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宅在家裡的人,可以讀歷史人物傳記和旅遊地理方面的書籍畫冊,幫你獲得時間及空間的縱深感。開拓視野,涵養心性,增強應對疫情的勇敢和自信。”2月6日晚,國家一級作家畢淑敏女士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從事軍醫工作20年的她,擅長撰寫心理諮詢方面的書籍。她在2012年推出了長篇小說《花冠病毒》——裡面描寫到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當然,更多的是英勇抗擊。

在值此非常時期,這部小說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則希望小說所寫,永遠不重現。她期待疫情之下的職場人士,在家網上辦公,能夠調整好心態,保持內心的定力和安穩。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憶舊作:晝夜採訪非典一線人員醞釀8年完成《花冠病毒》

北青報:能否談談《花冠病毒》創作背後的故事?它對當下我們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有哪些啟示意義?面對疫情有無新的創作計劃?

畢淑敏:2003年“非典”時期,我受中國作家協會派遣,參加特別採訪組,趕赴“非典”第一線。當時我的母親身患肝癌晚期,我奉命出征,心想這一去很可能和老母親生離死別。母親支持我去,給了我很大的力量。我開始晝夜走訪戰鬥在抗擊“非典”一線醫生護士,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軍事醫學科學院還有很多衛生防疫部門,也包括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這一切所見所聞,結合自己經歷,醞釀沉澱了8年,凝聚成2012年出版了長篇小說《花冠病毒》。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此次疫情爆發,現鎖定在人類貪吃野生動物,病源和“非典”基本相同。這說明如果此惡習不改,以後還有可能會爆發新的瘟疫。說實話,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然的話,災難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災難離開時,我們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們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會不會再來?人類生活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這幾天也有朋友不斷問我為何在8年前就有此情節設置?事實上,我希望它永遠不重現。但如產生災難的土壤依然存在,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且很可能一戰再戰。我堅信這次瘟疫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能勝利。不過,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補牢。我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了。

至於新的創作計劃,暫時沒有。我現在一直宅在家裡,哪裡也沒去。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說當下:信息如同飯菜,要適度,要有營養的

北青報:這次新冠疫情下,有的小區被封閉,有的疑似病人被醫學觀察,還有的確診病人被救護車拉走。這些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會否加大民眾的心理恐慌度?如何去應對這些信息?

畢淑敏:人類對於突發的不安全事件,本能很警覺。過去受條件所限,某部落發現入侵者、山火、災變等,只是在小範圍之內傳播。現在網絡化時代,信息量非常大,真假莫辨。對於新冠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任何消息都會引發人們高度關注,人們紛紛在獲得的第一時間推送。我認為,人要學會對信息加以梳理甄別,不可接受來源不明的過多信息。信息如同飯菜,要適度,要有營養的,第一要素是真實。而不能像填鴨,塞進過少就被動接受多少。當你沒有辦法完全識別時,杜絕這些信息。

比如,有人給你發了一個15秒鐘的短視頻,告訴你這個人因新冠病毒倒在地上死去了。但這究竟是不是一個新冠病人?你不知道。死者生前是否有其它疾病?你也不知道。不在現場,僅憑15秒鐘的短視頻,你無從分辨。所以,這時就不能隨意轉發。馬路邊上看到有人死亡,把死亡過程拍攝出來發到網上,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我能理解,當一個人看到自家所在小區被封閉,不斷聽到救護車響,看到有人被拉走有人被隔離,會感到很緊張。但理智可以指揮情緒,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防禦措施。理性告訴你,封閉小區是目前採取的正確措施,它並非歧視和小題大做,居住在這裡的人應該鎮定接受這個變化,情緒就會漸漸安定下來。保持鎮定,不要風聲鶴唳、不驚恐萬分,甚至生出怨懟心理。這樣,你就會比較坦然,渡過難關。

大疫時期,面對突發情況,不要怨天尤人,不沉湎於焦慮悲涼。大家理智上都很清楚,發生了傳染病就要隔離。請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面無懼色地接受這一切。把居家隔離當成對國家所做的貢獻、對抗疫所做的支持,也對自己避免交叉感染有好處。

聊心理:人要保持內心的定力學會思考

北青報:在新冠疫情下,有居民覺得長期宅在家中會悶出病來,那麼如何調適好這種心理狀態?當下一些公司企業延緩開工,職場人士待在家裡網上辦公。對他們來說,怎樣調解這種不應期?

