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鬆壽

清帝國為了方便對國家的有效管控設置了九個總督,其中閩浙總督可能是這九個總督裡面最最複雜的一個。

歷史上浙江北部屬於平原地區,與蘇州聯繫更為緊密。浙江南部地區多為山地,與福建的民俗習慣又很像。所以在清早期的時候閩浙兩省長期的設置共同的總督,然後又分開。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才成為固定制度固化下來。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清帝國總督轄區示意圖(1895年後)

1885年開始,臺灣設立省份,閩浙總督開始統轄浙江、福建、臺灣三省。1895年之後,中國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閩浙總督統轄浙江、福建兩省。閩浙總督總共設立了48任總督,最後一任總督是松壽。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字鶴齡,滿洲正白旗人。作為一名根正苗紅的八旗子弟,松壽沒有走科舉考試的道路,而是以廕生的身份,到工部做了一名筆帖式。

筆帖式是一種將滿文翻譯成漢文,或者將漢文翻譯成滿文的翻譯官員,但又不僅是普通的翻譯人員。筆帖式的升遷速度非常快。清朝時期許多將相大僚,如清朝早期的達海、額爾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間的鄂爾達,乾嘉時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是由筆帖式起家。松壽做了筆帖式沒幾年,就升為工部郎中。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筆帖式抄送文本

松壽雖然是滿族人,但是為人非常正直,個人也比較有能力,官聲不錯,政績雖然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成績,不過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松壽最大的政績可能是蒙古擔任都統期間對蒙古各部族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吏治、軍政、興學、理財等方面的建議。憑藉松壽滿人的身份,松壽歷任陝西督糧道、山東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江西巡撫、江蘇巡撫、工部右侍郎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熱河都統、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等職。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閩浙總督牌匾

1911年的浙江和福建革命浪潮風起雲湧。閩浙總督丁振鐸告病返鄉,當時很多官員都沒有接受這個職務,松壽承擔了這個重任。歷史留給松壽的時間並不多,因為很快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浙江和福建兩省很快給這位總督大人出了個難題。

其實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彭壽松就已經在福州四處活動。彭壽松是湖南長沙人,他利用自己與哥老會的關係和在湘軍中的影響,團結了一批湖南籍駐防新軍。武昌起義爆發後,彭壽松又獲得了福建新軍協統許崇智等人的支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彭壽松決定仿效武昌起義,於1911年11月12日在福州發動起義。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許崇智

11月8日,松壽就收到了革命黨人即將在福州發動起義的消息。福建諮議局議員勸告他順應時勢,交出政權,體面下場。

松壽是清帝國少有的清官,雖然執政能力不如端方、恩銘這些幹吏,但是在政治運行上總體平穩。不過鬆壽並沒有接受現代化的思想,作為滿清子弟的松壽決定集合福州的八旗子弟頑抗到底。

此時的福州八旗並不多。於是,松壽徵集13歲——50歲的男子編進八旗巡防營訓練射擊,並給婦女發放刀具,還讓旗營各戶準備煤油,預備與革命軍同歸於盡。


為大清國殉節的最高級別官員,閩浙總督松壽

清末福州八旗士兵

彭壽松等人決定於11月9日發動起義。松壽組織旗兵總體較為有效。雙方竟然激戰了一個晚上。但是八旗兵居然出現了厭戰的情況,松壽所指揮的八旗軍隊漸漸處於下風。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

松壽的做法,在我們現在看來有些以卵擊石。革命大勢所趨,革命軍也是壓倒性的優勢,浙江接受西方文明較早,所以即便是福州一個地方勝利,能擋得住湖南、廣東的大軍嗎?松壽作為八旗子弟,拿出最後的血性拼死一戰也有可能是自衛,因為晚一些的,比他更有能力的端方也死在了革命黨人的刀下。

不過儒家有大臣殉節的傳統,我只能說清朝政府已經漢化的非常全面,大臣為社稷而死。由此,松壽也成了辛亥革命大清滅亡時所殉節的最高官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