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要劝各国统治者行仁政?遵行孟子的仁政学说真的能统一天下吗?

居士谈情说爱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与孟子,分别被后人称为“圣人”与“亚圣”,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曾对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仁政学说,他认为统治者应当善待平民百姓,只有获得百姓的支持,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的仁政学说并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采纳,但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是华夏文明的宝贵遗产。

一、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仁政学说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时代。其实春秋和战国不一样,春秋时代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之间虽然战争频发,但大多都是争霸战争。强大的诸侯争当霸主,要把其他国家都打服,而不是要灭亡其他国家。

但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君主自称为王,早已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诸侯国想的不是称霸,而是兼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

所以战国时代的战争越打越惨烈,死的人也越来越多。孟子描述道,诸侯们发动战争争夺土地,结果杀得旷野中都是尸体,诸侯们发动战争争夺城池,杀得城池中都是尸体。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诸侯们为了发动战争,并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就不得不残酷地剥削百姓。百姓们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生活困苦不堪,还免不了被饿死的悲惨命运。孟子对那些惨遭压迫的百姓十分同情,对于剥削百姓的统治者十分痛恨,他说,国君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百姓们面有菜色,田野里有很多饿死的人,这是国君在率领着野兽吃人。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清楚的看到,群雄割据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只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才能救百姓于水火。比如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便问他:“天下恶乎定?”意思是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下来。孟子回答:“定于一。”意思是只有统一天下才能安定,百姓才可以休养生息。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二、可是统一却存着一个极大的悖论。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正是为了化解悖论。

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无数人的死亡。但如果不统一天下,各国割据,同样会带来无尽的战争。

所以孟子一直在思索,是否有一个方法,可以在统一天下的同时,避免战争与死亡。孟子的答案是——仁政。

孟子不断的劝说各国统治者,只要能行仁政,不爱杀人,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就可以统一天下。

孟子的理由是:天下的统治者都酷爱杀人,百姓们饱受摧残,七八月旱季枯槁的禾苗一样,百姓们期盼仁君,就像禾苗期盼着甘霖。假如有一位国君能行仁政,不爱杀人,那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期盼着他的到来,又有谁能抵御他的军队呢?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只要能行仁政,获得天下百姓的拥护,哪怕是像滕国、宋国这样的小国,都可以统一天下,齐国、楚国虽大,但也没什么好畏惧的。

为了证明仁政学说是正确的,孟子举出古代传说中的明君圣主为例,说他们就是因为行仁政才统一天下的。

比如孟子说,商汤行仁政,所以能以方圆七十里的效果统一天下。而且商汤率军征伐东方,西方的夷人就有怨言,征伐南方,北方的狄人就有怨言,他们都说:“为什么不来征伐我们呢?”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还质疑了儒家经典《尚书》中某些记录的真实性。《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牧野之战死了很多人,流血漂杵。孟子质疑道,如果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仁者无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天下最仁义的人讨伐最不仁义的人,商朝军队不会为了商纣王战斗,又怎么会流血漂杵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三、孟子的仁政学说,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却注定只是一个空想。

孟子满腔热忱地周游于各国之间,他向各国国君献上自己的仁政学说,他相信仁政可以救天下百姓。国君们虽然都将孟子奉为上宾,但却没有一个人采纳他的学说,真正的施行仁政。

也许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孟子的仁政学说太过迂腐了,就算真的有效,那也见效太慢了。

而在当时有一种见效很快的学术流派——法家。法家的政策简单粗暴而有效,那就是明赏罚!法家洞悉人性的弱点,他们认为人性就是追求利益,人们总是畏惧惩罚、喜爱奖赏,所以要用赏罚来规范百姓的行为,让他们为了国家而努力耕种、战斗。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韩非子·二柄》)

秦国国君任用法家,通过赏罚的手段,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杀了很多人,比如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可谓“杀人盈野”了。

这是否证明孟子的仁政学说失败了呢?并非如此。

因为法家的赏罚措施,是不可持续的。秦国侵略别国,掠夺财富、土地,可以用来奖赏立下军功的士兵,所以秦军个个奋勇杀敌,锐不可当。但是当天下一统后,就不能再通过掠夺来奖赏士兵了。而严刑峻法的惩罚,则会激起百姓的反抗。比如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失期,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

秦朝二世而亡,其实证明了孟子仁政学说有其可取之处。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最终必将被百姓抛弃,被历史抛弃。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孟子所说得仁政是让帝王修身养性,对自身的缺点进行克制。遵从他提倡的仁政治国并不会统一天下,管理国家也不能只靠一种思想就能达到目的!


一个冒牌的读书人


1、孟子的主张基本继承自孔子。所以孔子才是仁政的首创。

2、后来秦始皇完成大一统,自己对对不就知道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