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很多经典的书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名著?

量力而活


大概能读进去什么样的书会与我们的阅历和心境有很大关系吧。我也是感觉,越是号称世界最伟大的名著越是晦涩难懂,很多鸿篇巨著倒不是情节有多曲折,就感觉看着看着就不知所云了

像《巴黎圣母院》、《飘》、《简爱》、《呼啸山庄》……这类书,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在我们上学期间都可以很轻松的读下来吧。

最近我在读《百年孤独》,与其说读,不如说是在啃吧,自己在电子书上连续读过好几次,都因为读不下去中断了,前几章我感觉还行,到后面就分不清谁是谁了。故事情节因为人名的问题搞乱了,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后来我干脆买来了纸质书来仔细阅读,手上拿支笔,随时吧人物关系记下来,或者干脆用笔记把谁跟谁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情搞了一个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记了下来。这样我感觉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的思绪也不在乱了。通篇读下来就顺利了许多。希望问主不妨借鉴。



蜗牛慢慢来


我是80年代初的人,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也有你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名著不好了,而是这个时代的风气变了,人心思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品一本有内涵需要思考的名著。

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在我们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七侠五义、红岩、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百年孤独之类的都是那个年代靠一本一本借回来读的。那个年代玩的东西很少,电脑网络更是没有,书就是人们最大的精神载体。

我的儿子都十岁了,不要说让他看我那时看的西游记、三国原著,就是买一堆什么少年版的文字书都看的很少。细细思考过,现在电子和网络影响太大,玩的诱惑太多,包括我自己一年也难得认真读几本书,何况小孩?要么就是看那些不动脑筋没有营养的网文?要么就是听别人播讲的小说。

好在我已经感觉到社会风气的慢慢转变,周边看纸质书的人也开始增加起来。现在能够认真看书的人都是素养很高的人,因为他能克制外界的诱惑。为了让儿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个周六是我们家的无网日。大家都不玩手机,不玩抖音,不看电视。闲的只能去看屋里的书。


missmyth


我现在专刷抖音,啥书也看不进去,小时候捧着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窝打手电看,我怀念小时侯纯真,可社会大染缸己将我变成了一个自我自私,无趣不思进取,我憎恶这样的自己,我很久不看书了,特别是世界名著之类的,我已经被手机毁了


素素美美的


从小学字还没认全就开始看书,说岳,隋唐都那时候看的,欧也妮葛朗台当年也爱看,一路看来,不管武侠,琼瑶,各种世界名著,都爱看,唯一迄今为止看不进去的就是巴尔扎克的幻灭,硬着头皮,努力了好几次,就是看不进去,最后只好放弃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悲惨世界都能看进去的人啊,那本书我实在看不进去我感觉不是我的问题,是那本书的问题。


三两梦话


上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所谓个人素养,读了几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让你拿起来就欲罢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飘》等我们班风靡一时,大家排队抢着看。《悲惨世界》这本我是在被子里一边看一边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蜡,文章前面铺垫太长,人物之间对话伏笔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还不知所云,《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就读的特累,现在都忘了内容了。

现在的我依然爱看书,不过转到了网络小说,十几年看了两千多本了吧,里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银幕。

我觉得那些所谓名著,文笔好坏事是一个方面,他里面的内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有就是这些小说的年代比较久远了,有一些内涵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代沟,很难产生共鸣。

还有翻译过程中,语境词汇上会有一些偏差,降低了书的精彩程度。就像咱们文言文翻译成英文,怎么都不是那个味了。

过去的专职作家比较少,所以文学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类型也少,不像现在选择面那么广。现在的一些精彩的网络小说也会成为未来的名著的。

不过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都是比较不错的了,都有可取之处,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给你产生共鸣。我的经验是看不进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后面有惊喜。但是实在不喜欢就放下吧,省得浪费时间,有这个空别的书都看两本了。


1111cz


最让我读不下去的是《红楼梦》,大家不要喷我。虽然名著读了不少,《红楼梦》还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我很喜欢这本书,也知道它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里面的人物林黛玉、晴雯、袭人我也很喜欢,就是读不进去,每次半途而废。


还有一本难读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本难读的原因倒不是因为里面人物关系复杂,而是它的写作手法。我记得除了前三章和后四章是按顺序来写,剩下的主体部分都是倒叙。加上艾米莉借助于洛克伍德和管家的视角来转述故事,又渲染了一种紧张离奇的氛围,第一遍读是比较费力的。硬着头皮把前面读过过去,后面就很顺畅了。第二遍再看,就完全不在话下了。

