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地都是種的小麥和玉米,怎麼和電商合作?

用戶7724907026644


坦白來講蠻難的,電商是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品牌,沒有質量產量做依靠,你沒有辦法通過買家的長期認可。如果單純的是個人通過電商來賣這兩種農產品更是難上加難。

第一,我們農民的話,沒有一個大的產量,一般一家的話就是幾畝地,這個的話,你沒辦法形成一種從量上產生質變的實力。,做不到大宗批發。

第二,不如建議由政府牽頭,有由一個鎮或一個縣,或者小一個村形成優質的種植產品,發展有特色的一個產品,形成一個合作社。優質的產品,通過推廣更容易銷售。

現在的農村農產品種植還是一個粗放型的,對質量和產量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度,對品牌概念也沒有一個很精準的認識。這方面的話,一定要接一個深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江蘇邳州現在除了銀杏和大蒜之外,又出了一個有優勢的東西產品ˉ——水稻。

政府重視了,農民也就會重視了,都重視了,就成功了。

我們蘇北地區也是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它不像水稻,直接可以使食用,非常簡單出好壞。玉米和小麥的話,可能需要二次加工,可以把玉米和小麥進行再次加工,讓外觀和口感上有一種直觀變化,單純賣小麥和玉米的成品,遠不如再次加工後的價格。

希望能有一個幫助,謝謝。








農村大陽陽Baby


我是老曹

就玉米和小麥這種大宗農場品來說,老曹推薦你將信息發佈到大宗農產品貿易的平臺上去,比如 惠農網以及類似的電商平臺

中國惠農網是2013年9月上線,由湖南惠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B2B網站,該平臺主要以B2B的方式為農村用戶服務,為農產品提供供銷渠道。

中國惠農網的LOGO以綠色為主調,突出打造綠色、健康城市生態圈的理念,造型上由兩片綠葉托起一個"農"字,突出中國惠農網根植三農,服務三農。其中,"農"字為院士體,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親筆所題,原作為"惠農寶",LOGO中的"農"字是題字節選。

聲明一下啊,老曹不是託,是真正的用戶,類似的平臺有很多,您也可以選擇!


十洲莊園老曹


  • 一畝小麥,一畝玉米,那個收益更好?

我們先了解下小麥的生產種植收益。

種小麥主要的直接投入有以下幾類:種子、肥料、犁地、播種、灌溉、打藥、收割等費用:

種子百十塊錢、肥料大約在150-200元之間、犁地璇地也在百十元左右、播種基本在二三十元左右、灌溉費用大約是四五十元、打藥費用約30元左右,收割大約五六十元。

綜合算下來,整個種麥子的直接資金投入大約在400-500之間,這裡面不包括人工費。

算了投入之後,我們算下收入問題,種小麥的收入主要有兩個方面:農業補貼和銷售小麥的收入。

農業補貼:從2016年起改成了農業綜合補貼,因此單獨給小麥不太好分割,我們選一個80元/畝為標準。

其次看價格,國家規定的國標三等小麥的收購價格是1.18元/斤,但實際上農民交售的糧食是賣不到這個價格的,因為很多農戶大部分選擇的是家門口賣糧,因此要扣掉運送至糧庫的費用和小麥裝卸的費用,此外,還有質量標準方面,絕大部分交售的糧食是要扣水扣雜的,因此實際賣糧價格大部分集中在一塊零幾到一塊一毛多之間。綜合算下來,一畝小麥的收入基本在1000-1100元之間。

收入減去成本,一畝小麥的收成大約是500-600元之間。

我們再看下玉米的種植收益。

以東北為例,由於東北大部分土地都是租的,因此,地租成本是一項大開支。根據此前6月5日-6月10大商所組織行業對黑龍江地區調研數據來看,由於玉米價格的大跌,地租成本出現了明顯下滑。

去年帶糧補的地租在5000-7000元/公頃,今年帶糧補的為5000元/公頃,基本上目前地租成本在300-400元/畝之間。

除了租地成本外,化肥、種子、農藥、機耕費等大約是400-500元。這樣算下來,一畝玉米地的資金投入大約是800元左右。

算過投入再算收入。收入主要有兩類:一個是玉米生產者補貼,一個的銷售玉米所獲得的收益。

在2016年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大約是一畝150元左右,2017年的尚未公佈,目前有數據顯示,很可能會比去年有所增加。

