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朱永新專欄】
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原創作者|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最近,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在一場讀書會活動現場,分享了自己做新教育實驗20年的歷程,以及對未來教育、未來學校的一些深度思考。

他認為未來,家庭,父母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父母會有更多時間進行親子陪伴,成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而是掌握教育理念,瞭解正確的教育途徑和方向。

01

未來社會,

幸福永遠比成功更重要

演講中,朱永新詳細介紹了自己對於未來學校的一些暢想。

他認為未來除了師範院校培養出的教師外,將會有更多各個領域的專家進入教育行業。師範院校畢業的教師,有一部分可能會承擔一些基礎性的教育內容,而專家們則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

更有可能的是,未來的教師不再侷限在學校內進行教學,而是可以通過教育平臺進行教授。這個教育平臺可以由政府搭建,並由政府出資購買優秀教師的優秀課程,免費提供給有需要,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學習。

朱永新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教師也會大量出現,甚至一些基本課程的學習通過人工智能教師就可以完成,所以未來對於教師的要求,也一定會很高,只有真正有能力,有知識,有水平的人,才能當好老師。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朱永新在讀書會現場
未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的評價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將會是一個課程為王的時代,文憑將不再重要

企業或社會,將不會看重你是在什麼學校畢業的,而是看重你到底學習、掌握了哪些課程。文憑其實是一個社會在沒有辦法精細瞭解每個人的情況下,而產生的一個貼標籤的產物。未來我們的所有學習記錄,都將被存進學分銀行,你所掌握的每一項技能,每一點知識,都可以在上面清晰體現。

此外,朱永新還特別推崇“混齡”學習的模式,就是允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或者就同一個問題,一起進行學習、研究。他覺得,混齡學習有助於不同年齡、不同思維,不同知識結構之間產生碰撞,進而可能激發出更好的學習狀態,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朱永新說,有人在看過《未來學校》這本書後,覺得內容太過“科幻”,但書中的所有構想,都不是他憑空想象出來的,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樣本。

其實目前技術領域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已經可以基本支撐起他對未來教育的想象。想要讓這樣的教育落地,需要的是讓這種理念變成一種全社會的共識。

對於父母來說,首先需要轉變的就是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和恐慌的情緒。要知道,幸福永遠比成功更重要

父母不應該把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作為他的人生目標,相比這些,讓孩子在教育中認清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積極的成長,才更為重要。

其次,就是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有研究發現,兒童期就養成閱讀習慣,並且多讀書,對他們學生時代的表現,以及之後的經濟收入等方面,均有正向影響。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02

對談環節
對談嘉賓 劉晉鋒前媒體人、木果書架聯合創始人,以下簡稱Q。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朱永新,以下簡稱A

  •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Q:首先,問您一個基本的問題,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A:100年前杜威寫過一本關於未來學校教育的書,叫《明日之學校》。我想,100年前,杜威在寫那本書時,肯定想象不到,如今我們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狀態。

我們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遙看未來,也還是有許多我們無法想象到的問題,但我覺得沒有關係,因為100年前的人們不知道今天的社會發展成什麼樣,但是他們也走過來了。

不過,100年前杜威在教育中所面臨的問題,目前還仍然存在。甚至2000年前,孔子所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們也沒有解決。孔子說有教無類,教育公平,提出要因材施教,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能解決。但是目前有了互聯網,在新的教育技術,教育形式下,這一點應該會比孔子時代更有可能實現。

未來肯定有很多變數,但從孔子,到今天,到未來,到永遠,“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種追求是不變的,我相信這就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讓所有人都能夠擁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享受學習的過程、探索的過程,享受和別人探討、研究問題,創造產品的過程

在教育中幫助一個人不斷進步,不斷去尋找和發現自己,去更好地成長。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 數字時代的家庭教育

Q:這一代孩子被稱為數字原住民,成長於互聯網時代,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仍然是必須去適應傳統教育體系。作為家長,我們在家庭中,可以做些什麼去支持協助數字原住民?

