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

满脸络腮胡的小怪兽


我来回答:

这三大战役基本上就是覆盖了三国版图正式确立前的所有事情经过了,其中官渡之战标志着曹操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不久后便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主要的版图;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破曹导致了曹操统一天下愿望的破裂,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夷陵之战后正式三国的基本版图确定下来了。

从现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肯定是最重要的,接下去是官渡之战,然后是夷陵之战。具体的原因不去照搬历史学家那些复杂的理论,我就以反的例子来说。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首先看官渡之战,对阵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历史是曹操获胜,统一了北方,假如反过来是袁绍获胜,按照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实力看,那很有可能就是袁绍统一了北方,这跟曹操的路子一样,但是统一北方后的袁绍在统一全国时的情况并不会比曹操做的更好(鉴于袁绍与曹操个人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官渡之战最后影响深远的其实是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话说回来不管是谁赢,北方都能被统一,但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能力统一天下,所以影响只是在曹操与袁绍两个集团之间而已。

再看赤壁之战,对阵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如果是曹操获胜,那基本不用多说了,拿着中国地图看看就知道,基本南北就统一了,剩下的刘璋张鲁这些花不了多久也会被曹操给收拾了,中国又会出现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这场战役影响的不是某个集团实力增强的问题,而是中国能不能统一的问题,曹操赢了中国就统一,曹操败了中国至少也是南北分裂。

最后看夷陵之战,对阵双方是刘备与孙权,鉴于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差不多,而曹魏在北边虎视眈眈,所以双方都没有吞下对方的实力与战略,争夺的重心只是荆州而已。如果刘备赢了,那荆州地区还会被刘备拿回去,所以这场战争影响的其实是孙刘两个集团的实力或者说是吴蜀两国的版图,本来应该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但是鉴于当时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在那个年代统一天下者基本都是由北向南而来,所以其实不管夷陵之战结果如何,影响的只是吴蜀两个小国的格局,对于曹魏没有大的影响,对于最后由北方魏(或者是代替的晋)来一统天下也没有实质影响。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诸葛亮凭借个人才华两路出兵顺利北伐成功我也无话可说(可能性很低,事实证明诸葛亮带兵不善于,而曹魏不是软柿子)

所以从对于历史格局的影响来看,赤壁之战最重要(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统一),官渡之战其次(北方统一后统一全国势在必行,只是时间上花的长与短而已。间接影响了中国的统一),夷陵之战最后(影响了吴蜀这两个二流国家的版图与实力)。

当然,如果是对于某个集团或者某个个人的影响,那胜与败都是致命的,这个就不评论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这三大战役都很重要,各自受益或受害的对象不同而已

01官渡之战

这是曹操平定北方最重要一次战争,否则曹操根本无法在北方立足,当时曹操手中虽然挟持了汉献帝,在群雄之中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地盘位于群雄割据的中心,四方受敌。于是他首先怀柔远方的韩遂、马腾,取得他们的支持,然后消灭了一直与他为敌的吕布以及张杨的后继眭固。这之前郭汜、李傕已被歼灭,张绣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周围的董卓势力基本上被一扫而光。

而这时袁绍在河北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杀。袁术也病死。这样到了建安四年(199)八月,袁绍和曹操在黄河两岸直接对峙,冲突已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这一年的秋天双方拉开大战帷幕。第二年,即建安五年十月,在黄河南岸的官渡,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决战。

当时袁绍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而且北方的公孙度和西方的韩遂、马腾等都采取中立的态度,袁绍不存在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对付曹操。与此相比曹操的条件就很不利了。他背后有与袁绍有同盟关系的刘表,还有虽与刘表敌对但却野心勃勃的孙策,曹操随时有受后方攻击的可能性。

