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之变,慈禧如何夺取政权?

人生客栈


1861年大清皇帝咸丰病逝,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政。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等发动政变,消灭八大辅政大臣势力,开启了她为期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生涯,史称“辛酉政变”。

政变背景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在1860年逼近北京城。咸丰皇帝匆忙逃到热河行宫避难,留恭亲王奕䜣在北京与英法商讨求和事宜。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病逝,他在临终遗诏中命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慈禧太后是新皇帝载淳的生母,是个贪婪阴险、颇具野心的女人。她在咸丰去世不久就让人提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应该由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垂帘听政的建议遭到了八大臣的拒绝,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对此颇为不满。慈禧很快就与政治上失意的奕䜣、文祥等人形成攻守同盟,决定对八大臣发起攻击。

政变过程

  • 第一步

慈禧先是悄然的做好政变准备,她与前往热河行宫的恭亲王奕䜣密谋政变部署,并让奕䜣事先回京做好政变准备。她又任命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随后,又让八大臣之一的端华只任行在步军统领,而让奕譞担任步军统领掌握京城卫戍大权。

  • 第二步

在陪同咸丰皇帝灵柩回京路上,慈禧以皇帝年幼为借口和慈安太后携小皇帝提前从小路返京。慈禧太后比八大臣提前四天回到京城,她回京后即刻召见奕䜣等进行商讨部署。

  • 第三步

回京第二日,慈禧以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的名义下旨宣布肃顺等八大臣罪状。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毁等责任全部推给八大臣,八大臣随后被抓捕归案。

  • 第四步

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随后,载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显示了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慈禧也由此登上清朝权力的顶峰。在她垂帘听政的近半个世纪里,清政府更加专制腐朽,列强入侵不断,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时光山人


如果要说慈禧一生中有什么关键性的转折点,那么辛酉政变必然是名列前茅的,因为这件事情将关乎慈禧将来是否能够执掌朝权。当然,在这次政变中,也充分的体现了慈禧的果敢与城府,毕竟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顾命八大臣与两后(慈安与慈禧)的势力完全是两个极端,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更加说明了整个政变过程的曲折与紧张。

辛酉政变政变发生的背景

我们知道,辛酉政变的发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无关系,因为正是因为英法联军威胁京师,方才有了咸丰以“秋狝木兰”的名义带着朝臣与家眷来到热和承德避暑山庄,而这也给后面政变提供了地利因素。在转移之承德避暑山庄之后,咸丰也逐渐地自暴自弃,挥霍自己仅有的精力,最终也不可避免的来到了生命的终点。当然,咸丰自然明白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在临终之际便嘱咐身后之事。皇位继承人毋庸置疑是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其生母正是后来权倾朝野的慈禧,当然这个时候的叶赫那拉氏的身份还只是懿贵妃。



当时,咸丰的遗命是将载淳托付给自己所信任的八大臣,即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并且嘱咐他们“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显然就是将最高的权力暂时给了肃顺等人。不过,也许是还有一丝顾虑,所以便将“御赏”“同道堂”两印分别给了皇后钮枯禄氏和载淳(懿贵妃代为保管),这样一来便相当于是将部分权力给了帝后,以防孤儿寡母被八大臣所欺凌。而这一切,也正是引发辛酉政变的导火索之一,因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只能掌握在一方手中,很显然,八大臣和帝后(主要是慈禧)都想要独揽大权,故此一番争锋相对在所难免。

辛酉政变中的慈禧

其实在发动政变之前,最难受的莫过于慈禧,因为她所受到的打压是众人之中最大的。早在慈禧还只是懿贵妃的时候,她与肃顺等人便互相不对付,因为肃顺很清楚慈禧并非等闲之辈,其城府之深、野心之大,谋略之高都令得肃顺颇感威胁而心生反感。所以在此前,肃顺便一直给慈禧小鞋穿,比如在前往热河之时分配给慈禧的物资是最差的,甚至在后来尊后之时,也是有意厚此薄彼,先尊慈安为后,迟一日方才尊慈禧为后,显然有意排挤慈禧。故此也不难理解,慈禧在政变过后,欲将肃顺等人杀之而后快。