A:其實在相當漫長的一個時期內,教育是在家庭發生的,也就是說家庭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主體。所以我在書裡提出了一個觀點叫“王者歸來”。什麼叫“王者歸來”呢?就是家庭,父母在教育中發揮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作為父母親,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教育孩子的權利讓路給學校的呢?是從現代學校制度誕生以後。

現代學校制度也僅僅存在了幾百年的時間,所以在漫長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家庭教育其實一直是教育的主線。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會給孩子強調家風,家訓,家教,因為孩子的生長主要是受家庭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也已經證明,人的大腦成長最迅速的一段時間,是在0-7歲。這段時間是大腦的突觸形成最密集的時間。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是很有智慧的。一個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其實他的認知風格,行為習慣,個性特徵,都已經基本形成了。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在對家庭教育的成果進行加工。所以作為父母親,一定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

現代學校制度的產生,給了女性進入社會工作的時間和機會,但是未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會不會有一些女性選擇再度迴歸家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甚至於是和孩子一起學習。

我提出的混同學習的概念,就是這個意思,未來,很可能會有更多的父母選擇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您說“未來家庭在孩子的學習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未來學習選擇將變得非常有彈性”,自由很美好,但是也要付出代價。未來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年,家長尤其是母親出去工作的機會就會變小?

A:我覺得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形態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首先,學習不再只是簡單的學校教育了。我們過去的教育和職業之間是相互銜接的,教育是為職業生活做準備。

但現在不是這樣了,人們其實已經很難通過教育直接實現職業化。有統計數據表明,在發達國家,一個人的一生平均要換10到16次工作,所以任何一個學校任何一個專業都很難為一個人的工作做好一生的準備

其次,未來的工作形態也會發生變化。我們不僅可以在家學習,也可以在家工作。其實現在國際上已經有很多的機構允許員工可以在家工作。我知道目前有很多出版社的編輯,也是在家工作,可能一個星期或半個月來公司碰面一次。

所以這也為父母對孩子進行更多的親子陪伴,親子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不是說父母不工作,而是可以在家裡完成工作。時間和內容上更具彈性。

另外,我覺得未來可能還會出現一種新型的養育方式,我稱之為“家庭教育合作社”,就是幾個家庭組合在一起,共同照看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我希望孩子認識到世界是複雜的、豐富的。但我發現在一些創新型的教育機構很多是基於價值觀的認同、甚至階層的相似而相聚,會不會讓孩子從小就損失對多樣性的認知?

A:我覺得這倒不會。因為一個孩子不會只在一個學習中心學習,他們會在很多不同的學習中心中學習,這樣恰恰就打破了傳統學校的單一性。

因為傳統學校是一個閉合空間,所有的一切都在裡面發生,而且環境許多年也不會發生變化。

未來的學習中心中,孩子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構建,去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場景。從區域上來說,可以在全世界、全國的的範圍內進行選擇,從類型上來說,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老師,甚至不同的同學,組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所以我覺得學習中心恰恰是提供了一種多元化的可能性。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我們目前所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家長自己需要進行怎樣的迭代,才能提高我們在教育選擇上的判斷力?

A:我覺得兩個方面。第一家長不能“隨大流”。其實很多我們看到的“好評”,作用僅限於參考。

這就像我們出去吃飯,到書店選書一樣,你可以在網上看到其他人給他打多少分,有什麼樣的評價,但這隻能作為你做出判斷的一個參照系,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去依賴它。

第二就是家長本身需要加強學習,加強閱讀。比如你想更好的瞭解孩子,知道更多教育理念,那可以去看看蒙臺梭利,讓·皮亞傑這些人的著作。

其實想要了解一個領域,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讀一些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瞭解一些著名專家的觀點,就能幫助你形成一個基本的教育觀。

其實我覺得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去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而是掌握教育理念,瞭解正確的教育途徑和方向。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叫“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 技術怎樣改變教育?

Q:您的新教育實驗從2002年持續到現在,我發現您在2002年就提出了建設數碼社區。17年過去了,數字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教育?有哪些變或者不變是沒有想到的?

