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谪仙人太白


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古代所称的漠北是指南起蒙古喀尔喀南部戈壁、北抵贝加尔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在这里出现了匈奴、鲜卑、柔软、突厥、回鹘、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这里也成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竞技台,上演着一浪更比一浪强,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景象。

就是这一个个少数民族,致使中原王朝不得安宁。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最早从从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最后到满清入关,一幅幅中原王朝对抗漠北游牧部族的历史画卷,也可以说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原王朝与漠北少数民族互殴的历史。

可为什么以莫斯科公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沙俄却能够降服这些游牧部落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

游牧部落一直觉得谁强谁就是老大的道理,只要能把我打败我就认你做老大。18世纪后期沙俄统一欧洲部分后,便把目光盯向了中亚草原。想要征服这些游牧部落可比征服欧洲难多了,当时的沙俄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并进行了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近代火器装备制造和军士制度管理,这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毫无疑问,沙俄的军事实力变得更加强大,足以把漠北的游牧部落锤的心服口服了。

如沙俄在攻打塔什干时只用了1940名士兵,可塔什干可是30000人驻防的大城,但是沙俄最终打赢了,并让让塔什干赔了50万卢布,拳头硬就是硬道理。

2、近代化的社会管理

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就是人,漠北游牧民族的人口相对城镇来说,密度较小,沙俄为了统治自己占领的这些区域就采取了移民的政策,这在很久一段时间后的苏联期间对哈萨克斯坦的移民效果就可见一斑。再加上沙俄还让游牧民族进行定居并从事农业耕作,这就使以前剽悍的风气得到收敛,最重要的是游牧民族失去了战马的辅助,再很难纵横草原了。

3、多方力量的牵制

漠北夹在沙俄和中原王朝中间,虽然他们有很强悍的战斗力,但是连年的战争消耗他们也吃不消,有着中原王朝的牵制,沙俄在办起事来就相对容易一下,可是沙俄却很不厚道,还不要脸的霸占了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许多领土。

总之,跟上历史的步伐进行工业革命是沙俄决胜的最重要原因,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够傲视群雄,现在的祖国母亲就是最好的例证。

多有疏漏,请多多指正!

【我是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第六指,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六指天魔琴”西域鹰眼,专注于西域边疆历史的研究和整理,望大家多多支持关注!谢谢!】

历史中简堂西域鹰眼


其实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亚的游牧部族,也没那么简单,曾经也是多次反复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老毛子有什么秘笈,而是时代变了,战斗的方式变了。

所谓战斗的方式变了,其实就是火器的出现。火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曾经纵横不可一世的游牧帝国、马背民族都变得不堪一击,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马背民族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这些游牧帝国最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另一个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国。

阿拉伯帝国将近600年,曾经是纵横中东,不可一世的帝国,其版图向东则扩张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来;向西则最远达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垄断了东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现在的阿拉伯各国,哪还有一点点阿拉伯帝国的威风?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数百年以后,至今是四分五裂,内部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

而蒙古帝国在创造了游牧民族最辉煌的一页以后,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图中。记住我这里说的是政治版图,也就是说,今天的蒙古国,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统,因为黄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国,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谁会在乎一个国民只有三百万,没有任何科技可言,军队不堪一击的内陆小国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现。

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远处则用弓箭,近处则刀劈斧斫,这是他们的主要攻击方式,数千年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其战斗模式非常有特点,“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这种战斗方式,曾经让大汉名将李广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时,李广守卫北方边疆,历任雁门、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说是立下了赫赫功勋,把他善守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倏忽而来,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战斗方式,李广则极为不适应。李广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纠缠,李广就只剩下吃苦头了。

其实真正能够痛击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于使用骑兵快速突击的霍去病、李靖;善于调动骑兵和诸兵种配合作战的卫青等寥寥数人了。

后世名将,比如戚继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没,厉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击游牧民的进攻,却没有建立太大的功勋,原因也是没有找到应对骑兵快速机动突击的办法。

