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小时候喜欢刘备,长大了却喜欢曹操。这事你有何见解?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刘备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曹操的伟大,曹操的出现就是为了印证刘备的无耻,反观孙权就是个打酱油的。


我本逍遥客


喜欢曹操还是刘备,其实还是都不了解他们,

说这句话可以理解,小时候刘备是仁义长者,是仁者之君,是心系百姓的,曹操是厚黑的。

长大了认为刘备其实没啥用,曹操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其实呢,都是不了解刘备,如果了解,依然更喜欢刘备。

刘备是底层普通人一步步走到开国皇帝的位子,就像小东子,曹操是丝聪那样的二代,使家族企业更上一层楼。

所以如果了解他们,更喜欢刘备才是对的,而非喜欢曹操,说这话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罢了。


南朝居士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刚好和题主的心路历程相同,所以想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少时喜欢刘备,长大却喜曹操,原因何在?

《三国演义》几乎是我们这一代男生的少儿读物,另一本名著便是《水浒》了。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几位关键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按照罗贯中的道德观进行了非常鲜明的人物设定,且没有留出任何的讨论空间给读者。

年少时,阅读《三国演义》,吸引少年们更多的,是那金戈铁马的血染沙场,是那铁骨峥嵘的乱世岁月,是那豪迈洒脱的英雄气概。

“孔明借东风”、“三气周瑜”、“苦肉计”、“空城计”等《三国演义》著名桥段,我们每一个少年都能如数家珍,然后会按照书里的描写对事件、人物做一番评价,用的都是作者罗贯中的思路,至于事实如何,我们并没有想到要去探究。

《三国演义》里,刘备不为私利,一心匡复汉室,为人仁义道德,民心所向,所以刘备的麾下都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刘备的五虎将让三国其他武将全部都黯然无光;诸葛亮的出场,简直毁天灭地,别说周郎这般的小鸡肚肠,纵使郭嘉这般天纵英才,也是活该英年早逝。

而曹操呢,一副小人嘴脸,身为大汉丞相,却狭天子以令诸侯,独断专权,飞扬跋扈。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是一场不仁不义的战争,所以最终曹操会大败而归。曹操这人还专好人妻,简直是猥琐的恶趣味,为人所不齿。当看到马超追的曹操割须弃袍,简直是看的大快人心。

这些都是《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和曹操两个人物形象,而我们小时候也就是从这里了解了三国,了解了刘备和曹操。

小时候,如果小伙伴们玩三国打仗游戏,大家都会争相选择刘备的蜀国,只有石头剪子布输了的小伙伴才会去演曹操。

(小时候,我们通过《三国演义》了解曹操)

长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认知渠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三国演义》以外的三国世界,我们可以去读陈寿的《三国志》,我们可以上网查资料,我们还可以去看别人写的关于三国的文章和观点。

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长大后的我们,有很多的渠道让我们渐渐看到那个比《三国演义》更真实的三国。

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堪称是一个雄主,文治武功都做的非常好,归纳来说,曹操的文治武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文治方面:

  1. 抑制豪强,改革户籍

  2. 唯才是举,不论家世出身

  3. 尚礼,重法

武功方面:

  1. 统一中国北方

  2. 征乌桓,迁匈奴

  3. 屯田

曹操的文治

先来说说文治方面。

曹操做的第一件事抑制豪强。

中国自汉以来,一直存在着门阀士族,地方豪强割据的情况,进入东汉末年之后,天下大乱,这一情况变的更为严重了,有势力的家族纷纷豢养私兵,与当权政府阳奉阴违,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已饱受战乱之苦的普通百姓,还要忍受地方大户豪强的盘剥和压迫,生活苦不堪言,揭竿而起之暴民比比皆是。

在对待地方豪强的问题上,袁绍是个典型的例子,袁绍对待自己辖境内的豪族,不做任何监督限制,任其鱼肉乡里,兼并土地,致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与之相对应的,曹操在击败袁绍后,马上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修正,重视普通百姓的正当权利,严格约束豪强的行为,不允许其肆意兼并土地,盘剥乡里。由此,冀州的百姓得以重新恢复了生活。

