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

鸢飞九天2018


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非无所作为,彼时中国并无那家门派独占鳌头,有时仁政,有时严法,在秦始皇时就有法家丶儒家之大辨论。

西汉初年,国力式微,朝廷提倡"俭朴丶艰苦奋斗",为了给'国家争取建设时间,汉高祖外交上实行"和亲"政策,送美丽公主予匈奴,每年送些财帛给匈奴(变相朝贡)。

萧何临终,刘邦问其谁可继萧,萧何说非曹参不可,元老之一。曹之后王陵憨厚。再后陈平,然陈平有时剑走偏锋,需有人互补,周勃厚重,可作珠联璧合。

曹参做了丞相。首先提出"萧规曹随“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固守前规。停止一切学派混争,全力支持百姓耕荒,免百姓赋税。就是蹈光养晦丶埋头建设。

直到国家富强,开创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国力更强盛。汉武帝于是不在"无为而治“,而是为谋求东方霸业全面出击。

汉武帝废除"和亲"和朝贡,向匈奴宣战。提拔卫青和霍去病主动进攻。卫青首战告捷,又连连取胜。汉武帝将卫青提拔为大将军,率6路大军全线进攻,彻底击溃匈奴,西域尽落汉手。

在武的高唱凯歌返。汉武帝又在文的方面进行大辨论,最后拍板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在中国真正开始了信奉儒家做为国粹,进行孔孟之道治天下的封建礼教。


夏雨风


无为的思想,源自上古道文化体系,是一种遵从天道自然的思想法则,体现出古圣先贤面对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智慧,是人类走向终极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实施的一个根本思想法则。用现代思想来比喻,类似于“绿色发展”,但这句话用在社会上怎么理解呢?

要准确把握无为的涵义,首先必须知道无为是针对有为来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既主张了无为,又批判了有为。如”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和“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历史性涵义,也就知道了什么是有为,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了。

中国自从进入夏商周家天下社会之后,上层社会从人性上开始堕落,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人民群众越来越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之下,越来越自私的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权利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道德经中所言的“智者”,(实际就是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意思)。老子说“大道费,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就是指在夏商周改朝换代过程中,那些被捧到天上的所谓“圣王”或“圣人”。 他们以伪善的面目来吸引大众眼球,并利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来为自己篡权窃国的目标服务,西周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史记记载“姜尚辅周,实秉阴谋”。而且姜尚所著《六韬》《阴谋》等,都是违背了上古自然无为思想法则的智者学问。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统治阶级内部这种智者伪善的行为,在社会历史上产生出极为恶劣的影响,导致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兄弟父子之间,也不断为了权利而互相残杀,所以周朝的礼乐制度只能从表面上限制下层民众,根本就无法挽回这种因争权夺势导致人性变恶造成的礼崩乐坏局面。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

综合上述,有为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的人为,主要指统治阶级为了篡权窃国所使用的自我伪善包装,甚至还包括了颠倒是非的各种阴谋。史记说“皆宗太公为本某”实际上道出了导致人心不古的一个先例。所以,老子反对的 “智”就是有为的思想基础,也是人类不遵从自然之道的一种社会反映。

无为不仅是一种遵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原则,还体现出人的一种实际思想境界,不是简单容易可以实现和达到的。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且,老子还为圣人无为的思想指定了一个衡量的标准:既是“不可得”,既圣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不是如同周文王和姜尚那样,自己最终必须什么都得到。

事实上,无为和有为之间就好比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无为不仅是有为思想的对立,所包括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无为而无不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及”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爱以身为天下”等玄德与玄同的思想,还有善下之的百谷王精神,都是无为思想的体现。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但庄子首先就把无为理解错了,说什么”君无为,而臣有为” 这就造成后人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了。


古始之道


无为而治,可用“以正治国,以奇制胜,以无为取天下”这句原文来切入进行阐述,讲的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三项能力:

“以正治国”就是正人先正己,正外先正内,正下先正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领导者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影响他人、下属、外部的自我管理,具体点来说就是端正自己则家人才会端正,家人端正则左右亲信才会端正,左右亲信端正则政府内阁才会端正,政府内阁端正则整个国家才会端正。