当然,因为在咸丰临终之际已经将权力托付给了顾命八大臣,所以如果要论权势的话,显然八大臣要强上许多,故此在政变之后,肃顺等人也是嚣张跋扈至极,以期能够给慈禧一个下马威。然而慈禧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因为她也很明白,如果真让肃顺等人彻底掌权,那自己的后半辈子就压根没有指望了,所以无论如何,慈禧都得争一争。虽说咸丰临终之际并没有特别的考虑到慈禧,但是实际上慈禧也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因为她是皇帝的生母,所以能够拥有身份上的压制,虽说对于肃顺等人来说这种压制虚无缥缈,但至少也是有生于无,毕竟肃顺等人不买账,自然会有别人买账。

单枪匹马自不可行,所以慈禧最需要做的便是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而慈安就是首当其冲应该争取的。正如上文所说的,肃顺等人虽说对慈禧不够友好,但是对慈安却非常恭敬,因为慈安为人宽慈,素来颇受咸丰尊敬,也更加令得群臣信服,所以虽说慈安没有太多的攻击性,但是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事实也证明,慈禧正如慈安的支持,是相当明智的选择,因为在这次政变中,慈安的作用不仅仅是震慑八大臣,更是获得诸多朝臣支持的底牌。

除了慈安之外,慈禧有一个现成的自己人,也就是自己的妹婿奕環,虽说在当时奕環并没有太多的实权,然而作为咸丰的亲弟弟,奕環的作用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并且因为是自己妹妹的丈夫,所以奕環显得更为可靠。在这次政变之中,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是这次政变的具体实施者,即恭亲王奕訢。在慈禧看来,奕訢是自己绝对要争取的人物,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时也只有奕訢有足够的能量与权势正隆的肃顺等人相抗衡。



实际上,奕訢一直以来都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毕竟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并且后来逐渐与咸丰也产生了分歧,故而一直以来都被肃顺等人针对,故此慈禧找奕訢合作确实有一定的基础。当然,有传闻说奕訢与慈禧的关系有些暧昧,但是我觉得两人一拍即合并非是因为感情,而确实是有着共同的敌人,毕竟在当时来说奕訢是难得的雄才伟略之人,奈何一直没有出头之日。所以慈禧派出安德海与奕訢联系之时,两人很快就开始结盟。

既然有慈安、奕訢、奕環等人的支持,那慈禧也就有了更大的把握扳倒所谓的顾命八大臣,所以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就是等待,等待一个能够彻底翻身的机会。

辛酉政变发生的过程及结局

因为热河是在顾命八大臣的掌控之中,所以为今之计便只有等肃顺等人离开热河。早在咸丰离开北京之时,便重新起用奕訢与洋人进行谈判,也就是有着让奕訢来背黑锅的意思,然而实际上奕訢在处理此时颇为得心应手,因为没有了咸丰肃顺的制肘,所以在留守北京的时期内,奕訢因祸得福逐渐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逐渐有掌控北京的趋势,所以后来肃顺总是拖延回京的期限,也正是因为忌惮奕訢的势力。



在发动政变之前,奕訢便以祭奠咸丰皇帝的名义来到了热河,并且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见到了两宫太后,一起部署往后的事宜,一张无形的大网逐渐在这次会面之后笼罩与顾命八大臣的头上。然而,实际上奕訢来到热河也相当于是在肃顺等人的掌控之中,因为担心肃顺在自己回京的路上下黑手,所以奕訢也是“兼程而行,路经州县皆不轻居”,总算是逃离了狼窝,接下来所要的便是准备好“迎接”两宫太后及同治回京的事情。

而在热河方面,仍然围绕着“太后听政”的问题而展开了争斗,很显然八大臣是容不得这种事情发生的,所以“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甚至“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可见其嚣张气焰之浓烈。强龙难压地头蛇,因为当时事态已经愈发严重,若是令得肃顺等人发作,恐怕后果更加不堪设想,所以在慈安的建议下,慈禧也只能先忍气吞声,不争一时的得失。

因为肃顺等人不可能一直待在热歌,所以对于两宫所提出的回銮之事也没有太大的底气去辩驳,所以在一番部署之后,决定“肃顺奉先帝梓宫而行,于九月二十三日出发,两宫太后另从间道出发,以怡、郑两亲王为扈从”,也就是肃顺与两宫兵分两路回京,当然两宫太后的队伍中自然也有八大臣中的怡、郑两亲王在监视,以防不测。此时此刻,肃顺开始迈向两宫太后自己奕訢挖的大坑之中。