A:我的新教育確實從2002年開始就高度關注現代技術,關注技術對於教育的影響。

因為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即便不是互聯網的原住民,至少也應該成為一個合格的互聯網公民,要有強烈的信息意識。技術素養和能力,未來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比較核心的能力之一。

整個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上,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工具性影響。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手段介入教育,比如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PPT,進行電子化教育等。

第二階段,是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比如慕課,翻轉課堂,就是一種教育模式,都是利用技術來改變教育和學習的方式。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發生結構性變化通過技術對教育結構產生根本性的變革,變革傳統的學校形式。

我們現在的教育,主要還停留在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實現得比較好,現在幾乎所有的老師在講課時都會用PPT了,都懂得運用視頻教學了。

但是第二個階段還沒有完全推進,還是隻有一部分教師在進行使用。第三方面,我覺得目前進展還很慢,技術的作用還很有限,我們也非常期待有一天技術可以對教育機構產生真正的變革。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03
家長提問

以下Q為眾家長,A為朱永新老師

Q:我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選擇送孩子到國際學校,或者越來越早的讓孩子去國外接受教育,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希望您可以給家長,特別是想讓孩子很早就去國外接受教育的家長一些建議。

A:總體上來說,我不贊成過早出國留學。

第一,我們文化的根在這裡。無論是你的容貌,文化傳統,還是其他的一切,都決定了你最終發展很大可能還是要回到這片土地上。所以如果孩子在這片土地上根基還沒有夯實,就漂到外面去,以後再回來肯定會有一定程度不適應。

第二,人需要社會資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你認識的同學,你生活的這些環境,這些人今後都會成為你的人脈,都是你的社會資源。相對來說,這些資源對你今後人生的幫助,要國外那些同學更為緊密。

所以我一般主張還是不要過早把孩子送出國,最好是讀完大學以後出去更合適。

但是,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比如有一些孩子,特別的嚮往國際化的環境,外語也特別好,思想也特別的解放,對國內的教育方式不適應,這時你選擇把他送出去,我覺得也未嘗不可。

另外,現在在國內,其實也有很多國際化的大學,比如蘇州有一個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的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基本就是全英文教學,課程也是和國外的體系完全接軌。也為大家提供了多一條選擇。

從親子關係構建的角度來說,因為孩子過早到國外上學,和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繫就會出現中斷,也容易出現很多親子溝通方面的問題。自主管理能力比較差的孩子,還會出現不適應在國外生活的情況。

所以,如果孩子能夠適應國內的教育環境的話,總體來說,我還是不太贊成過早送孩子出國留學。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我想問,您給孩子推薦的書目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第二個問題,您剛才提到“王者歸來”,希望家長更多回歸家庭,但您也說到,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教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想成為孩子的家庭教師,需要去學習哪些東西?

A:第一個問題,書目我們已經正式發佈了,在網上都可以搜到,叫“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初中生、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從幼兒園到高中,一共推薦了400本書。同時針對每個階段的書目,我們還做了導賞手冊。就是針對其中每一本書的內容,特點,精彩片段進行分析,以及圍繞著這本書,還可以再做哪些延伸閱讀,都做了推薦。

目前我們也正在做第二個大書目,叫“中國中小學學科閱讀書”,針對數學、物理、化學每個學科的學習,我們都會推薦一本相應的書。

第二個問題其實也和書目有關。父母應該怎麼成長?其實我們也做了一個有關父母的書目。叫“中國父母基礎閱讀書目”,作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長時期的一些基本特點。這套書目涵蓋了養育、心理、陪伴等各個方便的問題,有工具書也有小說,主要是想幫助父母建立起一個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

每個年齡段都包含100本書,包括30本基礎閱讀書,和70本推薦閱讀書,針對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父母可以選擇不同的書去看。

另外,我也主編過一套書,叫《這樣愛你剛剛好》,從0歲到21歲的孩子,每年一本,幫助家長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 新教育與技術怎樣結合,未來學習中心如何打造?

Q

:您的新教育是否是精英路線?如何回應教育在北上廣深,以及河南、新疆、西部等不同地方的巨大差異?怎麼讓您的新教育能夠幫助這些地區更廣泛的人群?

