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動力何在?

娛罷不能樂不休


派荊軻去刺秦王只不過是燕國太子丹的一廂情願罷了,並且還賭上了燕國的國運。

燕國雖然是周王朝的正統血脈,但是它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力卻並不強大,並且在其他六國相繼改革成功之後,差距則越來越大了。

(荊軻)


荊軻

荊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

荊軻有兩大愛好:讀書和練劍,他早年曾經和戰國末年的著名劍客蓋聶論過劍,說是說論劍,但是最後荊軻被蓋聶瞪了一眼嚇跑了。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史記》

後來荊軻一路走到了燕國,在燕國他認識了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的高漸離,兩人不謀而合,成了知己。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荊軻一直活動於燕國,直到遇上了燕國太子丹。

太子丹

太子丹本名為姬丹,早年因為燕王喜害怕嬴政在攻破韓國後來打燕國,於是燕王喜便把太子丹派到秦國做人質,即所謂的質子。

質子制度是戰國時期常見的一種緩戰手段,即雙方互換人質後表示停戰。

(太子丹劇照)


其實燕王派太子丹去秦國是有原因的,除了單純的當質子外,還有一點就是太子丹和嬴政是舊識。

太子丹在去秦國做人質前,他還在趙國做過人質,那個時候因為嬴政的父親異人也在趙國做人質,嬴政也是出生在趙國的。

再加上太子丹和嬴政當時在趙國的關係也是還可以的,所以燕王喜想以太子兒時玩伴的身份去勸說嬴政放燕國一馬。

但是在太子丹去了秦國之後,已經成為秦王的嬴政對他並不友好,後來他只能從秦國逃回燕國。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史記》

太子丹回到燕國之後,田光向他舉薦了荊軻。

荊軻刺秦王

荊軻答應去刺秦王此事離不開田光的勸說,而且並不是普通的勸說,而是田光拿自己的死去激勵荊軻,讓荊軻去見太子丹。


太子丹見到荊軻後,他以秦王貪婪為由,讓一勇士前去重利秦王,並挾持或殺死於他,以秦王的死讓秦國內亂為由勸說荊軻。

荊軻雖有所不願,但是也經不住太子丹的下跪磕頭,只能答應。

(荊軻刺秦王)


後來荊軻隻身一人前往秦國,身上只帶了兩件東西,一件事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一件是燕國督亢的地圖。

荊軻到秦國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窮圖匕見後刺向秦王,秦王繞柱而走,荊軻被一醫官用藥袋砸中後被秦王刺傷,後被侍衛殺死。

荊軻死後不久,燕國也逐漸被秦國攻破,直至覆滅。

總結

總的來說太子燕是一個傻到極致的人,意氣用事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燕國,再說荊軻也是一個“迂腐”之人,但是他也沒辦法,那個時代就是這樣,雖說當時禮樂已經有所崩壞,但是總有一部分人還是遵守的,而荊軻就是這樣的人。

至於要說荊軻的動力,我覺得除了“士為知己者死”之外,可能他自己對秦國也有一些不滿。


鬱黎話史


荊軻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刺客,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身處古長安這個曾經的荊軻刺秦發生地,而且我們家鄉藍田縣有傳說中的荊軻墓,我曾經去過河北易縣看過荊軻塔,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荊軻和其他刺客一樣,是為報知遇之恩才西入強秦,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被逼出來的。

在我們藍田縣田家炳中學,據說還有墓冢,去年終於抽個週末專門去了。原來荊軻墓區就在學校操場的一角,平時少人問津,當年的墓冢早已夷為平地,只有新立的一通顯示曾經有過荊軻墓址,如今被學校闢為室外學習的一角荊軻墓在學校西南角,據說原來墓冢很大,學校基建早就沒了,現在只有新建的一座紀念碑,卻有點失望;

其實在我們縣有關荊軻墓的傳聞還另有一處,據《藍田縣誌》載“荊軻墓在縣西北三十里,今位於華胥鄉支家溝西北……”,民國牛才子在其《續修藍田縣誌》也記載“荊軻墓在縣城北關西北……”,從田家炳中學出來順便路過藍田縣史記載另一座荊軻墓——記憶中的溝支家溝大冢,以前在孟村上學去過,遺憾的是幾年前因為修高速已經夷為平地,當時做了搶救性發掘,考古證明那是漢墓,和荊軻沒啥關係。

