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能否让人们意识实体的重要,让货币流回实体经济?

敦化小魏


楼主你好,其实我们的这个经济结构并不是说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实现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虽然说互联网经济也好,还是虚拟经济也好,还是各种第三经济也好,最终都会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而且实体经济整体上都是比较难做的,这个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它是属于重资产运行,所以说它的经济成本是很大的,那么它的利润相对应的就会是有所减少。

让货币流回实体经济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这次疫情的影响对于经济总量的提升,包括对于经济的增长都是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但是我认为它只是一个波动,不会长期的影响到我们经济向好的一种表现,因为毕竟一季度整体下来,全国各个地区可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比较重点的行业,比方说餐饮业,旅游业等等之类的都会造成自己的影响,那么对于我们经济的增长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是未来这个经济结构的改变,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依然还是以正常的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那么实体经济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并不是能说因为这次疫情的到来,而提高实体经济或者说实体经济会越来越好,我相信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毕竟实体经济是属于重资产运营,所以势必它的这个经营成本是比较高的,除非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才会提高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率。


社保小达人


短期来看,大家积累了在家憋屈和无聊,一定是会对疫情结束后的实体有一个刺激。

可以说,疫情结束后,你会看到饭店,消费、娱乐等大部分的实体行业迎来一波大级别的报复性反弹。

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持续很久的!
为什么呢?

因为疫情期间让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原来我们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没有存款,不能没有被动收入。

所以,在短期的放纵之后,大家会迫于生活的压力,迫于车贷、房贷,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说,疫情结束之后,会让大部分的人更爱工作了!

大家会发现,不是工作不能没有你,而是你不能没有工作。

因此,结束以后,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但是不可能几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地这样萧条,持续下去。

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积极为自己的谋生,出路,赚钱,奋斗!!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感谢你的点赞和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货币,其实一直都在实体经济。很多读者可能将实体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区分的很开,认为房地产经济是错误的,实体经济所指的制造业、科技才是正确的。可是,没有房地产市场,又哪里来的制造业、科技行业,不是吗?

可能,有读者会反驳,认为房地产行业就是钢筋与混凝土,盖完房子就开始涨价。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房子除了钢筋与混凝土以外,还有其他的呢?比如,盖房子时的工程车辆、工程设备、机械工具,又比如,盖完房子之后的安防、消防、电梯等等,还比如,装修时的门窗、把手、安全锁、电器、沙发、床铺、空调、音箱、电视机等等商品呢?还有,装修完入住以后的出行呢?是开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呢?又或是共享单车、自己的单车呢?

一套房产,可以说将所有的实体企业的产品都要囊括其中。房地产,不是实体经济吗?或者说货币,没有在实体经济吗?

所以,对于让货币流回实体经济的言论,我认为并不正确,因为货币一直在实体经济中。

这次疫情,能更好的让人们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更让人意识到资产分布、多元化的重要性。还有,高负债背景下的危机感。

相信一部分读者在这次疫情中能明显感觉到,人不挪动没有收入的情况。这就是资产分布的不平均以及没有多元化。如果家庭资产中有着一定比例的流动资产、非固定收益、理财收益等,在这次疫情期间影响的是,工作的损失,而其他部分的收益能较好的弥补。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着较高的负债,会明显的感觉到危机感,因为单一的方向,失去了收益性。

所以,这次疫情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实体,也会加深危机感。而货币,其实一直都在实体经济中。


厚金说


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对实业救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疫情过后,货币会不会流回实体经济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首先关于实体经济的概念,很多人是有误解的,其实实体经济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和它相对立的主要就是金融投资,而不是电商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主要就是有实体经济和资本构成的,社会生产产生的价值,要在实体经济和资本之间进行分配。

如果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向资本倾斜,实体经济发展就会受阻,反之,资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

如果资本得到的利益太多,那么就会影响企业加干实业的积极性,我们现在其实就面临这个问题。


如果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在去年公布的全球最赚钱企业中,我们有4家银行在全球前10名,而且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加入民营银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说明资本得利比较容易。

疫情过后,很多行业面临生产恢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时候货币肯定会流向实体经济,关键还是看利润怎么分配的问题。