曹操“重豪强兼并之法,则百姓喜悦”。

抑制了豪强,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曹操又进一步改革了户籍。

在东汉末年,政府实行的是“人头税”制度,也就是说赋税都按照人头来摊派,不论男女老幼,每个人都要交税,加上东汉末年战乱频起,摊派在每个人头上的税负不断累加,最终导致生存不下去的百姓爆发民变。

曹操将这一制度改为了“户调制”,改为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农民们的负担,使当时的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安定和稳定。

第二件事是破除“出身论”,唯才是举,广招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极好的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诉求。

一直到东汉末年,国家及地方政府都是以家世出身作为挑选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得以出仕的,往往都是门阀士族的子弟,像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氏一族很多人都出仕为官。

这方面,还是要拿袁绍举例子,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这场战役中,刘备三兄弟第一次出现在袁绍面前,当袁绍问清面前三人的来由后,对自称中山王刘胜之后的刘备还算有所礼遇,但对砍柴屠猪的关羽张飞二人,则是一张冷脸相对了。

曹操却不拘泥于家世出身,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强调“唯才是举”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有才能,哪怕毫无家世背景,曹操都会根据他的才能进行任用。

在他的这条破格标准下,一大批出身草根的人才聚集到了曹操周围,这一政策也进一步抑制了门阀士族和地方豪强的势力。而草根人才没有家世背景,没有复杂的关系网络,一经录用,便对曹操尽忠职守,使曹操进一步达到了集权效果,进一步摆脱了豪强势力的制约。

第三件事,曹操做到了“尚礼重法”。

针对这一点,我们得说道说道前文提到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里将刘备描写为讲究仁义道德的一个仁人君子,而曹操则是一个奸险小人。《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名言,叫作“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充分将曹操刻画成了厚颜无耻,视百姓如草芥,为一己私利发动战争的形象。

但是,其实曹操也是一个非常讲仁义道德的君子,曹操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尚仁义,知礼让,曹操“治定礼为首”,即他试图通过仁义、道德来教化民众,推行政治。

另一方面,曹操也讲究“拨乱刑为先”,他指定了详尽的法律,并严格监督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在乱世中,曹操既未像暴秦那样一味诉诸严刑峻法,以暴制暴,而是恩威并施,将儒家的宽仁与法家的严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始终坚持尚礼重法,礼法并举,曹操能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

曹操的武功

曹操军事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使全国统一呈现出希望的曙光,并使北方的百姓可以提前得到喘息,恢复生产力。


这里我要展开说一下,我们今天看待曹操的军事成就,要站在当时整个中国的格局上来看,而不是拘泥于大汉王朝这个角度。

曹操的军事行动,先统一中国北方,然后渡过长江,发起赤壁之战,这都是有利于中国进入统一局面的行动。这里面没有是否正义,是否道德的说法。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能者居之。

相对而言,曹操的军事行动,是在加速中国的统一进程,而刘备、孙权的作为,却是在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但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是进步的。

在对待外族的军事行动上,曹操一样成绩斐然。

初读这些事迹时,我很讶异,我很难想象,在三足鼎立的均衡形势下,曹操居然还能有能力击败乌桓,并迁匈奴五部入中原,完全控制了外族势力。

而一般情况下,但逢中原内乱,都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好时机,历史上多的是外族趁乱混水摸鱼的事例,可是在曹操统治下的中原北方,却稳若泰山,还有余力出击并获大胜。

曹操的另一项武功是屯田政策,这一项其实和文治也分不开。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发等原因,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许多良田被破坏,许多耕田没有人耕种,饥荒频发,黄巾起义等大规模民间暴动正是因此而起。

但是天下仍未统一,各军事集团为继续军事行动,仍需要大量的军粮,为了军粮便变本加厉的盘剥已经奄奄一息的农民,农民的生存岌岌可危。

曹操从一开始,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采纳谋士的建议,用击败黄巾军缴获的物资,在许下这个地方招募流民来屯田,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将这个办法推广开去。曹操的屯田以政府投资,耕种者享有收益的方式,让流民可以安居下来,专心耕作,曹操制定法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不任意盘剥农民,这些重新找回生活的农民,感激曹操的仁政,工作效率比自耕农要高很多。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屯田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还极大的稳定了当时的社会,许多流民得以通过耕种重新安居乐业,不再四处流窜,到处为祸。