其實傳說中的荊軻墓在國內還有河北易縣、山東鄄城等地。不過平心而論要說荊軻墓在其河北老家易水之畔,甚至是遠在山東,那一定不靠譜;遠隔千里,刺殺始皇肯定不會有啥好待遇,充其量也就是個衣冠冢,是當地人們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懷念罷了;因為荊軻刺秦這件事有歷史記載,刺秦王失敗後被殺肯定有一個埋葬的地方,而且是就近埋葬可能性最大,藍田離秦咸陽不遠,位於後來的秦枳道【亦作“軹道”】 這條秦都咸陽通往關東的交通要道口,這裡也是當時的燕國使者荊軻西入咸陽的必經之路,最關鍵的是在如今的咸陽附近乃至整個陝西,只有藍田有荊軻墓的相關記載。

據《史記》載,荊軻原是衛國人,好讀書擊劍,後來到燕國,燕人都稱他荊卿。戰國末期燕國危在旦夕,燕國太子丹僱傭刺客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當然太史公

載這一段時相當精彩,最著名的是易水之濱對荊軻赴秦的描寫,那段“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十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嗔目,發盡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以至於歷代都以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褒獎燕趙大地的中原名士。

荊軻生活的燕國算是小國,在夾縫中生存,春秋時期西接晉國,南面強齊,北臨山戎,戰國時期原來晉國一分為三,接壤的邊界被趙魏取代,可以說走了一隻虎來了兩隻狼,惡劣的生存環境也導致歷史上的燕國曾經有五個都城,如今的河北薊縣、易縣及現在的雄安新區等地都曾經是燕國的首都,戰國末期荊軻生活的燕國都城在易水之北的易縣,考古界稱為燕下都,如今的易縣以荊軻的故事聞名於世,當地有荊軻塔、荊軻墓等遺蹟,並新建有荊軻公園,去年去石家莊有幸參過河北博物院,欣賞了鎮館之寶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燕國宮門鋪首。

當年的荊軻與助手秦舞陽作為燕國的使者,南渡易水,應該是沿著後來的秦枳道西入函谷關進入咸陽,如今的秦咸陽城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年復一年的蒿草,埋在地下曾經輝煌過的秦都繁華,卻只能透過秦咸陽城遺址博物館的出土文物領略一斑。

關於荊軻刺秦的故事司馬遷描寫得可謂淋漓盡致,但客觀地講,司馬遷是西漢人,做為史官掌握國家歷史素材得天獨厚,不過還有許多素材是從多年的遊歷、走訪中得來,可以肯定的說荊軻刺秦確有其事,許多細節描寫就要靠讀者自己判斷了。

荊軻所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當時“秦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國可謂危在旦夕,據司馬遷記載,當時對燕太子丹密謀“刺秦”一事在國內是有反對聲音,他的老師鞠武就是其中之一,鞠武提出了向西與三晉結盟,向南連絡齊、楚,向北與單于和好的辦法;說實在的這個辦法理論上感覺很好,現實中耗時費力可操作性差。鑑於如此,太子丹還是選擇了尋找刺客刺殺親王的類似斬首計劃。

關於太史公筆下的五位刺客,除了《刺客列傳》記載外,還有《太史公自序》有記載,弘揚的多是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於度外的剛烈精神。並讚揚這種精神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全篇始於曹沫,終於荊軻,中間依次為專諸、豫讓和聶政,儼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以荊軻的文字最長,當時天下苦秦,刺秦自然被視為正義之舉。刺秦失敗後,秦王詔王翦伐燕並攻下薊城,五年後滅燕,次年秦並天下,同謀高漸離隱姓埋名後來被秦始皇知道,秦皇帝愛惜其善擊築,就赦免了他的罪名,只弄瞎了他的眼睛,不過高漸離還是找機會用“以鉛置築中…..舉築樸秦皇帝,不中”,這次事件後,秦始皇終於下決心殺了高漸離,並且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對於刺秦的失敗,史記中隱約道出了“準備不足”的說法,如“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和“荊軻怒,叱太子…..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等,當然易水之濱的慷慨悲歌也算是一種不祥之兆吧。其實我更喜歡清人鄭板橋筆下的荊軻刺秦詩句,寫的很是實在;其中《易水》詩是“子房既有椎,漸離亦有築。荊卿利匕首,三人徒碌碌。世濁無鳳麟,運否縱蛇蝮。雷霆避其威,人謀焉得速。蕭蕭易水寒,悄悄燕丹哭。事急履虎尾,僨轅終敗輹。酒酣市上情,一生不可復”,不過其中“人謀焉得速”也是說準備不足。