A:新教育事業不是精英路線,我們恰恰非常注重推進教育公平。

所以目前我們的項目,更多參與的學校其實是在農村。我們在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都有我們的實驗學校。

尤其是我們的教育基金會,專門會幫助西部的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校,建立新教育圖書館,培養一些種子教師,所以我們對西部、對農村、對薄弱學校,是特別的關注,特別關愛的。

而且對於參加新教育的學校,我們第一是零收費,第二零起點,任何學校,只要你能按照我們的五大理念,十大行動,按照我們主要的課程框架,提出做新教育實驗的方案,選擇某幾個行動開始做,我們就會提供幫助支持。所以新教育是一種推進教育公平的理念。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目前很多大公司,包括騰訊在內,都希望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助力教育的發展,在朱老師設計的未來學校的藍圖裡,您最希望他們利用技術,為教育做哪些事情?

A: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其實我跟很多教育互聯網公司探討過。

我覺得第一點和資源相關,在我的書裡,設計了一個“國家教育資源平臺”,這個大平臺,以後可以由國家主導進行開發,也可以是由某個大公司開發後,由國家收購。

在平臺上可以找到各個機構研發出來的最好的教育資源,當然資源在平臺上是免費的,可以先由機構開發,國家出資買斷,然後放到平臺上免費提供給大家,或者國家支付機構的研發成本和研發費用,鼓勵不斷進行創新,迭代。

所以,做一個資源的提供方,永遠不會被淘汰,只要你能想出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的方式

而且未來不只是針對孩子的課程,針對成人,主婦,老年人等等各種各樣的課程都會出現。而且未來只需要這一個平臺就可以了,不用像現在一樣,在手機裡裝10幾個APP來回切換,未來在這上面,就能找到所有想要的知識。

第二,我覺得是評價體系。目前中國的評價體系發展還比較落後,這個領域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未來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得到客觀的鑑定和評價,然後轉換成學分,可以存到學分銀行。

所以我覺得從互聯網公司來說,一個是資源,一個是評價,這可能是未來比較好的輔助學習的生長點。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現在有一些中學開始嘗試一定的變革,將大學的選課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和內容進行了實驗性的下放。您認為這種中學生髮揮更強主動性學習的模式,相比以往的教學模式,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A:其實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在有的中學進行這樣變革,比如以北京十一學校為代表的走班選課制度。

對於其他學校來講,可能不是想學就可以學會的,因為這對師資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十一學校的老師中,光是博士就有幾百個,對於一般的學校來說,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想在校內進行走班制不太現實。

但另一方面,我設計的這種學習中心恰恰相反,它不是走班制,而是走校制,既然師資力量有限,不方便流動,我們不妨就讓孩子流動起來,也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個問題是教學的形態,在學校內部選擇不同的課程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未來學習的方向。

去年我和美國的以為校長進行過一次對話,他的學校已經全面的實施了項目式學習,學生只有30%的時間是在課堂上上課,剩餘70%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由不同的對同一課題有興趣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後提交出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我覺得這種學習方式在任何一個學校,未來都是有可能實現。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Q: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參與打造您形容的這樣的學習中心呢?

A:《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出版以後,很多老師和我反應,說朱老師您說得很好,但目前的應試教育不改,很難進行教育變革。

我說,其實我們都是在戴著鐐銬舞蹈,但同樣的帶著鐐銬,你也可以跳得很精彩。

對於校長來說,關起校門,你完全可以在學校的空間內,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變革。正是基於此,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才能不斷湧現出優秀的教師和優秀的學校。

所以雖然目前外部環境變革的壓力很大,但我們仍然有可以操作的空間。對於現在的老師們來說,我覺得首先是教育理念,就是你對教育的基本認識,對“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觀念的認同,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之後,你看待學生,處理教育問題的境界、方法、路徑都會變得不一樣。

當然就一個教師本身來說,想做出更多的變革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更多可以在研發校本課程、班本課程上,在自己教育所能夠把控的時間和空間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革

(本文選自“騰雲-ID:tenyun700”、“博雅小學堂”,版權歸原創作者朱永新老師所有)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時代,將重新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