后来蒙古骑兵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更是将这种机动攻击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不断骚扰包抄阵型严密的欧洲军团,而笨重的欧洲重骑兵和步兵又不敢离开阵型分散攻击,这么的反复几轮接触下来,欧洲军团就会陷入崩溃状态,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农业社会,火器没有发明或者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马匹加上弓箭的攻击,在野战战场上是无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样,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突的比你还快,攻的比你还狠;要不就是结寨防守,就像戚继光、李陵李广孙子那样,这样可以有效杀伤骑兵,甚至获胜。但结寨防守的弱点在于,游牧骑兵即使输了,你也无法将其歼灭,因为他能跑,会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规模应用以后,骑兵的这种攻击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远在弓箭之上,攻击距离也更远,发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将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老弱病残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远,射得准,对臂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军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抗击8千英法联军,最终的战果是:

  据俄使伊格估计,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多么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时代至此,可以说彻底落幕。

而俄罗斯是率先进入火器时代的列强之一,靠着火器对骑兵的巨大优势,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但是题目中后半句说法是错的,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从1607年俄罗斯在托木斯克和卫拉特和硕特诸部第一次大战开始,一直到1757准格尔汗国灭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容易。而且这还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续打击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的火器还没有对马匹和弓箭形成绝对的优势。但随着火器的不管改进,威力逐渐加强,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蒙古骑兵在通州之战就是骑兵最后的挽歌。

这个时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这些部落当回事,其实现在中国还会考虑漠北的威胁么?一样能搞定他。

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威胁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再能够威胁中原,而新的威胁来自海上。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时代变了。


江上一峰青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漠北各族,包括蒙古、西伯利亚和部分中亚地区被俄罗斯吞并之后,这些地区的民族绝非甘心受沙俄的殖民和压迫,反抗和起义也从未断绝。所不同的是,只是这些民族的反抗和起义从未成功而已。

那么,为什么漠北诸多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屡次被中央王朝击败,消灭甚至占据,却屡次复苏,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而在沙俄侵占这些地盘之后,却从未出现反复,始终被沙俄牢牢占据呢?

沙俄东扩,占据漠北地区的时候,正赶上了火器时代,因为自从火器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后,冷兵器时代纵横无敌的骑兵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农耕文明和步兵也才有了彻底击败骑兵的可能。

因此,能够牢牢占据漠北地区,沙俄其实是赶上了好时候,正赶上了火器的大规模应用,因此。以火器为主的沙俄军队才能够势如破竹先后击败了众多游牧民族。占据了辽阔的西伯利亚。

而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却无法在漠北地区形成有效统治。数千年来,一直与北方游牧民族纠缠不清的中原王朝,也并非无法击败他们。事实上,中原王朝强盛之时,曾无数次击败甚至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契丹、柔然等曾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接连被消灭或驱赶。



但是,由于漠北恶劣的气候,根本不适合农耕文明的生活和居住,因此才造成了“铁打的漠北,流水的游牧民族”这一情况。才造成了北方游牧民族一次次被击败,新的游牧民族却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情况。

而沙俄却并非纯粹的农耕文明,他们的侵略先锋哥萨克本身就是过着游牧生活。因此,沙俄不但拥有犀利的骑兵,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不落下风。而且利用哥萨克人,也能够有效的占据漠北。同时,一直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俄罗斯人,也能适应没被严酷的环境。这些都成为沙俄彻底占据漠北地区的有利条件。


鸢飞九天2018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古代在蒙古高原地区,曾经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鞑靼、瓦剌等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常南下进攻中原王朝,和中原王朝之战断断续续打了上千年。而在沙俄之后,确切地说是在晚清之后就基本没有出现过南下进攻中原王朝的情况,要说明这点,就要从草原民族的特征说起。

作为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其生产方式就注定了他们要经常南下掠夺资源

草原民族的生活是靠的畜牧业,当然蒙古高原有的时候风调雨顺,这种情况下,草原民族就能够活的很自在,过着天高高,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后草原有的时候会出现饥荒,他们的牛羊因为没有水草而死去,那么这个时候他们怎么存活呢?贸易?不可能,在长期的草原时代,他们的几乎没有什么贸易,遇到饥荒也拿不出跟人贸易的资本(牛羊),于是就只有一条路——南下抢劫。只有南下抢劫,他们才能渡过危机,才能活下来。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是和他们的生产方式有关的,并不是完全因为游牧民族天生就喜欢征战杀戮和劫掠,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他们的生产方式所绝对的。

历史上大多数时候蒙古高原都是处于部落林立纷争的时代,一旦出现统一或者强大的草原帝国,就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战争

草原上大多数时候都是部族林立的时代,最早为我们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匈奴来说,实际上是在冒顿时代实现的统一,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武帝不断地打击匈奴才出现了分裂。