其次是賣糧。在東北賣糧,大部分是溼糧,所以存在量大價格低的問題,比如在2016年秋天東北玉米上市時,很多地方表示玉米價格跌到三四毛錢,其實表述是不準確的,三四毛的玉米基本上水分要達到30%以上,同樣的當地一畝地兩千斤玉米產量的表述也是不準確的。

按照國標換算下來,東北地區玉米單產大約在1100-1300斤之間,2016年產的玉米銷售價格基本在0.6-0.7元每斤之間,應該說比往年相比還是下降很多。

從上面的投入產出比,基本可以看出,如果是小規模生產,扣除國家補貼,種玉米是不怎麼賺錢的,加上補貼,一畝地的收入也基本在300-400元每畝左右。

  • 為什麼農民總覺得種地不賺錢?

從上面的測算,我們能明顯看到,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種地還是有一定的收益的,為什麼農民還是據地種地不賺錢呢?

1.我們上面的所有測算是沒考慮人工成本的,如果考慮到人工費用,種小麥和玉米是虧損的。

2.小麥從播種到成熟,大約需要8個月的時間,平均下來一天2-3塊錢的收入,和搶紅包有的一拼。

3.一畝地600元的收入,按照當前的外出打工收入,也就幾天的工錢。

4.以前一家一戶種幾畝地就能滿足家裡的大部分開支,而現在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在翻倍上漲,種地收入遠遠落後於一年開支的增長,單單從家庭收入的資金比例來看,種地在農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副業收入。

5.賣糧時的心情。如歉收的年份裡,農民產量減產,企業會積極收購。但在大部分豐收的年份裡,農民是需要盼著收糧的來收購,其中不乏各種刁難——本身就不賺錢,還搞的跟啥似得,心裡肯定不痛快。

說實話,真的是以前隨父親賣糧的時候,雖然承受的刁難更多,但畢竟那時候同其他商品來比較,糧食還是值錢的,雖然受點委屈,但看到手中的鈔票心裡還是挺爽的;而現在,看到一篇篇報道,用的絕大部分是農民賣糧喜笑顏開的數錢的照片,真不知道一家一戶四五畝地、辛勞大半年掙那麼一點錢怎麼能有那麼的開心呢?

另外,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的是,與黃淮地區農民種植收益成為副業不同,東北由於地廣人稀,中小規模的種植者比較多,可以說很多東北的農民種植是其一年的主要收益,在當前小農經濟備受糧食市場化、規模化衝擊的背景下,東北農戶種植收益的規模化臨界點需要決策部門慎重研究,讓多大種植規模的農民能靠種地過上體面的生活是我們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最重要一環。

<strong>


農村的阿旺


關注漁人草舍,聚焦現代農業,搭上致富的順風車。關於題主的問題,我覺得如果想增加原糧的附加價值,一定要做出一些改變,想要結果不一樣就一定要做的不一樣,無論是品種選擇還是深加工到銷售策略都要有差異化。

原糧銷售

通常小麥和玉米是需要二次加工的原糧,若不做加工,只是進行玉米和小麥原糧銷售的話,可以有以下渠道:

第一聯繫當地的麵粉廠、植物油廠和飼料廠等糧油加工廠,可以銷售,也可以兌換或代加工;

第二銷售給當地的糧食經銷商,有的經銷商會直接上門拉貨;

第三直接找大宗的農產品交易網上平臺等,最好是當地能成立合作社,聯合當地的農戶,做成規模,形成品牌。

以上幾個渠道並不能增加原糧的附加值,改變不了它仍然是原糧的屬性,無論是哪個渠道銷售,價格自然還是原糧的價格,這是最傳統的原糧交易。

選擇特定產品,改變產品屬性銷售

現在很多城市餐桌講求養生和營養搭配,那麼無論是小麥還是玉米都可以調整一下產品的屬性,拿小麥來說,是可以用麥仁熬粥的。麥仁是小麥經過水溼潤,再用簡單的碾米機或碾子加工,脫去種皮後就是麥仁,就是簡單做個粗加工,但價格立馬就不一樣。