依照之前的安排,两宫太后先肃顺一步回到北京,而在回到北京之后,慈禧的心彻底放下来了,因为很大程度上,这里已经是“倒肃联盟”的主场。在刚刚回京之时,慈禧便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在朝臣面前痛述顾命八大臣的罪状,营造舆论氛围,接着便发布懿旨,“将肃顺既行拿问,酌派妥员押解来京,交宗人府听候议罪”。在接到指令之后,早已做好准备的恭亲王便着手开始调兵遣将捉拿肃顺等人,而八大臣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于此整个政变差不多就宣告结束。

可以说,在政变发生之前,慈禧的处境不容乐观,若是真令得顾命八大臣彻底掌控朝权,那么依照肃顺往常对慈禧的态度,慈禧定然就会受到排挤打压。所以,这次政变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慈禧的置于死地而后生,因为相较于慈禧之前所受的委屈,在政变成功之后她也是最大的收益者。可以说,正是经过这次的权力洗牌运动,慈禧已经逐渐的靠近了权力的顶峰。


妙龄老翁谈历史


慈禧是个贪权,有野心的女人,咸丰帝死后,慈禧先是找董元淳上书奏请“垂帘听政”,接着通过勾结恭亲王奕訢,怂恿慈安太后,并利用“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通过这些手段解除了端华的兵权,捕杀肃顺、载垣等人,成功了夺取了清朝的政权!


辛酉政变,是指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内外勾结与顾命八大臣夺权的宫廷政变,因1861年是夏历辛酉年,因此称为辛酉政变。

手段一、慈禧让董元淳上书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小试牛刀失败,慈禧服软!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时,咸丰帝在肃顺等人的鼓动下携大臣与慈禧等人逃到了热河,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弥留之际让肃顺等人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由于是在热河实这里是肃顺等人的地盘,慈禧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她还是做了个小小的试探!


慈禧秘密找了御史董元淳,她让他上书,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先皇驾崩,新帝年幼,需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御史也照办此事!

据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随后,慈禧找来了肃顺等八大臣商议这个上书,而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拒绝了董元淳的上书,慈禧不依不饶与八大臣争辩,八大臣据理力争,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他们也不妥协,最后慈禧碍于热河是八大臣的地盘,就此服软。第一回合肃顺等人小胜,同时,他们也认为慈禧孤儿寡母的也就这两下子,但是他们轻敌了!

慈禧还是手段高明,以御史之口试探了八大臣,这样做不仅仅保护了自己,也让顾命八大臣对慈禧小看,真是一个有心机的女人!

手段二、勾结恭亲王奕訢,解除端华的兵权,嫁祸顾命八大臣。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的弟弟,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亲王,有一腔热血抱负,但他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同时也不受咸丰帝的待见,因此慈禧利用这两点拉拢恭亲王奕訢,暗地里在他来了热河后密谋政变大事。

慈禧勾结恭亲王奕䜣后,抓住了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的怨气,利用了民众对肃顺等人不顾江山社稷安危,而逃到热河的不满,把全部责任都嫁祸给顾命八大臣肃顺等头上。

随后,慈禧太后召见顾命大臣,以提出端华兼职太多为由,慈禧把步军统领的大权交给了奕譞,这样一来,慈禧就相当于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如此一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民心,军权,而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如果咸丰帝能知人善任,早点任用奕訢,能调和他与肃顺等人的关系,那么慈禧也勾结不了奕訢,奕訢也不用为和肃顺等人争权夺势而参与政变,慈禧计划或许落空!

手段三、利用两枚印章,先发制人,捕杀了肃顺、载垣等人。

慈禧和恭亲王奕䜣在热和你密谋了六天,利用了顾命大臣对慈禧与奕䜣的力量的低估而产生的轻敌思想,成功的计划了政变的谋划。

接着,慈禧用了掌握的“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假传圣旨。这两枚印章是咸丰留给两宫太后用来平衡与顾命八大臣权力的东西。根据遗命,新皇帝的圣旨需要顾命大臣拟旨同时加盖这两枚印章才可以有效。