我们可以看下历史轨迹,鲜卑统一蒙古高原的时候是南北朝时代,鲜卑人南下中原王朝,建立了好几个国家;突厥时代草原基本实现了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这个时候就是唐朝与突厥发生了大规模战争;到了宋朝时期,在北方地区发源的辽、金、蒙古先后与宋朝发生了大规模战争,最终蒙古帝国灭亡了宋朝;明朝时期,经常和北方的瓦剌、鞑靼发生大规模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明末则是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最终入主了中原。

为什么每次北方少数民族一旦统一就意味着要和南边的中原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呢?原因就在于其内在机制。游牧民族的统一战争过程中都是伴随着不断的征战,在征战过程中,游牧民族的首领(大汗)其军队的战斗力就来源于不断地征战获得的战利品的赏赐,使得手下的军队能够保持强大的战力,在统一草原之后,这个逻辑仍然存在,于是战争还要继续,只是规模扩大了,从部落级别战争变成了国家级别的战争。

所以,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不论是部落林立的时代还是统一的时代,他们都会和南方的中原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

草原民族对战中原王朝的优势和劣势

草原民族的优势之一——骑兵

草原民族对战中原王朝的优势在于骑兵,骑兵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是一个BUG级的存在,可以说,谁能够运用好骑兵,谁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

骑兵的优势之一在于对战步兵的时候,如果骑兵赢了往往是歼灭战,因为步兵跑不掉;如果骑兵输了,步兵也往往只能打成击溃站,不能有效地杀伤骑兵,因为骑兵跑的掉。

优势之二在于机动性。步兵作战的时候行动相当缓慢,而骑兵可以跑得很快。所以步兵对战骑兵只能集中不能分散,一旦分散被骑兵发现,骑兵就可以马上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分散的步兵。而其他步兵赶到战场增援的时候,战斗往往早已结束,骑兵已经跑到无影无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步兵的作战非常地被动,而骑兵则相当地灵活;

优势之三在于骑兵可以没有补给线,可以携带相当的粮食,可以跑到很远的地方补充,甚至是带上牛羊,一边打仗一边放牧;而步兵需要有补给线,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就只能等死。

除此之外,草原的骑兵还有草原骑兵的优势:

草原民族的优势之二——部队没有培养成本

一是在于骑射能力强。在冷兵器时代,轻骑兵配上骑射,是对付步兵的最有效办法。在作战的时候不接触敌军,而是放箭,放完了就跑,步兵也追不上,然后再跑过来放箭,放完了就跑,如此反复,步兵只会增加伤亡。或者是在步兵移动的时候不断地袭扰放箭,不断地消耗步兵的作战能力,直至将对手的战斗力消耗殆尽;

二是草原骑兵的培养没有成本。草原上的牧民基本人人都有马。而且是好几匹,他们从小就骑马射箭,这种骑射功夫天生就有;

三是草原军队的培养也没有成本。因为草原上的牧民都是打猎出身,平日茹毛饮血习惯了,所以上了战场遇到血腥的场面也不会犯怵,能够马上形成战斗力。

相对来说,中原王朝的军队基本都是农民组成的,他们平时没有见过茹毛饮血的场面,如果是第一次上战场,往往会犯怵,只有经历过了几次战斗之后才能够形成战斗力,而经过几次战斗之后活下来的这种老兵,往往都是几个新兵的牺牲造就的。

其次,对战骑兵最好的办法是用骑兵对抗骑兵,在这点上,中原王朝如果要培养骑兵部队成本非常高,光是买马就耗费巨大,如果不是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根本无力负担一支有规模的骑兵部队。一般来说,古代买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今天的6万人民币。同时要培养骑兵的骑射能力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这些都是要靠钱堆出来。

中原王朝的优势——国力远胜于草原民族

当然,说了这么多,中原王朝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国力远胜于草原民族。长期以来,草原民族的人口基本都在百万左右,很多时候还没有这么多,但是中原王朝在每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人口都不下6000万,唐朝为8000万,明朝为2亿,所以如果中原王朝和草原帝国拼经济,打消耗战,草原民族是干不过中原王朝的。


这也就是汉朝和唐朝能够解决草原民族问题的原因。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千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呢?原因就在于中原王朝始终没有有效地占领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

