019


僧一行在中國古代科學家中,無論按什麼標準都排在前幾位,他的偉大之處在於突破了很多古代科學的理念,他在天文、曆法、儀器製造和數學等方面的成就,用唐朝的科技水平來衡量,都是很超前的。

生平成就

一行,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21歲出家為僧,先後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經和天文歷算。曾翻譯《大日經》等典籍,一度為密宗大師。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應召到長安,後受命主持編修新曆法,開元十五年編成《大衍曆》。修歷伊始便著手新天文儀器的製造和天文觀測。與梁令瓚一起製成黃道遊儀、水運渾象儀。重測150多顆恆星的位置。在新曆中應用二十八宿距度的新測值,改變長期襲用漢代舊值的狀況。主持全國13個測點的天文測量,其中南宮說等在河南四個測點間得出緯度相距1°,南北相差129.22km的數據,是世界第一次實測子午線的長度。《大衍曆》中描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計算上創用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大衍曆》結構嚴謹、立法整齊,成為後世曆法的楷模。一行的科學貢獻主要在天文曆法方面。在古代天文恆星的觀測有著極大的貢獻。

發現恆星移動

為了觀測天象,一行還建造了天文臺,用自己製作的儀器徹夜觀察星宿的變化。在一行之前,包括張衡這樣的大科學家都普遍認為,恆星位置是永恆不動的。一行重新測定150餘顆恆星的位置,同時也測量了二十八宿距離北極的度數,發現與漢代測量的數據有很大差異,從而推斷出恆星是在天體上緩慢移動,並不象古人認為的那樣固定。其實早在唐初貞觀年間,李淳風為修《麟德歷》而進行的觀測中,就已經發現二十八宿距星間的距度有變化,但他受“恆星不動”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進步思索,錯過了一個大發現。而一行提出的恆星移動理論,在世界天文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測量恆星的位置和古希臘記載不同,也提出恆星移動的理論,但這已比一行的觀測結論晚了近1000年。

測量恆星的工具

為測天象,需要高性能的天文觀測工具。為此,一行與梁令瓚設計了一種“黃道遊儀",優化了渾儀的設計,使黃道環能在赤道上隨歲差移動(故名“遊儀")。唐初天文學家、著名道士李淳風就曾製作過黃道遊儀,但到一行時代已經散失不見了。一行製作的黃道遊儀,在赤道環和黃道環上每隔一度都打上洞,使黃道環也可以沿赤道環轉動,白道環也可以沿黃道環移動,成為“動合天運,簡而易從”的天文觀測儀器。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現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實際上正好相反)。黃道遊儀製成後,可以在觀測天象時直接測量出日月星辰在軌道上的座標位置。唐玄宗為此親自題寫了銘文。

繼“黃道遊儀”,一行與梁令瓚還設計了渾天儀,渾天儀又叫“渾象”,是我國古代研究天文的唯一測器,類似於現代的天球儀,能形象地演示日月星象的運轉。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時的“落下閎”,歷代天文學家都以製造渾天儀為首要任務,其製造技術不斷改進提高。東漢大科學家張衡把渾天儀改用漏水驅動,稱為“水運渾天儀"。以後又屢有改進,到一行這裡,造出的渾天儀已經趨於完備。一行的水運渾天儀用銅鑄成天球形象,上面標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數,由水力驅動旋轉。一日一夜,天球轉動一週。又在天球外設置兩個輪,上面鑄有日月,也能轉動。又用木櫃作為地平,天球的一半在櫃外,一半在櫃中,各種天體運行一目瞭然。在地平上又做了兩個活動木人,分別在木人前設置鍾和鼓,每到一刻鐘木人就自動擊鼓,每至一個時辰本人就自動撞鐘。渾天儀內部使用了齒輪軸承系統,零件之間結合緊密,完全和天體運行同步。渾天儀制成後,被命名為“水運渾天俯視圖”,當時人無不稱讚其神妙。唐玄宗把渾天儀置於武成殿前展示。後來因為生鏽,轉不動了,就收藏在集賢院。渾天儀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在天文鐘的發明製作和機械工藝史上都是一個大創造,比1370年西方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

以“大衍之數”推演日月五星運行

僧一行的《大衍曆》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歷法,最突出的貢獻是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視運行速度變化的規律。一行將其曆法命名為《大衍曆》,其起歷於數,數用“大衍”之法,是這部曆法的一大特點,“衍”者,推演“。“大衍”者,言其含蓋一切。一行以“大衍”來命名他的歷法,起歷於數,以此推演日月五星的運行,天地之數的出意,也可引申為是對天地萬物生滅軌跡的推演。一行嘗言道:“是以大衍為天地之樞,如環之無端,蓋律歷之大紀也。” 一行的《大衍曆》,開篇先引《周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一行對“大衍之數”的認識,隱含在具體的文字之中:

天地中積,千有二百,揲之以四,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積三
千;以五材乘八象,為二微之積四十。兼章微之積,則氣朔之分母也。……以十位乘之,倍大衍除之,凡三百四,是謂刻法,而齊於德運。

一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恆星移動的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行的身上顯示出了偉大的科學精神,千百年來,人們對恆星的研究一直在持續中。