“以奇制胜”就是在谋略上要能博谋善断,识机适变,如此才能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达到败敌制胜的目的,如《孙子兵法》中的“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亲而能离之,逸而能劳之……”奇的核心就是反履之术,反行其道,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通权达变,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以无为取天下”就是顺人性,足人欲,得人心,任人长,授人权,赏人功,以此获取天下。汉高祖刘邦此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谓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擅于让有能力的人为我所用,并籍此获取自己的功业,通俗点说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关键在于一个“借”字——借一切外力,而“借”的具体方法就是以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以满足别人欲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求。

另外,再多聊两句,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除了善于反省自律、博谋善断、知人善任之外,还应该具体战略眼光,确定清晰地发展方向统一人,崇高地团队使命凝聚人,“正、奇、无为”只是实现战略的方法。



贵州热点资讯


黄老学说由来已久。最早是由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组合而成。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实用性。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其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说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比如“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其实这些主张在汉朝时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文景之治。后来与社会中的一些巫术比如谶等类结合,形成了社会中的自然道。也就是原始道教。早期黄老学说其实并不属于哪一派。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争鸣而产生出来的一派学说而已。到了汉朝时。道教盛行。这个流派这就逐渐演变成了道家流派的一支了。

黄老学说其实对儒家思想多有吸收,同时,黄老学说的大一统思想、刑德并用的思想,对儒家也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纯用儒家会带来统治阶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这也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统治的安定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其实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言下之意,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规律性。不该管的不要管,让各层关系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繁荣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其实在儒家经典谈及“无为而治”的章句,也不少见,如《论语·卫灵公》也提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如《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武成》说:“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南宋时陈亮说:“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垂衣裳、垂拱、端拱,都是“无为”的意思。孔子认为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只有帝尧舜而已。这种其实是孔子心中的一种愿望,但是对他来说可望不可及。也可以代表儒家式“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说过三句评价舜帝的话,可以让我们更加理孔子的心境。

其一,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里所表达的乃是“天下为公”的主观思想。

其二,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其三,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这是儒家式“无为而治”的三个层面: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这里既有“共治”。

也有“举贤”的思想。实际上这些代表了儒家理想的三重涵义:天下为公,虚君共治,选贤与能。可见,在无为而治方面,儒家与道家或者是黄老学说并不是完全一样。





妙香芳开


一、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解析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三、内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道”散形为炁,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四、范围

1,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 ,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2,企业管理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领域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解答文化问题


老子提倡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个基本预设是所有人都能够进行妥善的自我管理,这样一来社会自然而然能和谐安定,也就不需要管理者了。或者说管理者不需要大动干戈进行管理。就像一座山不用去管山里的草木禽兽怎么生长,因为它们自然而然地遵循着发展规律。

在西方流行过的无政府主义,其实也是基于所有人都能够进行妥善的自我管理的预设。所有人都不为善不做恶,做自己应该做的,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自然而然能和谐运作。



山而从玉


黄老学说提出无为而治的这一 思想。要求君王诸侯按照老子的道德法则,来统治天下。不以兵强天下,以正治国。

黄老的这一政治主张是最早的民本主义者,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文化中提到了巨大的影响力。

黄老指的是皇帝和老子的学说。也就是道的学说。它起源于先秦时代。那个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断,狼烟四起。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人们渴望一种安定平和的生活。他们寄希望于上苍给他们一种美好的生活。老子的道的思想给人们以新生活的希望。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黄老学说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十分盛行。他的这一思想皇权统治中,无为而治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另一边,在社会阶层也形成了道家一种信仰。

黄老的无为而治,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一定的精神作用和力量。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是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商业的管理,人生的修养。在人生起伏不定的路程中。给人以精神的力量。


翔云瑞雪


“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做自己该做的 不需要做的不要强行改变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本来就是这样 顺理成章之事不必过多纠结 顺其自然 因时而动 依势而行 顺势而为 本来就是这样做 是正确的无需更改 则“不为或无为”是不需要做出改变 只需“墨守成规”

而无不为 则为了探索爱民治国宏愿 事必躬亲 事无巨细 如同医生问诊开方必须充分了解实际情况 再辩证施治 治理国家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 怎么可能什么都不管呢


封剑莫名


无为而治,是孔子说的,不是黄老学说!

把孔子曰当作孔子言,今日头条上反复出现,竟然成了普遍观点,甚至被人称之国学大师的曾仕强,也信口开河。这是当下中国文化的悲哀!

无为而治,在《论语卫灵公篇》。

老子言的是“圣人之治”,在《道德经三章》。


有话少说


会焚书坑儒吗,不会和龙祖学一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