所以官渡之战的前期准备工作比战争本身更重要、更多。

曹操的准备工作

01派卫觊为使者前往与刘表敌对的益州刘璋处,想策动刘璋从侧面牵制刘表。可是卫觊因道路不通,只到了长安就不能前行了。

02发生了意外,这时献帝不满曹操的专横,下密诏令外戚董承暗杀曹操。虽然这个阴谋因消息泄漏而失败,但又有刘备伙同董承一党在徐州小沛起兵反曹。曹操立即采取行动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而去。留下来的关羽敌不过曹操,只好投降。

03曹操又派臧霸占领袁绍在黄河南岸的地盘青州,消除了袁绍由侧面袭击的后患。

04荆州南部的长沙太守张羡策应曹操举兵攻打刘表,刘表受到牵制,不能与袁绍共同对付曹操。

袁绍的战前工作

袁绍联络孙策攻击曹操,正准备乘虚袭击许都的孙策遭暗杀身亡。

袁绍又怀柔盘踞许都南边汝南的黄巾残党刘辟,并派刘备到汝南合流以搅乱曹操后方,这一行动也被曹操一举粉碎。从准备工作上,曹操显然做得更足。

战争的结果

在官渡迎击袁绍的进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全面胜利。曹操的胜利与袁绍集团的内部不和有很大的关系。在围绕攻打曹操的问题上,袁绍的谋士们意见不一,互相牵制。而这些谋士本身都是一些官僚士大夫,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说袁绍虽然手下有很多谋士,但他却不会用人,这也是袁绍失败的最大原因。谋士许攸的叛变最具有代表性。曹操正是采用了许攸的计谋,对袁绍的粮草屯集地乌巢发动了奇袭,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官渡一战结束,曹操彻底在北方站稳了脚根,后面才有机会发兵攻打刘表,引发了下场战争:赤壁之战

0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战后形初步三中鼎立之势,曹操短时间无法再对南方发动战争,孙权也在江东站稳了脚根,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当属刘备,刘备虽然挂着皇叔的名头。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力,在赤壁之战前在长坂坡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差点连儿子都丢了,刘备只好投奔荆州刘表处。

荆州刘琮的投降,胜利来得过于容易,才让曹操才产生攻打东吴的想法。

当时因为刘备在荆州人气比较旺,在鲁肃的建议和撮合下,孙权与刘备进行联盟。

这样,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在无法预料的局势变化中迎来了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除了自己带来的三十万,攻占荆州又新得十万人马,一共四十万左右,实际上能在前线参加战斗的也只有二十万左右。孙权军共有十万兵力,周瑜率领其中精兵五万,直接参加战斗的有三万左右。刘备这时只有可怜的两千左右的兵力。

曹操的船队从江陵出发,沿江而下,在长江南岸的赤壁一带与周瑜的水军遭遇。曹军初战不利,撤退到北岸的乌林,与周瑜军隔江对峙。而这时曹操军中疾病蔓延,士气日渐低下。

曹军北方士兵居多,不习水战,曹操于是命令船队用绳索把船舰互相牵连起来,以减轻风浪的颠簸。吴将黄盖发现了曹军的这个弱点,就向周瑜建议用火攻战术。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让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善用计谋的曹操竟没看出其中有诈。

黄盖选十艘小船打头,船上装满浸满油脂的干柴,外面用帐幕盖好,其他战船随后,由南岸向北岸的曹营驶去。曹军毫无防范,黄盖船队就接近了曹营,然后一齐点火冲进曹操船队。这时东南风大作,曹操的连环船队顷刻间就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曹操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船舰和大半人马,慌乱中收拾残兵败将经华容道向江陵撤退。华容道非常泥泞,行军十分艰难,曹操到达江陵时已狼狈不堪,他留下曹仁驻守江陵,自己匆匆引军北还。

而刘备趁机占了荆州南部三郡,初步有了立足之地,而孙权进一步与刘备结盟,把妹子嫁给了刘备。而且刘备还向孙权借了南郡(书上称荆州),大致承诺是取了益州,就将荆州还给孙权。

