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盈的睿識 偉大的實踐——讀朱永新先生主編《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百道編按】朱永新先生主編的《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共和國70年教育70人文選》(上下冊)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收錄了75位在教育各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教育家代表,反映了建國70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教育突出的成就(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本篇讀後感由作者授權百道網發佈。

丰盈的睿识 伟大的实践——读朱永新先生主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共和國70年教育70人文選(上、下冊)》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捧讀老師朱永新先生新近主編的煌輝之著《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共和國70年教育70人文選》(上下冊),深感分量很重。這部收錄了75位在教育各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教育家代表作的文集,以點帶面,反映了建國70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教育突出的成就(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讓人欽慕和動容。

釋卷長思,心潮難靜,從這部大著所受的教益,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這部著作因其體大、思精、識深,異彩紛呈,充分展示了教育作為系統工程的很多面,有助於增強我們對於現實教育的複雜性認識。

比如關於教育(體制)與社會的宏觀認識,如果對於人力資源的國家戰略,教育、勞動制度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全民教育和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終身化學習和教育現代化,教育公平和效率,關於教育預算、支出,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深層次改革等缺乏足夠的認識與思考;再如,假如不研究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和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新科技革命對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和影響等,那麼便對現實、生產和教育現代化之間的關聯漠然無知,在行動中必然會產生短視和盲目,那麼必然會對學生全面培養缺乏遠見與前瞻,自然也不會對諸如大學在國家創新中的基礎引領作用等有什麼思考和探索。如果從社會角度考慮教育,必然要考慮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如何轉變,民辦高等教育與教育大眾化,職業教育發展以需求為動力以及協調就業需求與技術目標之間的關係等。為了透析當下教育,還要論及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問題,中國傳統教育的特徵與現代價值。此外,如何減輕課業負擔,還要深研社會、政府、家長、學校和學生如何作為。

這些常常為人所忽視或漠視的涉及教育實現的環境與條件,卻有助於我們對於教育綜合而理性的認知。縱觀70年不平凡的歷程,在我國已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實現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裡,正是這些教育的宏觀,才使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獲得了堅實的支撐,也從而推動教育改革開放向著更前方進發。

其次,這部彰顯共和國70年教育實力的文集,充分展示了教育繁難細密的改進過程。而這,也讓人充分感受到教育的發展過程是一次次文化的學習、吸納、更新與自主創新的過程。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40年間,教育所解決問題複雜繁難的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關於學科教育,比如高等教育學的學科設置,生命科學及生物教學改革,數學教學改革與激發學生學習力,語文教學問題等,都針對現實與問題的需要而作出更為合理的佈局與設置。不少教育成果已經由向外學習轉化為學術自主性發展,特別是教學論,關於哲學認識論、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環節與過程、教學實驗與教學模式、關於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認識和探索,都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而關於教學論的形態與發展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全局性功效。以研究學生個性發展與良好人格形成為主題,以人的發展為旨歸,有關多元價值取向、社會性、文化性,以及批判、自省、統整,生命性、基礎性、實踐性、文化性、主體能動性。教學過程認識從人的生命展示與發展、社會實踐交往等過程,到建構性與生成的文化性。這些關於認識、合作與實踐,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實踐論。而中國課程改革中,擺脫凱洛夫模式糾纏,關注學生健康成長,思維方式變革,基礎理論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課堂教學從行為主義、信息處理到建構主義範式,如今也已在全社會形成相當的共識。

沒有吸納便沒有融合與創新的基礎,沒有實踐便無從創造性轉換和本地化生長。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國教育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文化勇氣和文化自信。這套文選側重於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發展情實,以濃彩重抹的篇幅展示了衝破思想束縛的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活力與創造力。這些重要的文獻,很像是針對一個個營壘的攻堅戰,層層進逼,步步為營,有高度,有措施,很見成效。這一個個營壘,就是教育所面對的難題或是長期淤積下來的癥結所在。