不過無論如何,荊軻刺秦的歷史事件是確信無疑,許多細節也就是一種司馬筆法,不管是準備不足還是秦庭強大的如鄭板橋比喻,到了“雷霆避其威”的地步,都是對這一事件的惋惜和對荊軻的感慨之情,從《史記》記錄秦始皇帝赦免共犯高漸離之罪看,秦王應該把荊軻當做義士看待,埋在咸陽附近的藍田是很有可能的;而當時天下苦秦久矣,善良的藍田人歷代保護義士墓葬也是順理成章,傳說中的荊軻墓被毀也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不過從新立的“燕國志士荊軻墓”碑,仍能看出如今的藍田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使後人有機會看到曾經的英雄,太史公筆下最精彩的刺客荊軻在藍田留下的最後印記。


三輔客


當年燕國太子姬丹,出質秦國,為質子!久之,燕秦交好,到期,太子丹將歸!往見秦王贏政!秦王不許,曰:“烏白頭,馬生角”方可放太子丹回國!擺明就是不會放太子丹回燕國!

先是秦昭王時期,贏政父親即後來的秦莊襄王贏子楚出質在趙國,久之,子楚取呂布韋歌妓趙姬生贏政。由於秦趙鏖戰,故做為質子的子楚常被趙惠文王所監視,不甚禮遇,而趙人大多欺辱贏政!而當時太子丹亦出質在趙國,見贏政年少受欺,便想方設法解救,二人遂相與交歡!

到了秦昭王末年,在呂布韋的運作下,贏政父子得以回國,不久秦昭王死,秦孝文王、莊襄王也相繼病逝,而贏政得以繼承王位,此時恰好太子丹出質在秦國,燕秦交好取信!而秦王贏政卻不許太子丹歸國!

故太子丹憶起當年在趙國的交情以及解救秦王的情形,遂心生恨意!恨秦王太過心狠,不念舊情,故逃回燕國!

秦王大怒,舉兵伐燕,當時山東六國已被秦國削弱,小如郡縣,根本沒有能力合縱抗衡秦國,也不敢抗衡秦國!

太子丹知道秦王不滅六國誓不罷休,所以一方面想方法撫救危亡之弱燕,另一方面也想殺掉忘恩負義的秦王贏政。

故回國之後,在太傅鞠武和處士田光的引進下,太子丹結交荊軻!請荊軻劫持秦王,令秦王返還六國之地,如果秦王許諾,即大功告成;如果秦王不許,即刺殺之,然後聯合六國舉兵伐秦!

然而最後荊軻行刺秦王失敗,被秦王所殺,秦王暴怒,舉兵伐燕。燕王喜震恐,害怕秦王滅燕,故用代王趙嘉之言,誅太子丹於衍水邊!





李氏之子


荊軻刺秦王,動力有二:其一、報太子丹知遇之恩;其二、為天下萬民除暴君。古人云“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死並非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得到的利益很大,那麼死不足畏。荊軻作為一個俠客,他流浪江湖,最終受到太子丹的禮遇,太子丹待荊軻如國士,那麼荊軻只能以國士報太子丹。另外秦王政殘暴的名聲在六國婦儒皆知,如果荊軻完成刺秦壯舉,那麼他將名揚千古;就算刺秦不成功,他也會沾秦王政的光,名留青史。

荊軻為了塑造他貪圖富貴、奸佞小人的形象,他跟太子丹演了很多的戲,這樣他入秦獻地圖才能得到秦國的信任,誰相信一個正直的大臣會投降呢?荊軻用瓦片在河邊打水漂,太子丹就命人送金瓦片給他玩。一次荊軻看到太子丹的寶馬,玩笑的說寶馬的肝最好吃,然後太子丹真的殺了他的寶馬,把肝做好送給荊軻。在觀看歌舞時,荊軻誇讚一撫琴女子的手漂亮,太子丹得知後,竟然讓人把女子的雙手砍下,放在盤中送給荊軻。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燕國上下對荊軻這個奸佞小人恨之入骨,秦人的間人也將消息傳回國內。秦軍兵臨燕國,太子丹請荊軻入秦獻圖投降,儘快將秦王政刺死。荊軻說獻圖入秦,秦人未必能讓他接近秦王,只有將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獻給秦國,才能取得秦人信任。於是樊於期自殺了,荊軻將樊於期之首處理後裝在盒子裡。太子丹又重金求得趙國徐夫人的匕首,還在匕首上淬上劇毒,中者立斃。