所以,赤壁一战奠定的三国鼎立之势

03夷陵之战

至于夷陵之战,是因为刘备取了益州后,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以“取得凉州后,再归还”,惹恼了孙权,加上鲁肃去世,继任者吕蒙,用计赚回了荆州,还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诛杀。孙刘关系破裂。

两年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上演了一“白帝托孤”的一幕。蜀国也因此大伤元气,国力大损,久久不能复原,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尽管后有诸葛亮、姜维的辅佐,都难已对魏构成大的威胁。

分析:

就算不发生夷陵之战,以蜀的国力,其实也无法击败魏,况且,北方曹丕已经篡权称帝,成了魏,刘备也称皇帝,已经忘记当时的初心。所以这一场战争影响力最小。

另外的两场战争:官渡、赤壁战役在三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常之关键。


国内ERP专题


既然说到三国这三大战役,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战役它发生的背景以及所对魏、蜀、吴三国有怎样的影响。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为争夺北方霸权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背景:

曹操一方: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失亡各地军阀割据直到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但是曹操也面临他的困难就是他所处之地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袁绍一方: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尤其袁绍所统治的核心冀州更是兵粮优足

战争的意义: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背景

曹操一方:曹操自从在官渡之战后击败袁绍主力,又经过七年时间败袁绍三子及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黄河以北都在统治之中。而西北的马腾对曹操已不惧威胁,为统一全国,举兵南下和所处长江流域的刘备、孙权产生冲突。

孙权、刘备一方:此时的刘备虽然栖身于荆州但自身实力不足以抗衡曹操于是派遣诸葛亮与东吴联络促成联盟,以长江天险共抗曹操

战争的意义: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夷陵之战

背景

刘备一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孙权一方: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之后两家为了共同对抗曹操于是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综上所述这三场战役没有最关键以及哪场最有意义,这三场战役对于魏蜀吴三方来说都为自身生存奠定了基础。






尘封瞬间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次大战。可以说,每一场大战都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官渡之战,决战的双方是都意欲统一北方的曹操和袁绍。当前袁绍兵力10万,而曹操只有2万,但曹操在一邦谋士猛将的帮助下出以奇兵致胜,最终大败袁绍。这场大战使曹操一举统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

赤壁之战,决战的双方是一心想统一天下的北方霸曹操,一方是刘备、孙权联军,最终刘孙联军采取火攻的战术,最终让曹操大军损失殆尽,败逃回北方。这场大战使原本实力强大的曹操军力大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能力,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夷陵之战,决战的双方是刘备和孙权,双方投入兵超过十万之众。战争初期刘备方面获得不小的胜利,东吴孙权甚至派人来求和,但刘备一心为关羽报仇,拒绝求和。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刘备想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法没有得逞,后由于天气炎热,违背军事原则,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东吴陆逊采取了火攻的战术,火烧连营,使刘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备带少数随从乘夜突围,逃到了白帝城。刘备也由于心火攻身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让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国力出现较大的衰退,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综合来分析,还是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更大,这一战最终确立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历史开始迈进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


云端白杨


三国中三大战役,夷陵之战意义最大,也是这次战役,使得三国国力还能相抗衡的力量发生了极大的反转,经此战役之后,蜀国国力极力衰退,难以恢复,成为三国中国力最弱方,孙吴也损兵折将,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无力与魏国抗衡,也是这次战役,使得魏国休养生息,国力强胜,为后来统一天下也奠定了基础


冰狐眼镜


三国鼎立是古代历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现象,三国三大战役是其中最精彩部分。三国

三大战役使得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大败三国鼎立、刘备病死,这三大战役最终都是火攻取胜、相持时间长、对后世影响大。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一、官渡之战(公元220年—221年)