最近报道,这次疫情期间,美团获得了40亿专项贷款,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来这些钱是为了帮助疫区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结果却留下了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说明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往往扮演着锦上添花的角色,而不愿意去雪中送炭,经济政策被他们执行歪了,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银行也避免了风险,但是实体经济困难没有解决。

总之,无论是否有疫情,实体经济都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关键是一些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向哪里倾斜,以及掌握了货币的金融机构如何正确执行政策。


互金直通车


这次疫情与是否让人们意识实体的重要并没有什么关联。

提出这个观点,大概是因为这些年实体经济低迷,一直对实体经济感到忧虑,在此次疫情中,有更多时间来思索这个问题,从而引发这样的思考。但本身这和疫情并没有什么关系,疫情是一次无法预测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但又必须面对的事情。

要说反思,那么我认为会有三个反思:

第一,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2003年的时候,非典是因为SARS病毒寄宿在野生动物身上,人类吃野味,从而传染到人体,再发生人传人。非典过去之后,人们为什么还不反思,还要吃野味,从这次病毒特征来看,大概也是由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上一次可能有侥幸心理,觉得非典结束了就没事,那这一次真的应该痛定思痛了。

第二,反思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该做什么?比如此次疫情,有些人故意隐自己的接触史,无形成使得防控的难度加大。还有些人,有一种逆反心理,明明大家都在万众一心抗疫情,但他们的行为却无助于抗疫成功,比如说有些人故意不戴口罩出门,还与防疫人员发生冲突等等行为,实际上最终害人又害己。

第三,反思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在此次疫情发生后,为了更好抗击疫情,春节假期延长了,很多企业也推迟了复工时间,但是有些企业,仅仅半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风险,需要反思企业的战略决策。还有些家庭及个人,暂停工作后没有了收入,自己满身的债务却没有一点积蓄,不到一个月时间快连饭都吃不起了,如果未来再遇上不可抗力的事件,如何才能让自己可以有效的对抗风险。

那么说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实体的重要,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逻辑性,因为疫情,所以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没有疫情之前实体经济不重要?在疫情发生之前,实体经济就已经非常重要,我国是全世界制造业大国,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经济结构主要就是重制造业,而西方国家则是重服务业。

至于说电商、网络经济,这些同样重要,电商也是依赖于实体经济,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没有制造业生产出商品来,电商卖什么?电商只是一个流通渠道,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这完全没有冲突,而且在线下因疫情影响而受冲击时,电商反而可以有效的为我们提供商品,更需要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至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产业链涉及很广泛,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带来房产销售、租赁等服务业的就业机会,还带来家电、装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不是虚拟经济,只是说房价太高会挤压消费和流向制造业的金融资本,但这本身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疫情结束后,经济结构仍将会由自身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并不会在疫情结束之后出现大的变化,未来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财经宋建文


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长远。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在疫情结束后,人们会更加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货币流回实体经济,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基础,所有能摸得着、看得见,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相关的都是实体经济。无疑在疫情之中,人们其他的需求都受到影响,衣食住行凸显了出来。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影视娱乐、游戏行业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实体经济繁荣,才会有金融业、影视娱乐、游戏等行业的繁荣。当前企业复工,最重要的也是实体经济的尽快复工。社会基本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得到保障。

经常拿来和实体经济比较的,其实主要是金融行业。人们很反感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空转,不断推高房价和物价,而对经济发展本身毫无贡献。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只有资金最终流入实体经济,才是有效的。不然央行不断地增发货币,只能带来通货膨胀与金融资产的泡沫。

但实体经济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最早的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现在很多人争论的电子商务、快递,也都说属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中为实体经济直接、间接融资的业务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但如果资金只是在金融市场中空转,无法到达实体经济,无法转化为机器设备、人财物,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则这种资金和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就是无效的。


上林院


这次会让人们意识到两点:实体的重要,和实体的脆弱。至于货币,永远流向最赚钱的领域。

实体经济的重要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常产能下,完全可以满足任何需求。此次突发事件,恰逢春节时段,全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生产能力不及平时的一半。

再加上国家快速响应,各省市地区封路,限制人员流通,客观上制约了生产力的恢复,加剧了短期内的物资紧缺。

但是,自从部分复工以来,物资的供应量马上开始回转,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购置设备,临时转产,开足马力生产一线紧缺的物资和产品。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除了春节期间物价略有上涨外,现在基本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水平。就连很多已经严格管控的省份地区,也依旧保持着平稳的物价,这都是我国实业经济根基稳健的表现。

