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說起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歷史,必定要從閉關鎖國說起。當時清政府這個極其錯誤的決策,使得中國在接下來的很多年中都處於戰爭狀態,也導致中國在之後幾十年中都落後於世界。當然了,當時的清政府也有一些明智之人看清了世界局勢,想要打破當前的困境,師夷長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企圖再挽救一下清政府的命運。

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北洋水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當時為了籌備好這支軍隊,增強其戰鬥能力,清政府花巨資分別從德國和英國購買了實力超強的武器和戰艦。花重金打造的結果就是,北洋水師成為當時亞洲實力第一的艦隊。可是儘管如此,我們都知道,北洋水師最終還是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艦隊在頃刻之間消滅了,清政府的命運也從此刻改寫。

我們如今再來看,仍然覺得甲午戰爭的失敗,在所有中國人心中都是永遠的痛。可是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艦隊曾經有過一個機會可以打敗甚至直接消滅日本艦隊,然而當時北洋水師錯過了這個機會,讓日本艦隊逃過一劫,以至於最後給北洋水師招來了殺身之禍。

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因朝鮮發生的對峙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其野心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的目標看向了中國。他們認為只有先將中國消滅,他們才能逐步成為世界強國,於是不肯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消滅中國的機會。1882年,朝鮮內部發生了"壬午兵變"。日本看中了這個時機,想要趁機擾亂朝鮮,進一步佔領朝鮮。朝鮮政府向清政府求援,讓清政府派兵到朝鮮平定變亂。當時清政府也看透了日本的計謀,所以即刻派兵向朝鮮出發。

當時日本派出了"金剛""比睿""天城""磐城""清輝"等共七艦趕往了朝鮮,此外還有一艘實力更加雄厚的裝甲艦"扶桑"號隨時待命。那麼中國派到朝鮮的軍艦又有多少呢?只有"超勇""揚威""威遠"三艘。只從這幾艘戰艦的數量上,不少人可能有了自己的定論,三艘對七艘,有些太不公平,數量上都有種以少對多的感覺。

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日本艦隊不敢輕舉妄動

可是在軍艦對戰過程中,我們要看的不僅是數量,還有實力。雖然清政府派出去的軍艦隻有三艘,但是日本軍艦卻不敢輕易冒險,這都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三艘軍艦的實力在那兒擺著呢。"超勇"和"威遠"號可是當時世界上能力一流的軍艦,雖然說"金剛"號和"比睿"也有一定的實力,可是在清政府強大的三艘軍艦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如果當時北洋水師真的向他們開炮,那麼這場戰役也不會持續很久,直接就可以將日本軍艦消滅掉。再加上日本實力最強大的"扶桑"並沒有派過來,就這樣冒險的對世界一流軍艦,無疑就是找死。日本軍隊不敢主動冒險,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當時日本艦隊中的軍官和士兵,全都患上了一種海軍最怕的病,那就是腳氣病。

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日本軍人的腳氣病

這裡說的腳氣病並不是我們現在比較普通的香港腳,而是一種破壞力和傷害更大的全身性疾病。這種疾病在當時又被稱作"腳氣沖天",患病的士兵在大腿、膝蓋以及腳踝,甚至全身都有水腫以及漿液滲出。還有引發心臟病的危險,患病嚴重的人會直接喪失行動能力,在軍隊中患了這種病無疑就是自尋死路了。

據說當時七艘艦隊中總共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患了腳氣病,這也導致其戰鬥能力大大下降。據日本的《海陽雜記》記載,其實當時日本軍艦的士兵和軍官是比較害怕的,在那種情況下,如果北洋水師真的向他們開戰,那麼日本海軍在當時就已經覆滅了,根本不會再有後來的甲午戰爭那一擊,更不可能將北洋水師消滅。

日艦隊當年在朝鮮喪失戰鬥力,奈何北洋水師只與其對峙,不敢開炮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當時由於北洋水師並沒有重視起這一情報,也根本想不到,如果自己率先開炮,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勝利。如果當時北洋水師一舉將日本艦隊全部消滅,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日本在甲午戰勝後,實力大增,緊接著對中華民族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創傷。

只是錯過就是錯過了,我們再心痛,再惋惜,也挽回不了。當時北洋水師無意中放過了日本海軍,一直到十二年後,日本海軍的實力大增,雙方在地位上直接跌倒了過來,北洋水師最終被日本海軍消滅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