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是被过誉的名著?

怪岛


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本过誉的名著,我觉得可以从网友详述的下面几点来讨论。

  • 与同样现实主义的作品相比,缺乏深度和高度。

论内容不敌《活着》,论厚重不敌《白鹿原》。写爱情不及《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写奋斗不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很多方面都有不足,总得来说就是缺乏震慑。当我们谈一个文学作品时仿佛上不了台面,或者说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可谈。



  • 情节牵强附会,巧合太过儿戏。

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马克吐温说过:小说不是生活,小说有逻辑可言,而生活没有逻辑。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当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应当处处合理自然,没有任何被作者安排命运的痕迹。可《平凡的世界》里不少情节有点硬伤。

例如,孙少平到黄原市打工,却无法获得那里的户口。困难之时,一天在路上: “当少平走到黄原河老桥的西头时,突然被一个人拉住了。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第一次做活的主家曹书记...‘如果你是单身一人,愿不愿意来我们阳沟(黄原市近郊)落户?我和婶子都看你是个好娃娃,我们都想让你到我们这里来落户’”

再比如

孙少安破产后希望东山再起重新创业,但又因为破产无偿还能力而难以得到贷款。正在这时: “从米家镇方向开过来的一辆大卡车,突然停在他身边。驾驶室里立刻跳出一个人,笑嘻嘻地向他伸出手...他实在没想到,他会意外地碰见了胡永合,并且意外地得到了这位财神爷的帮助。”

这样的情节文中出现的远不止两次,出现的多了也就让小说失去了最真实的一面。路遥写这本小说的目的就是想把最纯正的陕北黄土高原的社会图景展现给读者。然而失去了最真实的一面,也让感动失去了不少。


  • 突如其来的感叹歌颂,有点尴尬

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知道,路遥也许是自身的性格所致,导致文中多处出现自我感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两次可能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可多了就有点腻了。

比如,青春啊,你究竟还埋藏着多少个令人叹婉的往事。

多的数不清类似的句子,笔者也忘的差不多了。但结构都挺相似。都是啊一声,再感叹。

当然,以上的种种都是笔者看了豆瓣后,大多数差评的汇总,总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上三种。

然而笔者对于《平凡的世界》只有崇高的爱,怎能去妄自评价呢。所以我把我若干天前写的关于那些差评的反驳也来讲述一下吧。



文学的深浅不关乎读者从中获得的价值

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还是个高三党。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有的仅是繁重的作业和写完作业的间隙里偷偷看小说的时间。

从这本书我认识了路遥,知道了一个作家为了完成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不受疾病的困扰。那种精神和作品里传达的情感不谋而合,也正因为高三那年的痛苦与挣扎,我开始喜欢上路遥的质朴而沉重、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


然而时过境迁,几年后再在大学接触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接触到的则是一些文学评论。印象中诋毁谩骂多过赞赏。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至今还能搜到,论当代中国文学被过誉的一些作家,路遥榜上有名。一些尖酸刻薄的网友,一些自诩文学评论家的人开始对‘号称茅盾文学奖桂冠上的明珠’评头论足。

他们的观点无非就是几点。文笔不够华丽,情节故意制造冲突,情感渲染的莫名其妙!然而只有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才能深刻地理解到《平凡的世界》是怎么写出来的。

路遥先生本就是黄土地上出生的人,也深刻的认识到只有靠双手努力才能撑起未来的生活,不光他而言,对于那个时代生活在广阔农村的每个人来说,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作者传达的旨意很简单,然而读者却非要站在文学的制高点以近乎苛刻的要求来追逐一种名利上的需求,仿佛写社会就要写出腐败,写人民就要写出血肉,写理想就要去实现。


然而《平凡的世界》没有,因为孙少平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从一开始的‘丙菜’都吃不起的学生到最后残疾的煤矿工人,他一直平凡着。 不平凡的是孙少平、孙少安式的不甘命运而奋斗的精神属性,直至今日,这种精神都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