教育的發展,自外而言,取決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對內而言,需要理順諸多教育與社會的關係,理順教育內諸要素之間的關係,澄清一個個認識上的誤區,並探索一個個教育的未知。學理層與技術層的很多關節都需要疏通和搭建。所以在這裡,需要激情的催發,需要理想的推助,也需要細心、耐心和理性與審慎的行事。是十年、廿年如一日,或卅年如一日的堅持、期待和完善。這些文選是教育家們一個個精彩時刻的再現,重溫這一個個重要的節點,相信會在很多同時代人的內心喚起溫熱之情。70年來教育的發展和所取得的成就,必然會在每一個教育見證者和後輩教育人的內心喚起波瀾壯闊的史詩感。

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了,這部文選除了首篇發表在改革開放前,其餘均在此以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文化教育模式也是蘇式,為此付出了近30年的代價,故而教育的成就並無多少。而在二十世紀後20餘年,黨和國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40年來持續穩定的高速發展,中國也由此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而教育,教育教學也從蘇聯模式中掙脫出來,回到“人的發展”這個核心,在不斷改革和實踐探索中開出了萬紫千紅的豔麗之花,並不斷助力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而其自身,業已使我國教育邁向了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

再次,這部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教育文選,最為鮮明的特色,就是行動、建設、求實、深入、創新和自信。誠如先生在《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文裡所指出:“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一言以蔽之,這就是“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關於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關於教育本原認識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德育及其過程的認識,關於情感在個體道德形成中的價值等,都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新建樹。

而關於全面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諸如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嘗試教學法的理論實踐、模式,成功教育模式,基礎教育改革心理學研究30年探索,建構新的知識結構法以培養思維力,中學拔尖人才培養,高中生創新素養培養實踐研究報告等,皆從學生出發,實施鼓勵性教育,關注思維品質、學科能力的培養及智能發展模式,在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教學力量。至於新基礎教育實驗,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則關於教學改革的深化,以及教學過程的生命性、教學目標的動態性生成等極為關鍵性的內容。

至於學校的教育改革,數學教育改革的青浦實驗報告,南師大附中17年課程改革,史小和諧教育,則是改革與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興趣與潛能,做出了個性和典型,成就了一所所校園,振興了一方方水土。至於全國性教育實驗,最為典型的,當數有近20年時間、影響深遠的新教育實驗,注重理想,倡導幸福,激發師生潛能,強調個性與特色,以及寫作和讀書。其兩大鮮明的目的、五大基本觀點和六大具體行動,極具行動和拓展性。這是40年特別是20年來,中國教育最為壯麗的景觀之一。

最後,想說的是,這部宏著沒有開列具體篇章詳列共和國教育70年重大事件與相關數據,也沒有通過典型的比對來顯示宏大的成就與發展,而是以獨特的視角,選錄當事教育知識分子(含一部分參與高層決策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作,以點帶面地反映一個個教育時間上重要的節點。從個人的心路歷程、思想意識與實踐探索來體現和彙集一個宏大的教育意識。這既體現了時代背景下的知識分子的即時動向,又深刻地展現了他們的理想情懷與責任擔當。

近兩百年來,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大動盪、大變局,中國傳統教育在伴隨封建末世的衰頹而痼疾沉深之後,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才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緊逼的國際環境下緩慢起步。但近百年來,劇烈的社會動盪以及民族危亡所呈現的救急運動,都使得中國教育在停頓、徘徊與回退之間反覆,無有根本意義上的進步與巨大的發展。所以近百年教育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績轉瞬即逝。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近代知識分子們所苦苦追求的中國教育夢、文化夢,才得以真正呈現了出來。

而處在不斷不捨的接力棒今端的改革開放後勇於實踐與理論探索的知識分子們,其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價值實現,仍與歷代前輩們一樣的感人至深,正如先生在《序言》裡所說,“他們是中國教育的真英雄”。

這兩冊鉅著,敬捧於手,讀了很長時間,也想了很多,深受啟迪自是有說不完的話。也希望更多的教育人士,尤其是年輕的教育才俊們能夠讀到。相信必從此中獲得更多的激勵和啟迪,獲得更多的關於中國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更深的認識和體會。相信書中一個個時間節點上的教育睿智、邃識和偉大實踐所凝成的人格風範,必將有助於當下和將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