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什么也不用作为,就能而治吗?

春台96245986


无为更多的是强调顺其自然,不必强求的意思罢。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更多的是人治层面,对道德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构想。


万里山河渡清风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即,在上的统治者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另外一个略有不同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对于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国学紫微


其实我们普通人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存在误解的,认为没有作为的治理就是“无为而治”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偏见和误解。

下面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里所说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从以上的文字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通俗点说就是应该无为的时候要做到“无所为”;而不该无为的时候要做到“无所不为”。

那“无为”和“无不为”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算是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就得从老子的思想观点方面入手。可能一些朋友只知道有老子这么个人写了一部叫做《道德经》的书籍,而不知道老子的道德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道德经》书籍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多字,但是内容是极其深奥的,深奥到什么程度呢?要说《道德经》有多深奥,其深奥程度不亚于百经之首的《易经》。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从上面可以看出,《道德经》谈论的不是现代人口中的”道德“问题,而是”天道“和”天德“的问题,往笼统里说就是”宇宙万物“和”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我在这里不是要讨论《道德经》是怎么的一本书,而是通过上面的引例要让大家明白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究竟是怎么回事。

个人认为老子思想中的“无为”是指在万事万物都遵循“道”(自然界和宇宙间的规律)的情况下我们统治者或者管理者就不要去横加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会破坏“道”的自然运转,破坏这一“天道”会产生不良的结果,这是逆势而为了。而“无不为”恰恰是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朝着违背“道”的方向发展时,作为统治者或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出来解决和处理这个问题,引导它往遵循“道”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无为而治”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无所不为。

《道德经》的书法作品剪影

那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呢?总结一下:就是在事物朝着“道”道方向发展时,我们就要“无为”;事物如果朝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要“无所不为”了。

此外,老子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治大国如同烹小鲜”。意思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应当如同烹饪小鱼一样,调味料、火候、技巧和方法应该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都是做不好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难度那简直是相当大的,所以道家的治国理念在中华历史上被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所代替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值得肯定的是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等太平盛世可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取得。这不得不说是道家思想的伟大之处。


往事如雲煙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即“我无为而治,人民便自然变得顺化;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用去用政令和战争骚扰人民,人民自然会幸福安康;我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民便自然朴实淳厚。”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用作为。相反是有大作为。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战胜项羽,安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面对并不稳定的政局和残破的天下,刘邦又采取了“治国以正”的策略。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豁免繁重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田租,释放奴婢,同时,废除秦朝过于严酷的法律。正是通过这种清静无为的政策,汉朝江山最终得以稳固下来,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有大作为。


烨之传统文化小儿推拿


不是的。所谓无畏,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问题“疏而不堵”。在疏导之下让事物不断的自我完善,发展壮大。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产生贪婪、狂妄自大的思想时,便需要用知足常乐和无欲无求、返朴归真思想来压制和弥消它。治理国家的人如果也能遵循此道,则会万物和合,国家祥和、安定。老子讲的“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成就了无所不为。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则一定会创造出一个祥和、安定的太平盛世。



学海轻舟666


老孑最后的结论是: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推论一下:

天这么厉害了,人能与之争功么?

想争功则必有为矣!

所以老子(其实所有传统思想家皆是)主张法天,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能法何为?

法天则无为而无不为,

为而不以为,

依天而为,为不过是辅助(参赞)而已。

老子的无为是针对当时霸道而言,

互相以权谋智巧纵横夭下,

似乎大有作为,

其实无非害国殃民,

以满足自己的奢侈逸乐而已,

为而无为,

何如无为而为,

以道取夭下!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中国人喜欢说无为而治,认为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国良方。但事实上很难达到无为而治。关键是很多人不懂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不是肆无忌惮的放任自由地治理国家。无为而治应该正确写成:无为而自治,无不为而专制!用白话文解释就是以宪法为社会准绳的各个地方自治!其核心就是国家层面制定社会基础法律,而操作起来由各个地方自治组织自发在不违反国家基础法律上实行自我管理!


易中智慧


老子提倡“无为”,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管理活动中,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而鼓励人民的自发性。在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天下才不会遭受失败;只有不固执己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治理天下才不会蒙受损失。


九华润物果开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最重要的是厘清“为”字的涵义。而实际上老子为了阐述清楚“无为”思想,在全篇很多地方都做了各种层面和角度的论述,要厘清老子为什么认为不要“为”,不能简单地就“无为而治”四个字进行辩解,而是要看他通篇很多地方所阐发的思路。


最先体现“无为”的地方出现在第二章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提出圣人治理的特点是“无为”、“不言”,而后面又进一步阐释了这种“无为”、“不言”的思路内涵,是“不辞”、“不有”、“不恃”、“弗居”。

不辞,易鼎顺释义为“不为始”——这个和老子后来的“不为先”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说万事万物在创制生长,你别老想着我是你们的老大,我来教你们怎么活。

不有,就是舍弃占有欲。不恃,就是不仗着自己厉害。弗居,就是不居功。(最后,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劳和身份,反而不会失去。)


后面还有许多地方补充阐述了这种“无为”思想,都显示所谓“无为”涵义并不是简单的不作为。比如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这里就阐述了一套圣人作为的思路,要能“致虚守静”,要能“观复”,要知常不妄作,然后要“容”、“公”、“全”等等。

还有诸如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这里,慈、俭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做法,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由“慈”来达到勇,由“俭”来达到“广”的思路。

等等。


只要把全文仔细读一读,都能感受到老子通篇对“无为”思想的补充阐述。故简而言之,无为并非什么都不作为——人哪能真的不作为,就算是睡觉也是一种作为啊——而是指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去做好辅助功能,而不是老想着设定一套东西,你们都按我的设定来走。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上回答难免愚陋,想入门的朋友推荐可以读一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高亨《老子注译》这两本。


曲江家学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样理解就错了。“无为而治”指的是作为统治者,能够行大道,不肆意妄为,顺应自然,万事万物不受人为干扰,就会自己生长变化,统治者就可以实现大治。

老子从不不同层面和角度指出了天下大道的永恒性、玄妙性、普遍的适用性,深广的功能性。“无为而治”是贯穿于老天下大道思想体系始终的主线,充分反映老子追求的不造作妄为、顺任自然而不加干预,让百姓自我化育、自我体现的理想的治国理世境界。

关于“无为而治”,现举例四位皇帝对它的注解,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体悟:

1、唐玄宗注: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2、宋徽宗注: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而忍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而已。万事之变,在形而下。圣人体道,立乎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则鸟兽草木遂其性。

3、明太祖注:诸事先有勤劳,而合理尽为之矣。既已措安,乃无为矣。

4、清世祖注:夫为治而于无为,则天下无不治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