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体现其核心价值?

catcatkk


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是“和”。

孔子主“中庸”,“君子和而不同”,是”人人之和”:

老子“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人物之和”。

即使兵家也必谈上下之和、将帅之和。

“家和万事兴”,“和”乃中华文化的最大价值。

新中国第一次在万隆会议亮相,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为多少国家认同。

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合之路”,共同发展,是和平之路。

因而即使从现实政治,中国这一古老智慧,仍起着巨大作用。


小数点946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伦理观可以概括为追求普遍和谐。中国的普遍和谐观念,讲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四个层次。这种普遍和谐观反映在核心的伦理价值上,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其一为内求,其二为利他。在观念层面,内求即唤醒个人自身的良知,利他即仁爱之心。在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明确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叩问内在良知,为内求;“亲民”即对人仁爱(忠恕),为利他。坚持这两条伦理价值,则行为就能“止于至善”,恰到好处。而在行为层面,内求有改过迁善的意思,利他则有社会公益的内涵。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遍和谐在强调整体的同时也注重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行为上,个体自身的和谐是其应有之义,表现为个体能动地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形成积极品质,从而使个人自新,自身健康发展;其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遍和谐强调万事万物一体和普遍联系,因此,个体在行为上表现为与外部环境中的人、事、物全方位的和谐状态。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强化内求、利他等两种核心伦理价值,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自身的和谐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全方位和谐,对于全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现代


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古人用生活实践发现的真理,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启迪仍然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优秀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剔除迂腐僵化的部分,合理吸收,辩证看待。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经历科技实力为潮流,社会竞争日趋尖锐,精神世界未能同步发展,造成精神苦闷抑郁现象很普遍。而传统文化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精神领域的追求与阐述到达了极高境界,对我们回归精神家园具有方向性的帮助。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对天地人的解释确实是今人应该借鉴学习的。儒为做人,释为修心,道为知行。其实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由于历史原因,可能被异化甚至迷信。然而系统学习起来很庞杂,需要慢慢领悟,在生活中学习。它确实能给我们的精神提供无尽的滋养。

时代趋势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趋势,现代物质社会偏重物质力量没有错。但需要相应的精神世界来平衡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传统文化做为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而且表达方式非常接近我们的思维习惯,那都是老祖先的谆谆教诲。我们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创造出属于今天的社会文明。


道成肉身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有哪些?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修身克己。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简单易懂地解释就是劝人做善事好事,修身养性,做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虽然有些论点还需讨论,但是,其中那些优秀的价值观还是值得我们去传承的。

尤其是在我们当今发展资本,运用资本的时期,更需要中华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经济发展迅猛异常,令世人瞠目结舌,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丑陋的思想,例如吃喝嫖赌抽。这些恶劣的社会风气就是被这些缺德的人给搅合坏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来教育这些人,同时健全完善法律法规,遏制这些人的缺德作恶行为。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全民动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四个核心价值观来充实自己,在社会上兴起扶老携幼,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的精神的高尚品德。多宣传,造舆论,组织学习,举办演讲演出,编演影视等等当代文艺形式,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四个核心价值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修身克己去衡量自己的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转,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安宁,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言者青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讨论这一问题前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浓缩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才谈得上发挥其在新时代的价值。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子女教育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不同于西方人,如果说西方的家庭是开放的,那么中国人的家庭相对封闭,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在西方,子女一旦成年即脱离父母,独立组建家庭,与父母呈现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子女一辈子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父母生活。

一个简单的比喻即可看出中西方对家庭的不同理解。西方父母有点像教练员,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及生活经历,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子女一旦成年,就将他们推上人生赛场,父母只是指导、加油、助威,但比赛最终要自己去完成,父母无法代替。

但在中国,更像是接力赛,父母也是这场比赛的参与者,他们不仅要很好的跑好自己这一棒,更要顺利的将接力棒交到子女手中。由于是同一场比赛,这就决定了父母必然要深度参与其中,在子女能力有限时还要带着子女跑,甚至替跑。西方的父爱、母爱体现在培养子女的自身能力上,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指导,而中国人的父爱、母爱是贯穿子女人生长跑的始终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父母一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还在为子女操劳,成家立业、买车买房。对于子女来说,父母一旦离世,令他们痛苦的不仅是无法再和父母一起生活,更在于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说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平等的,是倾其所有的付出的。

由于这种不平等,造成中国人的子女永远无法获得和父母平等对话的权力,因为,权力和付出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付出不对等,权力自然无法对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很强调“孝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生,再不孝就是忘恩负义了。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孝”产生的原因在于我们是在进行一场接力赛,父母是我们的上一棒。

进入现代社会,再一味强调“孝道”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产生“孝道”的原因在于“接力赛”的本质,我们就明白了,报答父母的爱最好的方法,是将接力棒完美的传递给我们的后代,用父母对我们的爱去爱自己的后代,将这种关爱一代代传递下去。

中国父母的爱缩短了和子女的距离,相比西方家庭那种相对平等的爱来说,更有温度,更利于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子女一定程度上丧失独立性。因此,我们应该本着中国人温情的家庭观念,结合西方平等、独立的家庭观,在新时代建立一种既不溺爱,又不冷漠的家庭关系。当然,如何把握这个度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置身于这场接力赛,只能坚持把接力棒传递下去。

一点浅见,供大家探讨。


东方未明888369


"中"为正,中正为德,"中庸之道"即是"德道,"传统"是传承的统一的来自于本源的文化,那里是全人类思想、文化的源泉,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是引领后天的低频人心意识回到先天高频的清静的本心,即合于道、归于光明本源。其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引领真正中毉的先行者,是解决世界健康危机的唯一途径,让人们走出健康、幸福危机,修复丢失了功能,恢复本我,达到天人合一,最终超凡入圣。


中医魂魄学


作人的原则,作事的方式,过日子,生活在继续的形式。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引领我们前行。

社会如何发展,科技进步。过日子,吃穿住行,传统节日,人生礼仪,民俗民风。都立足于传统。

天地人,人为本。诚实守信,独立自主,尊老爱幼这些作人的前提不会变。


陇右行思见闻录


首先明确,目前的提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轻易的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划等号。

其次,没弄清楚前不要胡说,先去研究“两办十八条”,讲的很清楚。

最后,具体怎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研究“两办十八条”。

拜托各位,不要各显神通了,以免给想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人制造人为的干扰项,反而使其困惑。


文心桥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核心价值。个人认为:

第一,兼容:保持传统文化的风格,融入新时代的特色。

第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亮点、优点,进行优化、进化、净化。

第三,创新: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色、社会环境、发展诉求、审美艺术等,吸收新技术、新思想、新纪理念,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传播途径、传播渠道等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在保持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展示新时代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第四,弘扬: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一个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没有未来。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着力构建体系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宣传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队伍中,进行创作和发扬。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