中原王朝不能有效地占领游牧民族地区——游牧民族被打败后死灰复燃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汉朝汉武帝时期击败了匈奴,以及唐朝时期击败了突厥,他们都没有实质性地占领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原因就在于不经济。

首先和草原民族进行大规模战争,是非常耗钱的。汉武帝时期就是因为年年和匈奴作战,一个富裕的汉朝打成了一个穷困的国家。

而草原地区往往土地非常地辽阔,占领那些地方的话,需要的驻军非常多,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占领之后也没有经济利益,所以往往中原王朝都是深入大漠地区击败游牧民族的主力后都返回了,没有实质性的占领。

也正是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占领,所以每次中原王朝击败一个草原帝国之后,这个草原帝国衰落了,在他治下的部落则有机会纷纷崛起,最终推翻了这个统治地位的草原帝国,再经过长年的战争,形成一个新的草原帝国。

然后又是一个中原王朝和这个新的草原帝国对战。

清朝的特殊性

这个规律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了,可以说在整个清朝来说,基本平定了蒙古高原之后,就再也没有反复了,这个时期沙俄的势力也到达了东亚,也可以说是沙俄时代吧。

原因就在于清朝实行了二元统治,建立了一个二元帝国,清朝的皇帝是汉族人的皇帝,同时也是草原的大汗,这种统治得到了草原各部族的认可。

同时清朝在蒙古高原地区大力推行黄教,让蒙古人大量地出家当喇嘛,因为喇嘛不能结婚,也就导致蒙古地区的人口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也自然不能对清朝造成军事威胁了。

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不再是军事强悍的存在

有句话说的很贴切,就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都变得能歌善舞了。与其说是他们变得能歌善舞,还不如说他们是不得不变得能歌善舞,因为在热兵器面前,骑兵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如1575年发生在日本的长条之战,当时日本最强的骑兵部队,武田骑兵对战织田信长的三千火绳枪兵的时候遭遇了惨败;如北非地区强悍的马克留木骑兵,在18世纪是世界上最强悍的骑兵,在拿破仑到达北非的时候曾经和他们有过大规模的交战,结果马克留木骑兵损失了好几千,拿破仑军的伤亡也只是个位数;如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清军动用了最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面对英法联军的时候,伤亡数千,而英法联军伤亡也只是十位数而已,基本就是一场屠杀大战;到了二战时期,骑兵基本就是然并卵的存在了,如在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波兰还保留了大量的骑兵,用骑兵去砍坦克,战争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热兵器时代,骑兵失去了作用,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人口本来就少,遭遇一场对方屠杀式的大战,那受得了?

所以,他们乱的起来么?

热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就只能能歌善舞了。


老威观史


这个问题提得好!

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归统沙俄后不再动乱了,我归纳为几点:

一、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建设,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移民和开发管理。

二、火器的改良,火枪射速和威力更大,在与传统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占有优势,善骑射、弓马娴熟将成为历史。

三、俄国在侵略西伯利亚、外东北地区时,沿途建立城堡、军事据点,对当地部落进行管理和征税。对抵抗的势力进行屠杀,留在漠北的各部落臣服于沙俄。

四、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边界被固定下来,生存空间被挤压,漠北各部落不再移动。

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

历史上传统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怀柔、和亲、羁縻、拉拢、册封,实在不听话就采取军事行动,进行扫荡式、犁庭扫穴式的打击,打胜了还是要撤兵回到中原,这样北方的少数民族可以逃遁,等你撤兵了再回来,继续在边疆地区集结骚扰、寇边,你要是追击就需要粮草、还需跋山涉水、在陌生的环境容易中了埋伏,在武器上也没有优势,而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原王朝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北方少数民族为夷狄、杂胡,多带有歧视,北部的荒漠也不适合农耕民族生活,冬季漫长寒冷。所以秦汉以来修筑长城,以此为界,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清朝以前的历代王朝都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漠北游牧民族被现代化的风暴所吞噬

俄国采取的现代管理方式,先在军事上占领西伯利亚,然后在各地建立城堡、驻军,并对当地部落进行管理和纳税,人数虽然不多,但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近代以来俄国开始修建铁路,从欧洲经西伯利亚到达外东北的海参崴,铁路的建设为移民和开发带来了条件,更多的欧洲人来到西伯利亚、外东北,游牧民族无处遁形。