战争经过:官渡之战是北方的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决,袁绍兵力10万,曹操兵力2万。开始,曹操用荀攸之计,在白马、延津两地斩杀袁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绍的锐气。不过,袁绍的整体实力还是超过了曹操,两军在官渡相持数月,难分高下。可是,袁绍集团的谋士许攸投靠了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乌巢乃是袁绍的屯粮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军大乱,张郃、高览等将领向曹操投降。最后,袁绍只带着八百余骑仓皇逃回河北。

结果:官渡之战,袁绍元气大伤,不久病死,袁谭、袁尚更难以抵挡曹操兵锋,冀州平定。曹操又北征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军阀。

评价: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战争经过: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望风而降。曹操追击刘备,占领江陵后,率军东下,欲降服孙权。在诸葛亮、鲁肃的建议下,孙刘联合,与曹操隔江对峙。由于北兵不善水战,曹操以铁索将战船连接,以图克服。不料,孙权集团中黄盖献计,以投降之名火烧曹军战船,使得曹操大败,败逃之中士卒损伤大半。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回许昌,荆州等地的守军被孙权、刘备打败。


结果: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

评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的刚愎自用、战略战术的失当,孙吴的团结对对手的客观分析促成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赤壁之战使孙刘在江南稳定下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阻碍了中国的统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222年)


战争经过: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以报仇之名率军东征孙权。开始,刘备锐不可当,攻占峡口、秭归等地。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抵挡刘备。陆逊坚守不战,两军相持半年,蜀兵锐气丧尽。陆逊看准时机,水陆并进,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刘备退守白帝城,陆逊为防魏兵袭击,并未穷追猛击。

结果:夷陵之战,蜀国元气大伤,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为吴、蜀两国再度联合创造了条件。

评价: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四、三大战役相同点

1、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

2、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3、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4、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 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梅姑姑318


每一次意义都很重大!看对谁来说。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意义最重大,官渡之战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且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统一北方后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孙刘都是意义重大的,因为经赤壁之战,孙刘不仅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操,而且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对蜀汉和东吴来说都极为重要,不过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失败而告终,蜀汉的实力从此大损,没落只是时间问题,但同样对东吴来说,三足鼎立之局面已破,东吴的没落也是时间问题。

这三场战役是三国中最出名的战役,每一场战役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难区分,如果只能选一个,那还是官渡之战。因为最后统一天下的还是曹魏集团。


自媒体通史


从意义来说应该是官渡之战最大。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从此全天下再没有任何一个诸侯能和他相比。自从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其他诸侯都以各种方法来声讨他,政治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袁绍的背景比他更强大,四世三公,关系网遍布天下,并且非常正统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后,说起来不是很好听,说话的力度比不了袁绍。何况地盘也只有袁绍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总之从什么角度考虑都没有可比性。

官渡之战后,曹操协胜利之势,一举拿下了袁绍的四州,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实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厉害的,令天下人才纷纷来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汉朝廷首脑,掌握盖章的权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职。逐渐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当做了正统。这才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最大收获,也为曹氏家族最终篡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意义还是比较大的,首先他延缓了曹氏家族统一天下的进程,孙权也巩固了孙氏家族在江东几十年的统治,令曹操知道长江天堑不是那么好打过去的,不敢轻易集中力量再来一次渡江之战。刘备呢,也寻找到了绝佳战机,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并且经过赤壁之战,曹孙两家暂时没有力量来对付他了,给了他喘息的机会,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过了几十年战乱,又多受了几十年的苦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赤壁之战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夷陵之战比赤壁之战的意义要大一些。因为它加速了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令老百姓提前过上了天下没有纷争的日子。这个意义站在我们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积极的。刘备经此一战,陨落于白帝城,桃园三结义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说令人伤感。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吴孙和蜀国从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后那点争夺天下的希望,长远考虑,陆逊其人不是吴国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军哥话历史