荊軻萬事俱備,等屠狗者來跟他同行,但是屠狗者遲遲沒到,太子丹請燕國勇士秦舞陽跟荊軻同行。荊軻入秦後,看了秦國的民風、官風,深知秦國統一天下之勢無法阻擋,山東六國口中的暴秦,似乎也不暴,只是太過強大而已。然則士為知己者死,荊軻還是去刺秦王了,由於殺意淡薄了,故沒有成功。最終荊軻死於秦王太阿劍之下,不過荊軻的名聲是留下來了,他是有史記載的著名刺客之一,他將在秦始皇的光輝下永載史冊。


大秦鐵鷹劍士


荊軻刺秦王的動力何在?

戰國時期的荊軻“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去刺殺秦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朽沒落,使蒼生民不聊生。新興地主階級欺壓百姓,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儂冷如春冰,郎暖入春風,一怒化作春水溶,冰入春風懷。


知足常樂0724


荊軻刺秦王,是一件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人們不禁要問,荊軻的動力從哪裡來?下面,小牛就與大家一道探究一下。

一、為衛國、為六國、為天下復仇,這是荊軻刺秦的最大動力。

荊軻本是衛國人,可是,他卻有國難投,有家難回。他曾經遊說國君衛元君,可是,秦人攻打魏國,順便將寄人籬下的衛元君遷往野王。這對荊軻而言是國破家亡的奇恥大辱,使荊軻對暴秦充滿了不共戴天之仇。只是限於自身能力,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隱忍著。不得已,他以劍客俠士的身份遊歷燕趙,去過榆次、邯鄲,親耳傾聽了有關秦人坑殺40萬趙軍降卒行徑的控訴,更增添了與秦王決一死戰動力。在此期間,他廣泛接觸燕國豪傑,與擊築者高漸離結為摯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建立起一支可以對抗秦人的隊伍,探尋向暴秦復仇的方式手段。在這一進程中,荊軻的思想覺悟有了極大的飛躍,他把自己與衛國、六國、天下人聯繫起來,明確了自己的使命感:不僅要消除衛國的國恥,也要為趙國百姓乃至天下所有遭受暴秦屠戮踐踏的人們復仇。於是,他的思想中就有了除暴安良的正義感,就有了捨生取義的崇高性,就有了最大動力,他的行動也就更符合天下人共同的意願。

二、士為知己者死,荊軻要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

能夠投身刺秦的偉大事業,有賴於荊軻加入了太子丹領銜的抗秦群體。太子丹無疑是戰國最後階段抗秦鬥爭的最高領軍人物,他的歷史作用極為重要。在這個群體中,有深謀遠慮、為抗秦大業不惜犧牲自己來激勵荊軻的處士田光,有積極出謀劃策的太傅鞠武,有後來為復仇而慷慨獻上自己頭顱的秦將樊於期,還有高漸離等人。這個群體最缺乏的就是刺秦的劍客,而荊軻當仁不讓。他之所以這樣做,除了上文所說的原因外,還有他要對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報德感恩。太子丹以一國儲君之尊,禮賢下士,真誠地對待荊軻,對荊軻信任有加。他與荊軻推心置腹,共商抗秦策略,這些都讓荊軻萬分感動。更重要的是,太子丹不顧個人安危,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感染激勵了荊軻。他與太子丹不是主僕關係,不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而是有著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的戰友。深受太子丹尊崇與厚待的田光與樊於期相繼慷慨就義,更激發了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嬴政的鬥志。有了這份知遇之恩,荊軻的動力更加充足。

