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破天荒!


誰能想到,一部韓國電影,


居然能在奧斯卡上拿下最佳影片


而且還是在它已經拿下了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三獎的前提下。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即使是寫下這句話的堂叔,當時也只是信口一說,


畢竟此前並沒有非英語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先例。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寄生蟲》創造了太多歷史,這裡簡單羅列幾個:


它是韓國曆史首部戛納金棕櫚、韓國曆史首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它是奧斯卡歷史上首部非英語片最佳影片,也是首部同時獲得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影片的電影;

它是史上第二部同時獲得戛納金棕櫚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第一部是1955年的《君子好逑》);

它是2019-2020年頒獎季獲獎數量最多的電影;

它是韓國曆史上海外輸出範圍最廣的電影,版權已賣到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在多個地區都成為外語片年度票房冠軍……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然而,自從《寄生蟲》拿下戛納金棕櫚的那天起,“過譽”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這次在奧斯卡上贏得大滿貫,關於它是否“過譽”的爭議更是達到高潮。當你打開任何一條關於《寄生蟲》的新聞、影評,都會在評論區看到“過譽”的聲音。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寄生蟲》真的“過譽”了嗎?它究竟好在哪裡?它為什麼會創造歷史?它會給世界電影帶來哪些影響?


今天,堂叔就帶大家一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01《寄生蟲》真的“過譽”了嗎?


經過我的觀察發現,認為《寄生蟲》過譽的觀眾,基本都集中在對劇情設定的批評。


具體的觀點大概有這些:“不合邏輯”、“富人一家太好騙,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窮人一家騙術高明、十項全能,明明可以憑本事找一份正經工作,怎麼會混得這麼窮,不現實”……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這就是觀影取向不同的問題了。


在我看來,《寄生蟲》並不是一部純粹的寫實主義電影,而是一部象徵主義電影。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上面所提到的所有“不合理、不現實”,都是導演為了完成表達,而做出的一種極端假設。(就像很多電影中“定時炸彈總是在最後一秒鐘被破解”一樣,是觀眾需要接受的設定。)


也許這個窮人設計騙局寄生在富人家中的故事,在現實裡不會發生,但貧富差異、階層固化等問題在現實中卻是真實存在的。


用虛構表現真實,正是電影的本質。


因此在我看來,這些根本不算缺點。


而即使是那些喜歡挑劇情BUG的觀眾,也都不會否認這部電影在攝影、配樂、剪輯、表演、敘事等方面的優秀。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篇幅所限,這裡不再具體一一舉例了。


02 時勢造英雄


如果《寄生蟲》只是足夠優秀,還不能解釋它為什麼能橫掃頒獎季,拿下奧斯卡。


比如2003年的《殺人回憶》,被認為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它當年在國際上並沒有收穫太多大獎。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有句話說的好,“一個人的成功,當然要靠自己的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各大獎項賦予《寄生蟲》的榮譽,不僅僅是獻給這部電影的,同樣也是獻給奉俊昊以及其他優秀的韓國電影人的,這就像一次集中補償。


對奧斯卡來說,《寄生蟲》就是這個時代最寶貴、最值得褒獎的那類電影。


奧斯卡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其表彰優秀電影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美國電影行業發展。


而好萊塢電影近些年,顯然已經不如以前那樣充滿創造力了——


商業片方面,充斥著各種續集、改編、翻拍;藝術片方面,黑人、女性、LGBT等題材也都被消費得差不多了……


雖然本屆奧斯卡的整體質量已經比前幾屆大有提升,但其他幾部提名電影要麼有明缺陷 ,要麼太傳統。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此前很多人眼中的奪獎熱門《1917》,在長鏡頭之外中規中矩


所以奧斯卡急需像《寄生蟲》這樣原創的、新穎的、和好萊塢固有模式不同的電影為行業做表率,急需吸納像奉俊昊這樣的人才進入好萊塢體系裡,為自己增磚添瓦。


其實奉俊昊和好萊塢頗有淵源,他2013年就拍了一部好萊塢陣容的《雪國列車》,2017年又為Netflix拍了一部《玉子》。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奉俊昊勢必會被好萊塢邀請拍攝一些商業大作。


目前已知的是,奉俊昊和《大空頭》導演亞當·麥凱主導的美劇版《寄生蟲》已經在開發中。


03《寄生蟲》的蝴蝶效應


《寄生蟲》獲獎,得益於韓國電影在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


而獲獎後的它,也將給韓國電影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知道,韓國電影不缺人才、不缺資金、更沒有任何內容創作上的限制。


而唯一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是——人口。


韓國只有5200萬人口,即使韓國已經是年人均觀影人次最多的國家,但市場容量依然不夠大,票房天花板比較低,目前的票房冠軍《極限職業》票房約8.1億人民幣。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電影製作成本也受到限制,奇幻、科幻類的大製作電影發展受限。


目前韓國投資最高的電影《與神同行》,單片成本200億韓元(上下兩部共400億),約合人民幣1.18億。


這點錢在中國,基本只能拍個劇情片。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拓展海外市場,提高票房天花板,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0年代,中韓合拍片曾曇花一現。


之後從2015年開始,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內地就不再引進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必須另謀出路。


而《寄生蟲》在全球開花,海外票房佔總票房的一半以上,為韓國電影開闢了新的疆土,意義重大。


而好萊塢,也將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受到《寄生蟲》影響 。


除了前面提到的好萊塢會把奉俊昊吸納進自己的工業體系中之外,《寄生蟲》還可能推動更多的亞洲電影,乃至其他非英語片在美國的流行。


要知道,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英語國家的觀眾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外語片的習慣——畢竟他們一直作為文化輸出的強勢一方,平日裡看的都是英語片,需要看字幕的外語片,對他們來說太費勁了。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在獲得奧斯卡後,本已創下佳績的《寄生蟲》,北美票房更是飆至上週的443%,最終有望從3547萬美元的外語片票房歷史第6名,升至4500萬美元左右的歷史第4名。


就像奉俊昊在金球獎的獲獎感言中說的那樣:“一旦你越過了1英寸高的字幕障礙,你就會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令人驚歎的電影。”


換句話說,《寄生蟲》的堅船利炮,將打開西方國家緊閉已久的大門,讓西方觀眾開眼看世界。


20年前,肩負這一使命的華語電影,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和張藝謀的《英雄》。


被批“過譽”的《寄生蟲》,憑什麼能成「歷史第一」​?


不知道20年前《臥虎藏龍》《英雄》風靡全球時,


是不是也有一些韓國觀眾表示:


我覺得這片子過譽了思密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