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電影《生者的墓碑》的劇本,是以南召縣太山廟鄉梁溝村農民孫邦俊一家,收養受傷致殘的日本兵石田東四郎47年,並且最後把他送回到親人身邊,這一真實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中國農民淳樸善良的無疆大愛。

在現實中,1964年,孫邦俊因身患絕症不治身亡。

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在彌留之際,他交代兒子孫保傑有機會一定要幫助石田回到家鄉,畢竟多年不回誰都想念家人。人死之後也是要落葉歸根,要魂歸故里的。

孫保傑一直都牢記著父親的話,同時也一直善待石田,並在之後的30年裡,不斷向相關單位反應,但書信卻一直是石沉大海。

197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石田因思念家鄉的心越來越重,也就開始少言寡語了。而孫保傑心知石田想返回故里,也就一直盡心的把此事上報。

終於,在1992年日本訪華團路經南陽的時候,孫保傑帶著石田去見訪華團,而恰巧的是,在訪華團中有一位石田的戰友津田,那個津田經過再三的確認後,確實是石田。

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他的戰友津田說道:“天吶,我真沒想到你還活著。”說罷,二人便抱頭痛哭。而日本訪華團在聽聞了此事之後,對孫保傑一家對石田的47年的照顧,也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在1933年的3月12日,《朝日新聞》報道了事件的前前後後,以及石田的血液、指甲以及頭髮化驗結果的新聞,並最終確認了石田就是石田東四郎。

而已“陣亡”的石田東四郎,也終於在弟弟石田小十郎以及孫保傑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鄉。

因為此事,中國人的大愛也在日本引起了轟動。

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然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石田與孫保傑在擁抱後撒淚告別。而石田在回到故土後,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他的家人見到失散47年的石田還活著,也是欣喜萬分。

後來,石田在日本政商各界致力於宣傳自己被中國人救助了47年的事,並一度號召和平。

增田町為表感謝,還專門為太山廟鄉捐建了一座“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園”。在歸國後,孫保傑便全身心投入到植物園的規劃中,他要用300萬日元,使昔日貧窮的山村富裕起來。

在兩人分開之後也沒有斷了聯繫,石田曾派人邀請孫保傑一家去日本做客,並且石田家人為感謝孫保傑一家三代對石田的照顧,便湊出了近15萬人民幣,15萬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但是,孫保傑當時立即回絕到:“我想我父親當時救石田肯定不是為了錢財,我也不是。生命沒有國界之分,我只願中日和平,再也沒有戰爭!”說要,石田一家留下感動的淚水。

石田的家鄉日本秋田縣的縣長得知了此事後,也對孫保傑一家敬佩萬分。

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當眾對當年日本在華夏犯下的滔天罪行而道歉,並對孫保傑一家三代47年對石田的救助表達了謝意。

1998年4月28日,日本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的北京首席代表中井毅,專程赴鄭州,為孫邦俊的家鄉投資了8萬元建了梁溝小學,以表達對孫家的敬慕之情。

後來,在日本政商各界的捐助下,為石田被救的南召縣捐助了600萬日元建立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園”,來幫助南召縣脫貧致富。

而在1998年在日本政府以及石田的組織下,又在南召縣建造了中日友好小學,以此來感謝當地人民,對於石田的幫助之情。

老農供養日本兵47年,日本兵被接回日本後,是怎樣對待老農的?


同時,還幫助了孫保傑的兒子以及一些有志學子留學日本,皆由日本政府提供費用。

在這之後,石田也與孫保傑一家保持聯繫。孫保傑一家以德報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救助了一位日本傷兵,想必是承受了極其大的心理壓力的。

孫保傑一家三代47年長達半個世紀的照顧,對石田不離不棄的事蹟,在中日兩國廣為流傳!

俗話說有仇必報,但是能夠做到以德報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孫邦俊一家無疑是非常的偉大的,在面對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他們能夠放下深仇大恨,也是非常的難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