俄国与清朝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给亚洲带来了国际法和现代领土观念,将北方的边界固定下来,两国居民不得擅自越界。对北方少数民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打击和扫荡,还要在当地驻军、建城、派官员管理,移民和开发建设,这样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安定下来,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社会进入现代工业化,最后的游牧部落土尔扈特部东归,定居在了中国的新疆,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时代结束了,被即将到来的现代化的风暴所吞噬。


黑土边疆


因为俄国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国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术,一个壮劳力能耕二十亩就到顶了,亩产两三百斤,一年打个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马或一头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粮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够吃么?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饭。

俄国人就不同了,他们是带着近代先进马拉犁技术来的,那玩意一人两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亩地,一人一年种上两三百亩不在话下,产粮四五万斤,足够养活一家老小带几匹马的。

所以,没有先进农业技术,没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国人带来先进技术前,漠北只适合游牧民族生存,因为他们的羊群可以一路吃过去不怕草不够。中原人就算打败游牧民族也没法统治漠北,因为压根承担不起给驻军长途运粮的消耗,只能看着游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长出来。而俄国人直接定居,抢了游牧民族的草场种田,让游牧民族无地可牧。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漠北一直草原民族生存的地方。漠北寒冷,只能放牧为生,资源贫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草原民族极为能征善战,凶悍勇猛。古代骑兵打步兵,全面辗压,好比坦克打步兵。农耕民族大多修长城,或者依靠天险,躲避草原民族进攻。除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唐太宗,追着匈奴,突厥打。

漠北除了放牧,是不能耕种的。

我大汉是农耕民族,天生喜欢耕种。就算打下草原,灭了草原民族,比如赶跑匈奴人,汉人也不要草原。一是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二是,得了草原,种不了田,要它有什么用。

古代科技落后,根本不知道漠北其实是聚宝盆,草原下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石,富可敌国。当时国民党放弃外蒙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蒙古又穷又苦,天寒地冻,荒无人烟,没啥值钱的东西。这么大的地方还要派兵去守,浪费钱粮。

俄罗斯人统治西伯利亚,是有谋略的。

一,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比蒙古还狠,西伯利亚的蒙古人几乎杀光了,没人怎么反?

二,俄罗斯人是军事强国,又是工业大国。蒙古人只会弯弓射雕,拿刀怎么打得赢拿枪的?


无事侯


这个问题非常不严谨。


漠北问题的解决固然有沙俄的功劳,但主要还是中原王朝的努力,也就是清朝前期的一系列经营。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铁打的漠北,流水的游牧民族。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政权和漠北,游牧民族冲突逐渐加剧,先是匈奴被汉朝击败,其后鲜卑成为草原的主人。

在鲜卑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后,柔然又成为北方霸主。而在柔然穷兵黩武的过程中出局迅速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大患。

在唐朝消灭突厥势力后,漠北地区又经历了回鹘契丹等势力后,蒙古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可以说,在中原王朝和漠北少数民族冲突的数千年过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始终无法被彻底根除。

而这一问题直到公元1759年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后方告结束,而此举也标志着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

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北方沙俄的配合也有很大关系。

沙俄的扩张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挺进,陆续消灭西伯利亚地区的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俄罗斯疆域迅速扩大。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并依靠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取得了巨大战果。

1600年沙俄侵占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势力抵达太平洋沿岸。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在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对黑龙江流域的侵占,意味着沙俄已经彻底封死了游牧民族的所有出口。

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前,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的对抗。

一般而言,但凡中原王朝处于王朝末期,或者乱世,其整体实力孱弱,根本无力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疯狂进攻。少数民族也会趁此机会侵占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作为入侵中原地区的跳板。

但是在中原地区完成整合,重新缔造新的大一统王朝后,双方实力对比就会逐渐被逆转。在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是帝国的经济基础,因此这种变化非常漫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特征,例如汉朝反击匈奴用了70年时间的卧薪尝胆。

在中原王朝建立前期,经过韬光养晦,国力强盛,统治者雄才大略,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巨大打击,迫使其退出中原地区。

而在游牧民族遭受巨大打击,元气大伤后,他们的逃遁路线可分为两个方向:

1、一是向北

首先,由于中原王朝以小农经济为支撑,生产力水平整体低下,这意味着反击少数民族几乎是倾全国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不影响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每年反击匈奴的时间只有短短数月,这在时间上意味着中原王朝无法对游牧民族赶尽杀绝。