名著难读的原因

第一,书中庞杂的人物关系。

第二,不按顺序讲故事,倒叙插叙,旁观视角。

第三,涉及其他方面专业知识。

第四,外国著作的译本问题。

破解法

发现问题就要试着解决问题,针对以上各种原因的破解法:

第一,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谱。

第二,硬着头皮读,重读理顺故事情节。

第三,翻阅相关专业资料。

第四,读国外名著,选择评价较好的译本。

自己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书影生香


《巴黎圣母院》还是很有可读性的,故事情节也比较曲折,文学性还是挺强的。之所以读不下去是因为这本书掺杂了许多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内容,比如大约用了三章的篇幅讲述中世纪的艺术、哥特式建筑之类的东西,让很多读者不适应,也不感兴趣。雨果老先生在这本著作里似乎有炫耀学识的意思。

《巴黎圣母院》至少还是能读下去的。最让我读不下去的当属马尔克斯的那部享誉全球的魔幻主义大作《百年孤独》,那是真真正正的读不下去,但是如果不去读总觉得自己不像个文化人,不像个写作者。其实硬着头皮读完了也不明白究竟说了个啥事?他们这一大家子的人老子儿子孙子好几代人貌似都是用的一个名字,光名字问题也能把读者绕晕。当然不仅仅世界名著,就是中国的名著也有很多读不下去的,比如《红楼梦》,读《红楼梦》远不如度《聊斋志异》那么有意思。

我想这些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方得其中真意,就如同喝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需要渐次逐渐的进入阅读的佳境,那些急性子急脾气的人估计不大适合看世界名著。

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是动辄数十万言的大部头,规模宏大,这种大体量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精彩的章节,需要慢慢过度,需要考验读者的耐心。等真正读进去了就会发现精彩其实是在后面。

因此,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显然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一代代读者的考验,否则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总之,读世界名著需要有一个安宁的空间去静心阅读,读着读着就会蓦然发现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黄金屋。


郑非梦妙文


中学时代一次偶然机会看了天龙八部,感觉写的太好了!人物有特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啊!然后把金庸的小说都看完了,又看古龙的,风格完全不同,却不一样的精彩!一股脑连好的带不好的都看了!再后来看了红楼梦,硬着头皮看的,刚开始有点意思,看多了半白话文也能看懂了,确实着迷了!再回过头来看武侠小说,味同嚼蜡!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无心山东


的确有同感,一是年龄的关系,二是知识储备和个人趣味的原因。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我都是硬着头皮“翻”完的。

记得我在很早的时候,听从师范图书馆有位老师建议,就购买了二十四卷版本的《聊斋志异》,因为是古奧的文言文,根本读不下去。初中水平的古文修养,要应付传统文化很吃力。对聊斋故事都是通过小人书、白话读本了解的。

对于《史记》因为有白话文版本,基本完整的读过。再读原文就不是很吃力,能够轻松的理解其古文大义。

就是“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其他三部我都是没能一次读完过,因为半文半白的语言对没有古文底子的人,是大障碍,何况是一个中学生呢。

西方文学名著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读,可以说“观景不如听景”,甚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托尔斯泰作品,不如不读,保持美好的想象。

所以说趁年轻时,有气力尽量读些喜欢的好书,到一定年龄就力不从心啦。

另外,对于传统文化要加大普及,在学生时期就把必要的阅读技能训练好,让我们能通过自学,读到真正有价值的国学文化,受用身心!


乐活光阴


如果你看下去了,理解文字的能力强,那么,就松不开它了。

象《双城记》,不知道那么一拨闹革命的底层人民下一步会往何方,所以,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骨肉丰满的个性,牵住你往下翻书。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情节平平,描述的是一个人从幼年丧父到成长的人生经历,语言哀婉,却又幽默生趣,刻画了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命远变迁和诸多的悲欢离合,尤如眼前实物,历历在目。

《红楼梦》,就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王侯家庭里边一群富二代高枕无忧的生活场景,然而,却写得个个栩栩如生,性格迥异,变现了这个社会由盛而衰的内中必然趋势,写手的构思以及运笔的水平无人可及。

再者《思巴达克恩》,一曲粗犷豪放的山歌,一手是酒,一手是勇敢和泪。

《西游记》,在一个人心情不顺的时候,拿它当一杯茶喝,很感滋润。

不是看不下去,电视,手机,事业,打拼,应酬,责任,压力……等等,挤占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空间。

但,一旦看进去,无法释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