三、荊軻肩負遊俠與刺客的雙重責任,除暴安良,具有使命感、責任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春秋戰國時期提供給荊軻的榜樣有許多。荊軻的榜樣就是那些遊俠和劍客,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為正義的事業而義無反顧。司馬遷在《史記》中專給遊俠設立了列傳,以褒揚他們的可貴品質。朱家、劇蒙等人都是俠肝義膽,扶危幫困,名揚天下。荊軻雲遊天下,尋找機會,為人排憂解難,仗義輕生,就是繼承併發揚了遊俠們的可貴品質的。荊軻由衛國來到了燕國,最終實現了由遊俠向刺客轉變的過程。如果說遊俠是人生中長期的事業,那麼,做刺客就是在短暫的瞬間實現畢生的永恆的人生價值,需要從榜樣那裡獲取勇氣、鬥志和力量。荊軻之前那些著名刺客,想必都是荊軻仰慕的對象。荊軻能從專諸、豫讓那裡學到恪守信諾、快意殺敵的精神,能從曹沫南里學到不畏強暴、為國復仇的崇高舉措。刺秦,不僅是先秦最後階段義士們的壯舉,也是對千百年人民抗暴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可以說,為從事正義事業,荊軻在刺殺秦王嬴政之時,是正義在手,義無反顧;即便是在他行動失敗、被刺癱倒的情況下,依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就因為荊軻獲取了充足的動力。


杜裡茂森



太子丹回國以後,發現燕國根本沒有能力和秦國進行正面對抗,於是他希望找一個刺客殺掉秦王嬴政。這個時候,一個叫鞫武的太傅,向太子丹推薦了燕國有名的刺客田光。於是太子丹找到田光,說自己想要殺掉秦王嬴政,但是田光卻說自己老了,不想再幹刺殺的事情了,還怕耽誤太子丹的事,於是就拒絕了太子丹,但是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旅居燕國的荊軻。 

於是太子丹請求田光說服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田光迫於太子丹的壓力就去說服荊軻,田光在說服荊軻之後,就自殺了,這樣做就是為了在荊軻面前以示自己守口如瓶的決心。隨後,荊軻面見了太子丹,並說明了情況,剩下的就是荊軻等待機會來臨,便前往秦國。

在等待刺殺秦王的日子裡,太子丹對荊軻的要求是來者不拒。後來,秦王嬴政滅了趙國,並俘虜了趙王,佔了趙國的所有領地,而且秦趙兩國的戰爭已經燒到了燕國的邊界。太子丹非常焦慮,於是派人督促荊軻前往秦國,並送了一把帶有淬毒的匕首給荊軻,並給荊軻派了一個幫手秦武陽。為了讓秦王嬴政相信燕國準備向秦國屈服,秦國曾經的叛徒樊於期將軍還把自己的項上人頭做成了見面禮。

樊於期曾經是秦國的大將,但是因為打了敗仗不敢回秦國,而且他曾經還發了道檄文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秦王嬴政看了檄文以後,非常憤怒,誓要殺了樊於期以解心痛之恨,並懸賞重金買樊於期的人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樊於期將軍的人頭的可以說是非常重要。

荊軻匕首也有了、幫手也有了、見面禮也有了,但是荊軻仍然沒有出發。於是太子丹有點生氣了,決定派秦武陽獨自一人前去。荊軻聽說這件事以後,大怒,立即派人告訴太子丹說:”自己還有另一個幫手沒有到。”於是荊軻帶著秦武陽去了秦國。

之後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到了秦國以後,看到如此強大的秦國,秦武陽認慫了,荊軻一人覲見秦王嬴政,在秦的朝堂上荊軻惹怒了嬴政被殺,不久,太子丹也被燕王喜幹掉了,五年後,燕國被秦國所滅。


公元前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其動機就是刺殺贏政保住燕國。

荊軻受燕國太子丹重託,前往秦國刺殺秦王目的就是為了保衛燕國的平安,因為秦始皇野心太大,早有吞併六國之雄心,對其它六國無疑是最大的禍患,燕國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對秦王的野心非常瞭解,所以當他回到燕國的第一要事,就是為了國家的安穩,必須找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去刺殺秦王,當然非荊軻莫屬。

荊軻刺殺秦王是特別危險的事情,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荊軻表面上是拿看燕國的督亢的地圖來獻給秦王,實則是圖窮匕見對秦王實施刺殺活動。

這次刺殺秦王,也許是秦王的命不該絕,也許是統一六國的重任需他來完成,荊軻沒有成功真可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


華春秋實


荊軻刺秦動力何在,這裡是歷史名人坊,我來回答

在我看來,荊軻刺秦,根本不不在什麼動力可言,只是迫不得已

首先了解下事情經過,戰國末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開始兼併六國,當時的燕國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太子丹就想起了旁門左道,想要刺殺嬴政,於是荊軻登場了,公元前227年,荊軻前往秦朝都城咸陽進行刺殺,結果失敗被殺。

那為什麼說荊軻刺秦,是迫不得已呢?

