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面对疫情该怎样“说话”

大疫当前,健康食品企业纷纷以不同的姿态亮相,要么爱心捐赠,要么科普宣传,这样的行动体现了食品行业和保健行业的社会责任感,更预示了健康产业将会在疫情之后伴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出现新的繁荣。然而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企业在声称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困惑:健康食品该怎样依法合规地“说话”。

  众所周知,在没有精准防治药物的前提下,对抗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于是增强免疫力就成为很多产品的声称诉求。这里面就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把提供基础营养的普通食品甚至农产品,说成是提高免疫力的健康干预产品;二是把一些具有抗疲劳、补气血、甚至改善睡眠等作用和功能的食品或保健食品甚至药品,说成是提高免疫力的产品。而且这样错误的声称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叫作融入大健康。在这样的误导下,增强免疫力成了一个容纳各种健康声称的杂货铺,大健康变成了被错用的“泛健康”甚至是“滥健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犯了法条,坏了规矩。在疫情中,这样的宣传会误导消费;在疫情后,如此说话会毁掉市场。

  其实,如果分析疫情当中的消费需求,可以看到产品声称的亮点。此次疫情中,和健康食品需求有关的有三个关键词:增强免疫力、精准营养和“宅”健康。

  先说增强免疫力,国家批准的2000多个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经过了科学评价,具有公信力最高的背书,是健康人群抵抗疫情的生力军。只要是有注册批号的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即可堂堂正正地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宣传,为防疫提供支持。

  精准营养是指在官方推荐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建议和指南文件中提到的健康食品,比如维生素、膳食补充剂、蛋白质、益生菌、核酸等。这些是被国家认可的健康机构点名提出,特别针对此次疫情的产品,对增强免疫力可提供精准对路的营养支持。

  防疫有作用,宣传有依据,只要不拐弯、不泛指、不夸大,这样的产品当然可以走进防疫阵营。

  疫情除了直接损害人的肺部,更多的是把健康的人逼到了家中,过起了多吃少动、眼疲劳的宅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公众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些肥胖、肠胃不适、视疲劳等健康问题浮出水面。这时,具有减肥、润肠通便、护眼等功能的产品应该有好的市场。不提免疫,只是规范地说产品应有的好,这样的产品应会迎来小阳春。

  毫无疑问,疫情触发了健康食品行业挺进市场的激情。但是疫情带给行业的并不是通吃、短时的利好,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看准需求,顺势而动,契合疫情健康消费的产品,在宣传上也一定把握住遵纪守法的底线。而那些和非常时期特定健康干预有差距的产品,万万不可违法冒进,蹭防疫的热点。这些企业对内可以研判市场,可以补短板修炼内功,对外可以做线上教育维护客户,可以做公益树品牌。

  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对健康食品市场的一次洗礼,还是对公众健康意识的一次提升。可以预判,疫情过后,公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会有数量上和品质上的增长。所以,企业应该登高望远,面对疫情,看准需求,规矩说话。这就是为将来的好市场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我是晓理,陪伴你关注健康产业的风云变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