我读过文笔华丽、构思巧妙的小说,它们能取悦人一时半刻,但再过几天,再过几个月,很难再为这些小说有什么多余的感动。

也只有《平凡的世界》贯彻人不断进取奋斗的精神,它给无数人光明的希望,即便没达到最初的梦想,它也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可能孙少平始终在挣扎,我们也会随着他的成长而挣扎,可我们会因为这种挣扎而感到痛快,感到惊喜,感到有力量,甚至有一股热血冲上心头,而不是给我们挣扎后的颓废和孤独感。


路遥告诉我们更多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细微感动,是十多年西北社会各个阶层生活面貌,他不需要承担起一些变革在中国的意义,也不需要对一些社会深层的现象进行解剖式的研究。

所以他的文字简单,但在歌颂人民不甘命运而奋斗的时候,他的文字又变得厚重。

记忆中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单纯美好又残酷的,然而即便这样也没能逃过苛刻的诉求,说这莫名其妙的感情充满着作者对于白富美不可抗拒的意淫。好在田晓霞最后死了,少平的感情幻灭了,让网上的文艺评论家态度有了一些缓和。

然而仔细想想,那个年代和现在相同吗? 我记得高中时期,语文老师开玩笑的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一首诗就能获得一大波文艺女青年的仰慕。可放到现在,谁还为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动?

社会变得现实就不要怪个人,我们不再是想怎么活下去,而是想怎么活得更加出色。但那个年代,我们要想的就是怎么活下去,要有的就是那个奋斗精神。那可不是猪站在风口都能飞起来的年代。

文学有深有浅,有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有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但我们无法判定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一定比安徒生童话有价值。一个人若没有完整的童年,那还会有精彩的人生吗?

回头再想想,读了《平凡的世界》究竟给了我多少感动,恐怕不是任何一本其他书可以达到的。

它告诉我对待生活的态度要从容。对待感情的态度要珍惜。对待自己的态度要奋斗。它适合我们这个阶段的人,拥有一腔热血的青年男女。

在我心里《平凡的世界》给读者带来的感动远远超过它的文学价值。我自认为,文学的深浅不关乎我们从中获得的价值。


KS学习笔记


这其实也是一个在当今文学评论界和文化史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诸位专家的眼里,路遥花费6年多,用生命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在文学界的地位还远比不上他用20多天写就的《人生》。

这一点,从《平凡的世界》的出版就可以初见端倪。

《当代》杂志的周昌义,说的那句: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这句话,就直接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判了一个无期徒刑。

甚至有许多文化界的人士,在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后,都不相信这会是《人生》的作者的作品。

他们都认为这个作品是属于“恋土派”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作品。

没有新观点,没有创新感,没有新写法,一切都是老旧的,这就是一部多余的作品。

其实从文学史的发展观点来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这确实是“乡土的作品”,这也确实是“现实主义写法”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之前的文学史上比比皆是,确实谈不上惊艳,新奇。

所以对于《平凡的世界》文化界一直都没有给它很好的评价,反而是广大的读者将《平凡的世界》捧上了神坛,成就了它“茅盾文学奖”上的“最闪耀的明珠”的事实。

那这样就非常的尴尬了,那么我们是应该听从专家们的意见,还是应该顺从人民的呼声呢?

我们是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还是应该遵从内心的召唤去读《平凡的世界》呢?

这个选择题,已经摆放在读者们面前几十年了。

但是很神奇的是,《平凡的世界》这本老书,如果真像专家说的这么平庸的话,按道理过了这么久,早就应该慢慢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了。

事实上,却出乎专家们的意料。直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是排在文学类的畅销榜单上,傲视群雄。

在各大图书馆,无论是公共的,还是大学的,《平凡的世界》的借阅量总是最高的,翻得最旧的。

在各种社会调查中,无论城乡,《平凡的世界》总是被提起最多的书,也是读者最多的书。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正如提问中所问的,《平凡的世界》真的是一部过誉的书吗?