官渡之战是最大的。因为官渡之战是北方华北平原之战。古代战争之中谁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更多的兵马机动作战谁就能产生一种军事上的优势。另外河南一代是秦汉晋隋的文明中心,逐鹿中原值得就是在河南这个四战之地的争夺。曹操通过官渡统一华北,然后用这种优势发动对东吴的进攻,也用这种国力优势击退了诸葛亮的进攻。最终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一统天下,背后都是官渡打下的底子。


南野原人


我认为赤壁之战的意义最为重大,也最为关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第一场战争,官渡之战。

1、战争过程及影响。这场战争是东汉末年的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决战,发生于建安5年(200年),主要战场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代。从力量对比来看,袁绍占有数量优势,大家都不看好曹操,他的许多手下,都偷偷写信给袁绍阵营,预留后路。

起初,袁绍与曹操相持,都没有找到好的决战机会,只是小范围对战了几次,两家各有胜负。这样时间一长,由于双方兵马众多,粮食消耗量极大,后勤补给一直是个大问题。当时,曹操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准备退兵。当时他的谋士荀彧却提出不同意见,劝说曹操不要退兵。曹操认同了他的意见,重新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不久,事情发生了转机。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因为嫌弃袁绍给自己的位置太低,钱太少。于是叛变跑到曹操这边,领着曹操到了乌巢这个地方,烧了袁绍的军粮。两军接战,袁绍未能突破曹军大营,加之粮草被烧,无心恋战,开始溃退而一发不可收拾。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此战之后,袁绍不久便在忧愤中死去。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先后为曹操所灭,在随后的几年里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2、战争的意义

我觉得,一来是形成了曹操在中国北方一家独大的局面,有希望结束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以来,北方地区军阀混战的局面,老百姓的生存形势有所改观,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二场战争,赤壁之战。

1、战争经过。

建安13年(208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儿子刘踪继位后,上表表示归顺。曹操在吞并荆州之后,于长坂坡击败刘备,兵锋直指东吴。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权派遣周瑜率领3万水军朝西进兵,与曹军相持于赤壁。

由于曹军不习水战,所以将所有的战船收尾相连。周瑜指使黄盖假意投降,于东南风中放火烧毁曹军战船,烧死烧伤无数,曹军主力被击溃。曹操退往北方,刘备乘机占领荆州周围的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2、战争的意义。

赤壁之战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之前,东吴孙权龟缩于东南一隅,刘备则多年来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地盘,而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兵力极为强盛,大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而曹操此战的失败,丧失了继续南下的军事实力,有生之年统一中国无望;刘备趁此机会,借了荆州,并占领周边地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为蜀汉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孙权解除了北方的威胁,避免了东吴亡国的命运。

赤壁之战最大的影响,是将国家统一的时间大大延后,按照曹丕建国到晋灭东吴的时间推算,延后了60年。

第三场战争,夷陵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背弃与刘备的盟约,派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关羽在溃败途中为吴将马忠所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不顾大臣劝阻,执意兴兵伐吴,要为关羽报仇。东吴拜陆逊为大将,领兵抗击蜀军。

章武元年(221年),蜀汉与东吴相持于夷陵。 7个月之后,陆逊利用蜀军驻军扎营的漏洞,火烧连营。蜀军几乎全军覆没,文臣武将战死多人,刘备帅残军退守白帝城。

2、战争意义。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战争,蜀汉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又经过夷陵之战的惨败,军力严重受损,尤其是将领损失严重,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战死,加上已经失去了庞统、法正、关封、孟达、张飞、关羽父子,短期内再没有能力发动较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国势变得相当危机。

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即使败了,还能够卷土重来,在与袁绍的对抗中还是有机会获得胜利,此后还能统一北方。夷陵之战蜀国损兵折将,虽然形式一度危机,但经过诸葛亮后来几年的韬光养晦,其国力还是得到了恢复,还有能力多次发动北伐。

但是,曹操在赤壁一败,终其一生也未能再发起较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不但成为个人一生的遗憾,也使得国家的统一时间延迟了几十年。所以,我认为赤壁之战是这三大战事中意义最大,最为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