而慈禧聪明,钻了空子,慈禧掌握着印章,而顾命八大臣却没有,顾命大臣虽可拟旨但不加盖这两枚印章却不能生效,因此慈禧可以让别人拟旨,自己直接加盖印章就有效,这是顾命八大臣所没有的优势。慈禧这一手段高明,打的让肃顺等人措不及防。

在护送咸丰榟宫回京路上,慈禧并没有随大行皇帝灵柩同行,她以新皇帝年幼为理由,在回京路上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暗杀,并从小路提前回到京城。

然而肃顺护送的咸丰皇帝灵柩到京城,其间有七的路程,而慈禧提前三天回到了京师,并立马召见了奕訢,与他进行政变准备。


肃顺等人一到密云近郊,慈禧派人假传圣旨,逮捕了肃顺等八大臣,宣布了载垣呢罪状,全部逮捕下狱,赐死载垣,于菜市口杀了肃顺等人,慈禧政变成功,时年26岁!

辛酉政变的成功,是慈禧对皇权的渴望,也可能是为了报复爱新觉罗家族,历史上叶赫那拉先祖与爱新觉罗打过丈,结果是叶赫那拉被消灭。

但是不管是慈禧出于怎样的动机要掌握清朝的大权,但是慈禧之后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功过皆有,也让她成为可以与清朝历史上孝庄太后相比的有执政能力的女人!


南山居史


辛酉政变也称北京政变或祺祥政,是指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发生背景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于1860年9月直扑北京,咸丰帝携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一班亲信大臣仓皇出逃至热河。为了平息事态,咸丰帝委托恭亲王奕䜣与侵略者谈判,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条约签订后不久,年仅30岁的咸丰帝驾崩,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 肃顺、额驸景寿以及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等4位军机大臣组成8人的“辅政班子”称“赞襄政务大臣”辅佐新皇帝。

考虑到主幼臣强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咸丰帝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赐给皇后和懿贵妃。咸丰帝规定: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生效。咸丰帝的这种权力分配,无疑是想让外臣和后宫互相制衡,以确保年幼的小皇帝皇位稳固。但是后宫与8位辅政外臣并不是一条心,至少新皇帝的生母懿贵妃是想大权独揽的。一场“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权利之争,就在这样的权力构架下开始酝酿。

慈禧夺权前的准备

新皇帝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在政治权力上,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势均力敌,再加上热河行宫都是八大臣的势力,所以慈禧想要垂帘听政的想法无法实施。由于恭亲王奕䜣与咸丰帝同为道光帝之子,身为皇帝的咸丰帝资质平平,于是一直防备精明能干的弟弟。正因如此,恭亲王奕䜣始终被咸丰帝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八大臣也视奕䜣为政敌。

当时的军机大臣共有五位,除了八大臣中的四位,还有一位名叫文祥,由于和奕䜣走得较近,也被八大臣所排斥。在接到慈禧太后传来的政治信号后,奕䜣和文祥决定投靠两宫太后,除掉八大臣之后以便于自己掌权。咸丰皇帝入殓之后,恭亲王奕䜣才得以叩谒大行皇帝梓宫的名义到达热河,在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奕䜣立刻赶回北京,做政变前的准备工作。慈禧太后的妹夫醇郡王奕譞被任命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一些兵权。

开始夺权

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认为端华兼职太多,便以奕譞为步军统领掌握了卫戍京师的兵权。不久之后,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咸丰帝的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后的第二天,两宫太后便以皇帝年幼为借口,脱离大部队抄小路先行一步。再加上遇上了阴雨天气,所以八大臣和庞大的返程队伍足足迟了4天才抵达北京。两宫太后抵京后立即召见恭亲王奕䜣等人,第二天便发动政变。

两宫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旨宣布载垣等八大臣的“罪状”,而此时八位顾命大臣还在返京的路上。当他们抵达北京之后,立刻被醇郡王奕譞带善捕营捉拿下狱。政变的第二天,恭亲王奕䜣就被任命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被批准。政变完成之后,原先的年号“祺祥”被改为“同治”,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八大臣中,载垣和端华赐死、肃顺处斩、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夺职,两宫太后完成了对实权的掌控。

虽是两宫太后共同发动的政变,但至始至终都是慈禧在积极推动。由于慈安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两宫垂帘之后,一些事宜也大都由慈禧处理。《清宫遗闻》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虽然慈安放任慈禧行政,但朝廷上的大事,还是慈安说了才算。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1881年4月8日,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两宫垂帘才变成了慈禧独裁。至于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毙,至今还是一桩疑案。