太子丹的出發點不對,因為太子丹在這件事情上,為燕國國事所想為少,私憤為大,太子丹最初不是在秦國做人質的,是在趙國,而嬴政是出身在趙國,也算是當人質的,大家想,原本是兩個國家的皇子,卻不得已做了人質,遠離家鄉親人小夥伴,這是同病相憐啊,自然關係很好,可是後來,嬴政回國繼位了,太子丹還在做人質,在往後,太子丹有去了秦國當人質,原本想以後不用再受苦了,到了小夥伴的地盤了,結果這個時候嬴政已經是一國之君,可是太子丹還是個人質,兩人地位不對等,估計嬴政也早就忘記了這個小夥伴了,對太子丹和其他各國的人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原本太子丹是開開心心去投奔的,結果過的還是人質的日子,在加上,兩人原本同樣的地位,但是過了幾年一個變成了高高在上的王,一個還在原地踏步,還被小夥伴給忘記了,自然心裡怨恨嫉妒。與其說太子丹是為了燕國大事,到不如說是為了報復。

荊軻並不是一個好刺客,首先荊軻武功不高,就是個三腳貓的功夫,再者荊軻的朋友高漸離就是個屠夫,兩人每天喝酒吃肉,喝醉了就唱歌,這哪裡是什麼俠士,就是個地痞流氓啊,能指望一個地痞流氓有什麼遠大理想,或者至死不渝的信仰是不可能的。

荊軻人品不咋地,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太子丹找到荊軻後,那是拜為上卿,不說對荊軻有多好,這裡直說兩件事,有一次,荊軻和丹共乘一匹千里馬,荊軻說千里馬肝好吃(也不知他在哪個犄角旮旯聽說的),丹命手下殺馬取肝,敬獻荊軻:一次兩人喝酒,叫個美女鼓琴助興,荊軻看著美人的手說了句好手,丹令人砍下美女的雙手呈給荊軻,大家看,想吃吃肉就殺了人家的千里馬,就好比現在喜歡人家勞斯萊斯的小金人,就把人家的車拆了,喜歡美女的手就要把人家的手砍下來,你品你細品這人品咋樣,都不能說不好,這就是個十惡不赦的貨啊。

荊軻乾的就是這個活,荊軻是幹啥的,是士,士就是死士,好的就是用命換榮華富貴的活,那你說,人家給你封大官,住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食物,美女隨便享用,權,錢,女人都給你了,你享受了好幾年,到最後你說你不想幹了,這能行嗎

壓力和名聲,你是個死士,你乾的是買命的活,享受這麼久了,你不想幹了,傳出去那以後還混不混了,再者,人家太子丹找你是為了讓你力挽狂瀾的,所以才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到最後你不幹了,太子丹也不能放過你不是,你不幹太子丹會殺你,還來個遺臭萬年,幹了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一邊是遺臭萬年,一邊是流芳百世,誰到了這個份上都知道怎麼選吧。

綜上所述,我認為荊軻刺殺,沒有動力可言,只是迫不得已。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各位看官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討論哈,最後希望各位看官點個關注,謝謝各位


歷史名人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吟此詩句,吾可見太子丹、高漸離“皆白衣冠”為荊軻君送行,亦可見荊軻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罵,慘烈之至!

  壯哉荊軻君,悲哉荊軻君.叩問天之蒼蒼,地之茫茫,堂堂荊軻君,你凜凜一軀,蓋世英豪,劍行天下,無人可敵,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擲出匕首而誤中於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頭相助,盼的是你鐵肩擔大義,利刃滅秦王,力挽燕之大廈之慾傾,而你卻殞命於秦,為天下武林俠客所恥笑呢?

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可以為了民族大義,犧牲自己去挽救燕國人民。他面對秦王時的鎮定果敢,刺秦王時的勇猛剛強。讓我不懂,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罷,可以捨身取義,慷慨赴死。他是一個有勇有謀,心存志向的人罷,可以刺殺秦王時的乾脆,欲要挾他以令天下。他是一個扶弱濟困,大義凜然的人罷,可以心憂天下,不計後果的刺秦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