其次,蒙古高原相比于中原地区地势较高,维度更高,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气候更加寒冷干燥,中原王朝北伐游牧民族的过程中根本无法得到充足的补给,客观上要求中原王朝必须保持漫长的补给线。



而战线越靠北,就意味着补给线需要拉得越长。而补给线每延长一公里,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入,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撒欢地往北跑,中原王朝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凡事就怕认真加天赋,比如霍去病式的人物。


2、一路向西

建国后,根据郭沫若等一些历史专家的考证,得出我国游牧民族游牧范围的北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附近。

在这条纬线上西起萨彦岭,中经贝加尔湖,东至外兴安岭。形成了东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天然的分界线,这也是两大板块儿的分水岭。

从分水岭向南北两个方向,海拔逐渐降低,形成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北纬58度线以北,冻土广布,气候寒冷,无法发展畜牧业,游牧民族难以生存。

而在中原王朝出现霍去病式的人物,并掌握了有效克制游牧民族的手段,例如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后。中原王朝军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小农经济的天花板,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游牧民族进行穷追猛打。

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北跑就非常不明智了,游牧民族必须寻找更多的求生途径,那就是一路向西。

在我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发展过程中,向西迁徙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和发展途径。除了匈奴逃命似的西天,很多游牧民族甚至主动发起向西的扩张,例如蒙古发动的三次西征。

游牧民族途经阿尔泰山南北的通道向西迁徙,到达今天的中亚草原,东欧平原以及西亚高原等广大区域,游牧民族在这样的迁徙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但是俄罗斯的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中国18世纪对西伯利亚的鲸吞,以及19世纪对中亚地区的征服,游牧民族向北和向西的通道被完全堵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供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客观上为中原王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提供了可能。

历史的使命最终落到了清朝的肩上。清朝崛起后,便开始着手解决蒙古问题。

蒙古自明朝后期以来,虽然无法完成统一,但是他们仍然占据了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等广大区域,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

清朝作为发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对于蒙古问题的认识比汉家王朝更加深刻,这也注定了清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王朝。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皇太极成为蒙古各部的大汗。

1691年,康熙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札萨克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标志着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由鞑靼分裂而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因此清朝更多的采取怀柔政策,在漠南和漠北,蒙古区域清朝推行一系列措施:

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各部区域进行划分,设置盟旗,并要求蒙古各部固守界限,不得随意迁徙。虽然在客观上减少了蒙古各部发生矛盾的可能,但是却彻底改变了蒙古各部的生活状态,无法逐水草而居的蒙古各部,也没有了聚沙成塔,迅速崛起的可能。



大兴黄教。清朝统治者相信宗教远比长城更有力量。因此在征服漠南漠北地区后,清朝在草原上大兴喇嘛庙,统一蒙古各部的宗教信仰。同时清朝已利用黄教严格控制蒙古各部人口,导致蒙古地区人口常年负增长,势力越来越弱。

满蒙联姻。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后,和漠南蒙古高层王公常年保持政治联姻。通过相互的高层通婚,蒙古各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和清朝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更加强化了蒙古作为清朝联盟的政治地位。



当然,对于不听话的游牧民族,特别是漠西蒙古,清朝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那就是武力手段。

从从准噶尔汗国崛起到覆灭的70多年时间里,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例如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有效遏制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

又通过1722年驱逐准噶尔,清朝收复西藏;1724年清朝击败青海和硕特部,收复青海;1757年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而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至此清朝疆域达到顶峰,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实控疆域的最高峰。平定天山南北,标志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而为了让游牧民族死得更透,争吵在实施了一系列釜底抽薪式的削弱政策后,也在不断引入沙俄势力,压制蒙古。

例如1689年,清朝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表面上通过条约清朝巩固了龙兴之地,但事实上,清朝将外兴安岭以北的传统游牧民族势力范围划给了沙俄。



再如1727年,清朝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此条约有效保护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但却将原属于喀尔喀部的贝加尔湖周边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沙俄。

因为沙俄的泰山压顶,使得蒙古各部不得不更加依附于清朝。

概括说来,清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和清朝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清朝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使得清朝成为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中坚力量。



但是沙俄的配合约必不可少,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沙俄的默契配合,才使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清朝解决游牧民族的过程也是清朝和沙俄瓜分蒙古势力范围的过程。

