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東部曾經的中心登州是哪裡,如何形成、廢止的?

安子


古代登州是現在山東省內的一個州。

登州是中國歷史上位於山東省境內的一個州,地處於山東半島,在唐朝初期的時候朝廷曾經在文登設置了登州,但是不久以後就被廢除。

到了692年,朝廷又在黃縣重新設置了登州,707年,登州被移到了蓬萊的管轄範圍之內,蓬萊升成了縣,到了明清的時候登州被改成了登州府,仍然歸蓬萊管轄。

登州的形成並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從生產到發展,再到消亡的過程,這個我國的社會歷史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登州最開始又唐朝初期設立一直到民國取消,共經歷了1200多年。

擴展資料:

登州這塊地盤在登州名字還沒有出現時屬於青州的"嵎夷"或"東夷",春秋時期,它又成了萊子國的一塊地盤。

戰國時期,這塊地盤被併入齊國。魯襄公六年,滅齊東夷萊國。秦一統天下之後,分了36個郡,古登州前身屬於齊郡黃縣的一塊地盤。

到了漢代,屬於青州的東萊郡,西晉時屬於青州東萊國,南北朝時屬於劉宋的東萊郡,元魏時屬於東牟郡,北齊時屬於東萊郡,隋朝亦屬東萊郡。

而登州這個名字最早是唐朝初年才出現的,唐武德四年始置登州,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

武德四年改東萊郡為萊州,如意元年萊州分為萊州、登州二州。天寶元年又改萊州為東萊郡,登州為東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為萊州、登州,但兩州轄區均為原光州地,登州治所在蓬萊,萊州治所仍在掖城,萊州轄區西部仍以膠萊河為界。

古登州從唐初設立到明朝初期,一直為州,到了明洪武九年,才升格為府。明朝初年.膠東地區設登州、萊州二府。

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寧海州、文登。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

清朝時期,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


貪狼1516


登州在我國曆史上是位於山東東部的一個州,地處山東半島,根據清光緒版《登州府志》記載:唐武德四年,以牟平、黃置牟州;以文登、觀陽置登州。不過,不久被廢,如意元年(692年)復置登州,之後數十餘年,時設時廢,直到唐中期才成為定製,延續後世1200多年。他的產生和發展到消亡是個曲折過程,這與我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緊密聯繫。

最穩定的時候應在明清時期,明朝時登州劃分歸屬到萊州府下,1376年升為登州府,治蓬萊,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明末成為關防重地,曾設登萊巡撫於此。到清朝基本沿襲明制,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因其地理位置被開放為通商口岸。

直到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煙臺,登州劃為行政區,至此,登州便結束了。


歷史錯過的昨天


登州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過程。

唐朝沿襲隋朝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治文登,領文登、觀陽縣(一說治在今海陽縣發城鎮),屬河南道。武德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如意元年(692年),於黃縣復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平等3縣。神龍三年(707年),蓬萊置縣,黃縣省入,登州移治蓬萊。先天元年(712年),又析蓬萊縣置黃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治蓬萊,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

宋朝改革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確立了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制。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於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蓬萊。元朝在地方上確立行省制度,形成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區制。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載,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置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隸屬益都路,後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蓬萊。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制,登州歸屬山東省(後改為山東布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年升登州府,治蓬萊,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清沿明制,登州府轄區基本無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登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1862年登萊青膠道由萊州遷往煙臺。1912年,山東(登州)軍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辦事機構設在登州考院。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煙臺,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