百晓生侃中国史


1860年(咸丰十年)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第二年8月病逝,立其六岁幼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

八大臣根据遗诏拥立载淳嗣位,而实际上控制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载淳生母“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为了独揽朝政,策动“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与八大臣争权,并暗中与恭亲王奕诉勾结。9月5日奕诉以奔丧之名,从北京赶至承德,与两宫太后制定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计划布置。其时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为由,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即实行垂帘听政。肃顺等顾命大臣以违背祖制,痛加驳斥,暂时挫败了那拉氏的擅权阴谋。那拉氏旋即与奕訢施展阴谋,取得了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剥夺了肃顺等人一部分兵权。

10月26日咸丰皇帝的灵柩从承德起运回京。那拉氏暗使诡计,让肃顺护送灵柩慢行,而自己却偕同钮祜禄氏和幼帝载淳,由载垣等顾命大臣随从,抄近道回京。这样,八大臣就被拆散,先行的七人离开核心人物肃顺,变得群龙无首,而肃顺一人落后,又弄得孤掌难鸣。11月1日两宫太后到达北京,当日召见奕訢和其他亲信大臣秘密部署。第二天突然发动政变,先将载垣、端华囚于宗人府,然后派人到密云逮捕了肃顺。11月3日授奕诉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8日赐令载垣、端华自尽,肃顺被处死,景寿等或革职或戍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恭亲王奕忻

从此,那拉氏控制中国政局达四十余年。因为这次政变发生在农历辛酉年(1861年),故称之为辛酉政变。政变后,载淳改元同治。


时光隧道2019


辛酉政变是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政变,旨在打倒咸丰帝定下的顾命八大臣,夺取最高政权。这场政变可以说是决定了清朝未来的命运,因为自政变之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慈安太后不喜政事,慢慢慈禧的权力越来越大,她权欲之大甚至不惜让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绝后,因为只有另立一个“载”字辈的皇帝慈禧才能是太后,才能继续垂帘听政,但是“载”字辈的皇帝只能过继给咸丰皇帝才能继承大统,如此一来同治皇帝就绝后了。不过后来的溥仪“入继同治,兼祧光绪”,这才让同治和光绪二帝后继有人。


纵观清朝历史,可以发现清政府的混乱就是在辛酉政变之后开始的,本就是日薄西山的清朝在慈禧的手中则更落一层楼。虽然在慈禧太后统治清朝的近半个世纪里,也出现了“同光之治”这样的治世,但这只不过是封建帝制的回光返照。慈禧太后一系列诸如重用汉臣、兴办女学、变法新政等等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与各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顾国家的损失。在戊戌变法中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更是觉得变法只能救中国,但不能救大清,所以反对变法。慈禧想要的只是满族对中国的统治,而不是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但慈禧毕竟是一介女流,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高位的呢?咸丰帝驾崩时只有31岁,唯一的一个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年仅6岁,其生母就是慈禧。既然只有一个儿子,那么就不存在皇位传给谁的问题了,而母凭子归,慈禧也得以晋封为太后。由于皇帝年幼,咸丰帝就留下了“八大辅政大臣”与两宫太后权力制衡的格局,可谓是把制衡术玩到了极致,临死也不忘制衡双方。权力欲望极大的慈禧当然不愿意处处被顾命八大臣处处牵制,所以他联合恭亲王发动了政变。而政变能取得成功大致有四点原因。

首先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善于利用局势疯狂甩锅。咸丰帝驾崩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时,慈禧这边就利用百姓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火烧圆明园的愤怒和对逃亡承德的官员的不满做文章,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顾命八大臣头上,如此一来慈禧这边就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性,取得了大部分百姓和官兵的忠心,顾命八大臣就成了不顾民族、国家危亡的替罪羊。

其次顾命八大臣自身也低估了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后的力量,轻敌就会导致失败。皇帝和太后这对孤儿寡母掌握着两枚重要的印章,分别是“御赏”和“同道堂”,顾命大臣拟旨后若不加盖这两枚印章,那就无法生效,但是两宫太后与奕䜣可由大臣拟旨加盖这两枚印章便能生效,这么看来顾命大臣的拟旨权形同虚设。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抢占先机,先发制人。他们没有随咸丰帝的灵柩同行,那么顾命大臣也就无法监视他们。慈禧等人再抄近路提前回京,利用灵柩还未运回宫的这段空档期,为政权做充足的准备。而且他们具有危机意识,认为这次回京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唯一的出路就是与顾命大臣拼个鱼死网破。

