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非誠勿擾》

雖然小津安二郎曾寫道過:“我並非抗拒什麼才堅持單身生活,只是無意間持續至今而已。”但脫單難已經成為困擾不少年輕人的一個問題,畢竟逢年過節來自親戚們的關心和問候還真是讓人吃不消。

戲說歸戲說,眼瞅著年齡不斷增加,單身人士的心裡也並不是完全不慌張的,只是大家似乎都在被動等待那個適合的人出現。

對此,心理學家艾·弗洛姆早就批判過了:

“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其實比起對象,愛的能力才是更為重要的部分。

所謂“值得 ”與否,實際上是雙方在考慮了他們本身交換價值的情況下,在市場上找到的最合適的對象而已。而反觀自身,為了提高自己被愛的概率,人們也會不斷提升自己,身材容貌、房車名利等等,從而增加自己被愛的砝碼。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被嫌棄的的松子的一生》

說起追尋愛、爭取愛,日本小說《被嫌棄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不得不提的一部。松子想要被愛,但她沒有愛的能力,只是一味妥協、依附於對方,從而希望得到一點點愛。

究竟愛是什麼?我們會不會愛?這份愛帶來的親密是互相陪伴和扶持?還是互相折磨和糾纏?人類能不能在漫長一生中學會如何去愛?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艾·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詳盡探討了“愛“這個話題。艾·弗洛姆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弗洛姆創作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其文筆深入淺出、平易近人。

艾·弗洛姆《愛的藝術》1956年出版,共分為三章,全文篇幅雖然短小,但作者從生物、心理、宗教、哲學、社會、歷史、邏輯等多個維度出發,見解獨到,頗具廣度和深度。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弗洛姆看來,愛是人類對抗孤獨的積極創造,是一門藝術,是人類在成熟後、擁有全部人格時,不斷學習的一種能力。

01 為了擺脫永恆的孤獨,我們尋求愛

起初,人類離開溫暖的母體,來到這個世界,受到母親肌膚接觸的撫慰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此時的人類並沒有“我“的概念,只是依附於母親。

等到長大後,擁有了“我”的意識之後,脫離了母親、疏遠了自然世界,人類的孤獨感便湧現上來。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哪怕身處人群之中也覺得“熱鬧是他們的“,為此,人類會試圖克服這種孤寂的宿命感,渴求擺脫孤獨的監禁。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用洋洋灑灑26萬多字寫盡了人類的孤獨,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講述了個體、家族、人類所面臨的孤獨困境,他寫道:

“只是覺得人的內心苦楚無法言說,人的很多舉措無可奈何,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

也有聲音說要享受孤獨,但在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或多或少渴望著理解和被愛,與他人產生聯繫和羈絆。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在瑞典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脾氣古怪、恪守規則的59歲老頭歐文在決定自殺之際,被新來的鄰居打斷,鄰居是一家子話癆,爸爸媽媽和兩個女兒都是如此。但意外的,在與這一家人的相處之中,歐維的心像冰塊一樣逐漸融化,他的孤獨被治癒,原來在他的過去,也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感情——她的妻子理解幷包容他的全部孤獨和偏執。所幸他又遇到了帕爾瓦娜這一家人來幫助他、溫暖他。

人對於如何擺脫這種孤獨感,其實是在不斷探索的。

從早期原始部落的集體縱慾儀式,用強烈、全身心、不斷重複的群體性體驗來消解個人的孤獨和寂寞;再到現在的非集體縱慾的時代,有些人選擇酒和毒品,它們帶來了短暫的遺忘和歡樂,卻也帶來了良心譴責的痛苦。

現代社會,在有著巨大同一性的集體裡,人們通過和他人保持一致來獲得群體安全感,躲在相同制服、相同生活之下,寬慰自己的孤獨感。但同時工作和娛樂也都是他人所提供的,這種既定的循環往復有時更加激發了個人孤獨感,於是圈子被不斷細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而相同的一點始終是:

我們都尋求愛,尋求與他人相結合

在《島上書店》裡,中年喪妻男子費克里在一座孤島上開著一家書店,他躲在書海之中,但在收養了名叫瑪雅的女嬰之後,他和其他人再次相連起來,他的生活和人生也由此開始變得溫暖起來。

詩人約翰·多恩寫過這樣的詩句: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而讓所有人相連起來的,唯有愛。正如周國平所言:

“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

02 社會教會我們的並非愛的正確方式

法國的騎士文學曾經奠定了法國人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愛情觀,這種文學以騎士為博得上層已婚美麗貴婦的認可和青睞追尋冒險為主題,影響了很多人對愛情的期待。

為此到後來,福樓拜在內的一些作家致力於揭露浪漫主義的缺陷和低俗,還原日常生活的真相,於是就有了《包法利夫人》:夢想傳奇愛情的農家女愛瑪在嫁給了鄉鎮醫生包法利後,兩度偷情希望獲得幸福,但最終自食惡果,服毒自盡。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包法利夫人》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愛情的定義、理解、追求其實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很多來自社會的其他影響,併產生幻想、誤解和偏差。

有的人覺得愛情是命中註定,有的人會以為愛就是不言一語就能夠充滿默契,有的人認為愛情就是轟轟烈烈粉身碎骨,然而當愛情走進現實,卻只是一個幻滅的過程。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認為:當代社會所鼓吹的一些愛情觀念:如“愛情是性滿足的產物”和“相敬如賓、互相忍讓的愛情”其實都是愛情的衰亡,是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愛情。而在這種影響下,大多數人以為是自己產生的愛情觀是自己所感知的,和其他人相似只是巧合,但實則只是被塑造。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五十度灰》