畢淑敏:一個人生不生病,和環境有關,但並不是絕對相關。同樣環境下,有人生病有人就不生病。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你天天在人群裡泡著,你就不生病嗎?以前,不是有人大喊都市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讓自己生病嗎?目前情形,我覺得應該坦然接受變化,適應不同的節奏和外界的影響。如果街上颳風,你心裡就下雨;外面寒冷,你的情緒就掉到零度……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現在網絡發達,你可以和朋友在網上溝通和交流。你可以讀書,電子書、紙書都可以。思考人生的規劃,學習充電相關業務,都可行,並且有意義。有些人,習慣了天天在外面喝酒吃飯,和跟人聊天。覺得自己所處重重人海之中,才有一定的存在感。當他孤獨一人時,就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和自己相處。這正是他自身心理健康的欠缺之處。

在我看來,人要具備在各種境況下,保持內心沉穩的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若你天天在外面跑,就不能思考;若你天天在家待著,你就能思考了。做一個會思考的人吧,無論外界環境怎樣千變萬化,你都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就請開發鍛鍊。

對於宅在家裡辦公的職場人士來說,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你是否熱愛你的工作?你和同事是否有良好的關係?你珍惜你的工作機會嗎?你賦予你所肩負的工作何種意義?你的工作是否是你人生存在的價值體現?如果這些概念搞清楚了,那麼無論在哪裡辦公,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和一個集體在一起,只不過集合的方式有變化,目標仍在那裡呼喚。不用把外界的變化看的舉足輕重,好像外界改變了,你的舉手投足都不知如何是好了。總之,無論外界怎樣變化,我們要有內心的信仰和追求。

薦書目: 讀歷史人物傳記 看旅遊地理畫冊

北青報:在新冠疫情下,有哪些比較好的圖書適合宅在家裡的人調適心情?

畢淑敏:這種情況下,讀讀歷史、人物傳記、旅遊地理這三方面的書籍比較好。讀歷史,讓你生出時間上的縱深感。看一些你所敬佩的歷史傑出人物的傳記,會從別人的人生裡,看到即使是偉人,也絕非一帆風順,也遭到過很多挫敗與苦難。學習一下他們在那種時刻,怎樣堅持過來。或許也可能讓你增強應對疫情的信心。

另外,宅在家裡,畢竟所接觸的多是單調重複的家務瑣事,挺磨人的。讀讀旅遊地理方面的畫冊和書籍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可以幫助你開闊視野,拓展空間縱深感。對於涵養心性、調試枯燥單調的生活,或許有輔助作用。

舊作《花冠病毒》寫到突發瘟疫、城市封鎖被網友譽為“神預言”畢淑敏:希望所寫的永遠不重現

談民生:希望專業人士教大眾製作防病毒口罩

北青報:疫情之下,您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家裡面生活用品儲備得怎樣、夠用麼?

畢淑敏:我最近一直宅在北京家裡。在網上買菜,因陋就簡過日子。疫情防控前線緊張,有些市民口罩短缺,不知北京有關方面能否通過街道社區向轄區居民定量配發口罩?

大街上有些人戴著防霧霾口罩,有專家說這種口罩並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在專業防病毒口罩緊缺情況下,口罩生產廠家或者專業設計人士,能否給社會大眾支支招,教大家如何在家裡也可以製作基本合格的口罩。這樣,或許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