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游牧民族相比于周边势力,技术劣势更加明显,再也无法对中原地区形成实质性威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福垊以为狭义的漠北在内蒙北部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一带。广义的漠北应该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

中华大患历来在北,征服北方唯有汉唐,即使汉唐,也有白登之围,渭水之盟。更不要说西周亡于犬戎,西晋灭于五胡(匈奴),后梁灭于突厥(沙陀族),北宋有靖康之耻,南宋有崖山之辱,明有咒水之难,此后一直受到沙俄、苏俄的蚕食鲸吞分离……

仅以汉唐论,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彻底征服漠北,而沙俄能做到呢?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strong>

第一、地形上,我们没有的优势沙俄有。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归属高原,有戈壁、大河、沙漠所阻隔,行军不便。而他们习惯这种地形,骑兵强大,居无定所,纵使汉唐再强大,也难以彻底消灭。更何况汉唐打败他们还需要耗费很大的国力,尤其是汉武帝时,打得民生凋敝,以至于后来汉武帝下《罪己诏》。

而蒙古征服沙俄,沙俄征服蒙古。蒙古征服沙俄,正赶上沙俄的大分裂的战国时期。而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则地势的优势趁着蒙古帝国的大衰败大分裂而来的。要知道乌拉尔山是多么平坦啊!他们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第二、气候上,我们怕苦寒沙俄不怕。




漠北苦寒之地,我们征服后,也不会适应那里的环境。就是移民过去,那里也不适合男耕女织,没办法搞生产。汉唐的做法就是以夷制夷的羁縻制,只要你臣服就好了。就是唐朝的大都护府也是一种高级的羁縻制。无法从根本上对漠北移民和管理。

而沙俄本来就习惯寒冷的环境,他们一旦征服西伯利亚后。就采取直接管理和移民建设。甚至对土著进行屠杀和强行迁徙,从而确保了其移民能占据征服地的主要比例。从而使土著不敢不能反叛。

第三、武器上,汉唐是冷兵器,沙俄是热兵器。



汉唐征服匈奴、突厥还处于冷兵器时代,这决定着征服困难,管理困难,就是平叛也困难。因为不能彻底剿灭至少是有效管理,所以汉唐不能对北方完全占有。

沙俄用热兵器征服后,进行殖民化管理,土著被分化、弱化、同化,即使个别人动歪脑筋,也难以抵挡沙俄的平叛力量。尤其是今天的俄国,其国内分离势力就更别想得逞了。看看车臣的代价吧!


福垊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国历史上,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游牧民族向南冲击长城,对中原王朝产生影响。

中原王朝强大时,如汉时、唐时,也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征讨,产生了很多代表汉民族武力顶峰的军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扫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游牧民族多次以漠北为根据地,不断袭扰中原地区,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毁中原王朝的军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游牧民族,之前于史无载,好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突然间就变得很强大,直接出现在中原王朝旁边,也使中国的史官们也无从考究他们的来源,只好语焉不详地说他们是某某别部,大意是跟着某个民族一起迁徙过来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们通过翻阅史册,肯定也发现了一个规律: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有两个:

在西北,是在阿尔泰山的中亚草原(北虏)。

在东北,则是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东胡)。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游牧民族,其发源地基本都在这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两边的游牧民族交替强大,占据漠北草原,号令北疆,与中原王朝争雄。

中亚草原,即位于中国西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从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吐火罗人、钦察人、斯基泰人、阿兰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还有很多连史学家也不知道怎么命名的民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们之间也发生征战,但更多的是融合。这些数量众多的不同人种、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里生活,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产生的;

在东北的兴安岭附近,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先后出现有丁零、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决游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出现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断绝草原民族强权的生成机制。

可以有两种做法:

1,军事占领,强权统治。汉王朝、唐王朝即是采取此种做法,只是这种方式会随着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时出现强烈的反弹。

2,政治攻心,经济革命。通过经济影响,彻底改变这两个地方的地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实际上,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大面积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于每次出征都有鞭长莫及之感。

现代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实际上也是第二种办法,替换农作物,改变当地以毒品为生的生活状态,以达到彻底治理。这即是中国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唐时,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长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终都集中在西北地区。