曹操曾自己评价屯田政策:

“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度关山

曹操不但政治了得,文采也是飞扬。

有一首《度关山》,恰恰表达了曹操的为政理念。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在这首诗中以“人为贵”入笔,阐述了以“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

曹操通过叙述古代君王的治民法则,认为任用德才兼备者,疏远小人,是国家得以昌盛的基本保证;通过尧舜之间的对比,自问如何纠正“侈恶之大”,自答主张“俭为共德”,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讼狱不兴的大同思想。

从《度关山》中,可以感知曹操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宏伟愿望。

正因此,随着真正的曹操形象逐渐在脑海中丰满,长大后的我,也越来越为曹操所折服,以至于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历史人物,只是可叹曹操最终大业未成,无法完成天下一统的夙愿。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小时候喜欢刘备,是因为从小我们学的知识都是一些正面的人和正面品质。无论是老师还是书本,都在告诉我们为人诚实守信,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行为操守要正派,不要学小人作风。但是后来随着年龄长大,在工作上为人处事的见识和历练,然后摔过跤后,才反省之前在学校里学的,那些正派操守,无法去保护自己不受小人的阴招伤害。逐渐的,我们在心里默默摒弃了从小老师和课本教的,接受了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的本能就是这样,当发现之前所学的不能在保护自己时,就会去接受其他的途径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强大。刘备无论是在老师教的,还是史书上都是一个正派形象,说他忠君爱国,爱民如子,重情重义。是我们从小心目中大英雄的榜样。这些难能可贵的宝贵品质他都有了,但是为什么最后落得悲惨下场。而曹操阴险狡诈,性格多疑,但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却是魏国。当时年龄小,判断一个人,喜欢一个人,都是受了书本价值观很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读的越多,把刘备和曹操放到当时整个时代去看时,有了新的看法。对刘备有了一种矫情虚伪的解读,而对曹操有了一种雄才大略,雄心壮志的解读。当工作之后,发现在职场上,曹操这样的人更让人喜欢。有雄心,有谋略,不会意气用事。


我是个凡人Y


有一句俗语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小时候看三国看的是英雄热血,年龄大了看三国看的阴谋诡计!

三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火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不是因为其他阶段的历史不够热血,只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让所有人都多多少少了解了“演义的历史”!可能很多人对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都说不清楚,但对三国时代的历史却很了解。

年轻人更喜欢热血的英雄事迹,而刘备就是正义的一面

演义里大肆渲染下,五虎上将个个都是英雄,常山赵子龙忠肝义胆,长坂坡七进七出;燕人张翼德威猛无匹,当阳桥一声喝退曹操数万雄师;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薄云天;黄汉升老当益壮,豪气干云;诸葛亮智慧绝伦近乎于神!

在三国演义里以蜀国的兴衰为主线,刘备及蜀国是主角是正义的一方,曹操和魏国是反派,孙权和东吴是打酱油的配角!正义的一方总是受人喜欢和同情,而反派总是让人恨的咬牙!

做为正义的一方,刘备处处被曹操所压制,而作为反派的曹操却处处欺负别人这样的剧情更让人能产生共鸣!

年轻人看的是英雄的热血事迹,从桃源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一个个看的热血澎湃,不会去找追究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只觉的这就是自己向往的英雄!

年龄大的人更喜欢透过表面看里面的阴谋诡计

年龄大了,更喜欢透过表面看本质!当知道赵云一身是胆,却终生不得重用,也能力平平,马超虽然勇猛却也不得重用郁郁而终,空城计是假的,很多仗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打的,川蜀是刘备趁火打劫抢来的!真实的历史其实没有那么热血,它是残酷而又枯燥的。

曹操是真小人,他不掩饰不做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优点缺点,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真小人!他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篡汉,他对历史的功效对社会的贡献在三国时期是最大的!