不过早在政变之前慈禧与恭亲王就定下了以后两宫太后听政,亲王辅政的政策。因此政变成功后慈禧太后也只是掌握了部分政权,她的专权之路才刚刚开始。

恭亲王对于政变成功功不可没,但是如何封赏他就是个难题了。若是封赏低了,恭亲王势必不满,若封赏高了,容易导致他权倾朝野,慈禧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威胁。思前想后,慈禧就只给了恭亲王一个“议政王”的名号。《清史稿》记载慈禧对恭亲王的赏赐是“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议政王”跟“摄政王”区别很大,像多尔衮那样的摄政王是完全把控朝政大权,“议政王”从字面来看就是对朝中政事只能商议,不能决定。最终的决定权当然在两宫太后手中,这大大制约了恭亲王。

慈禧太后的专权之路远不止于此,她不满足形式上的“听政”,她还想总揽朝政。随后慈禧便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谕旨,让“各直省及各路军营折报应行降旨各件,于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后,该王、大臣等悉心评议,于当日召见时请谕旨,再行缮拟,于次日恭呈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阅定颁发。”这道谕旨就把两宫太后的权力彰显无遗了,所有有关行政的折子都要先呈两宫太后阅览,再交给议政王与军机大臣,最后得太后允许才能下发,这俨然就是皇帝该有的权力。慈禧此举已经是想将皇权独揽手中了。

自此之后两宫太后就是清朝实际的统治者,不过慈安太后还是比慈禧太后地位更高的,不过慈安太后无心政事,所以朝中大小事务都由慈禧处理。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自此两宫太后掌权才变成慈禧一人专政。从辛酉政变到专政,慈禧用了20年时间。


风尘讲历史


辛酉政变即辛酉年1861年咸丰病死的那一年。辛酉政变和清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自那一年后,慈禧、慈安铲除政敌八大臣后开始垂帘听政,自那一年后,权欲膨胀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屈膝列强,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年幼的同治继位,慈禧太后意欲垂帘擅权,遭到载垣、肃顺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对,她便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联合渴望权利的恭亲王奕䜣和文祥等人夺取政权,先是一一解除了八大臣的职务,再把英法联军入侵和逃避的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设法强加罪名予以处死或者革职流放。

纵观历史,辛酉政变是哪一年开始,清政府权力的集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终点。虽然慈禧统治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实行变法新政、重用汉臣,兴办女学等举措还是利国利民,但是她的出发点是维护满清族对中国的统治利益,为此在中法战争中不惜主动求和。尤其对于紧接着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和约等,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她联合封建派大臣压迫新思潮运动,自相矛盾的举措注定她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帝国,因为反封建反帝国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辛酉政变是一八六一年咸丰皇帝死后,由慈禧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政变。这次政变在慈禧二人的手段下,最终将顾命八大臣扳倒,夺回势力。在一个女性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年代,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正值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北京之后,人民内心愤懑不已之时,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将火烧圆明园之时,清政府放弃抵抗却逃亡承德避暑山庄的罪责安在顾命八大臣的头上,八大臣因此丧失了民心,不再被支持,而实际上,八大臣只是罪责的背黑锅者而已,慈禧太后一行人便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掌握了政变成功的先决要素。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二,两个皇太后利用孤儿寡母的可怜现象使得顾命大臣放松了警惕,防不胜防,其次便是两宫的皇太后分别持有各自的印章,虽然原本是用来平衡两方势力的,但最终却在政变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三就是天时,自古有云,天时地利人和,占其一即可有胜算,在咸丰帝逝世后,两个皇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利用皇帝发丧的时间,发动政变,上天还下了次雨,又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自由支配,这就给她们的政变提供了时间与空间。除了以上三点,还有的就是求生的本能,两个皇太后都感知到了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时刻,所以对于死亡的恐惧支撑着他们团结一致。