把小麥的營養價值提煉出來,做好包裝,它就有了商品的屬性,可以進超市也可以到某寶某多的平臺了。

玉米也一樣,甜玉米在鮮玉米時剝粒冷藏,餐館、居家都可以用,也可以整穗冷藏反季節銷售;還可以選擇能做爆米花的品種種植。

改變產品的屬性實際上沒有增加太多的成本,只是品種的選擇需要把握好,產品屬性改變,附加價值順應就上來了。

深加工銷售

原糧的深加工後也可以增加附加價值,比如說當大家都做精粉時,你就反向生產帶有麩皮的小麥粉,就是最早的通粉,小麥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可提高食物中的纖維成分,可改善大便秘結情況,同時可促使脂肪及氮的排洩,營養價值一提煉,普通的小麥就變成了養生的產品,身價自會提升。

還可以主打貼近自然的石磨小麥粉

人都有返璞歸真的心態,現在城市人生活條件好了,吃飽沒問題,就看怎麼吃好,怎麼貼近大自然。

玉米的深加工品種就更多了,比如玉米粉、玉米茬子等

實際上以上的幾種方法只是對原糧做了一點點改變,並沒有增加太多的成本,但收益上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普通原糧改變了屬性,稍微進行了粗加工,銷售的範圍就大了,消費群體增加了,藉助互聯網的平臺,就會增加不菲的收益。

多善於觀察生活,體會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實際上致富的路子很多。還是那句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老祖宗留下來的自然是精華,只是現代人的生活觀念發生了變化,我們適時跟上這種變化就好了。

關注漁人草舍,聚焦現代農業,搭上致富的順風車。

漁人草舍


如果說單純的賣小麥和玉米,賣出好價格挺難的,下面簡單說說我的觀點。

小麥和玉米只不過是原材料而已,原材料的價格國家控制的比較嚴,何況是農產品,牽一髮而動全身,糧食是一切發展的基礎,要發展不能餓著肚子發展吧,所以國家會想盡辦法讓老百姓首先不能餓肚子,才有精力發展其它的,所以不管和誰合作,糧食沒多少溢價空間。要想和電商合作,要麼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樣價格才能賣的上去。

所以說做農民不容易,做農民賺到錢更不容易,好在國家這幾年的政策較好,未來發展的空間還是較大的。




中原周亞偉


通常直接買小麥和玉米賺不到什麼錢,一般二次加工的原糧後價格相對高些,若不做加工,只是進行玉米和小麥原糧銷售的話,可以有以下渠道:

1.當地的麵粉廠、植物油廠和飼料廠等糧油加工廠,可以銷售,也可以兌換或代加工;

2.可以找農產品交易網上平臺等,最好是當地能成立合作社,聯合當地的農戶,做成規模,形成品牌才方便做好電商銷售。


唄農鄉趣


你好,我是獵人哥。就這個問題,要根據當地的市場,有以下三點。

1:根據當地的特別的產品,小麥,玉米,是不好做電商的。

2:用心找一下當地特產,可以自己去試試做電商,但是一定要了解清楚產品,和電商的流程。

3:找當地的小網紅或者找當地的電商團隊合作,但是前提是必須產品一定要好,嚴把質量關。

最後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不要盲目的下手。


獵人哥


你好,我是黔寶之家。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你提出農村種地都是種的小麥和玉米,怎麼和電商合作?這個問題我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

1.電商平臺有很多的,可以找專門做農產品大宗對接的平臺上架產品銷售,大部分電商更多的作用是宣傳,讓別人知道你這裡有這東西。如某人在平臺上採購了一批玉米,下次購買時很有可能直接打電話讓你發貨了就不經過平臺了,特別是大宗類產品。

2.可以簡單加工過在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銷售。

3.也可以和電商商家合作,由商家來策劃怎麼銷售,種植戶只管供貨就行。


黔寶之家


1.可以自己開網店銷售,比如某寶,某京,某多多,這些成熟平臺對農業有很大的流量支持的,或者跟這些平臺的商家合作也可以,你負責出貨,商家負責賣。

2.現在流行短視頻和直播賣貨,你可以通過字節跳動旗下的平臺,今日頭條開通頭條號,每天分享小麥和玉米的種植情況,跟粉絲互動,然後在頭條開店或直接直播帶貨,今日頭條現在很多子公司平臺很多流量,比如抖音,還可以做各種玉米搭配的菜分享製作過程,粉絲會有購買慾望,靠分享經濟賺錢。

3.可以做一些深加工,比如玉米幹,比如磨成粉,都可以.

4.政府牽頭,發展特色經濟.


阿鑫談飾品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可以磨成麵粉,掰嫩玉米,玉米制做成罐頭,做成玉米粉等都可以與電商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