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导言

疫情的阴霾,笼罩着华夏大地,冠状病毒肺炎,袭扰着炎黄子孙。公元2020年庚子年初,虽已春光乍现,何时能陌上风吹,隔岸观柳,却还是前景未卜,也只能“窗外月上柳梢头,微信人约黄昏后”。

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凭的是高度自律,煎熬的是无所适从的思绪,胡思乱想的“恶作剧”。打发着无所事事的日子,用五花八门的游戏。

此时的人们,似乎还没有习惯行为的懒散,作息的紊乱,容颜的憔悴,但确确实实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大把的空闲时间,太多的剩余精力。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这段时间无论是微信圈,还是“今日头条”,刷爆了这样一些图片和诗句:

  • 一衣带水的日本捐给湖北高校的防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隔岸相望的扶桑在捐给湖北的防护服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岛国富山在捐给辽宁的物资上写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 东瀛舞鹤市捐给友好城市中国大连的物资上赫然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如果稍加留心,我们的媒体以及海外华人捐赠给各地的防疫物资,几乎“清一色”都是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于是乎,闲下来的国人不淡定了,各种各样的言论此起彼伏,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古往今来,礼尚往来,已成习惯。

  • 首先,日本HSK事务局捐助的物资上,除了两国国旗、"加油中国"外,还有一行小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据史料记载:此诗出自唐玄宗时代,日本长屋亲王的《绣袈裟衣缘》,全诗摘录如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熟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唐玄宗执政时代,由于大唐帝国的繁荣,使得古长安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是这个时期,日本政府派一大批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据《新唐史》记载:一心向佛的日本长屋王,命人制作“袈裟千件”,刺绣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偈语,作为礼品让遣唐使带来赠予当时的大唐高僧们以作留念。

《全唐诗》在收录此诗时,尚有一段题记:“明皇时,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

这里所说的“真公”,即六次“泛海东渡”,被日本佛教尊称为“天平之甍”的唐代高僧鉴真大师。

鉴真和尚在《大唐和尚东征传》中也提到过:“……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

有道是“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日本虽为弹丸之地,但求法之心令鉴真无比感动。这位传戒弟子达四万之众,“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高僧。不顾弟子“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的反对,毅然决定“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此后鉴真大师率众弟子,从公元742年至753年,六度尝试越洋东渡,历尽磨难,其艰难困苦绝不亚于“玄奘西游”,上演了一出海上“东游记”,最终于753年抵达日本萨摩,由于常年劳顿,到达日本后高僧已双目失明。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 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通过各种渠道采购了3800件杜邦software III型防护服。在这批物资的外包装上,日本友人很有充满情谊的贴上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是战国时期老秦人的一首战歌,全文摘录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吴军攻陷楚国都郢,身为楚臣的申包胥到秦国求援,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申包胥哭秦庭”的壮举,为后世屡用不绝的典故,由此而来的《秦风•无衣》,则成了秦军将士出征前互相召唤,互相鼓励,同仇敌忾的战歌。

由此可见,在这次大灾面前,日本友人以此诗激励中国,鼓励武汉,也是用心良苦,可谓恰如其分。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 日本鹤舞市捐助大连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这句诗该不陌生,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其全诗为: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天宝七年,时年五十一岁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好友“诗仙李白”为此写下彪炳后世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无独有偶,“七绝圣手”王昌龄被贬龙标期间,送友人柴侍御远行武冈写下了《送柴侍御》

大概意思是说:沅江连着龙标与武冈,我们可以说是一水相连,所以送你远行也不觉得有离伤。更何况两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轮明月下,我们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由此可见,日本友人将其写在援华物资上,恰恰蕴含着“人分两地,情同一心”之情。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 日本富山县向辽宁捐赠了1万枚口罩,包装箱上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首诗的出处有点陌生,它引用了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首诗所提到的“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 据相关报道:日本友人的救援物资,其包装除了“支持中国朋友渡过难关”问候之外,还不忘汇报一下自己学习中国古文化的成绩。诸如“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等。

这两句诗则分别出自唐代“无名氏”的《旧题苏武诗》和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意思是:亲兄弟就如同树上的枝叶,朋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都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送韦城李少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其中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之句,被后人认为和王勃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如是说

  • 这次大疫让日本援华物资着实秀了一把文采。同时真诚感谢日本政府和友人们无私的援助,一衣带水,“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还是应当恪守;
  •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国人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武汉不哭”的口号,与富有诗意的日本包装宣传一比高下,口诛笔伐,大作文章,可谓狭隘。
  • 试问:都是鼓舞人的暖心话,有必要一定分个高低贵贱吗?礼尚往来,传统美德,一片心意,一种祈福,何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 “有文化”形容人而不是国家。日本捐助上写的诗句的确代表了文化。中国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在日本颇受喜爱,也代表了文化。我们欣赏这些文化,学习好的东西,改变不好的东西就行了,但凡美好的东西不需要刻意以对比、攻击、指责的方式来展现。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诚为中日友好之佳话。但最足称道的,是此语宏大慈悲之精神。赏此风雅之事,若转为对其他表达方式的奚落,则弄雅成俗,反为不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也好,文辞异而情意同,何须厚此薄彼?勿起分别心,才体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胸怀。
简单的一次捐赠|拷问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