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導言

疫情的陰霾,籠罩著華夏大地,冠狀病毒肺炎,襲擾著炎黃子孫。公元2020年庚子年初,雖已春光乍現,何時能陌上風吹,隔岸觀柳,卻還是前景未卜,也只能“窗外月上柳梢頭,微信人約黃昏後”。

宅在家裡不能外出,憑的是高度自律,煎熬的是無所適從的思緒,胡思亂想的“惡作劇”。打發著無所事事的日子,用五花八門的遊戲。

此時的人們,似乎還沒有習慣行為的懶散,作息的紊亂,容顏的憔悴,但確確實實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大把的空閒時間,太多的剩餘精力。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這段時間無論是微信圈,還是“今日頭條”,刷爆了這樣一些圖片和詩句:

  • 一衣帶水的日本捐給湖北高校的防疫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隔岸相望的扶桑在捐給湖北的防護服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島國富山在捐給遼寧的物資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 東瀛舞鶴市捐給友好城市中國大連的物資上赫然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如果稍加留心,我們的媒體以及海外華人捐贈給各地的防疫物資,幾乎“清一色”都是寫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於是乎,閒下來的國人不淡定了,各種各樣的言論此起彼伏,譭譽參半,褒貶不一。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古往今來,禮尚往來,已成習慣。

  • 首先,日本HSK事務局捐助的物資上,除了兩國國旗、"加油中國"外,還有一行小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據史料記載:此詩出自唐玄宗時代,日本長屋親王的《繡袈裟衣緣》,全詩摘錄如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熟悉中國歷史常識的人都明白,唐玄宗執政時代,由於大唐帝國的繁榮,使得古長安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正是這個時期,日本政府派一大批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學習。

據《新唐史》記載:一心向佛的日本長屋王,命人制作“袈裟千件”,刺繡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四句偈語,作為禮品讓遣唐使帶來贈予當時的大唐高僧們以作留念。

《全唐詩》在收錄此詩時,尚有一段題記:“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

這裡所說的“真公”,即六次“泛海東渡”,被日本佛教尊稱為“天平之甍”的唐代高僧鑑真大師。

鑑真和尚在《大唐和尚東征傳》中也提到過:“……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有道是“佛法無邊,普度眾生”,日本雖為彈丸之地,但求法之心令鑑真無比感動。這位傳戒弟子達四萬之眾,“獨秀無倫,道俗歸心”的高僧。不顧弟子“

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的反對,毅然決定“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此後鑑真大師率眾弟子,從公元742年至753年,六度嘗試越洋東渡,歷盡磨難,其艱難困苦絕不亞於“玄奘西遊”,上演了一出海上“東遊記”,最終於753年抵達日本薩摩,由於常年勞頓,到達日本後高僧已雙目失明。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 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通過各種渠道採購了3800件杜邦software III型防護服。在這批物資的外包裝上,日本友人很有充滿情誼的貼上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八個字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是戰國時期老秦人的一首戰歌,全文摘錄如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吳軍攻陷楚國都郢,身為楚臣的申包胥到秦國求援,

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申包胥哭秦庭”的壯舉,為後世屢用不絕的典故,由此而來的《秦風•無衣》,則成了秦軍將士出征前互相召喚,互相鼓勵,同仇敵愾的戰歌。

由此可見,在這次大災面前,日本友人以此詩激勵中國,鼓勵武漢,也是用心良苦,可謂恰如其分。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 日本鶴舞市捐助大連的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作為一名詩詞愛好者,這句詩該不陌生,出自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其全詩為: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天寶七年,時年五十一歲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縣尉。好友“詩仙李白”為此寫下彪炳後世的那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無獨有偶,“七絕聖手”王昌齡被貶龍標期間,送友人柴侍御遠行武岡寫下了《送柴侍御》

大概意思是說:沅江連著龍標與武岡,我們可以說是一水相連,所以送你遠行也不覺得有離傷。更何況兩地青山同承雲雨,一輪明月下,我們又何曾身處兩鄉呢?

由此可見,日本友人將其寫在援華物資上,恰恰蘊含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之情。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 日本富山縣向遼寧捐贈了1萬枚口罩,包裝箱上印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首詩的出處有點陌生,它引用了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這首詩所提到的“同氣連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 據相關報道:日本友人的救援物資,其包裝除了“支持中國朋友渡過難關”問候之外,還不忘彙報一下自己學習中國古文化的成績。諸如“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等。

這兩句詩則分別出自唐代“無名氏”的《舊題蘇武詩》和張九齡的《送韋城李少府》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意思是:親兄弟就如同樹上的枝葉,朋友間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都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送韋城李少府》是唐代詩人張九齡任職洪州時送別摯友所作,其中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之句,被後人認為和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如是說

  • 這次大疫讓日本援華物資著實秀了一把文采。同時真誠感謝日本政府和友人們無私的援助,一衣帶水,“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美德還是應當恪守;
  •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國人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武漢不哭”的口號,與富有詩意的日本包裝宣傳一比高下,口誅筆伐,大作文章,可謂狹隘。
  • 試問:都是鼓舞人的暖心話,有必要一定分個高低貴賤嗎?禮尚往來,傳統美德,一片心意,一種祈福,何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 “有文化”形容人而不是國家。日本捐助上寫的詩句的確代表了文化。中國拍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在日本頗受喜愛,也代表了文化。我們欣賞這些文化,學習好的東西,改變不好的東西就行了,但凡美好的東西不需要刻意以對比、攻擊、指責的方式來展現。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誠為中日友好之佳話。但最足稱道的,是此語宏大慈悲之精神。賞此風雅之事,若轉為對其他表達方式的奚落,則弄雅成俗,反為不美。“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好,“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也好,文辭異而情意同,何須厚此薄彼?勿起分別心,才體現“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背後的胸懷。
簡單的一次捐贈|拷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底蘊。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奇文共欣賞,疑意相與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