刘备是伪君子,算不上真君子!他将自己最大的野心藏的很深,但这也是一种超厉害的能力!

刘备符合年轻人热血的英雄形象,而曹操不做作的小小人真性情更让成熟的人群喜欢!


小任浅谈史


大家好我是光头一锅,我来说说这个问题,说说我的观点,说的不对的多提宝贵意见。

刘备:字玄德,东汉时涿州人三国蜀国王朝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力量最弱。有无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一度寄居在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符合中国的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深受礼遇和尊敬。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 小字阿瞒。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说喜欢刘备,这是小的时候还比较单纯,思想里不会想那么多的东西。老师教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思想礼仪。所以就喜欢刘备这样的人物知情达理礼遇下士。有和神话的关羽和直率的大老粗张飞桃园三结义。再加上古时候大文学家的美化。所以小孩子的思想里都是接受的正统的礼义廉耻。曹操了在三国志里边是个反面角色凶残多疑有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古代文人又加一黑化外号白脸奸臣,戏剧里曹操的白脸就是很好的作证。所以小孩就不喜欢。那长大了为什么喜欢曹操了是因为尽力的事多了能独立的思考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看到的历史文献多了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历史上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当时对历史的贡献。慢慢的就喜欢上这个真实的人物性格所以就喜欢上了曹操。

已上是我个人的见解有不对的地方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光头一锅


正好,本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我们了解三国多半是通过一遍两遍三遍的《三国演义》看出来的,小时候一看有《三国演义》在播就兴奋的不得了。但是《三国演义》具有“偏刘”的思想,以刘备为代表的的蜀汉势力为正统,曹操则化作了乱臣贼子。

所以受罗先生的影响,自小我们就期待刘备能干赢曹操孙权,一统天下。刘备的任何事物,都发自内心的去支持,就好像在支持自己一样。

但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小孩子单纯,脑筋不会转很多弯,很多事情也不懂,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长大之后,再来看曹操,发现他真心不是只有奸诈!

“真实”的伟人——曹操

细节节选

01 年轻敢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20岁的时候就在洛阳城当官儿了,负责京城治安,当然这个肯定有他父亲的作用体现。通常,天子脚下,达官显贵众多,加上朝政混乱,皇帝昏庸,就更加难以治理。但曹操到任后,立马就立规矩,严法令。自己还制作了一种“五色棒”的执法工具,“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果然,第一个吃螃蟹的显贵就出现了。当时皇帝宠信的一个叫“蹇硕”的宦官,他的叔叔“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直接就用“五色棒”处死了,当即其他人再也不敢违禁出行了。但也因此得罪不少权贵,明升暗降的将他外派出京城了。

02 唯才是举

《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两汉的人才推举制度为“察举制”,就是由州郡长官或者有权势的人推荐,这其中自然不缺乏黑色,很多人都只是虚有其表。但是曹操用人以才能为重,徒有虚名者都不入其眼。

《三国演义》里也有恰当展现,当许攸来投时,正在洗脚的曹操,马上光脚出帐迎接;对于张辽,张郃等降将,知人善用,用之不疑,这也是曹魏至始至终,拥有的人才始终都比蜀汉多很多的重要原因。

03 极擅诗赋

这就属于啥啥都会的人。曹操有很多作品都被选入了教材。《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方面

许劭:“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统一北方前)

曹操生活的时代恰恰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汉末天下大乱,是鬼是人都在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站在汉室的角度上很大逆不道,但是那个时候,汉献帝的势力根本无法掌控全局,曹操用自己的力量,皇帝的名义,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后)

统一北方之后,兴修水利,扩大屯田,劝课农桑,安置大量流亡人口,实施了大量有利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的政策法令。

曹操是有出众的才能,有很伟大的功绩,但他不是圣人,他“生性多疑”,也有虚伪的一面,比如“吾好梦中杀人”的流传,还有“杀许攸”一事儿。

《三国志·何晏传》:“(何)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太祖为司空时,纳(何)晏母并收养晏。”《三国志·张绣传》:“《三国志·张绣传》: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