時間的背後0


用心解讀歷史,大家好,我是心說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高僧一行的生平:

出身不俗

僧人一行,何許人也?乃是唐朝開國功臣郯國公張公謹(594-632年)的曾孫張遂(683-727年)。

出家原因

張遂青少年時期頗為聰明,在《舊唐書·方伎列傳·僧一行泓師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張遂年少時博學多才,尤其擅長於陰陽五行說。當時有個道士,名叫尹崇,家裡藏了很多書。張遂於是向他借了一本楊雄所著的《太玄經》,不幾天,張遂就將書還給他。此時尹崇說:“這個數過於深奧,我研究它數年都未曾明白其中真理,你怎麼這麼快就把書換回來了?”張遂於是說:“我已經知道了其中的奧義。”隨後拿出自己所做的基本經書,與尹崇探討。尹崇驚訝其才學,以為神。

因為張遂青少年時期,正值武則天當政(武則天在公元674-683年與唐高宗並稱“二聖”,共同參與朝政;公元683-690年,作為唐中宗與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公元690-705年自立為武周皇帝)。當時,身為武則天侄子的武三思甚受寵幸,武則天甚至想立武三思為太子。武三思見張遂聰明,想將其攬入麾下,張遂不願接受招攬,又怕被迫害,於是出家為僧,法號一行。

受任製作曆法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這時一行已經22歲了,因為年少時賢名在外,朝廷數次徵召一行,都被一行婉言謝絕。

直到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強行徵用他,他才勉為其難地來到長安,為顯尊重,唐玄宗李隆基給了他十分優厚的待遇。唐玄宗數次詢問他一些治國安邦的措施,他都對答如流。之後,唐玄宗對這位年少時期的表現得異常聰明的高僧有一些任用,但都是婚姻嫁娶、外交接待等禮儀性任命。

直到開元九年(721年),唐王朝發現當時發行的歷法對當時的日食、月食預測出現多次偏差,於是讓高僧一行重新修訂曆法。

對原來的歷法筆者在這裡贅言兩句,唐王朝原來所行的歷法是《麟德歷》,讀者朋友們可能沒聽過這本曆書,但應該聽過這本曆書作者的名字——李淳風。李淳風與他的師父袁天罡共同創作《推背圖》,傳說預言了中華民族之後數千年的運勢。筆者認為這話不可信,因為在李淳風著完《麟德歷》之後,他也說:計算精巧,往後八百年可用此曆法。結果,短短几十年,這本曆法就出現問題。那麼,《推背圖》能夠預示中華民族數千年之後的運勢嗎?難說!筆者認為,《推背圖》不過只是江湖術士的虛妄之言。

再說曆法,如果只是一本書,對天下的意義還沒有什麼,但是這曆法,農民要依靠其來生產,事關重大啊!而且,曆法是根據天象來確定的,自軒轅黃帝開始,曆法想來只能由官方來寫,因為這代表著與天溝通的權力。古代向來是君權神授,誰有了與天溝通的權力,誰就有了權力;帝顓頊時,甚至絕地天通,禁止普通人與上天溝通的行為,確保只有皇家才能行使與上天溝通的權力。反之,天下誰用皇家的歷法,就代表誰臣服於皇家。所以,每當改朝換代,重新修訂曆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有此可見,曆法無論是對民間,還是對君權皇威,都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重新修訂曆法,刻不容緩,精通陰陽五行學說的一行大師,正好擔此重任。

曆法大成

一行大師也不愧是精通陰陽五行學說,在人類曆法征程之中,他做出瞭如下貢獻:

水運渾天儀

這個應該是人類最早的時鐘了。這臺機器是改進張衡的渾天儀,讓水流作為動力,不停的給整個機器提供動力。不僅如此,一行還在機器上安裝兩個木人,沒過一刻(唐朝時將一天分為100刻),一木人兩個擊鼓;每過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撞鐘。

黃道遊儀

這便是一行發現恆星運動的儀器,通過他己發明的這個儀器,他發現恆星的位置與漢代所測量的結果有所不同,至此才發現恆星在運動。

首次推算出地球子午線緯度一度之長

為製作曆法,一行進行了一次遠程的天文測量,他北起鐵回紇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等,之間還有數個點,一共測量十三個點,所測量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目前中國疆域。

《大衍曆》完成

開元15年(727年),高僧一行圓寂,他生前已經完成《大衍曆》的修訂任務,自開元19年(731年)後,發行全國。開元21年(733年),這本曆法傳入日本,日本沿用此曆法近百年,比李淳風所做的《麟德歷》使用時間還久。


心說歷史


他們的發現是靠多年的積累方案,他們用的是標記法,在地上自作一個指向恆星的一個標記,看恆星對標記有沒有什麼變化,這時要發現恆星與標記出現了扁離就能正明為地球是運動的,而不是恆星在運動,有這一大發現 他們就把地球運動的時間加以化份 ,把地球的規律,案考察出來的結果化分出來了時間,和一年四季春下秋冬的定律,從此才有了勵法的學說。


咔優洛克


問聖人,修煉成熟會有答案。[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