实体经济的脆弱

相反,很多我们平时嘴上常说的实体经济,比如线下门店、餐饮、培训、基础种植养殖、酒店民宿这种,在不可抗力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消费停滞下,不能停的是人员工资和房租、饲料成本、生鲜的保质期,拖的时间长一点,这些行业就哀鸿遍野,受伤无数。

互联网和电商还可以远程办公,这些靠线下经营为生的店铺和农户,没有任何办法。除了等待风险解除,还要等待消费者信心的回归。

经此一事,我认为大部分线下从业者,都会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

从大店经营转向小店模式,从人员齐备转向无人化经营,从开门迎客转向线上推广,仍在行业内奋斗的创业者们,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改良自己的模式,变得更有竞争力,能有实力应对突发状况。

还有一部分人,甚至会远离实体经营。

避免昂贵的房租,避免库存和备货,向轻资产转型,哪怕现在还不熟练,也要重新学习,毕竟,在突发风险面前,轻资产是最容易生存下来的商业模式,也最适合没有雄厚家底的创业者。

至于货币会流向哪里,最简单不过。货币不存在价值观,永远流向最赚钱的领域。

金融、地产,以及一切资本价值大于劳动价值的行业。过往的历史一遍遍重演,货币的本质,从未改变。


我是草根创业老油条,连续创业者,行业老司机。分享创业案例复盘、科技财经观察、个人能力提升。日积跬步,成就自我。


草根创业老油条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力经济才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才能让这么多人吃上饭。

美国一直在喊制造业回流,但是收效甚微。因为他们的产业链没有中国这么全。人工成本也比中国要贵,从业人员相对对中国要少的多。

所以制造业在美国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在其他发达国家也不是这么重要。但是在中国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中国不能接受产业空心化,因为中国有14亿人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实体经济的流水线来解决工作问题。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都是虚拟经济,是难以接收这么多的劳动力的。


但是,疫情跟货币回流到实体经济关系不是那么紧密。

大家该炒股还是炒股,这次疫情虽然股票市场受到影响。但是从交易量上来说和疫情之前区别不大。另外,后期是什么样的热度,突发事件的影响成分就比较有限了。

炒房的人因为疫情可能要偃旗息鼓一段时间了,但是后面会不会再出现还不好说,而且也不是疫情能够影响的。

实体经济对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脱虚向实这是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几十年内都不会有变化,这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所决定的。

祝福湖北,天佑中华!


莫水宏观经济


【灵兽山】观点:从疫情期间商超、便利店以及菜店等对大众民需的保障来看,基础实体店十分重要。从医疗用具短期供给缺乏来看,制造型实体不可或缺。从餐饮业现金流断裂同时成本继续支付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影响也很大。

这些都是特殊时期与春节假期叠加形成的,非常态阶段突显的重要性不具代表性,疫情过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实体还是要回归常态,并且实体一直都很重要从没变过。但影响还是很大的,从经济恢复角度来看,无论信贷还是民间资本,以及政策导向,都会使货币往实体有所回流,但程度和时效有待观察。

一、中小企业的脆弱导致部分远离实体,货币流向有所改变

疫情期间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中小企业。零售业方面,春节消费高峰错失导致囤货无法售出,而大部分货款都已支付。制造业方面,假期延期无法恢复生产,很多中小企业重启遥遥无期运转困难。餐饮服务业更是应对房租人工等成本压力,加之春节荒废已很难维持,这些现象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抗风险能力弱是中小企业的通病,经此疫情一些企业将退出实体行业实现止损,也有部分会加速与线上融合从而拓展新渠道增加盈利能力,另有一部分会完全转战互联网实现小成本创业。总的来看,中小实体企业的货币流向有所变化。

国家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但多体现在税收和人力保障等方面。从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的逐利性质来看,这些货币也很难流入中小企业,因此在中小企业层面,货币流回实体不容易。