只能说,这要看你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

如果你是文化界的专业人士,那么《平凡的世界》就应该真的是一部过誉的作品。

如果你只是一部普通的读者,那么《平凡的世界》的确是实至名归。

如果你更是经历了那个时代,那么《平凡的世界》那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一部作品。

喜欢此文的朋友,请点击关注,敬请支持。


宇哥带你读原著


平凡的世界得第一届矛盾文学家的时候,我们正在读高中,盗版书十二块钱一本,几乎人手一册!我读了不下三十遍!然后上大学,毕业上班,也一直在读!

说一下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和我受到的启发。

1.最笨的方法是赚钱最快的方法。

2.人,生来就是吃苦的,而且要以苦为乐。

3.最适合你的就是你的。

4.所有的事务都不是完美的(田晓霞之死)。人生就是这样,除了会吃苦,你还要忍受一切苦难,忍受打击,再站起来。有些事情你明知道结果,可你就是无能为力。


后知后觉38508701


遇见平凡的世界纯属偶然,从来没有看过什么介绍和推荐,2005年我在一个村子里一个残疾人开的小书店淘到的,花了3块钱,已经非常破了,当时拿回家一口气看完了,用30多个钟头吧,100万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我从来不看国内的当代小说(49年以后作品),当时学的法国文学,基本都是欧洲与美国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南美洲文学作品,但是看了平凡的世界被震撼了,对我的人生,对生活都产生深远影响,我至今还在看这部书,并且又买了一本没有破损的珍藏。平凡的世界可以叫人瞬间安静下来,可以叫人瞬间远离尘嚣的世界,重新找回曾经的善良与人性,我觉得平凡的世界有多高的文学地位都不为过,他在我的读书排名里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的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








神秘人TPL


本来没接到邀请,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但看到很多人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争论这么大,也不得不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地位,其实不用争议。1988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授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已经说明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殿堂的地位。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四年一次,评委不乏文坛耆宿,入选门槛和评选条件非同一般,所以,那些喋喋不休《平凡的世界》过誉和不入流的人,可以休矣。

二、《平凡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写的是平凡人,说的是平常事,唠的是平时方言。读者如果不沉下心,直接从华丽的散文、洒脱的诗歌、浪漫的言情等角度去审视评品,那么他一定要失望了!因为平凡意味着大众,意味着草根,意味着没有小资情调。此书正是聚焦了被很多高尚文学所忽略的黄土地,才在文坛上显得独树一帜,非同凡响!

《平凡的世界》折射了一个平凡国度的特殊时代、平凡人生的苦难悲欢,在广大亲身经历的劳动者心中,在负重前行彷徨迷茫的青年人心中,是有着巨大共鸣和感染力的,这也是这本书热销不已、流传甚广的原因之所在。所以,说《平凡的世界》不值一读的人,要么偏见,要么肤浅!

三、建国后文坛不乏洋洋巨著,但是接地气的、受欢迎的、非常有激励正能量的书,其实屈指可数。有些著作虽然高大上,但却曲高和寡;有些长篇虽然趣味横生,但却匮乏正能量;有些故事虽然很接地气,但其文学水准实在不敢恭维。

四、认为《平凡的世界》创作手法过于平实而缺乏文学性的,其实才是真正不懂文学!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什么流传千古?因为他们力求诗歌老妪能懂、井坊传唱,诗句直白但富有感染力,直达游子百姓心扉,故有强大的文学生命力,从而代代相传!十三亿人民九亿农,从少年学子到城市农民工,无数人在生活负重前行的时候手捧《平凡的世界》寻求精神食粮,读得津津有味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泪下奋发图强,你能说这样的文学不是好文学吗?

好文学不在于华丽,不在于教条,而在于广大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口碑里,在于基层劳动者能看懂能感动的平凡字眼里!所以,文学似海,大浪淘沙,能够在风雨变幻的时代中历久不衰,并为广大人民所真心接受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时间,才是好文学的真正评委!