曹操喜好少妇人妻,这也都是有记载的,先不论是非,在他身上种种的正反交集,正展现了这个人的“真实”。正好比现在很多人吐槽刘备“伪君子”“假仁假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国演义》偏刘的属性,相对美化了刘备,待小孩子长大知晓真相后,越发觉得恶心。就像那句“既想当xx,又想立牌坊”的感觉。

结语

说曹操篡汉,没错,他确实控制了朝廷,但这是小义;曹操本人利用所有能用的条件,统一北方,稳固北方,使民有所依,这是大义。我们通常都在以统治者的角度在评论,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作为百姓,在任何时代,都希望有曹操这样的人,让自己少受战乱,可以平稳的过日子。

至于刘备,他也绝对不是如想象般的那么不堪,曹操起家至少有家族势力和背景的支持,刘备白手起家,成三分天下之一的雄主,如此这般成就,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同等背景下做到的。他和曹操只是擅长的东西不一样。

再说到什么“虚伪”“假仁假义”等等,从现实角度来看,又有几个成大事的人是忠厚的老好人呢?



史海浮沉假行僧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在东汉末年这样混乱的年代,总有一群群才华横溢、英勇无畏的英雄不断地涌现出来。历史又总是周而复始的运行,譬如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状态。长期混战的汉末最终形成三大阵营,他们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以及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史称“三国”。这段历史是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尤其是这一阶段的英雄们。然而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在小时候喜欢刘备,但长大后却更欣赏曹操,这是为何呢?

一、《三国演义》“捧刘贬曹”

想必一般人初次接触三国历史是通过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或根据该著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而这些作品似乎有意捧高刘备、贬低曹操。小说中刘备是个宽仁爱民、敬贤爱士的汉室子嗣,所以他的称帝是为世人所肯定的。然而曹操于小说里的形象则是丑陋不堪、奸诈阴险的谋权篡位者。下面笔者将《三国演义》中对两者开场描写放在一处比较一番。

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曹操:“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 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 孟德。操父曹崇,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崇生操,小字阿满, 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看出刘备不论是从相貌、体态,还是胸襟、性情,亦或是出生、爱好,均比曹操更甚一筹。更何况小说中他俩一正一邪,但凡一个心思单纯、涉世未深的孩子都会喜欢刘备,而厌恶曹操。另外抛开《三国演义》的刻意为之,正史上的刘备确实是个极具仁义道德的英雄。所以一般而言,家长或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所偏向性地让孩子们喜欢刘备。

二、正史了解、现实看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阅历不断丰富,不仅逐渐了解到真正历史上的刘备与曹操,还学会了用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正史中的刘备并没有小说里那么完美,他的仁义也有虚假的一面,这使不少人心中有所落差,就好似一张洁白通透的脸上长了一颗黑硕的痣,越看越恶心。相反正史中的曹操非但没有那么不堪,还颇有英雄气概。

另外由于现今社会的残忍现实,人们步入社会后总是带着一张虚假的面孔,而曹操虽心狠手辣,但他却敢作敢当,是一个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真性情之人。除此刘备拥有一个堪称完美的团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震华夏的五虎上将以及人心所向的正统地位,可最终也没能夺得天下,相比而言曹操靠自己从宦官养孙成为北方一霸简直是世人的楷模!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喜好会根据其成长经历与对事物的了解有所改变,实际上笔者认为刘备和曹操均是一代枭雄,均值得世人敬佩。





历史名人物


初读三国的时候,都会喜欢上皇叔的仁义。喜欢桃园结义的爽快和同生共死的诺言。不喜欢曹操的忘恩负义,不喜他的奸诈和滥杀无辜,特别是误杀了为了杀猪款待他的一家后,在路上又杀了最后一人的时候,更加讨厌!可是为何长大后又有些喜欢曹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刘皇叔,我们在书里面都知道。这个人呢,以仁义而著称。又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流传。凭借仁义和礼贤下士,他招揽了赵云和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野心,曹操一开始都心知肚明的,所以青梅煮酒,论一论这天下的英雄。就像关张二位着急一样,我们喜欢皇叔,因为他身上有着仁义的影子,有着乱世之中的正统的呼声,也有着从草根开始发迹的发家史。但是为何后来又喜欢曹操呢?