二、实体与互联网融合加速,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货币流入

疫情使很多实体加速了与互联网的融合,比如社区商业的便利店和生鲜超市等,这些底层商业转型缓慢的业态,能力不足但又迫不得已的走向社交化商业的之路。

疫情期间由于生鲜、食品和非食品等民生必需品,通过社区线上购买的比率大增,尤其是生鲜类商品的购买,在近几年生鲜电商和生鲜团购方面进展缓慢,但疫情期加速了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生鲜品类一贯是资本巨头重视的领域,虽然失败案例很多,但这个蛋糕太大,货币流入太正常不过。

实体与互联网都是实体经济,疫情的影响对人的思维转变是深远的,无论是工作和创业、还是生活方式与学习模式,在不同的领域有些人更加关注工作的稳定,有些人更期待居家办公和互联网创业。这种现象除了会加剧竞争,也会因为竞争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引来货币资本的注视。

三、实体产能过剩未根本改变,货币流向仍以新经济为方向

这些年实体行业去产能一直在持续,总之就是各行各业低质产能还是太多了。除了垄断型企业,在传统行业很难出现货币资本关注的,这个状况很难转变。在有技术推进的基于实体的新经济模式,货币流入的几率很大。

比如数字化驱动的物流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新技术和大数据的零售业、基于5G技术自动驾驶等,这些新经济实体是未来方向,其实一直在发展的路上,与疫情无关,但在疫情之后或许会加速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因为非常态的偶发疫情,并不能让人们意识实体比以前更重要,更多的是生活不方便,在需要产品时无法组织高效生产,同时加剧了实体的货币亏损。而在疫情过后,无论是实体的自我调整,还是政策扶持,都会对货币流向有引导作用,当然这个大概率是让实体度过难关的为目标的。经济是有规律的,实体经济永远是根基不会变。

我是灵兽山,20年零售践行者,100余家零售咨询项目!关注战略、增长、升维转型、社交裂变、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欢迎关注!皆是原创!期待互动!

灵兽山


我们常説的实体经济,其实范围也是非常宽泛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农业生产,还包括服务业、电商,甚至部分房地产,因为只要造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不是用来投机炒作,那房地产也应该算是实体经济。而虚拟经济,是可以加杠杆的,具有金融属性的,比如股市、楼市、大宗商品交易现货和期货市场,都算是虚拟经济。

可以肯定的是,当疫情过后,很多行业会面临恢复生产,这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入,而央行鼓励各家银行的资金都向实体经济倾斜,以保证实体经济在疫情过后,能顺利的运营起来。同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在疫情面前盲目发展虚拟经济并不能拯救经济,中国只有发展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才会有前途,所以很多人都会把资金投向5G、人工智能(AI)、网上办公和教育等领域开发,这些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好发展的方向。

不过,要想让多数信贷流回实体经济,这恐怕并非易事:首先,一直以来,虚拟经济来钱来得快,只要投资买入后,啥事情都不管了,轻易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而实体经济辛苦一年也未必能赚钱,弄不好就亏损,所以,要想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就不能让虚拟经济获利过多,实体经济投资风险过高,因为资金是趋利避祸的。不管决策层再怎么鼓励大家投资实体经济,但是如果实体经济赚不到钱,各路资金还是会跑到虚拟经济领域去赚钱的。

再者,央行鼓励中小银行信贷向实体经济倾斜,广大银行最愿意的是把贷款放到国企、央企及大型民营企业,真正敢于把钱投给中小微企业的很少,而中小微企业才是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所以,央行既要提高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还应该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来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比如允许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增加小贷公司牌照、开办企业抵押融资公司,或者中小企业股权交易所,这样可以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来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最后,光靠货币政策宽松,光靠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转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如果中小微企业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并不需要太多的贷款,这个贷款想流向实体经济,需求量也很小。所以,还需要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比如减轻中小企业租金压力,减免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之前一些垄断行业也可以适度放开,让中小企业投资参与。要率先营造一个让中小企业生存下去良好环境,触发中小企业投资需求。这样才能让中小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毋庸置疑,当这次疫情过后,很多中小企业会开始复工,需要信贷资金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但长时间来看,一定要降低虚拟经济的过高收益率,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风险,这样实体经济才能得到明显的恢复。同时,即使是在国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是通过盘活社会存量资金来解决,而不是光靠银行业。


更关键的是,货币政策的宽松要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套,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民间资本才敢投资创业实体企业。所以,要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是需要多管齐下,并不是单个部门能解决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