总之,《平凡的世界》是写给中国人看的,是写给经历过很多苦难的劳动者看的。不管多少人吹毛求疵,只要人们爱看,并流传不息,这本书就成功了。登上了茅盾文学奖的殿堂,书写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倾诉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朋友们,你们说《平凡的世界》是不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好作品?



百姓百言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高中,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说实话给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天天的把上学当成混日子的我,竟然破天荒的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直观的感觉挺好的,说不出好在哪里,所以又反复读了几遍才发现原来他写的就是现实,直观的感觉这就是日子。

再次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已经上班了,因为喜欢所以我的身边从来都有一本,前前后后买了十几本有的送给了朋友有的送给了亲人,没想那么多感觉好的东西就该和最好的人分享。这个时候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其实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平淡的同时他又是波澜起伏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成长!



今天已经上班第十一个年头了,我再次打开了他打算再次看一下人生该怎么走下去!其实一个作品的好坏不在于说他的词句有多么华丽,不在于他站的有多高,而是他能给你带来什么,他跟你有没有关系有没有给你带来深远的影响!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在这里我要感谢《平凡的世界》感谢路遥!有幸遇到你,不幸错过你!仅为个人观点,欢迎点击关注,一起讨论热门话题!


陋室幽鸣


路遥,感动我们的不是他的写作技法,而是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作为一个70后,在孙少平和孙少安的身上都能看到我自己成长的影子。因家境原因上完初中自己辍学,自己供给姐妹两个上初中、高中、大学,自学考试过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和机械设计与制造)、谈过向田晓霞一样的女朋友(呵呵呵,只不过她是村长的女儿)却无疾而终;15.6岁开始走向社会,自己在建筑队干过小工、种过花、干过焊工、出过国打工、自己包过工程、当过小老板[呲牙][呲牙][呲牙],父母住过8次医院、在老家盖了3层小楼房、西安也买了自己的房子、两个孩子从生下来一直在西安上学生活、现在车也买了。回想我独自走过的前半生,真的如梦一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这句话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最好的注解。


海洋74


1998年我19岁时,第一次阅读《平凡的世界》,感觉如大口喝啤酒,很爽。5年之后,我再捧起它读时,感觉如喝果汁,酸甜味道过后,再也没什么后味。又5年,我再一次读时,已经感到如喝白开水,索然无味。

《平凡的世界》是陕西清涧籍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于198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本质上,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对农村青年的思想触动非常大,因此,自出版后,好评不断。



小说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男子孙少安兄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从农村走向城市,经历了种种喜怒哀乐,最终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小说于1991年获得了第3届茅盾文学奖,路遥从此也成为全国著名作家。

作为一个陕西读者,除过路遥外,我对这一辈陕西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拜读过,如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名家,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同样深受好评。读他们的作品,如喝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



如果抛开《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故事内容,单纯地从文学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篇小说确实被评价得过高了,有些名不符实。

比起《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小说,《平凡的世界》确实显得比较平庸,漠视了艺术的真实。除过故事比较励志,符合时代主旋律外,《平凡的世界》有两大硬伤。



其一,《平凡的世界》文本语言平铺直叙,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小说创造性的贡献不大。

80年代中后期,小说叙述语言和写作手法发生了许多改变,意识流,魔幻主义小说因为更符合表现新时代下人们复杂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被广大作家所接受,同时代作家如王蒙,莫言等人都已经这样写作了。

而路遥对这些新手法视而不见,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视野所限制,他在写作该小说时,依然用19世纪的已经没有什么新意的现实主义手法,用不多的生活体验,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部小说,对小说的推动没有什么贡献。



其二,此小说充满理想化色彩,对人性本质挖掘深度不够。小说是贴着大地飞行的艺术,跟现实生活若即若离。

在写作目的上,是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来表现一个时代的共性,记录时代真相,而不是按照个人理想来抒发个人情绪,塑造乌托邦世界。

