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仁”這字太熟了,你能說清楚什麼是“仁”嗎?

弟信


仁義道德是仁慈,友善誠信是美德。要有真善美品質,還得遵守禮儀廉恥道德之規範,法律之準則,法則。


中國美6220


仁,原指儒家的仁愛,源自家族血緣的孝悌之親,即等差之愛。

仁,可以指仁慈之心、仁愛之心,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

在孔子的眼裡,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但在老子眼裡,仁卻比道和德要第一個檔次。

《道德經》中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老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觀點?

1、如果天地用仁愛來保護羊,那麼對於狼來講,這種仁愛就是罪大惡極。所以,天地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了芻狗,不偏不私。

2、當人們像天地一樣都有道德,能做到無為的時候,就不需要仁義了。因為這個仁,是帶有主觀私念的。我們同情被薅羊毛的果農而在他們店下單時,對於其他人的水果店來講,這就是偏私,因為我們破壞了公平競爭的規則,流量都去了一家。可能別的水果店,也有生活更艱苦的人。

3、我們為什麼要贍養年邁的父母?如果你認為這是血緣關係的本來,本該如此,那麼這就是道家思想。如果你認為你是個正人君子,而且必須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就是儒家思想。

老子並沒有否定仁義,他只是仁義要比道德低一個檔次。


弦影說道


仁義禮之說,禍害了無數的炎黃子孫。孔丘其人,罪在千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因為天下無道,才刻意求德之虛名。無道之德,即無本之末,無皮之毛。無道亦無德,才講究仁義。仁義裡面,是非對錯,混雜不清。仁義皆失,才講究禮法。至此,已經開始混亂了!

自然規律叫做道,天人合一叫做德;

非親非故,與人恩澤,叫做仁;

受人之恩,湧泉相報,叫做義;

一來二往,有來有往,叫做禮。


恆子書院


你好!

給你講兩篇論語裡的故事你就知道,“忠”“清”“仁”的區別了。


阿張問:子文三次當宰相,臉上沒有露出喜悅,像是路邊摘了個果子;三次被罷免,臉上沒有無愉快,像是風吹掉了樹葉。被罷免了,不是磨蹭或跑回家,每次都要好好把工作給下任交接好。哇塞這種人太帥了,你覺得怎麼樣?

孔先生說,emmm,比較負責任(忠)。

阿張:那他是“仁”者嗎?(一臉期待)

孔先生說,emmm,不知道(面無表情),(補刀)這不是(仁)。

阿張捲土重來:齊國崔大臣弒君,陳文子(是人,不是蚊子)覺得跟這種人一個國家裡是種恥辱,家裡幾十匹馬直接不要了(馬很值錢啊,嘖嘖),移民到別國去了,覺得“(統治者)跟老崔一樣啊”,又移民,後來同樣原因又移民了一次。他怎麼樣?

孔先生說,emmm,清高。

阿張問:仁嗎?

孔先生說,不知道。不,他不算。

阿張崩潰了,仁者這麼難?

其實仁很簡單,阿張上課肯定沒聽講。我們翻開筆記,上面寫著一句話——

仁者愛人。

無論你是宰相,還是外賣小哥,只要你兢兢業業,把事情坐好,你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你也值得人尊重。

無論你家財萬貫,還是一貧如洗。只要你說出真話,斥責虛假和邪惡,你就是一個勇敢的、清高的人。

而仁是什麼呢?

它並不是什麼玄密的寶藏,也不是刻苦的修煉,不是慘痛的犧牲,也不是華麗的衣裳。

仁者愛人。

它很普通,母親對兒子的期盼,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良,跨越所有障礙的力量。

仁,就是心,就是善良的人那顆活潑亂跳、溫暖、充滿希望的心。

季老闆做事情要想三遍(其實很多遍)才做決定。孔先生說,兩遍,就夠了。

其實這個“兩遍”,很不簡單!

