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思?

鳶飛九天2018


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非無所作為,彼時中國並無那家門派獨佔鰲頭,有時仁政,有時嚴法,在秦始皇時就有法家丶儒家之大辨論。

西漢初年,國力式微,朝廷提倡"儉樸丶艱苦奮鬥",為了給'國家爭取建設時間,漢高祖外交上實行"和親"政策,送美麗公主予匈奴,每年送些財帛給匈奴(變相朝貢)。

蕭何臨終,劉邦問其誰可繼蕭,蕭何說非曹參不可,元老之一。曹之後王陵憨厚。再後陳平,然陳平有時劍走偏鋒,需有人互補,周勃厚重,可作珠聯璧合。

曹參做了丞相。首先提出"蕭規曹隨“的"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固守前規。停止一切學派混爭,全力支持百姓耕荒,免百姓賦稅。就是蹈光養晦丶埋頭建設。

直到國家富強,開創了"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國力更強盛。漢武帝於是不在"無為而治“,而是為謀求東方霸業全面出擊。

漢武帝廢除"和親"和朝貢,向匈奴宣戰。提拔衛青和霍去病主動進攻。衛青首戰告捷,又連連取勝。漢武帝將衛青提拔為大將軍,率6路大軍全線進攻,徹底擊潰匈奴,西域盡落漢手。

在武的高唱凱歌返。漢武帝又在文的方面進行大辨論,最後拍板支持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在中國真正開始了信奉儒家做為國粹,進行孔孟之道治天下的封建禮教。


夏雨風


無為的思想,源自上古道文化體系,是一種遵從天道自然的思想法則,體現出古聖先賢面對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智慧,是人類走向終極共產主義社會所必須實施的一個根本思想法則。用現代思想來比喻,類似於“綠色發展”,但這句話用在社會上怎麼理解呢?

要準確把握無為的涵義,首先必須知道無為是針對有為來說的,老子在道德經中,既主張了無為,又批判了有為。如”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和“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個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歷史性涵義,也就知道了什麼是有為,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強調無為了。

中國自從進入夏商周家天下社會之後,上層社會從人性上開始墮落,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人民群眾越來越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之下,越來越自私的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權利的鬥爭也日趨激烈,於是歷史上就出現了道德經中所言的“智者”,(實際就是陰謀家和野心家的意思)。老子說“大道費,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就是指在夏商周改朝換代過程中,那些被捧到天上的所謂“聖王”或“聖人”。 他們以偽善的面目來吸引大眾眼球,並利用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來為自己篡權竊國的目標服務,西周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史記記載“姜尚輔周,實秉陰謀”。而且姜尚所著《六韜》《陰謀》等,都是違背了上古自然無為思想法則的智者學問。所以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統治階級內部這種智者偽善的行為,在社會歷史上產生出極為惡劣的影響,導致即使在統治階級內部的兄弟父子之間,也不斷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所以周朝的禮樂制度只能從表面上限制下層民眾,根本就無法挽回這種因爭權奪勢導致人性變惡造成的禮崩樂壞局面。所以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

綜合上述,有為就是違背了自然之道的人為,主要指統治階級為了篡權竊國所使用的自我偽善包裝,甚至還包括了顛倒是非的各種陰謀。史記說“皆宗太公為本某”實際上道出了導致人心不古的一個先例。所以,老子反對的 “智”就是有為的思想基礎,也是人類不遵從自然之道的一種社會反映。

無為不僅是一種遵從道法自然的思想原則,還體現出人的一種實際思想境界,不是簡單容易可以實現和達到的。所以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而且,老子還為聖人無為的思想指定了一個衡量的標準:既是“不可得”,既聖人的一切行為都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不是如同周文王和姜尚那樣,自己最終必須什麼都得到。

事實上,無為和有為之間就好比直角座標系的原點,無為不僅是有為思想的對立,所包括的含義其實非常廣泛,如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無為而無不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以及”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愛以身為天下”等玄德與玄同的思想,還有善下之的百谷王精神,都是無為思想的體現。

老子說“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但莊子首先就把無為理解錯了,說什麼”君無為,而臣有為” 這就造成後人把無為理解成什麼都不做了。


古始之道


無為而治,可用“以正治國,以奇制勝,以無為取天下”這句原文來切入進行闡述,講的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三項能力:

“以正治國”就是正人先正己,正外先正內,正下先正上,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領導者首先要學會自我管理,從而影響他人、下屬、外部的自我管理,具體點來說就是端正自己則家人才會端正,家人端正則左右親信才會端正,左右親信端正則政府內閣才會端正,政府內閣端正則整個國家才會端正。

“以奇制勝”就是在謀略上要能博謀善斷,識機適變,如此才能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達到敗敵制勝的目的,如《孫子兵法》中的“用而示之不用,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親而能離之,逸而能勞之……”奇的核心就是反履之術,反行其道,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通權達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以無為取天下”就是順人性,足人慾,得人心,任人長,授人權,賞人功,以此獲取天下。漢高祖劉邦此話就是最好的證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謂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擅於讓有能力的人為我所用,並籍此獲取自己的功業,通俗點說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關鍵在於一個“借”字——借一切外力,而“借”的具體方法就是以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以滿足別人欲求來滿足自己的欲求。