在这一点上,路遥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才35岁左右,所以,把他笔下的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田晓霞等人物,都塑造成了道德楷模,几乎没什么瑕疵,以至于他们太完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更雷人的是,作家安排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工人,竟然跟才貌出众的省领导的千金谈起了恋爱,这完全是童话模式的臆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的外部条件,完全是作家凭空捏造出来的。

因此,这部小说才被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捧上了天,满足了这些人的意淫。


鸿鹄迎罡


路遥《平凡的世界》虽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也得到很多读者的推崇,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名不符实、艺术水准不高的失败之作。

一部小说的价值,不是看它获了什么奖,更不是看它有多少读者(否则唐家三少就是文学大师啦),而是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学价值,看它对小说的创作有没有开创性的贡献;一个是作品对人性的认识深度。显然《平凡的世界》都没有做到。

先说美学价值。根据路遥的自述,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他阅读了大量西方现实主义经典长篇小说,而且深入自己不熟悉的煤矿“体验生活”,并列出了小说提纲,准备十分充分。但这恰恰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事实也确实如此,小说通篇充满了斧凿痕迹,刻意设置的情节、按耐不住的情绪、自以为是的观点……如果说,前半部分描写农村场景的篇幅,路遥凭借刻骨铭心的记忆,还能打动读者,那么后半部分,完全是在胡编乱造,为了突出主题而生拉硬扯。甚至为了要体现新旧两代农民面对命运的不同态度,胡编了煤矿工人与高干子弟谈恋爱的荒唐故事,最后实在编不下去了,只好把主人公的初恋、省领导的千金、省级党报记者突兀地写死了。《平凡的世界》对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没有任何美学上的贡献,反而提供了失败的案例。

再说对人性的挖掘。小说通篇就是“屌丝逆袭”,依旧停留在《人生》的层面,除了对命运抗争的成分,尚有一些价值,但看不出还有其它更有深度的思想,更缺少对人性的挖掘。同时,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把握上,路遥借助小说中田副书记的口,发表的一大通个人政见,试图把握时代、指点江山,但由于学养、见识不够,其观点显得幼稚可笑。

《平凡的世界》,融入了路遥早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寄托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从政之梦,然而由于才华能力有限,小说显得不伦不类,虽然可以满足很多社会底层的白日意淫,引起他们廉价的共鸣,但实在称不上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PS 很多路遥的脑残粉不服说,你行你上、你写一部小说试试、你有资格批评路遥吗……这种人连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难道我批评中国男足垃圾,还得先加入皇马?我批评张艺谋,要先拿奥斯卡?我批评饭店厨师菜难吃,还得自己先拿到特级厨师证?正是有了这种低素质的网民,《平凡的世界》才会被吹捧成名著!


江南俗士1972


《平凡的世界》,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平凡的世界:

省委书记的女儿恋爱挖煤的;

团地委副书记结婚了还为烧砖的守贞;

一个女孩一边跟男朋友你侬我侬,一边给矿工抛橄榄枝;

一个男人,只身出门闯荡,亲戚好心收留他,给他找活干,给他住处,而这个男人却扮演中山狼,对亲戚反咬一口,还感叹对方是鬼亲戚。

又是这个男人,通过女朋友的关系进入煤矿,而后却几个月不跟女朋友联系;

还是这个男人,频繁出入寡妇的院落,美其名曰关心孤儿寡母,实际目的是司马昭之心,要命的是女朋友还一直爱他。

一个记者,居然直接冲进机场,强行登上省委的直升机赶赴灾区,还能指挥公安局长抢险。没有救灾经验的她扑进洪水去救人,本来那个小孩抱着电线杆比较安全,却被她带进洪水中,靠一块木板随波逐流,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

一个年轻的姑娘,仅仅是因为喜欢就嫁给一个远方的农民,不嫌弃对方家贫,也不要彩礼,为这那个家做牛马,刚刚振兴起来,却又得了癌症,而同一场所的丈夫却没事。

更不要说,书中还有外星人。

的确是个不平凡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