像我,平時屁大一點事都要糾結半天。。比如吃什麼買什麼。在比較重要的事情的決定上,卻很輕浮草率。

要獲得什麼,就必須捨棄點什麼,人難免為利益而欣喜,為損失而憂慮。而且人不是那麼純粹的人,其實人時常是分裂的,有很多角色,時常爭吵、糾結著。

然而孔子,是個很果斷、很純粹的人。他的信念很堅定,思維很純潔。心裡覺得什麼是對的,就去做,不對,就不會做。當然也會妥協,但事後不會後悔!

“兩次”意味著,仔細思考過了,並堅定地執行自己的決定!

這種人是有力量的。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至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覺得不錯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我其他答案也是非常有趣的


青鈞


“仁”,組詞的話,會想到有“仁愛”,“同仁”,“仁義”,還會想到“宋仁宗”,百度上“仁”解釋: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仁”就是指以人為本,富有愛心。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我們在誇一個人“這個人真仁義。”其實這時是你從內心裡真心認了這個人,勝過其他的任何讚美。


晴園2002


“仁”是“禮”的核心精神,從“仁”的字面意義上看去就是兩個人,或者兩類人,也就是在群裡才會有“仁”。

禮”說就是“周禮”是周公制定的封建時期管理制度,其核心就是階級分明,每一個階層都有不同的禮儀。

是屬於宗法小社會,天子是天下人的宗主,諸侯是全國的宗主,士大夫是全家的宗主,層層分封,層層有等差。

孔子一生致力於“克己復禮”也就是恢復周禮制度,他通過自身的智慧,從“禮”中提煉出了“仁”。

“仁”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代表的含義是分親疏的愛人。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王庶文講壇”,多次提到,歡迎翻閱。


王庶文講壇


“仁”倡導一種道德個人主義。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這裡孔子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確立為基本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介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之間,強調一種在移情式理解基礎之上的人際互愛。


福昇堂


按《說文解字》的釋義:仁,親也。忎,古文仁。就是說,仁是二個人直至千人之間應該有的心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親近,心親近了,才能勁往一處使,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千人同心,移山倒海。

上古時期,人民少而禽獸眾,人與人密切合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才能戰天鬥地,不斷繁衍。出於生存壓力,原始共產主義時期人類的精誠合作,應該是“仁”義的起源。

儒家認為:仁者愛人,仁德的人應該關愛他人。古代是單音節詞,提到“仁”的時候,有時候指的是“仁心”,比如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從我們內心來說,我想要仁,這就是仁啊,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仁心”只是開端,要通過行動表現在外,這就是“仁行”。真正有仁德的人,既有仁心,又有仁行,從而教化他人,達到仁者無敵的最高境界。


智勇傳媒665


仁:左邊是一個站立的人,代表的是每一個人要正直無私。是要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如果沒有了正直無私的內心人就會變得自私自利!仁:是要願意為了別人犧牲自己,這樣的仁者才會贏得別人的敬意!

仁:右邊是二代表天地,是要告訴人要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為人處世,要有博愛心包容心去對別人!

仁:是人和二的組合指的是我們每個人是我自己,我們要無我忘了我們這個小我,還有除了我以外的很多人,不要考慮自己的得失,要懂得換位思考,為別人付出愛你會回饋更多的愛,只有捨去這個小我為別人付出才會尤人變成仁!我們每個人只要懂的這個道理都可以變成仁!

孟子曰:仁者無敵,你總是為人民服務總是考慮別人,善意的對待別人,別人怎麼會對你心懷惡意,身邊的人都會成為你的朋友,你永遠沒有敵人!



認識宇宙


簡單地說,“仁”就是同情心。當代中國社會有一套核心價值觀,而在古代中國也有,那便是仁義禮智信等五個字,這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的為人處事之精髓。

通常我們會將仁義二字合一起說,這不是隨便聯合的。同情心雖然好,但也不能氾濫,否則會反受其害,寓言農夫與蛇及東郭先生說的就是這道理。義(氣)字可理解為有態度有原則的仁,不僅有扶貧濟困之意涵,更有匡扶正義之氣節,二者之間還有為朋友兩肋插刀之俠義,可見行走江湖行俠仗義,古往今來都是受人尊崇的價值觀。

為人處事,仁是基礎,義是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