另外,再多聊兩句,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除了善於反省自律、博謀善斷、知人善任之外,還應該具體戰略眼光,確定清晰地發展方向統一人,崇高地團隊使命凝聚人,“正、奇、無為”只是實現戰略的方法。



貴州熱點資訊


黃老學說由來已久。最早是由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組合而成。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實用性。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其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採納了陰陽、儒、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說繼承、發展了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認為君主應該無為而治,比如“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其實這些主張在漢朝時曾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文景之治。後來與社會中的一些巫術比如讖等類結合,形成了社會中的自然道。也就是原始道教。早期黃老學說其實並不屬於哪一派。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百花爭鳴而產生出來的一派學說而已。到了漢朝時。道教盛行。這個流派這就逐漸演變成了道家流派的一支了。

黃老學說其實對儒家思想多有吸收,同時,黃老學說的大一統思想、刑德並用的思想,對儒家也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純用儒家會帶來統治階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裡,這也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和政治統治的安定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其實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並且強調“無為無不為”。“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言下之意,社會有社會的發展規律性。不該管的不要管,讓各層關係有充分的發揮空間,這樣充分發揮民眾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繁榮與輝煌。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其實在儒家經典談及“無為而治”的章句,也不少見,如《論語·衛靈公》也提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如《周易·繫辭》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書·武成》說:“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南宋時陳亮說:“端拱於上而天下自治。”垂衣裳、垂拱、端拱,都是“無為”的意思。孔子認為能真正達到無為而治的只有帝堯舜而已。這種其實是孔子心中的一種願望,但是對他來說可望不可及。也可以代表儒家式“無為而治”的境界。孔子說過三句評價舜帝的話,可以讓我們更加理孔子的心境。

其一,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爭奪來的。也不是堯私相授受的。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這裡所表達的乃是“天下為公”的主觀思想。

其二,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其三,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這是儒家式“無為而治”的三個層面:君主尊貴而虛其位,君臨但不統治,這裡既有“共治”。

也有“舉賢”的思想。實際上這些代表了儒家理想的三重涵義:天下為公,虛君共治,選賢與能。可見,在無為而治方面,儒家與道家或者是黃老學說並不是完全一樣。





妙香芳開


一、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做為獻給統治階級的南面術,無為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解析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範,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裡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三、內容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準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四、範圍

1,治理國家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慼,儘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2,企業管理

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領域

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並做必要的輔助工作。





解答文化問題


老子提倡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個基本預設是所有人都能夠進行妥善的自我管理,這樣一來社會自然而然能和諧安定,也就不需要管理者了。或者說管理者不需要大動干戈進行管理。就像一座山不用去管山裡的草木禽獸怎麼生長,因為它們自然而然地遵循著發展規律。

在西方流行過的無政府主義,其實也是基於所有人都能夠進行妥善的自我管理的預設。所有人都不為善不做惡,做自己應該做的,發揮自己在社會中的作用,社會自然而然能和諧運作。



山而從玉


黃老學說提出無為而治的這一 思想。要求君王諸侯按照老子的道德法則,來統治天下。不以兵強天下,以正治國。

黃老的這一政治主張是最早的民本主義者,他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統治文化中提到了巨大的影響力。

黃老指的是皇帝和老子的學說。也就是道的學說。它起源於先秦時代。那個時代群雄爭霸,戰亂不斷,狼煙四起。人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人們渴望一種安定平和的生活。他們寄希望於上蒼給他們一種美好的生活。老子的道的思想給人們以新生活的希望。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從此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發展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黃老學說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也十分盛行。他的這一思想皇權統治中,無為而治得到了應有的發揮,另一邊,在社會階層也形成了道家一種信仰。

黃老的無為而治,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起到了一定的精神作用和力量。現代社會中人們更是把這一思想應用到商業的管理,人生的修養。在人生起伏不定的路程中。給人以精神的力量。


翔雲瑞雪


“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 做自己該做的 不需要做的不要強行改變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本來就是這樣 順理成章之事不必過多糾結 順其自然 因時而動 依勢而行 順勢而為 本來就是這樣做 是正確的無需更改 則“不為或無為”是不需要做出改變 只需“墨守成規”

而無不為 則為了探索愛民治國宏願 事必躬親 事無鉅細 如同醫生問診開方必須充分了解實際情況 再辯證施治 治理國家本來就是一件非常讓人頭痛的事 要想把國家治理好 怎麼可能什麼都不管呢


封劍莫名


無為而治,是孔子說的,不是黃老學說!

把孔子曰當作孔子言,今日頭條上反覆出現,竟然成了普遍觀點,甚至被人稱之國學大師的曾仕強,也信口開河。這是當下中國文化的悲哀!

無為而治,在《論語衛靈公篇》。

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


有話少說


會焚書坑儒嗎,不會和龍祖學一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