在弗洛姆看來,性愛只是簡單粗暴地解決了肉體上的隔離問題,對於雙方來說只是短暫地結合,過後還是會有距離和陌生。

性愛中存在的被虐癖和施虐癖,這種形式衍生出的愛意也絕非真正的愛,更多的是一種不平等,是對於他人的渴求依附或極力掌控,並非平等的愛。也就是說,性愛這種生理上的結合如果不是以愛情為基礎,那麼也未必能夠攜手解決孤獨的困境。

而另一種“陪伴式愛情”也是源於現代工業化社會對人們愛情觀的影響。弗洛姆的研究根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這或許也就不難理解其觀點的根源所在。

弗洛姆將現代資本主義中個人的問題歸納如下: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覺到自己是自由和獨立的並相信自己不屈服於任何權威、原則和良心,另一方面他們又準備執行命令,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服服貼貼地進入社會這部機器中去,規規矩矩地聽人擺佈,自願服從領導,盲目地受人指揮——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不遺餘力地幹活,永遠地發揮作用和力爭晉升。”

為此,人對於“愛情”的基本要求是:陪伴。這也暗合了社會的要求:男女作為婚姻關係中的職員,大家合夥辦名為“婚姻”的企業,相互獨立,寬容體諒,共同進步,看上去毫無摩擦,但兩個人永遠不能夠真正瞭解彼此,只是因為彼此的自私而錯把這種感情當作是愛情和信賴。在現代社會,這種當然是一種很好的關係模式,但和“愛”實則有差別的。畢竟是愛帶來了陪伴,而不是為了陪伴合作而去愛。

在《如何正確吵架》一書中,作者朱迪斯·萊特和鮑勃·萊特所鼓勵的就是通過吵架來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從而讓兩個人的關係更加親密。

或許,對於弗洛姆的觀點,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作者卻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等,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所思所想,雖然每個人都在被身邊的一切所影響,但我們要能夠意識到並學會分辨。只有經過自我反思後,真正能夠被接受的,才是自己的理解。

03 愛以及愛情的基本五要素

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所探討的不僅是男歡女愛,而是涵蓋了母愛、父愛、情愛、友愛等等的綜合體,是更為廣義的:愛是一種能力,專屬於某一個人並不是強烈愛情的證明,反而只是一種自私,愛是一種態度和傾向,去生產、去創造,而愛情的基本要素則是:給予、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關於給予,人們或多或少有一種誤解:認為給予就是放棄或犧牲,至少需要交換,因為他們將對方看作需要幫助的對象,所以給予是一種割捨,一種痛苦,一種自我美化的道德奉獻感,甚至會用來情感綁架,但其實“給予”是一種力量,是我生機勃勃的一種分享,會帶來歡樂和愉快。

給予的範疇是人的範疇,而不僅僅是物質,是分享和給予自己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比如說懷孕的母親將養料給予給腹中的孩子,《阿麗塔:戰鬥天使》裡阿麗塔真實上演將自己價值百萬的機械心臟掏給對方,都是給予對方自己的生命力。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阿麗塔:戰鬥天使》

而在愛中,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

愛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關心對方、關心這個世界;而責任意味著自發的行動,並非義務,是主動為之,而非不得已。尊重也是人們常常談及的話題,任何我們所愛的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當正視對方,不能試圖去控制他們,PUA(對異性誘騙洗腦)這種操作完全是錯誤的愛人方式。歌德也說:“在愛情中,最寶貴的不是佔有,而是彼此的尊重與愛慕。”

而瞭解則是我們從關懷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對方,知道和掌握對方的需求,客觀認識對方和自己,而非沉浸在自己編織的關於對方、關於愛的美好幻想之中,錯誤增添許多美顏濾鏡,結果並不是愛對方,只是愛自己想象中的愛情,過後才恰如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裡費爾米娜的那句醒悟:

“所謂愛情,其實是自己對自己撒下的一場彌天大謊。”

孤獨的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來治癒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說的也同樣是瞭解,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傲慢,對他抱有偏見,但隨著兩人個人逐漸認識到了解,才慢慢消除偏見,兩人終成眷屬。這種瞭解打破的是誤解。

毛姆寫: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或許在知道了對方的一切缺點之後,仍然願意接納、包容並去愛對方,這才是愛的一種真諦。

每個人對於愛的理解不一樣,對於愛的訴求也不一樣。元稹的《西廂記》說的是勇敢爭取,沈從文的《邊城》教給我們善良與純真,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教會我們獨立和平等……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清晰地知道關於愛的一切都是可以去創造的,同時也學會該如何去愛他人。

愛這個詞聽上去虛無飄渺,是人與人之間看不見卻存在的維繫,是我們也應當願意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創造的,我們不應放大自身的自我主義,而扼殺了自己創造愛的能力。《愛的藝術》這本書討論了關於愛的意義,分享了關於愛的理論以及如何實踐,確實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畢竟在這浩瀚宇宙中,名為地球的孤星之上,人類唯有用一生去學習如何愛,並用成熟的愛去積極創造,才能打敗與生俱來的孤寂感。


彩虹誒:和你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團結向上,嚴肅活潑,奮發有愛。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