辛酉政变发生在咸丰皇帝逝世后不久,咸丰皇帝死之前做了几件事为这次政变埋下了伏笔,首先,他立慈禧的儿子,也就是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咸丰皇帝虽然好色,在朝政上也并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他是善良的。咸丰皇帝没有效仿前朝杀母留子的做法杀掉慈禧,而是分别授予两宫太后两个印章,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还封了八个大臣来辅佐太子。8个大臣与两个皇太后之间的矛盾因为皇帝年龄小,政治上的决策需要两方磨合,磨合不了,矛盾叠加,愈演愈烈。咸丰皇帝去世之后,皇帝的臣子与妃子、皇后都要有一个礼仪,与如今的奔丧类似,地点在承德避暑山庄,但是两个太后深知,如果现在不抢先一步,那么他们的性命就将结束,因此,他们联合恭亲王奕欣,借口皇帝尚小,需要早日回京为由,抄小道提前回京谋划政变。后来由于天降雨,大部队晚于太后的行程四天,三十日,发动政变,八大臣被判有罪,至此,辛酉政变的过程结束。

辛酉政变的过程中,恭亲王奕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奔丧的借口,多次请求才得以面见皇太后,商定事宜,并先一步回京笼络驻扎在北京、天津一代的部队,为辛酉政变过程的推进做好了一切准备。辛酉政变之后,恭亲王奕欣在朝中担任要职,载淳登基后,皇太后垂帘听政,不久,慈禧就走上权力巅峰。晚清发生的辛酉政变的影响首先需要从辛酉政变为何会发生这个角度来探讨。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一手操纵的夺权政变。慈禧对于权利的渴望激发了她不顾一切争夺最高权力的心机。

由于咸丰帝的皇后没有子嗣,还是懿贵妃的慈禧从生出皇子的那一刻便埋下了登上权力中心的欲望,她笼络人心,讨好皇帝,终于在自己的丈夫死后,自己年幼的儿子登上皇位,她离那最高权位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八大臣的存在成为她成功的拦路虎。于是,慈禧联合不受重用的奕发动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她垂帘听政、权利独裁的梦想。辛酉政变的影响对于近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是极深刻的。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清政府腐朽不堪,对于列强的步步紧逼毫无抵抗之力。慈禧太后为保住自己的权位,不惜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处处向侵略者妥协。她禁止变法维新,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不顾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极尽奢靡、浪费无度。辛酉政变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是显而易见的,在清政府与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在列强在中国的角逐下,中国已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无法自拔。也因为在这样的腐朽统治下,革命高潮迅速到来,清政府的灭亡亦指日可待了。


海洋说历史


辛酉政变就是在辛酉年1861年咸丰病去世的那一年。辛酉政变是清朝的制度造成的。慈禧发动政变之后,她开始联合慈安铲除了八大臣,随后她开始垂帘听政。自政变以后,权欲膨胀的慈禧手握就成了大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屈膝列强,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

咸丰帝病死驾崩之后,年幼的同治成了慈禧的傀儡皇帝,慈禧想要垂帘擅权,但是却遭到了载垣、肃顺等八大臣的反对,于是慈禧便联合慈安,解除了八大臣的职务,而后又把再把英法联军入侵和逃避的责任全部加到顾命八大臣的头上,随后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纵观历史,辛酉政变开始那一年,清政府权力的集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了终点。虽然慈禧在统治大清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她实行变法新政、又重用汉臣,兴办了女学等,但是她的出发点就是维护满清族对中国的统治,更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尤其是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和约》等,慈禧都是由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她压迫变法运动,这也注定了岌岌可危的大清朝帝国早晚要灭亡的事实。

在辛酉政变的过程中,恭亲王奕欣是一个关键人物,他以奔丧的借口,面见皇太后,商定事宜,并且他回京之后,笼络了驻扎在北京、天津一代的部队,为辛酉政变做好了一切准备。辛酉政变成功之后,恭亲王奕欣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载淳登基之后,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后慈禧就走上权力巅峰。

慈禧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民族岌岌可危的时刻,清政府腐朽不堪,对于西方列强的却毫无抵抗之力。而慈禧太后为保住自己的权利,不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她压迫维新变法,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正是因为在慈禧的腐朽统治下,革命高潮迅速到来,清政府的灭亡亦指日可待。


公元前


辛酉辛酉之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承德,慈禧太后和恭斳王亦忻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顾八大臣的势力,立载淳为皇上,这就是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标志着以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