曹操在一开始就把“奸”这个字,演义的淋漓尽致。所以让人敬而远之。但是经过岁月和社会的洗礼,我们似乎发现,曹和刘不同的地方在于做实事。比如献刀,他去做了,比如赤壁败仗,他接受了,再比如后来的种种大风大浪,他可以去做,也承受得了后果。所以他逐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刘备,则是用仁义来装饰的演说家。文有诸葛,武有五虎,他只需要想着口中的仁义就行了。

之所以一开始喜欢刘备,可能就是喜欢他的善吧。就像《三字经》里面提到过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们对于向善的东西还是极力喜欢的。但是之后对于阅历的提升,发现实实在在的善恶,远比一事无成的善良来的更真实一些。所以后来就不再喜刘备。

我们会发现曹操是一个更真实的人,少了刘备的虚伪,想,就去做,这是现代人更应该有的品质,即使背负骂名(魏王)。


烽火台历史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了解三国都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开始的,甚至有一些人了解三国是从评说中了解的。这就给人们在心中印上了一个标签,小说的主旨就是褒刘抑曹

对刘备大加褒奖的同时也给看书或者听书的人烙上了深深的痕迹。以前的时候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很单一,再加上能够读书识字的人还不多,所以听评书成了人们的重要信息来源,评书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讲书人在台上讲着各个朝代的故事,一张嘴表现了所有的故事情节,不管是千军万马还是真情流露,说书人都可以讲的活灵活现。尤其是《三国演义》被历代说书人不断演绎,很多人了解三国就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我曾经听过袁阔成老先生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那时候可真是听的如醉如痴。每到评书开播的时间,可以说是全城空巷,大部分人都回到家中去听书了。

演义中主要就是褒奖刘备,贬低曹操。听到刘备兵败听书人都纷纷不平,听到曹操兵败都是笑逐颜开。甚至听完这一段评书听众们都要对这段评书进行一番议论,说说曹操怎么坏,怎么是个大奸臣。说说刘备怎么好,怎么对汉朝忠心耿耿。这就是当时评书对百姓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会感觉刘备是一个好人,并且大多数人都喜欢刘备。这就是《三国演义》极度美化刘备的后果。

到了今天,真正喜欢三国历史的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正史上来。那就是《三国志》,相对来讲《三国志》是比较真实的三国历史。我们看过《三国志》以后,就会发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个伟大的人物,根本就不是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他文韬武略,政治军事,文化策略,简直就是一个全能型人才。让我们由衷的佩服曹操的才能,简直就是一代伟人。

反过来看一下正史中记载的刘备,刘备就是一个见缝插针的奸猾之徒,他的一生职业捡漏。虽然他也是一代枭雄,凭借着自己草根身份白手起家创下了一番事业。可是相对于曹操来看,刘备的才能远远不及。至于对刘备的评价,他就是一个草根贵族,刘备出身草根,却把自己摆在了贵族的位置上,逢人就说自己是皇室后裔,建立了政权还非得起个名字叫“汉”,这明显实在蹭人家汉朝的热度。他一直都以贵族自居,时间一长就连他自己都相信自己就是皇室贵族了。所以说这个人就是一个虚伪的要命的人。

而曹操呢!曹操是贵族里的草根,曹操出身贵族,可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出身。也不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只是靠着自己的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逐步建立自己的政权,曹操一生从来都是以人为本,唯才是举。对与属下从来都是很不错的,对待治下民众也都是使用怀柔政策。对待外敌异族从来都是凌厉打击,绝不宽宥。在曹操执政期间曾经不断的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雷霆打击,最远时候曾经把羌人追击至青海境内,包围之后屠杀叛民两万余人。这一战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在此后很久不敢进犯中原。只要曹魏政权还在,那些游牧民族就不敢进犯。这都是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

所以当我们真正的读懂了历史以后,会发现曹操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喜欢的那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