为了保卫都城长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占领西域。为了守住西域,又要继续向中亚腹地进攻,直到中原王朝的军事能力达到极限。这个极限是指中原王朝军事物资投放的最远距离,基本就在现在的中亚一带。也因此,汉朝、唐朝不断向西北用兵,唐朝时最远打到了现在的伊朗一带。

依靠军事进攻,打下来中亚草原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当地屯田,改变当地的游牧状态为农耕状态,实现自给自足,前文说过,这非常困难。由于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还有当地的水土条件不适合发展农业等原因,中原王朝改变当地生产习性的工作,往往来不及实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从而退出了中亚草原地带的争夺。

中亚地区,重新进入了游牧状态,成为各种游牧民族的催生机。这些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河西故地,使得汉民族的西北防线自唐代开始不断后缩。

当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时,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锤也给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击,在客观上为东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创建民族,都源出东胡。

中原王朝为了抑制西北的游牧民族,有时会策略性地扶持东北的游牧民族。所以,东胡的各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的舞台要比西北的游牧民族还要大,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还是女真。

唐代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实际上已经在对付东胡民族。西北地区由于战线收缩,已经放弃了河西以外的中亚地区,对漠北更是鞭长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长城来防御。

东胡民族变得强悍难制,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已经从部落制向国家体制转变,这种游牧与农耕两种政治组织所迸发的战斗力,让中原王朝倍感压力。由此可见,石敬塘送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影响极其恶劣。

明成祖时,汉民族武力有所恢复,力图振作。他曾经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扫穴,虽战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却断绝了蒙古人复返之念,甚至到秋天还要去草原纵火。

但是,归到实际,这不是改变草原生活经济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间都不能解决北患。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本身就是东胡的游牧民族(渔猎),因此中原王朝东胡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满清政府实际上也没有能力经济同化,但是它能够做到精神同化。满清200年下来,蒙古已经不能再作为边患了。

于是,在18世纪前后,中原王朝剩下漠北问题,就是西北地区刚刚冒头的游牧民族势力,这股势力被称作准噶尔汗国。

清王朝通过80多年的连续征战,终于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领了中亚地区。同样,清王朝也没有能力改变当地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因此时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时,新疆的生产方式也基本变化不大。清王朝也面临着与汉唐王朝一样的困境,中亚地区距离核心区太远,军事投射能力变弱。清王朝依靠军事强权统治,在当地勉力支撑。直到19世纪俄罗斯的到来。

俄罗斯统一欧洲部分后,在18世纪后期,开始经略中亚草原。当时俄罗斯通过学习西方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的火器装备和近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而这些跨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俄罗斯能够占领,并顺利征服中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有重大关系。

如俄罗斯攻打塔什干时,1940名士兵,进攻一座30000人驻防的大城,最终打赢了,让塔什干赔了50万卢布。

俄罗斯就此通过先进的军事装备,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亚草原。

俄国又通过近代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往中亚迁徙大量的俄罗斯农民,并且严禁各个游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时还人为制造矛盾,断绝了这些民族间的交流,使其不能产生新的游牧民族强权。

于是,漠北地区就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以往2000多年来,不管是西北的阿尔泰山游牧民族生成器,还是东北的兴安岭游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纪末,都不能再为漠北提供新的游牧民族强权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后,安静了。

也因此,俄国在往西伯利亚的扩张之路异常顺利,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地区强权了。西伯利亚汗国,看着挺大6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万人。

直到此时,游牧民族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不管是俄国,还是清王朝,实际上并没有从根上改变当地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是通过军事强权威压,与以往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的做法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可是时代一直在发展,俄罗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纪、19世纪挺住了,迎来了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游牧民族的骑兵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在适宜定居的地方,游牧民族纷纷抛弃了帐篷,住进了砖瓦房。他们的生活习性2000多年来终于被整体性改变了。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再不可能再建立起来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罗斯分别占领中亚草原一部,用武力维持到火器出现大变革以压制、终结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优势,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游牧民族势力的工作。

在东北,清王朝独自通过羁縻、姻亲等手段控制了东北草原,使得东北游牧民族产生新的强权的机制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

漠北游牧民族强权的两个供应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漠北地区就此安静了。只是,老式的游牧民族强权已经走下历史舞台,新式的军事强权却在北疆再次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胁。

在此,虽为汉唐时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汉民族在2000年前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罗斯和清王朝则很幸运地赶上了。

借用一句互联网流行的话来结尾,也可能不太恰当:站在了风口上,猪都能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